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內地政府退無可退 帶領全國抗疫臨考驗

<轉載自20221226 明報 社評>

國家衛健委昨天宣布,不再公布感染數據,人們對此不感到意外,因為自從疫情大爆發,政府不再要求檢測,民眾自測陽性沒有呈報機制之後,所公布的感染數字一天僅幾千宗,只是實際數字的冰山一角,再公布是自損權威。問題是政府最後一關公布感染數字也退了,已經退無可退,而疫情仍然在大幅蔓延,民眾對於抗疫最後勝利的信心,來自感覺到政府在帶領全國抗疫不斷有新的舉措。

民眾判斷疫情只看身邊染疫 政府掌握大數據卻欠透明度

內地民眾對於疫情的判斷,只能基於發生在身邊的感染個案,有的已經全家感染,有的整個辦公室人員的三分之二染疫,即使在偏遠地區,左鄰右里的也不少,在官方權威數據欠奉之後,民間完全「靠估」。東莞市政府估計每天新感染人數多達25萬至30萬,民眾反應一片叫好,起碼政府給出一個靠譜的數據,總比什麼都不說好。

在沒有核酸檢測數據情况之下,政府是否也是靠估呢?關聯度較大的是到發熱門診的求醫人數,打電話召喚救護車的宗數,這是可以作為依據的,有一定相關度的,公共交通每天乘客量可以反映能夠外出的人數,訂購餐飲外賣的數量可以反映不能或不願外出的人數,又或者上網查詢某些關鍵字,比如「中招後」、「退燒藥」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某些事實。相信各地政府也會按此做不同的估計,問題是要不要公布?為何公布?

關乎千家萬戶的大規模社會事件,各種不確定的信息必然四出流傳,民眾最需要的是權威的信息。政府在短時間內放寬各種限制措施,一時間民眾對於感染後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由於權威信息滯後,民眾莫衷一是,這方面政府很快糾正過來,利用各種通訊渠道發放權威信息,現在民眾基本上已經不慌不忙了。

在沒有任何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個體是健康第一責任人,但缺乏藥物來履行責任,政府事前沒有準備充足難辭其咎,但問題應該不大,中國是全球退燒藥的生產基地,只要藥廠加快生產,不會不夠,現在已經有藥房免費派發退燒藥。

發熱門診剛開始時嚴重不足,各地大量增設發熱門診,包括將原來做核酸檢測的轉為門診,基本上也能滿足需要。現在最缺乏的是醫護人員,大部分醫護都染疫了,那些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們的專業精神值得讚揚,但表彰不能解決欠缺的問題。救護車沒人開,政府已經在招募志願者披掛上陣,能否解決問題還要觀察,但起碼說明政府在做事情。

最令人擔心的是老人接種率低的問題,因為死亡率高的群體是老年人,特別是沒有接種疫苗或者只接種了一針的人。而擔憂被加劇的原因是,政府修改了新冠死亡的認定標準,患有基礎病死亡而並非直接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肺炎或呼吸衰竭的,不會列作新冠死亡。修改標準後死亡數字自然不會飈升,但政府的權威自然會受到質疑。所幸政府已經在大力推動60歲以上的人開展接種第四針,希望大部分老人能在此次大爆發中安然渡過。

在醫療系統出現空前壓力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出現拒收患者、要求患者提前出院、拒絕給慢性病患者開長期處方等等問題,國家醫保局從網絡討論話題以及民眾反映意見中得悉後,要求各地方政府對該等問題進行排查,一經發現,立即糾正。

政府見步行步難提振信心 民眾期盼政府前瞻性部署

現在看到政府所採取的措施,都是對已經發生的嚴重問題作被動式的回應,即所謂見步行步,難免讓人有頭痛醫頭的感覺。政府掌握國際疫情走勢,綜合各國抗疫的經驗,從大數據中得出各地的疫情蔓延情况,應該能夠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部署和決策。據報北京的感染峰頂已過,正在逐步緩和,廣東可能還在感染高峰期,不同情况的地方,應該及時推出解決當前問題的措施,並提早推出適時的措施,引導下一步前行的方向。

疫情大爆發後,正在發生的是,大城市大量外來務工人員買棹還鄉,春節之後是否返程要觀望疫情發展情况。眼前的影響是,快遞和外賣派送將會嚴重缺人,春節過後,即使疫情結束,大量工人還在觀望,影響復工復產。

上海市政府有見及此,宣布給快遞員每天補貼60元人民幣,節假日提高到150元,給工人發放口罩、快測設備和消毒液,部署未來的是,企業接送外來務工人員往返鄉下與上海之間,包車費用補貼50%。此等措施,部分是回應式,部分是前瞻性,但都說明政府在針對當前和未來出現的問題,在做一些令民眾感覺到政府起到帶頭作用的事情。

北京年底召開各種定期會議,諸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這些按部就班的會議為部署明年發展工作,當然有必要,但老百姓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疫情大爆發,在在需要政府給出解決當前問題和未來出現問題的方案,中央政府是否應該考慮更加貼近民心的做法,破例召開中央疫情工作會議,為與國民並肩戰勝疫情,提供一顆定心丸。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京譴責「抹黑中共」政治挑釁 國台辦批向台獨「遞刀子」

<轉載自202212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全國人大外委會、國台辦昨均發聲明回應拜登簽署法案,嚴厲譴責美方攻擊抹黑中國共產黨,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法案包含大量涉台消極條款,美方應立即停止搞「以台制華」,停止虛化、掏空、歪曲一個中國原則。

外交部指出,中方對美方執意通過並簽署含有涉華消極內容的「國防授權法案」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該案罔顧事實渲染「中國威脅」;中方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堅定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外交部:堅決反對 嚴正交涉

國防部表示,美方做法只會嚴重危害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推高中美軍事對抗風險;解放軍將一如既往嚴陣以待,堅決捍衛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國台辦批評美國有勢力企圖在軍事上武裝支持台獨分裂勢力,為其「遞刀子」、「送槍炮」,鼓動兩岸對抗,在台海拱火,把台海推向戰爭邊緣。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提到,該法案大肆操弄涉台、涉港、涉疆等問題,台灣除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沒有其他國際法地位;香港、新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干涉。

拜登簽年度國防授權法 5年供台百億美元軍援 要求應對北京統戰「經濟脅迫」行為

<轉載自202212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總統拜登23日簽署國會參眾兩院表決通過的《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當中涉台內容包括,授權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援,並要求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等。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向美提出嚴正交涉(見另稿)

白宮網站當天發出簡報表示總統已簽署法案,2023年度NDAA涉台部分超過50頁,內容涉及軍事援助、對台軍售、反制中國脅迫及美台交流等一系列議題(見表)。法案納入「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部分條文,授權2023年至2027年通過美國國務院「外國軍事融資」計劃,提供台灣100億美元無償軍援,每年至多20億美元。

不過授權法案僅訂定開支項目,撥款法案才有權決定美國財政資金如何支配。聯邦眾議院稍後亦表決通過參議院前已通過的《2023年度綜合撥款法案》,該案未撥款提供台灣無償軍援,但提供至多20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直接貸款與擔保貸款。

