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2年12月18日 明報 社評>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經會)前日落幕,今次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較為嚴峻,將穩增長定為明年主線,特別強調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重點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雖然未必會有激進的刺激經濟舉措,會議一些新的提法,如為民營企業撐腰、支持數字平台經濟發展、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等表述,都標誌政策有重大調整。今年會期較往年縮短一天,亦被認為有時不我待,馬上要推動落實之意。一般預料,2023年中央將全力以赴,催谷經濟,增長目標很大可能設定為5%以上。
每年12月的中經會,是中央定調來年經濟方針的最高層次會議。今年會議又恰逢五年一度的中央財金團隊新舊交替、內地防疫政策正經歷由「清零」向復常階段過渡轉換的關鍵時刻,更為人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1月內地經濟數據,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增2.2%,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按年跌5.9%,增幅之微與跌幅之大均超市場預期;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7%,較10月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更升至6.7%,較10月上升0.7個百分點,是5月以來最高水平。今年前三季中國經濟按年僅增長3%,全年增幅預料只有3%左右,與當局設定的目標5.5%相差甚遠。中經會坦承,去年出現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
經濟形勢嚴峻 明年催谷增長
中經會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證明「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在宏觀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支出強度;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兩個「力」字,突顯明年提振經濟會加大力度。不過,會議仍強調「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預料不會有「強刺激」、「大放水」。
促消費、擴內需被擺在穩增長的首要位置,就在中經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上周三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去年內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萬億元人民幣,消費「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4%,已成為經濟第一推動力。另一方面,出口這一「馬車」疲態已現,以美元計價的內地出口11月按年跌8.7%,進口跌10.6%,對美國出口跌25.43%,對東盟出口僅增5.18%,較10月的逾20%大幅滑落,標誌着長達27個月的出口景氣期終結。全球需求轉弱固是主要原因,美國在科技、供應鏈上對中國強力打壓,亦是面對的挑戰。而擴大內需,短期可提振經濟,長期亦可對冲外部壓力。
如何刺激內需?除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外,中經會在供給側方面點出了汽車、養老和房子三大商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消費,已居世界前列;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養老服務亦需求甚殷;至於房子,中經會重申「房住不炒」之餘,明確提出「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首度提出「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將房地產政策放在防範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框架下論述,令內地樓市有望「軟着陸」,亦令人期待明年會有「新發展模式」的房地產新政出爐。
12月初為中經會定調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已經定下「親商」的基調。果然,中經會特別針對「國進民退」的疑慮,強調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亮明態度,毫不含糊」,重點放在後者,提出「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支持民企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企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幹部要為民企解難題、辦實事。在內地,民營經濟佔九成以上市場主體數量,貢獻了逾50%的稅收,逾60%的GDP,逾七成的技術創新,逾八成的城鎮就業。不過,中經會這一積極信號,關鍵還要看各地如何落實。
強調善待民企 監管風暴結束
與去年中經會「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大異其趣,今年中經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似乎意味着平台經濟的監管風暴已經結束,對互聯網平台企業是重大利好。
隨着內地防疫政策的調整,中經會強調,「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近期,隨着內地防疫措施的優化調整,愈來愈多的內地省市派團,包機出境參展招商,搶客戶、搶訂單,其中亦包括來香港,這當中對香港的啟示是:外商可獲的便利,港商亦可獲得;招商團來了,旅遊團還會遠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