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第三勢力的命運

<轉載自20191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關仲然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兼任講師>

台灣政治,長時間由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壟斷,兩黨獨大情况,在2008年、立法院改用新的選舉制度之後更見嚴重,小黨、或所謂「第三勢力」在台灣政治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自2008年之後,兩大黨每屆都取得超過九成的立法院議席;而在2008年以前、舊選舉制度之下,兩黨只能取得約七成的議席)。

現行的立法院選舉制度,議席主要以分區單議席單票制所產生(73席),另外34席由比例代表制、全台灣不分區所產生,最後6席由原住民所選出。單議席單票制鼓勵「一對一」的決鬥,因此在政治學上,早就有所謂的「杜瓦傑定律(Duverger's law)」,即單議席單票制傾向產生「兩黨制」,對小黨生存非常不利。因此,台灣立法院的選舉制度,跟我們區議會選舉有很相近的政治效果,就是同樣容易產生誇大的議席分佈,即使各黨票數相差不遠,但所得議席卻可能差天共地。

親民黨對國民黨威脅 或比民進黨大

對於小黨來說,自從選舉制度改革之後,要在立法院取得議席,近乎唯一的途徑就是比例代表制的34席(即每一席代表大約3%的選票),這意味着政黨如果能在不分區選舉中,拿到3%的選票就能在議會中得到1席,但事實卻非如此,因為在選舉制度中另加了規定,就是「5%門檻」,即政黨如未能得到5%的選票,即使理論上可以按比例得到1席,但因為不過最低門檻,也不能進入議會。由此可見,小黨要成功進入議會,一點也不容易。而且,所謂「小黨」實際上更是包括了親民黨、時代力量、台聯、民眾黨、新黨、綠黨等不同政黨,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花了不少篇幅解釋台灣選舉制度,為的是要呈現小黨所面對的窘境。傳統上,能夠進入議會的台灣小黨,都是處於藍、綠陣營之下(藍有親民黨、綠有台聯),當中以宋楚瑜為靈魂人物的親民黨,在今屆的不分區名單之中,加入了跟早前蠢蠢欲動的郭台銘有緊密關係的人選,像郭台銘所創的永齡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副執行長蔡沁瑜。這份名單,對於郭台銘的支持者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果凍(郭董諧音)」在接下來的時間出現、為親民黨站台,親民黨絕對有力突破上屆在不分區取得6.5%選票(3席)的成績。

除此以外,宋楚瑜自身再次投入總統選舉之中。77歲的宋楚瑜雖然不可能勝出,但卻足以證明自己老而彌堅、可以左右大局,他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仍然拿到近13%的選票。因此,今屆親民黨對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以及對韓國瑜在總統選舉來說,可能比民進黨的威脅來得更大。

失明星效應 影響時代力量選情

相比之下,民進黨似乎外患較少。新興的時代力量於上屆立法院選舉,一躍成為台灣第三大黨(共5席),得以在立法院內成立黨團,及後延續氣勢在去年地方選舉奪取16席市議員,鞏固第三大黨的地位。但到了今年年初,一直困擾時代力量的黨內路線之爭終於爆發,並導致黨內不少重要人物,如林昶佐、洪慈庸等離黨出走,加上今屆選舉並沒有如上屆一般跟民進黨禮讓合作,選情難言樂觀,第三大黨的地位恐成夢幻泡影。

時代力量的路線之爭,其實就是關於應否跟民進黨保持合作友好。創黨主席黃國昌、現任主席徐永明一派,主張時代力量獨立運作,不做「小綠」、不與民進黨合作;而另一派則支持跟民進黨合作,就如2016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3個勝出的分區議席中,民進黨都沒有排出候選人競逐。分裂原因、孰對孰錯,對選舉而言都不重要,真正影響時代力量選情的,是失去本來的政治明星效應。

今屆林昶佐、洪慈庸繼續得到民進黨的禮讓,分別出選台北(五)和台中(三)選區,但各自都以獨立掛帥。至於黃國昌則放棄爭取連任新北(十二)選區,改為排在不分區名單上的第四位。即使時代力量的支持者有多麼希望把黃國昌送入議會,但要在不分區選舉中、奪取近10%選票才能取得4席,這是談何容易。

身邊不少時代力量的朋友,對於黨的發展保持樂觀,民調也顯示時代力量的支持度有大約7%。不過,失去民進黨的禮讓(意味着不會見到時代力量與蔡英文像去屆一樣,一同出現在競選集會之中)、失去部分的政治明星,時代力量還有多大的吸引力、能否保持成立黨團的資格,都是一大疑問。

柯文哲「白色力量」要破壟斷路途尚遠

最後,不得不提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創辦的台灣民眾黨。雖然得到郭台銘現身支持,但卻不像親民黨一樣得到「郭系」的人參選;柯文哲能夠兩度勝出台北市長(去年更突破民進黨、國民黨的夾擊),證明同樣喜歡亂說話的柯文哲有一定基本支持。但柯文哲是否有能力將自己的支持者,擴散到台北以外,並且轉移支持柯文哲的政黨(而不是柯本人),實在說不準。一來民眾黨的參選人未見政治明星,二來像今年年初舉行的立委補選,「柯家軍」人選陳思宇在台北挑戰參選換來大敗收場。柯文哲所謂的「白色力量」要打破藍、綠壟斷,路途尚遠。

(台灣選舉分析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