NDAA還要求相關部門負責人,擬定因應北京資訊戰、網絡攻擊、傳統文宣戰及推動「統一戰線」(united front)的脅迫或貪腐等行動,並要求總統在法案生效180天內建立跨部會小組,對抗北京「經濟脅迫」行為。同時,表達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呼籲美國行政部門尋求擴大美台經濟關係機會,包括建立未來簽署協議所需的法律模版。

台表感謝 稱與美深化雙邊伙伴關係

中央社報道,台灣國防部及外交部昨對法案簽署生效表示感謝。國防部表示,法案展現對台美關係及強化台灣安全的高度重視,後續將依台灣整體外交政策,與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溝通討論,並逐步推動各項友台條文的預算編列與實際撥付。外交部稱,法案高度展現美國會支持強化台美全方位合作的堅定立場,台灣政府未來將以穩健步伐逐步推動各項友台條文落實,並將持續在現有堅實友好的基礎上,與美國密切聯繫合作以深化雙邊伙伴關係;並善盡區域成員的責任,共同維護台海及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美拒遵從世貿裁定 輸打贏要霸權嘴臉

<轉載自20221223 明報 社評>

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裁定,美國針對香港產品的產地來源標記規定,不符合世貿規則,建議美方糾正。本來,特朗普當年的這一決定,就是損人不利己的政治考量,美國應該順勢以此為下台階,糾正錯誤。但美國貿易代表處卻發聲明,反對裁決,表明不會撤回相關規定。此事充分暴露美國標榜「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虛偽,這種對國際規則合己則用、不合則棄的雙重標準,反映出十足的輸打贏要霸權嘴臉。

本月內美第二度敗訴 世貿上訴機構遭癱瘓

202011月起,美國以中國制定實施《港區國安法》,「打壓香港民主」為由,撤銷對香港單獨關稅區的承認,要求所有由香港出口往美國的產品,來源地標記不能再標示為「香港製造」,而必須標示為「中國製造」。其實,由本地製造並出口到美國的貨物,每年僅約值74億元,佔本港出口總額約0.1%,美國這一規定對本港實質影響不大;惟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獲《基本法》賦予單獨關稅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地位,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世貿等國際組織,美方此舉影響香港聲譽,引起廠商和客戶不必要的憂慮,明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因此港府向世貿尋求仲裁。

世貿裁決後,港府已去信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駐華盛頓經貿辦亦聯絡美國貿易代表處、海關及邊境保衛局,敦促美方尊重裁決及建議,立即撤回規定。惟美國貿易代表處表明,強烈反對裁決,稱世貿無權質疑成員國就危害國家安全採取的措施,不打算取消相關安排。問題是,世貿3人專家組在長達96頁的裁決中講得很清楚,美國與香港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並未達到啟動安全例外條款的「國際關係緊急狀况」門檻,美國應改變做法,以符合全球貿易規則。

這是本月內美國在世貿訴訟中第二次敗訴。本月9日,世貿專家組裁定,美國前總統特朗普2018年作出對進口鋼鐵和鋁材徵收關稅的決定,違反了全球貿易規則,美國同樣拒絕遵從裁決,聲明不會取消相關關稅。按照世貿規則,敗訴的美方可在60日內提出上訴,問題是由於美方阻撓世貿上訴機構新法官的任命,世貿的上訴機構已停擺近3年,根本無法受理上訴案件。而美國阻撓法官任命的理由,是指世貿體系需要「改革」,而在按照其旨意完成「改革」之前,華府不惜癱瘓這一多邊貿易體系及其爭端解決機制,這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又一體現。

近年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成為美國政府頻繁使用的熱門詞。但基於何種規則?維護什麼秩序?卻一直語焉不詳。諷刺的是,該詞被廣泛使用,是在美國前總統小布殊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入侵伊拉克之後。而那次入侵,正是美國無視國際規則,肆意使用武力的例證。在此大旗下,人們看到,美國政府頻繁退出國際組織、撕毁國際條約,在特朗普時代,美國以帶來「苛刻財政和經濟負擔」為由,退出了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以未就新冠疫情「追究中國責任」為由,中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關係;以「政治上反以色列」為由,退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存在政治偏見」為由,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還退出了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六方協議,甚至退出有份發起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儘管拜登政府上台後,又重返了《巴黎協定》、世衛組織、人權理事會等,但想走就走,想來就來,大言不慚地一句「美國回來了」,就像無事發生過一樣,不禁令人側目。而對其他特朗普時代的錯誤決定,包括對香港產地標記以及鋼鋁加徵關稅等,不但未予糾正,反而在世貿裁決後仍堅持不改。可見所謂「規則」和「秩序」,只能有利於美國利益,而不能相反,是經典的雙重標準。

規則秩序任意解釋 雙重標準弱肉強食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口號,在美國有深厚的意識形態傳統,在這種民粹傳統影響下,美國一直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或國際條約,正是美方將《台灣關係法》凌駕中美建交公報,成為中美之間台灣問題的癥結所在。而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根本就是針對中國的一支大棒,而美國指摘中國南海主權主張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美國國會至今也未批准加入,反對者的理由就是,加入該公約會「有損美國主權」。由此可見,美國是刻意對所謂「規則」和「秩序」含糊其詞,目的是讓美國獨享解釋權,有利於維持自身霸權。有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分析,當美國認為國際秩序不利於自己之時,就按自己的意願忽略、逃避或改變秩序。這分明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強權即公理的霸道邏輯,從今次拒絕世貿有關香港產地標記的裁決來看,美國的這一副嘴臉暴露無遺。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開突然老人院成災區 守住農村防疫成敗關鍵

<轉載自20221219 明報 社評>

內地突然宣布幾乎全面放開防疫措施,基層的官與民都措手不及,感染人數雖多但確實危害不大,而老人院則成為重災區,北京有老人院派4人連續4小時打電話召喚救護車都打不通,足見當局宣布開放前,是缺乏部署和協調的。疫情還在不斷蔓延,最令人擔心的情况即將出現,就是病毒隨大量人員返鄉大面積向偏遠地區及農村撲去,國務院已經發出防範指令,成效如何,將成為這波最後一搏的疫情的成敗關鍵。

救護車疲於奔命仍然不足 發熱醫院盡開仍人滿為患

放開防疫措施後,多個大城市都出現大面積感染,但確實數字則無從估計,因為衛健委已經停止每天公布無症狀感染者的數據,絕大多數的感染者只是無症狀或者輕症,一般都居家服藥等待自癒。這種處置辦法,對大部分人都是有效的,然而,那些家裏沒有備藥,或者不能退燒的患者,還是要去醫院就診,各地政府已經加開了發熱門診的醫院,但還是「人滿為患」,排隊幾個小時獲得診治,醫院也只會開幾片退燒藥,因為醫院的供應也短缺。

政府呼籲去醫院就診的患者,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自行開車或者召喚救護車,但救護車即使24小時不停穿梭接送,疲於奔命也難以滿足需求。老人院的處境最突出,院友都是高風險群體,一旦有人感染,老人院缺乏隔離空間,容易出現大規模感染,但召喚救護車則沒有特殊照顧,退燒藥供應也十分緊張。當局一直以來宣稱要照顧一老一少,但到了危急狀態,他們卻成為無助的一群。

中小城市的情况也不容樂觀,接診發燒病人的醫院已經應開盡開,排隊的時間動輒要幾個小時。說明疫情已經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縱深散播,按照這個走勢,第一波大規模感染的省份在本周或下周到達高峰,如果處置得宜,兩周後疫情將會減退。而二線省份的高位則要在月底才來臨。

疫情從大省份向二線省份及農村散播,是人員流動造成。現在所有大學都提前放寒假,一些失業工人或者生意欠佳的小商販也開始陸續離開大城市,出現返鄉小高潮。他們帶着病毒從大城市向全國四面八方散發,到了農曆年底,春運如期而至,則會出現另一個返鄉高潮,農村和小城鎮能否應付疫情,才是3年抗疫成敗的真正考驗。

流行病學專家,按照世界其他地方採用躺平政策後,以及內地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大規模爆發疫情的死亡率,估算這波疫情在內地將會導致幾十萬人死亡,大城市的醫療條件較好,市民接種率較高,一定程度能夠減少死亡率,但農村和偏遠地區又如何呢?

