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2年12月4日 明報 社評>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上周訪京,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約3小時,是繼德國總理朔爾茨之後,近一個月訪華的第二位歐洲領袖,亦是疫情爆發3年來中國與歐盟領袖首度面對面會晤。會晤中雙方確認了進一步接觸溝通的意願,對一度冰封的中歐關係釋放出穩定回暖的信號。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官式訪美,在與美國總統拜登大談傳統友誼的同時,亦表達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強烈不滿。種種迹象顯示,在中國疫後重新開放、中美關係出現緩和、歐洲能源危機加劇等背景下,中國與歐盟關係有望重啟,而歐美關係面臨現實利益的挑戰,跨大西洋伙伴之間正出現裂痕。
繼德國總理朔爾茨上月初率先訪華後,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分別與馬克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荷蘭首相呂特、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歐洲國家領導人單獨會晤。身為「歐盟總統」的米歇爾訪華後,預料馬克龍、梅洛尼等人都將陸續訪華。在對華關係方面,歐洲逐漸顯現出戰略自主的苗頭。
對華政策戰略自主 言詞激烈行動溫和
雖然剛剛結束的美歐例行中國議題高級別對話,繼續在台海、人權等議題上老調重彈地譴責中國,馬克龍和拜登亦重申,雙方會在應對中國的挑戰方面協調立場。但正如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上月所言,歐美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不會總是相同。在美國宣布對華實施晶片技術封鎖後,在光刻機生產巨頭ASML所屬的荷蘭,官員就表示,在對華出售晶片設備問題上,將捍衛本國的經濟利益;德國經濟部近日表示,無意仿效美國全面禁止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產品;米歇爾本人上月初在為上海進博會預錄的致辭中,還聲稱歐盟要避免對中國形成過度依賴,被大會取消播出。
對政客要聽其言觀其行,但事實勝於雄辯,中國是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額去年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按年增長27.5%。今年前10個月,中歐貿易額達到7114億美元,按年增長6.3%。今年首8個月,歐盟對華直接投資(FDI)按年更飈升123.7%。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形容,中歐已經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意即大到不能倒。
今年以來,隨着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以及美國聯儲局加息的外溢效應,歐洲的民生和經濟也陷入困境,歐元區19個成員國中有11個通脹率達兩位數,波羅的海3國通脹率均超20%。連核電大國法國都預告,今冬可能出現電力不足,1月有可能全國各地輪流停電……
與此同時,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高達約2300億美元,而朔爾茨訪華期間,空中巴士獲得的140架客機合約,價值估計為170億美元。由此可見,歐盟一方面或者希望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又難抵對華擴大出口的誘惑。更不用說歐洲企業對獲利豐厚的中國市場戀戀不捨,以致米歇爾重提要推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進程。
歐盟與美國的關係,同樣是理念與利益的糾纏。馬克龍是拜登入主白宮後,首名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雖然他整個行程都大曬法美傳統友誼,兩人就俄烏戰爭議題亦縮小了差異,拜登首度表示不排除與普京會談,馬克龍則強調不會逼烏克蘭妥協。但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話題,卻如影隨形伴隨馬克龍此行,揮之不去。
IRA主要內容是投資4300億美元應對通脹,補貼支持環保產業及美國本土企業,令歐洲的競爭者成為最大受害者。德法兩國指該法違反了世貿(WTO)規則,聲言將強硬回應。馬克龍在美國直指該法是以鄰為壑,「可能解決了你們的問題,但我們的問題增加了」。拜登會談中允諾,法案細節可作調整,以回應歐盟關切,但之後白宮發言人又否認,稱無計劃推動國會修改法案。可見在真金白銀面前,親兄弟亦無情面。
美國講金不講心並非首次,去年9月,美英秘密與澳洲簽約,撬走了法國向澳洲出售潛艇的巨額生意;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一方面慫恿歐洲停用俄國石油天然氣,一方面向歐洲賣高價液化天然氣(LNG)。馬克龍就曾諷刺,這種行為「可不是友誼的真正意義」。
美國講金以鄰為壑 中美緩和中歐解凍
歐美政策深度綑綁,歸根究柢,還是因雙方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的高度一致。惟有情不能飲水飽,遇到利益扞格,感情難免受傷。不過,若將中歐回暖歸因於美歐嫌隙,恐怕過度解讀。
嚴格來講,這一輪中歐關係的回暖,只能稱之為「解凍」,即使米歇爾個人真有意願,CAI在短期內若想敗部復活,估計都不容易。弔詭的是,中歐關係的解凍,除了歐盟戰略自主意識的回歸,還要歸功於中美關係的緩和。歐洲多數國家不希望在中美之間被迫選邊站,但若華府底線施壓,這些國家仍會忌憚歸邊。而所謂「經濟共生關係」亦非一成不變,近年美歐貿易額亦迅猛增長,對華脫鈎似無還有。所以,對中歐關係的回暖,難以過分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