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3年8月28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在經國號戰機誕生30年後,研製出另一架台造的「勇鷹」號新式高級教練機。負責勇鷹號整機設計的漢翔公司總經理馬萬鈞(圖2)強調,防衛自主只要開始就不能停,「該是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時候了」。專家分析,台灣當年因具備研製IDF經國號戰機能力,因此成功獲得F-16戰機;若有能力研發ADF(先進防禦型戰機),才有希望取得F-35戰機。
據中央社報道,馬萬鈞認為,應先開始着力於系統件研發,若研製初教機希望自製率提升至75%,若要研製下一代戰機因考慮台灣特殊處境,恐更不容易外購必要系統件,期待自製率能推展至95%,以落實真正的「整機」台造。
馬萬鈞說,防衛自主是正確道路,有助於提升防衛實力與經濟能力。製造一架新型飛機並開始量產或出廠時,即是投入下一代飛機研發的開始,「發展一架飛機大約15年的時間,再加上量產,要25年之後才能完成部署」。
專家:倘能研發ADF 或有望獲F-35
台灣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說,「是否研製ADF是籌碼問題」。他表示,美方當年願軍售台灣F-16戰機,起源於台灣有能力製造經國號戰機。因美方願軍售150架F-16,台灣將原計劃自造300架IDF減至約150架;張認為台灣若開始研製ADF,「就可能藉此獲得F-35戰機」。
張延廷亦分析,台灣目前仍不具備隱形、相位陣列雷達等第5代戰機基礎,囿於基礎條件不足,研製經費恐相當高昂,且成效有限。他建議台灣可與美國政府商談,透過與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公司的「按比例共同設計」方式研製下一代戰機,台灣也能藉此獲得寶貴經驗與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