國務院對於這個危機有充分估計,本月16日發出一個通知,要求農村與小城鎮政府嚴陣以待。這些地方最大的問題是缺醫少藥,醫護人員在平常狀態都不能招滿員,醫療設備只能應付輕症病患,遇到大規模傳染病,以及因感染而出現重症,是無條件也無能力應付的。國務院提出的辦法是,各地緊急招聘在5年內退休的醫護人員,充實隊伍,但相信也是杯水車薪,一旦真的遇到疫情爆發,也會捉襟見肘。

國務院提出的第二招是盡快構建梯隊人員,因為疫情並不一定會在同一時間在同一地區集中爆發,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率,但這需要各級政府及時調配與協調醫護人員到最需要的地方,必要時出動軍隊的醫護兵,如何遣兵調將,是考驗政府的關鍵一刻。

農村老人接種率低風險高 小城鎮缺醫少藥難抗疫情

農村與小城鎮另一個大難題是疫苗接種率低,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人接種兩針的比率是86.6%80歲以上的只有66.4%,而在農村的比率應該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67億人,疫苗接種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可以為200多萬人築起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面對農村老人的疫苗接種,知識推廣過去沒做好,現在臨急抱佛腳也為時未晚,即使農村老人意識到需要接種,還要有足夠的人員「送疫苗下鄉」,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疫情對農村的另一個「炸彈」是獨居老人,兒孫進城,老人缺乏照料,遇到疫情,更形危險。前陣子政府要求全國排查,為獨居老人做登記,在有需要的時候,送醫送藥上門。登記已經做到,一些地方還利用社交媒體建立群組,互通消息以及為及時求救做後備,希望在疫情殺到來的時候,政府不會在手忙腳亂的情况下,將已經被遺忘於一角的獨居老人徹底遺忘。

大城市抗疫戰最後一擊的號角已經吹響,政府事前準備不足,最高指揮缺乏部署,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特別是告知民眾如何應對,讓他們對處置病情有充分的認識,及時備好足夠的藥品作為居家等自癒的準備,令到感染者僅能以個體跟病毒對抗,政府難辭其咎。現在面對農村和小城鎮的最後一戰,嚴峻程度跟打一場熱戰,有過之而不及。打好這場大戰,是對政府是否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大考驗。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中經會聚焦提振信心 多項經濟政策大調整

<轉載自20221218 明報 社評>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經會)前日落幕,今次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較為嚴峻,將穩增長定為明年主線,特別強調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重點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雖然未必會有激進的刺激經濟舉措,會議一些新的提法,如為民營企業撐腰、支持數字平台經濟發展、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等表述,都標誌政策有重大調整。今年會期較往年縮短一天,亦被認為有時不我待,馬上要推動落實之意。一般預料,2023年中央將全力以赴,催谷經濟,增長目標很大可能設定為5%以上。

每年12月的中經會,是中央定調來年經濟方針的最高層次會議。今年會議又恰逢五年一度的中央財金團隊新舊交替、內地防疫政策正經歷由「清零」向復常階段過渡轉換的關鍵時刻,更為人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1月內地經濟數據,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增2.2%,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按年跌5.9%,增幅之微與跌幅之大均超市場預期;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7%,較10月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更升至6.7%,較10月上升0.7個百分點,是5月以來最高水平。今年前三季中國經濟按年僅增長3%,全年增幅預料只有3%左右,與當局設定的目標5.5%相差甚遠。中經會坦承,去年出現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

經濟形勢嚴峻 明年催谷增長

中經會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證明「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在宏觀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支出強度;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兩個「力」字,突顯明年提振經濟會加大力度。不過,會議仍強調「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預料不會有「強刺激」、「大放水」。

促消費、擴內需被擺在穩增長的首要位置,就在中經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上周三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指出去年內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萬億元人民幣,消費「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4%,已成為經濟第一推動力。另一方面,出口這一「馬車」疲態已現,以美元計價的內地出口11月按年跌8.7%,進口跌10.6%,對美國出口跌25.43%,對東盟出口僅增5.18%,較10月的逾20%大幅滑落,標誌着長達27個月的出口景氣期終結。全球需求轉弱固是主要原因,美國在科技、供應鏈上對中國強力打壓,亦是面對的挑戰。而擴大內需,短期可提振經濟,長期亦可對冲外部壓力。

如何刺激內需?除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外,中經會在供給側方面點出了汽車、養老和房子三大商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消費,已居世界前列;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養老服務亦需求甚殷;至於房子,中經會重申「房住不炒」之餘,明確提出「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首度提出「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將房地產政策放在防範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框架下論述,令內地樓市有望「軟着陸」,亦令人期待明年會有「新發展模式」的房地產新政出爐。

12月初為中經會定調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已經定下「親商」的基調。果然,中經會特別針對「國進民退」的疑慮,強調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亮明態度,毫不含糊」,重點放在後者,提出「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支持民企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企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幹部要為民企解難題、辦實事。在內地,民營經濟佔九成以上市場主體數量,貢獻了逾50%的稅收,逾60%GDP,逾七成的技術創新,逾八成的城鎮就業。不過,中經會這一積極信號,關鍵還要看各地如何落實。

強調善待民企 監管風暴結束

與去年中經會「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大異其趣,今年中經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似乎意味着平台經濟的監管風暴已經結束,對互聯網平台企業是重大利好。

隨着內地防疫政策的調整,中經會強調,「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近期,隨着內地防疫措施的優化調整,愈來愈多的內地省市派團,包機出境參展招商,搶客戶、搶訂單,其中亦包括來香港,這當中對香港的啟示是:外商可獲的便利,港商亦可獲得;招商團來了,旅遊團還會遠嗎?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王滬寧的台灣觀

<轉載自202212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二十大後,上屆政治局常委王滬寧留任,排名由第五晉升至第四,擔任的角色亦將改變,從排位看明年兩會接替汪洋,出任全國政協主席。

赴兩涉台團體致賀辭 沒見個人特色

最近中國內地多個參政黨和團體召開換屆大會,王滬寧出席了其中兩個大會的開幕式,並代表中共致賀辭。這兩個組織分別是由早年主導「二二八事變」的台共轉型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以及定居大陸的台籍群眾組織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台聯會」),都與台灣有關,符合他未來兼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身分。

