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中國阿拉伯關係升級 中東地緣格局開新篇

<轉載自202462 明報 社評>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中阿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上周在北京舉行,阿拉伯國家聯盟22國部長出席,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聯酋4國元首連袂出席開幕禮並致辭,會議發表了《北京宣言》、「2024年至2026年行動執行計劃」和「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聯合聲明」。中方在會上宣布,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在前期1億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之外,再提供5億元人民幣援助,以緩解加沙人道危機和戰後重建,並向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UNRWA)捐款300萬美元,第二屆中阿峰會2026年將於中國舉辦。這是繼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拉攏法塔赫與哈馬斯會談之後,中國在中東的新一波外交攻勢,標誌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對以巴衝突態度趨鮮明 與阿拉伯外交淵源深厚

習近平在致辭中表示,「戰爭不能再無限繼續,正義也不能永久缺席,『兩國方案』更不能任意動搖。中方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支持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支持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會。」表態較以往更強硬,態度更鮮明。在中阿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聯合聲明中,更點名譴責以色列、美國,呼籲更多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支持被以色列指為「恐怖組織」的UNRWA,還特別強調,「若不結束對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領土、敘利亞被佔戈蘭高地、黎巴嫩被佔領土的佔領,地區便無法實現和平、安全與穩定。」將敘、黎問題與巴勒斯坦問題綑綁,隱約有為中東的「抵抗之弧」(Axis of Resistance)背書意味。

以巴衝突的加劇,加沙人道災難的加深,令「兩國方案」已成全球共識,中阿關係新升級,既因中方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亦因阿拉伯世界因對美國失望而「向東望」。在新潮流下,美國與以色列空前孤立,就在中阿會議結束翌日,美以兩國就拋出新的停火方案,表面看以方有所妥協,卻完全不提「兩國方案」,仍是緩兵之計,為拜登的競選連任服務。與中阿倡議致力的中東地區「長治久安」目標相較,迥然不同。

中國在中東從默默的參與者轉變為「有分量的聲音」,被認為是在「填補空白」。但副外長鄧勵表示,中國從來不認為中東有真空,中東的主人是中東人民,該區問題應由區內國家和人民自己協商解決,實際上中國在中東促進和平的努力,「從來就沒有缺席過」。

這番話並非外交辭令,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分佈在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世界,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點方向。中東人口第一大國埃及,1956年就成為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與非洲國家,今次埃及總統塞西是第8度訪華。

1990年沙特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標誌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進入新階段,而中國遲至1992年才與以色列建交。2004年中阿論壇成立以來,已建立起部長級會議、戰略政治對話等19項重要機制,14個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或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阿拉伯世界已成為中國戰略伙伴最密集的地區。202212月,習近平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屆中阿峰會,雙方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令阿拉伯世界成為中國「命運共同體」建設覆蓋的最大區域。

政經互惠中國獲益匪淺 美忌憚限晶片出口中東

阿拉伯聯盟的22個成員國全部參與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國已穩居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多年,中阿貿易額從2004年的367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4314億美元,年均增幅14.7%;雙方合作領域正由傳統的能源、貿易投資、基建工程向通訊、核能、航天衛星等新興領域延伸;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個海外中心在突尼斯建立,由中企總承包的全球最大單體太陽能電站在阿聯酋竣工,中國已成功為阿爾及利亞、沙特、蘇丹、埃及發射衛星,去年11月,阿聯酋更與中國簽訂了數百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中阿的政治互惠,令中國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獲益匪淺。阿盟外長理事會連續44次通過友華決議,重申支持一中原則;在討論人權事務的第78屆聯大第三委員會,15個阿拉伯國家聯署共同發言挺華,在人權理事會第5354屆會議聯署共同發言挺華,今次會議通過的《北京宣言》中,阿方堅定支持中方在新疆問題上的立場,來自穆斯林世界的聲援,對北京來說更屬難能可貴。

在《北京宣言》中,阿方表示讚賞中方為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AI)全球治理中的權利所作努力。雙方反對構建排他性集團,反對利用技術壟斷製造發展壁壘,惡意阻撓他國AI發展。近日有報道稱,美國官員透過減慢批出許可證,以限制向阿聯酋、沙特及卡塔爾等中東國家大量出口AI晶片,原因是憂慮相關晶片落入中國手中,並對中東的AI發展作國安評估。看來美國有將中東視作中方勢力範圍的傾向,就如副外長馬朝旭所指,美國的「小院高牆」已經成為「大院鐵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