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8月11日 明報 社評>
陸續公布的上半年數據顯示,內地經濟雖有隱憂,但仍然樂觀。經濟增長維持6.3%,在中美貿易戰火蔓延下,進出口總額仍有增長且順差擴大,令人跌眼鏡,實則主要原因是進口值下降。下半年經濟無疑有下行壓力,但龐大的市場消費能力仍然旺盛,以廣東省為例,深圳、廣州的經濟增長後勁十足,香港在遭遇經濟困境時,如何加快融合以取得共榮,值得考慮。
內地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在6.0%至6.5%的區間,上半年有6.3%,估計全年達到目標,應該不難。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是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率分別是60%、20%、20%,上半年的消費總額增長達到8.4%,比總體經濟增長率還要高,當中表現最差的是汽車銷售,由於是耐用消費品,購買力主要取決於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在一片吹淡風的時候,推遲換新車的計劃十分自然。另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是房地產銷售,城鎮化的比率已經超過六成,在需要大量工人的製造業停滯不前的情况下,城鎮化的推進速度將會放緩,而且最高領導層明確表態不鼓勵炒樓,剛性需求下滑加上預期升值潛力下降,投資買房意欲受打擊自是必然,但總體來說,房地產業仍在繼續增長。雖然全國大城市的樓價已經回落,但廣東省21個城市中,今年上半年的賣地交易,只有7個城市負增長,其餘14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廣州的賣地面積更比去年同期增長74%。
消費市場仍然興旺,也在推高通脹率,7月份達到2.8%,如果扣除豬肉因為豬瘟大幅加價的因素外,尚在健康的區間。下半年消費能力的前景,主要看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這也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隱憂。然而,中國人的儲蓄率全球最高,消費意欲還要看他們對經濟增長的信心,如果以「李克強指數」來衡量,就毋須過分憂慮,珠海和深圳的用電量,今年已經四度刷新最高紀錄,全國鐵路載客量也在屢創新高,7月份每天超過1000萬人次乘搭高鐵,主要線路仍然一票難求。
中美貿易 佔外貿總額比例降
過去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甚高,而今已經下降到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的兩成。在中美貿易戰戰况愈演愈烈下,今年前7個月,進出口總值2.56萬億美元,總體下降1.8%,其中出口仍有輕微上升,進口下跌4.5%,但順差則擴大近四成,相信在人民幣貶值的情况下,這一趨勢將會愈見明顯。在主要貿易伙伴當中,對歐盟、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仍有較高增長,對歐盟的增長超過一成,即使對美國的貿易額下降8.1%,進口降幅大於出口,仍然保持順差。說明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只是美國的人為因素導致貿易額萎縮,不過,對美貿易佔總貿易額的比率也下降到12%,即使中美貿易戰進一步惡化,對中國外貿的影響也不再是決定性的,只是貿易戰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信心,大環境變差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
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另一頭馬車是投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家投資在基建拉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西部城市。今年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城市還是傳統的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但異軍突起的成都緊隨其後,說明過去大力投資西部已經看到成效。雖然投資基建還會繼續,但更多的投資,將會放在經濟轉型的支柱產業上,創新科技和通訊科技成就了所謂「三新經濟」,是指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涵蓋電子商業、外賣送餐和物流業等等,只要看看這些產業的總部大多設於深圳和杭州等地,就可以預測未來投資增速較快的地理方向。
反觀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香港的經濟面臨「外憂內患」,情况將會比過去經歷的SARS和金融風暴的打擊更嚴重。香港經濟結構單一,過分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業,經濟模式轉型一直踟躕不前,而今金融業受外圍環境影響,旅遊業也受到嚴重挑戰,經濟轉型更加時不我待。創新的路徑可能荊棘滿途,但眼前的情况是,毗鄰跟香港相似的深圳,在「三新經濟」方面卻表現突出,何不主動去「分一杯羹」,利用香港對國際市場接軌的優勢,藉此機會為經濟轉型找到新方向。
香港經濟 轉型可以借鏡深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