中央對台小組領導組長一般由中共總書記兼任,除非有重要活動或政策宣示,一般的涉台活動及每年例行對台工作會議,都由兼任小組副組長的全國政協主席作為最高代表。不過,從王滬寧對兩個涉台團體的賀辭中,完全看不到任何個人特色,基本是重複二十大報告的提法,強調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完全統一,是中共「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曾率復旦辯隊 兩度勝台大奪冠

從公開履歷看,王滬寧似乎與台灣並無淵源,但早年他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時,曾經擔任校辯論隊的教練兼顧問,1988年和1993年兩度率隊赴新加坡,參加「國際大專生華語辯論會」,復旦大學兩次決賽的對手都是台灣大學(台大)隊,並兩度奪冠。據王滬寧事後撰寫的書籍《獅城舌戰》中記載,當年為備戰辯論賽,他們曾請「台灣朋友」劉文釧(後任台鐵高層)來談台灣最近的發展以及文化問題,「他談到的『新人類』和『新新人類』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使我們一下子對台灣的文化有了某種感覺,使我們覺得台灣並不遙遠」。

透過辯論賽,王滬寧也結識了包括記者徐宗懋在內的一些台灣朋友,據徐憶述,1988年王滬寧獲霍英東獎學金資助赴美一年做訪問學者,談起在美見聞,他說台灣到美國留學的人數「不得了」,對台灣發展影響巨大。1992年,王滬寧曾到台灣參加研討會,徐和幾個台大同學到酒店探望王滬寧,「王說台灣建設的不錯,高速公路旁邊的綠化工作做得很好」。3年後王滬寧就奉調北上,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組組長,以後歷經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朝,參與「三個代表理論」、「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思想」的創立,贏得「國師」稱號。因此,有台灣學者預料,王滬寧未來主管對台事務後,可能會再度發揮其理論創新優勢,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或統一的理論方面,再創新猷。

中央政研室歷三朝 贏「國師」稱號 學者料主台事務再創新猷

由於王滬寧在中央過往行事低調,外人以為他不擅言辭,但據參加過2015年新加坡習近平與馬英九閉門餐敘的台灣官員憶述,王滬寧當日也是陪習上餐枱的大陸官員之一。馬英九當天是高粱酒喝多了「話特別多,拚命講」,大陸方面話最多的就是王滬寧,當天他一人講個不停,可見深獲上司習近平信任。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地緣世界盃」中東開踢 中美對攻爭冠?

<轉載自20221212 經濟日報 評論‧世情版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撰文:連兆鋒>

卡塔爾世界盃有聲有色,宣示中東不是你們想像的戰亂落後,讓一些西方人看不順眼。某些大台連揭幕禮也不願直播,讓本國球迷叫罵。某些傳統強隊心思都用於政治表態,結果連16強也踢不進,遭網民群嘲。

足球世界盃繼續之際,「地緣世界盃」也在中東開踢。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國事訪問沙特阿拉伯,並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阿正常外交,美國竟然坐不住,白宮國安委藉機攻擊中方行為「無助維持國際秩序」!

中國中東抱團 美坐立不安陷被動

這反映出美國隊在場上正陷於被動。但是,若把地緣世界盃看成中美對攻爭冠,那就忽略了今天世界多極化的複雜。現在發生的事不是簡單的你攻我守、你進我退、誰擊敗了誰就能獲得金盃,盡管美國一直以為是這樣。

美國被甚麼動呢?美沙關係近期陷入低谷,拜登早前放下「民主對抗威權」身段到訪沙特,與王儲穆罕默德碰拳頭,也無法說服對方增產石油以紓美國通脹,沙特反而與俄羅斯減產!沙特為首阿拉伯國家現在與中國擴大一系列合作;中方提出的用人民幣結算油氣交易,雖未在峰會宣言提及,但這不代表往後不會實現,會前沙特方面就首次以人民幣支付,向中國義烏企業買貨。

這就鎖定了美國要害。須知道,美國1944年主建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正式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與黃金掛鈎,但美國1971年為應對自身經濟問題,突然放棄金本位,讓美元貶值,這樣懶理別國身家縮水的損人利己操作,仍無損美元霸權、不愁美債無人買,相當程度是因為石油危機,令以美元計價的油價暴升,客觀地保證了全球美元需求。

沙特是最大石油出口國,中國則是最大石油入口國,去年入了沙特超過四分一出口;中沙石油買賣用人民幣結算之門一旦打開,美元霸權堤壩即會出現缺口,也難怪美國抓狂。

沙特為首阿拉伯世界為何疏遠美國、靠攏中國?拜登政府念念不忘記者卡舒吉在沙特使館遇害案、將矛頭指向穆罕默德,看來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下還有諸多深層原因。

美超沙俄成最大產國 變中東對手

首先,石油供求從一開始就是美沙關係的根基,但這已徹底改變。美國不到10年前還是最大石油入口國,但頁岩革命徹底扭轉了產量自70年代一路下降趨勢,美國近年其實已是超越沙特及俄羅斯的最大產油國,更成為淨出口國,是中東產油國對手。

其次,美國政策加劇了和中東油國之間矛盾。美國大幅加息,自是又一次將本國經濟問題輸出、收割全球的操作,而美元異常走強下,油價今年已從高位挫近4成,威脅油國收入。美國率西方國家單方面限制俄羅斯油價,並以美元為武器對俄,進一步引起沙特等國警惕。

接着,美國戰略重心從中東轉走,結束了大力投資沙特對付伊朗局面。沙特早些年軍費狂增至全球第三,終究錯付。美國走人,沙伊反而得到緩和,也門、敘利亞等地代理人戰爭漸息,沙特與「親伊」鄰國卡塔爾亦一笑泯恩仇,共賞世界盃。沙特相信清楚感受到,有些力量已沒法像過去一樣帶來建設和繁榮,只能帶來戰爭和破壞。

再者承接上一點,中東不打了,有更多精力聚焦發展,產油國也意識到長遠必須轉型,誰可幫大忙?卡塔爾世界盃從場館、通信、電動車,到體育用品、紀念品甚至大熊貓,中國除了國足該去的都去了。至於西方國家在G20那所謂支援發展中國家基建的會議,除了東道主印尼無奈不得不到場,就只有印度賞臉。

此外,從百年變局層面看,美國同時與中俄為敵,意味中國及俄羅斯已抵擋了西方鋒芒,其他非西方國家得以免受最狠的攻擊,因此亦有更大自信和自主空間,掙脫西方霸權欺壓。這不只正在中東發生,也正在東南亞、拉美、非洲發生。

美國已故戰略家、前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在1997年《大棋局》一書提出,中俄及伊朗組成「基於共同委屈而非意識形態的反霸同盟」,會是對美國在全球至上地位潛在最危險局面。

華在中東立足穩 發揮全球影響力

如今看來,布熱津斯基預言不但已成真,現實對美還更「危險」:中國伊朗去年已簽署25年合作協議,現在波斯人對手阿拉伯世界都傾向中國,而突厥人國家土耳其也與華保持相對友好,中國在中東這亞歐非交滙之地立足穩固,打下了進一步發揮全球影響力的好基礎。

不過,這場地緣世界盃不是你輸我贏、成王敗寇,絕非「我策反了中東,你淪為喪家犬了哈」的冷戰式爭奪。美國霸權衰落、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展與華合作是不爭事實,但美國其實只是失去一言堂專利,仍會是具影響力的大國;中國無意取代美國稱霸,各國更不會答應扳倒一個霸權只是迎來另一霸權。中方多番指出,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不是誰家後院,更不存在所謂真空。

巴基斯坦裔國際媒體人、伊斯蘭世界研究專家Dilip Hiro 2012年著作《After EmpireThe Birth of a Multipolar World》(帝國之後:一個多極世界的誕生)認為,當今世界並非「美國對中國」或「西方對亞洲」,而更像是一戰前(曾長期普遍和平,非一戰前夕)的歐洲,國與國之間頻繁轉換盟友和對手,以達到沒有一國享有支配地位的共同目的。

石油倘人幣結算 勿當「聯中反美」

換言之,國際關係按個別議題「斷件計」是多極世界特色。事實上,中東民族與教派爭端格局一時難有根本改變,阿拉伯國家就發展議題向華靠攏,軍事安全上仍重視美國作用,這對他們並不矛盾。沙特貨幣也和美元掛鈎,就算部分石油改用人民幣結算,也旨在多樣化平衡風險,不應理解成「聯中反美」。

正如歐洲政客一邊搶購卡塔爾天然氣,一邊大罵對方「侵犯人權」,而卡塔爾反嗆以示不滿的同時,也沒有影響生意交易,這也許就是多極世界的體現。

中國往後或需習慣歐洲「精神分裂」,盡量避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因政治爭拗觸礁一類事件重演。對於中東和其他發展中地區,中國亦毋須期望過高,只要專注做好有利雙方的事,滿足發展和安全這第三世界共同願望。至於美國能否習慣霸權不再、與各國平起平坐,恐怕就是另一回事。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大陸暫停進口台逾兩千商品 蘇貞昌批歧視

<轉載自202212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海關總署近期先後暫停進口部分台灣酒類、飲料及水產等,台方指多至2409件,且有商品產地寫「中國台灣」仍不獲批許可。台行政院長蘇貞昌指陸方對台特別嚴格與歧視,當局則稱將透過促銷、金融與輔導等三個面向的措施協助受影響業者。

中央社、《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報道,繼秋刀魚、午仔魚和魷魚等多項台灣水產被暫停入關後,大陸海關總署9日再以註冊資訊不完整為由,將多個台企的飲品也標註暫停進口,涉及台灣煙酒、金門酒廠、台虎精釀等多個企業旗下多款暢銷商品。

有商品標「中國台灣」仍不獲批

台衛福部食藥署去年10月起,曾協助台業者共提交3232件產品補件資料,惟到前天,僅有792件完成註冊,2409件被視不合格,即多達75%的產品被禁及未告知理由。當中被禁最大宗為水產,多達887件。台方指陸方9日提供了7類註冊審查不符的原因,以文字不符合要求最多;有1800餘件的廠商無意願補件。

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昨日表示,已詢問陸方文字不符原因,惟未獲答覆,指有業者標註「中國台灣」仍未通過審核。蘇貞昌同日發聲,指摘大陸以行政手段干預貿易,對台特別嚴格、特別歧視。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昨亦稱,陸方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指正與日本接觸設法將台農漁產品儘快輸出到日。

台經濟次長:促銷金融輔導協助受影響者

台經濟部次長陳正祺昨表示,將透過促銷、金融與輔導等三個面向的措施,包括「台灣食品全球GO計劃」、貸款協助和輔導用電商促銷、以及取得國際認證,來協助受影響的食品加工業者。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疑因註冊未填「中國台灣」 台酒飲品禁輸陸

<轉載自202212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繼魷魚等水產品後,大陸海關總署再把台灣多項產品列入暫停進口名單,涵蓋酒類、飲品等共百多款商品,包括台灣啤酒、金門高梁等。有台商前天(9)指,或因業者資料未標註「中國台灣」,「聽說下周被暫停進口的還會更多」。

金門高梁噶瑪蘭威士忌遭禁

中央社、《聯合報》等報道,大陸海關總署網站前天顯示,在「港澳台地區生產企業註冊資訊」的28項「蒸餾酒及其配製酒」登記中,有11項被暫停進口,涉及金門酒廠、金車股份、台虎精釀、台灣煙酒、傳奇酒業和雲山酒廠等企業。「飲料及冷凍飲品」354個項目中,有123項註冊有效日期尚未截止,狀態卻顯示暫停進口,包括黑松、維他露、統一、泰山、大西洋飲料等,以及京都念慈菴、大江生醫、大榮生物、森田生物等企業旗下註冊商品。

有台商透露,今波暫停進口影響「較有名氣的產品」,如台啤系列、金門高粱、噶瑪蘭威士忌、黑松沙士等。該人士稱,台灣啤酒雖因官方背景長期被打壓,惟知名度大;金門高粱、金車噶瑪蘭威士忌則每年在大陸銷售額達數億元人民幣,被禁影響不小。其分析,事件可能牽涉部分業者資料中出現「中華民國」,而非「中國台灣」。這批知名酒水飲品前天突被禁,與陸方要擴大進口禁令範圍有關。臺灣菸酒公司昨(10)發聲明證實,稱此前已按規定辦理註冊和補交文件,惟前天接獲通知指註冊編號失效,旗下台啤原定12月出口大陸金額約130萬元新台幣(32.9萬港元)訂單遭全數暫停出口。

蘇貞昌轟違規 擬申訴世貿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大陸此舉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台方會盡量和大陸相關單位溝通爭取、循WTO管道申訴,同時盡全力協助受影響業者。

兩岸企業家峰會台方昨表示,周四(8)會見北京市委書記尹立前,對陸方禁止台方農漁產品進口一事並無所悉。若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正式會面,將對此事表達關切。

習近平沙特之行 定框架勝簽大單

<轉載自20221211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結束沙特之行返國,今次他除了國事訪問外,還出席21國參與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以及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峰會。在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歷史上,今次峰會的規模是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外界關注的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今次並無宣布,但中沙兩國公司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涉及綠色能源、信息技術、交通、建築等領域,總金額約300億美元。習近平此行目的不是去簽大單,而是去定框架。今次中沙、中海聯合聲明、中阿「利雅得宣言」3份文件,定下未來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的政經安全框架,意義比簽單更大。可以說,未來中國與中東各國的關係中,能源是紐帶,安全是關切,互惠發展成為核心。

美錯誤政策為淵驅魚 中國中東關係漸密切

阿拉伯國家聯盟的22個成員國橫亙在西亞到北非的中東地區,今次兩大峰會,除被暫停阿盟會員資格的敘利亞外,無一國缺席,習近平在出席兩大峰會之餘,還分別會見其中17國領袖,既體現了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號召力,又反映了中國在區內人緣甚佳。

中東是聯通亞非歐的戰略要地,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是世界重要海運樞紐;海灣6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三分一、五分一,是全球能源寶庫,戰略地位重要。如果說,阿拉伯世界扼着全球經濟的咽喉,海灣6國則是阿拉伯世界的心臟,而沙特又是海灣的核心國家。

一些媒體喜歡拿今年7月美國總統拜登到沙特吉達,出席與阿拉伯國家的峰會(當時僅9國領袖出席)時所受待遇,與習近平今次獲得的高規格接待做比較。但必須認清,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仍遠大於中國,而且包括沙特在內的區內大多數國家「向東看」,發展對華關係,並非要犧牲與美國的關係。

恰恰相反,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的長足發展,正是美國連串政策所致。1980年代,若不是美國拒絕向沙特提供戰略導彈,利雅得也不會被迫向當時尚未建交的中國求購,現今「東風」系列長短程導彈,已成為沙特主要威懾利器;正是美國以停售F35戰機為要脅,逼阿聯酋放棄引入華為的5G網絡,阿聯酋被迫棄買F35,更放棄與NASA合作探月,轉與中國航天簽約,讓2026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把該國月球車送上月球;正是美國在頁岩油氣革命實現能源自給後,疏遠了傳統中東產油國,而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對能源需求殷切,令這些國家找到新的市場;正是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將伊斯蘭教污名化,並大搞「價值觀外交」,動輒對中東國家制裁打壓,令這些國家不得不尋找新的安全伙伴。

現在,中國是阿拉伯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去年雙邊貿易額達3000多億美元,其中與海灣6國貿易額佔2300億美元。沙特出口原油逾四分一輸往中國,卡塔爾與中國簽訂了每年出口4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的27年長約。而中國的基建企業,更在中東建成了如卡塔爾世界盃主賽場盧塞爾球場、麥加輕鐵、科威特中央銀行新總部大樓、非洲最高建築阿爾及爾大清真寺、連結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首都的亞吉鐵路等地標工程。

經濟互補政治互信 涉足中東仍需謹慎

對中國來說,中東雖遙遠,但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雖然俄羅斯亦是油氣資源大國,但供應的多元化才是安全的根本,而且中東油國是發展中國家中的富豪,四川大地震時,沙特對華捐款捐物多達6099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中東國家需要的核電、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以及互聯網科技、太空科技乃至金融安全科技等,也正是中國擅長的領域。而在沙特海灣國家為經濟多元化的主權基金投資方面,中國除了本身廣闊的市場之外,還可為其提供「一帶一路」眾多的投資機會。

這種經濟的互補互助,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雙方政治高度互信。與美國不同,中國的不干預外交政策,中東國家十分受落,習近平在今次沙特,多次強調反對「各種形式的伊斯蘭恐懼症」。作為投桃報李,全屬伊斯蘭國家的阿拉伯國家,一致支持中方在新疆問題的立場,在「利雅得宣言」中,「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寫明「支持中方在香港問題上的立場」。

習近平此行,開啟了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新的篇章。惟中東作為多事之地,各種利益關係交織,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雖有褪色,仍不可低估;中方對巴人權益的支持,或會對與以色列關係有負面影響;中方今次鮮有地譴責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在伊朗核問題上,亦呼應海灣國家的關切,伊朗的反應也值得關注,或為平衡,副總理胡春華本周將訪問伊朗;此外,俄羅斯、土耳其亦在區內介入敘利亞、利比亞戰爭,加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等恐怖主義勢力仍然活躍,中國涉足中東事務,仍須謹慎小心,步步為營。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習近平沙特行 擴國際話語權

<轉載自202212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127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國事訪問沙特。內地學者認為,通過此訪,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將得到快速提升,進而對國際局勢帶來深遠影響。

學者:不附政治條件 助雙方合作順利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昝濤從三個維度解析本次出訪:從縱向上看,中國領導人因疫情近幾年很少出訪,直到今年才有所恢復,在當下時點選擇出訪阿拉伯國家體現出對中阿關係的重視;從橫向上看,中國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聯繫,爭取其支持,將拓展中國在國際舞台的活動空間;再從具體經貿關係上看,中阿經貿往來頻繁,尤其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國自阿拉伯地區大量進口石油,密切雙方關係以保障能源安全。

對阿拉伯國家而言,「向東看」也是其自身政治外交需求的體現。中東地區普遍深受美國影響,對美較依賴。昝濤稱阿拉伯國家加強與具全球影響力的中國聯繫,有利於實現自身對外戰略的多元化。他強調「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雙方合作順利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阿拉伯國家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存在經濟轉型需求。習近平在同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會談時提到,願積極參與沙特工業化進程,雙方要落實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沙特「2030願景」對接,推動兩國各領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昝濤認為,阿拉伯國家的願景需求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同時中國的技術經驗與工業產品也將為其帶來實際的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習近平出席的兩個峰會均為首次舉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李偉建指出,峰會機制的確立標志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以及海合會的關係上升至一個新台階,對今後雙邊關係的發展具指導性。同時,中國一直主張在中東地區以發展促和平,兩個峰會產生的許多具體成果,將帶動地區發展潮流,推動中東地區和平穩定。

本次出訪是今年中國元首外交「收官之作」。中國領導人通過在多個雙邊與多邊場合表達中國立場,闡述發展理念,在國際上獲包括西方國家在內更多認同。李偉建認為發展中國家對於發展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更願意同中國合作。本次出訪對於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話語權將繼續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美新增3州在台設辦事處

<轉載自20221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外交部與「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會」(ASOA)8日舉辦慶祝酒會,北美司司長徐佑典致詞時表示,很高興看見今年新增明尼蘇達、賓夕法尼亞、西維吉尼亞等3州在台設州辦事處,象徵台美關係蒸蒸日上。

ASOA會長嚴樹芬透露,北美司未來應該會「比牛仔更忙」,因為美國目前已至少有9個州表達有意在台設立州辦事處,最快將實現的是台積電剛設新廠的亞利桑納州。

美國在台協會(AIT)商務組代理組長薄康霖(Clint Brewer)致詞時指出,台灣公司現在更渴望在美國投資,不只是晶圓和芯片,還包括電動汽車、醫療保健用品,甚至「珍珠奶茶」等領域。薄康霖特別以中文大讚珍珠奶茶「很好喝」表示,他日前才與台灣製作珍珠奶茶的冰棒品牌談過,將努力幫助更多珍珠奶茶業進軍美國市場。

薄康霖強調,美台農業貿易增幅極為突出,2021年美國對台出口農產品與相關食品總值近40億美元,使台灣成為美國農業的第6大出口目的地;根據目前數據顯示,2022美國對台農產品出口還可能再創紀錄。

徐佑典指出,目前共有13個美國州在台灣設有代表處,今年印第安納州、亞利桑納州和愛達荷州州長都訪問台灣,象徵台美關係在各方面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都將持續擴大。


 
















2022
128日台外交部北美司司長徐佑典(左)與ASOA會長嚴樹芬、(右)晚上出席台外交部與「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會」合辦的感恩晚宴 ,兩人一起舉杯敬與會來賓。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習赴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 專家:「石油人民幣」或興起

<轉載自20221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下午抵達沙特阿拉伯國事訪問,其間將赴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中阿峰會期間,據報將簽署價值上逾二千億港元的初步協議,亦有傳聞指沙特可能考慮以人民幣結算石油交易。

外交部:中沙是天然合作伙伴

據外交部網站,發言人毛寧表示,應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至周六(10日)訪問沙特。此訪是習近平在二十大召開後首次訪問中東地區國家,也是時隔6年再次訪問沙特。訪問期間,習近平將同薩勒曼國王和穆罕默德王儲兼首相,就中沙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推動中沙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向更高水平邁進。沙特是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毛寧稱,兩國發展戰略契合,發展理念相近,發展優勢互補,「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料簽逾2000億元初步協議 王義桅:控疫放開 美「脫鈎」破局

另據沙特國家新聞社(SPA)消息,中阿峰會期間,將簽署價值超過1100億沙特里亞爾(約2278億港元)的初步協議。稍早前沙特官媒稱,訪問「發生在沙特阿拉伯與美國關係變得緊張之時」。美國此前與沙特因能源供應發生爭端。今年早些時候《華爾街日報》曾報道,沙特正考慮與中國加快以人民幣計價石油的談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對本報表示,在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轉型現代文明社會過程中,能源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石油資源消耗後的重要一環,各國寄希望於和中國合作。傳統上美國是阿拉伯國家主要盟友,但在伊朗核問題後開始逐漸改變,近年來美國成為石油出口國,彼此間又多了一層競爭關係。此時中國正好和這些國家形成互補。他指出,習近平這次去中阿峰會,不僅是討論能源合作問題,亦強調金融合作,「這個金融合作就是『石油人民幣』可能正在興起。如果實現,未來大量的投資不一定通過美國,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市場」。

王義桅表示,在二十大之後,尤其近期內地疫情管控逐步放開,打破了3年的停滯和阻礙,美國推動的脫鈎形式逐步破局。「從上合到G20APEC、中阿峰會,先是繼東盟之後,歐盟開始表示友好,然後是沙特代表的阿拉伯國家。中國在逐步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魅力,倡導更高水平的開放和國際合作新增長點。」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江山待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回顧江澤民執政年代與時局策略

<轉載自20221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逝世。他作為中共第三代領導人,內地用極高規格和歷史評價處理其後事,乃正常不過。從民間角度看,江澤民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也有其貢獻;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外界也論及其施政得失。很多人都希望像清代趙翼《論詩》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此語原用於文壇,現推而廣之,引伸成為範疇更闊的長遠期盼,也是今天的標題。

先旨說明:本文着眼於江澤民年代的中外環境,只作粗線條的概括,不作任何對比;而且他一生事務繁多,不宜瑜瑕互斥,方能客觀分析。

1)完成執政者的階段性目標

──江澤民在「六四」之後上台,外界和國際最關注的是,中國會否走回頭路?這種狀况就像1987年趙紫陽接替胡耀邦擔任中共總書記之後一樣。結果,江澤民繼續奉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沒有關起中國的大門。他在不少講話中都提到,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之一;民生問題解決不了,或者處理不好,將會引發政治的不穩定。他從這個角度尋求穩定,符合民間要求繼續堅定不移改革開放的最強音。

──尤其在對外開放和外交事務上,江澤民的成績比鄧小平更進一步,皆因鄧小平復出後,主要精力是在扭轉「左」的趨勢,先安定國內的發展方向,重點在於改革,未有足夠時間擴大對外的成績和效果。而江澤民完全按照鄧小平的思路和方針策略,尤其是「韜光養晦,絕不當頭」8個字,落實了由鄧小平構想但是未能完成的實踐。

江澤民當年提出「大國外交」,具體而言,就是要與美歐等強國搞好關係,借助對方處於高位的實力和條件,拉動中國快速提升綜合國力。他還經常說「悶聲發大財」,其實是完成鄧小平沒有公開說的「不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爭取時間、壯大自己的策略。其後,中國加入各主要國際組織,也是在江澤民年代逐一實現的。這是對世情和時局的準確判斷,也為今天的中外格局打下基礎。

──江澤民當時的策略之一,就是對內也能互借東風、協力發展,最具體的例子就是維持「江朱體制」順暢運作。「六四」之後,時任總理李鵬的經濟政策是「治理整頓」,結果經濟半死不生。朱鎔基接任總理後,推行的經濟政策是「宏觀調控」,管住大方向,並明顯和有序地放開微觀管理。江澤民對他信任和放手,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加入世貿的談判。當年朱鎔基與吳儀前往美國簽署有關協議,豈料美國突然加碼,中間很多細節錯綜複雜,朱鎔基還一度被指為「現代李鴻章」。但江澤民對朱鎔基並無非議,最後以大局為重,共同渡過這個難關,為中國的外貿和對外開放敞開大門。中國後來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外貿就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的穩定因素。

2)「一國兩制」嘗試柔性管理

──香港是在江澤民年代回歸的,他由19972003年基本是柔性管理,希望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這是基於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和現實需要:一是要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希望統一台灣;二是向國際顯示中國繼續改革開放,令中國加快與世界共融,提升綜合國力;三是當時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實力對比,仍有明顯優勢,對香港柔性管理,可以進一步發揮「留住英資、吸引外資、鞏固華資、壯大中資」的作用。無論出於什麼動機,客觀效果就是實利。

──基於實利需要,香港回歸初期的一些現象令人懷念,至少是沒有降低「一國」而突顯「兩制」的體現。例如當時除了國慶或回歸典禮等重要場合之外,甚少出現中央駐港代表與特首同場的情况,背後的理念是不要「搶光」,更不要在言行上給外界「影子政府」的印象;又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只適宜談內地事務,如有涉及香港的內容,最好是跨兩地的事務,而不是純粹香港的內部事務,其理念就是避免讓外界感到中央間接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又如,左派書店可以銷售多元化的各類書籍。當時這類例子不少,難以臚列。

──但由2003年「七一大遊行」開始,內地認為已出現「深層次矛盾」(溫家寶語)。當時,中央成立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原意是協調解決各種矛盾;但其後的發展顯示北京的顧慮愈來愈重,與各方的溝通時有時無,後來愈來愈少。其實,正如鄧小平所說,「一國兩制」是新生事物,需要長時間磨合。外部勢力固然要警惕,但它們也是因應本地元素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切主要視乎北京的判斷和耐性了。

3)政治上着重傳統理念和模式

──江澤民作為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政治上處於傳統以至保守狀態,也是無法迅速改變的慣性體現。所以,在「六四」之前,他在上海停刊《世界經濟導報》,成為「六四」前國內外關注的事件。此外,1987年中共「十三大」已確立「黨政分開」(見諸公開材料),但江澤民主政後,黨政重新合流的趨勢逐步明顯,很多地方的人大主任由當地黨委書記兼任。喬石出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期間的改革措施,逐步被修正和改變,「人大橡皮圖章變硬」之說不復存在。

──江澤民坐穩之後,無人能挑戰他的地位,大有條件推行實質的政治改革。他也曾作了一些嘗試,中共高層在換屆時展開內部「海選」,就是一例。不過,這必須視為「謀定而後動」的信心和決心有多大。如果在「謀定」,甚至已達至穩定之後仍巋然不動,那就會浪費大好時機。中共的黨建學者在90周年黨慶的研究文章中,也提過類似觀點(見於當年文集)。

──經濟相對開放和政治穩健(外界則視為保守)是中共施政的特色,也是中國國情的常態。所以在江澤民主政年代,已有建議提出,必須分清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鄧小平和江澤民也嘗試了大量的行政改革,但政治改革則未見大動作;如今,還要看眼前實况而定。總的來說,江澤民仍是提升中國綜合國力的推手,且看能否「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了。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不撤樓市辣招做得好

<轉載自202212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阮穎嫻 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之前政府草擬施政報告,有很多地產業界代表游說政府「撤辣」,理由多多,甚至有人明言政府應該托市,又說樓市下滑會衝擊金融系統云云。CCL(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2021年高位191.34,跌至上月底的159.16,累跌17%。有數字顯示樓市交投量達到4年新低,代理無工開,要轉行,業主覺得肉痛,這些都是行業利益,目的是自肥。特首李家超、財政司長陳茂波、財庫局長許正宇都表示無必要現在撤辣。現在分析一下各種辣招的政策原意,以及是否適合撤辣。

印花稅致成交量降 樓價影響未明

辣招主要有兩種,要分開處理。第一種是政府執行的各種印花稅,包括住宅從價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目的是穩定樓市及應對過熱市場。

第二種是由金管局執行的逆周期措施,旨在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包括按揭成數、供款佔收入門檻成數及壓力測試。

先講第一種。政府辣招的效果是減少成交量,但樓市在稅後會升還是跌,並不清楚。

非首次置業者如果要買樓,要交15%從價印花稅,非本地買家或公司名義則要再多付15%買家印花稅,減少他們的入市意欲,因此需求減少。而額外印花稅針對賣家,在持貨3年內出售物業,將按持貨年期收取稅項,持貨期愈短,稅項愈高。

這個辣招是懲罰性的稅項,打擊炒家。很多人會等夠3年才賣樓,因此在短期會減少供應。而由於短期炒家受打擊,也令他們減少入市,因為怕入市後短期內出不了貨,資金不能回籠再炒。

由於買家及賣家同時受影響,需求及供應一併減少,所以不曉得政府印花稅辣招對樓市升跌的影響,只知道成交量下降。

樓按辣招 維持金融系統穩定

金管局的樓按辣招則影響買家。由於1997年前很多人「按上按」,用一層樓多按一份錢,又再買多一層,一份糧供幾層樓都有,銀行對於收入審核亦沒有太嚴格,導致樓市下跌必定火燒連環船,全部變銀主盤。這個問題,在美國2008年由房貸過度寬鬆引致的全球金融海嘯又再浮現。貸款人還不起錢,「還你門匙」,但銀行即使賣出銀主盤,亦因樓市下跌,套現的錢不夠冚借出去的成本,造成虧蝕。如果銀行因大量還款人資不抵債,而出現大量壞帳及虧損,最後倒閉,會禍及大眾。

因此金管局就出招,限制供樓人的供款佔收入成數,以及測試加息後其入息是否能夠承受供款,減少無力借貸者借錢「上車」,以免造成金融體系缺口,以維持金融體系穩定。

金管局的樓按辣招會減少潛在買家數量,因為有些人的薪金根本不夠供樓,就不會過到供款佔收入門檻及壓力測試,除非他們能夠抬出更大筆首期。

壓測減至兩厘 已經托市

了解辣招的原委及原理後,就可推測撤辣後有可能的市場反應。

撤去政府印花稅辣招後,可見成交量會上升,這也是冇飯開的地產代理最樂見的事。但樓價會升會跌,則難以預計。買家當然因為稅少選擇多,考慮上車,惟有些賣家可能礙於額外印花稅所以未放售物業,靜觀其變,撤辣可以即時出售無懲罰,也可能加速他們出售物業,因此對樓價影響未明。這要看實情政府是撤哪個稅項。

至於金管局樓按辣招,由於只影響買家,減或撤辣後,會多了買家可以買得起樓,潛在需求增加。事實上,美國聯儲局加息後,金管局立刻將壓力測試由利息加3厘改做加2厘,算是減辣,未知背後邏輯是否認為,已經加了幾次息,再加3厘的上行空間不大,其新聞稿也有解釋:「此水平已經足夠確保銀行按揭業務風險得到妥善管理。」

所以說政府沒有托市,但金管局已經托了一下。不過這可能只是金融體系的考慮,出發點非托市。

信號效應 造成相反效果

政府撤辣,可能會造成信號效應。一般人會認為政府比市民有更多市場資訊,數據更完備,也有經濟師專業分析,比普羅大眾知得更多。政府決定撤辣或減辣,似乎是見勢色不對,看淡後市。

因此,政府減辣本身就是一個看跌的信號,市場參與者知道政府撤辣,會預期樓市下跌而拋售樓盤。情况就如當年設立辣招,樓市不單沒有下跌,而且節節上升。這是市場了解到政府之預期是繼續上升,所以才會有辣招,於是辣招推出後更坐地起價。

故此,政府如果想樓市平穩,最好不要輕舉妄動;而且一宣布改動,不容易出爾反爾,行回舊路。觀乎官員的說法,都看似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都說得對、做得好。

樓價再跌三成 入息中位數住戶才可負擔

至於現在是否適合撤銷印花稅辣招,我認為應該看樓市是否過熱,並且不可負擔,因為這本來就是政策原意。政府時任官員曾解說,樓市辣招是大幅減少炒賣、非本地及投資需求,樓市應以港人自住優先。如是者,並不應該放寬給境外人士豁免印花稅,因為港人自住需求未解決。

現在的樓市仍然是過熱,正常人自住買樓仍然有困難。現在新界上車盤,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今年10月最新數字,一個40平方米以下的新界A類單位值550萬元,每呎約1.3萬元。根據現在的按揭供款佔收入比例及壓力測試,九成按揭做30年,2.5厘息,每月收入需達到約4.2萬元,才可通過加兩厘的壓力測試。

2022年第三季住戶入息中位數(撇除外籍傭工)為2.85萬元,如要達到這個收入,大約是全港住戶的頭36.7%。倘若要令入息中位數住戶都過到壓力測試,同一層樓要跌到375萬元,即再跌多32%,每呎8700元。當然,要住不一定要買樓,樓價亦不一定跌到這個位。

通關效應較以前細 林鄭波叔助市民接火棒

有些人常以為通關就會托到市,前提是境外人士有錢,也願意投資香港市場。首先,從中國內地流出資本規管森嚴,地下錢莊一網打盡後,資本根本難以流出。第二,有些人在香港買樓是為了資本自由,但若犯法,可以根據法例凍結這些與中國有關連人士的在港資產,在港投資吸引力大減。惟整體加息周期,資本市場全部都會下跌。

2019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用「林鄭plan」托過市,20222月陳茂波又用「波叔plan」托了一下,進一步放寬按揭保險門檻。90%按揭物業價格上限增加至1000萬元,較低成數按揭上限也隨之增加。波叔說他是「考慮到目前市場環境、未來數年供應情况及首次置業人士和計劃樓換樓自用家庭的需要」。結果,20192022年是高位。跟1997年後政府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劃一樣,協助買家「接火棒」。如果由本來不夠錢,因為這些計劃變成夠錢上車,現在只能飲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