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美國為淵驅魚 中俄抱團取暖

<轉載自201969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訪問俄羅斯,這次最高規格訪問的時間短短3天,與俄方簽署了總值200億美元的20多份合約,又與總統普京宣布將兩國關係由原來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升級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俄宣稱「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惟現時雙方關係已經具備了結盟的一切特徵。而這一現狀,全拜美國極限施壓、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所賜。中俄互助,既有結伴抗美的地緣政治需要,亦有優勢互補的經濟需求,俄羅斯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表達全力支持,兩國未來發展潛力可說非常可觀。

北京莫斯科恩怨情仇 習近平訪俄關係升級

中俄作為歐亞大陸兩個最大國家,彼此接鄰,歷史上頗多恩怨,近至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檢視,雙邊關係也是跌宕起伏。中共建政之初,蘇聯是首個承認與建交的國家,冷戰中兩國為共產陣營的盟友,惟雙方蜜月期僅能維持十多年;隨着中蘇翻臉,由論戰到邊界勢戰、屯兵百萬對峙,彼此為敵數十年;蘇聯解體之後,中俄解決了劃界問題,恢復為正常鄰國關係;但隨着美俄、中美關係的演變,中俄關係日漸熱絡,特別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羅斯遭西方制裁,中方因能源戰略向其雪中送炭,雙邊關係遂逐步升級。

今次是習近平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後第8次訪俄,6年多來,他與普京在各種場合會晤多達30多次,建立了密切的私誼,帶動兩國互信不斷加深。今次中俄簽署的聯合聲明對當前兩國關係特徵的描述是:高度的政治互信、完備的高層交往和各領域合作機制、內容豐富具有戰略意義的務實合作、堅實的世代友好民意基礎、密切有效的國際協調。

撇開抽象的詞句,中俄關係近年確實有長足發展。俄羅斯地廣人稀、礦藏豐富、軍備精良,中國則經濟發達、科技進步、財力雄厚,雙方合作互補有很大空間,在西方制裁莫斯科和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去年首破千億美元,增長27%;俄羅斯也成為中國最大能源進口來源,華為還與俄羅斯電信公司MTS簽署了在當地開展5G業務協定;俄方向中方擴大出口大豆,中糧集團又計劃投資西伯利亞種植大豆,兩國主權基金還合設了10億美元科創基金。

如果說經濟合作不過是中俄彼此抱團取暖、雪中送炭的話,兩國在軍事和軍工技術的合作,則標誌着雙方互信程度的提升。去年俄軍舉行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軍演,解放軍派出3200官兵參加。兩國海軍近年在東海、地中海聯合軍演,項目包括反潛、防空、反艦等,雙方需將各自艦艇的雷達、聲納數據互相開放,顯示中俄兩軍的戰略互信已不低於北約盟軍之間的程度。今次聯合聲明確定,中方北斗導航系統將與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在軌位、頻率方面互換與合作。兩年前俄羅斯打破禁忌,向中方出售其現役最先進的S-400導彈系統,解放軍月初剛測試利用該導彈組成的反導系統。

戰略互信程度空前 聯手抗美唇齒相依

誠然,對於中俄之間,外間仍然會提出諸如中國移民西伯利亞、俄國向越南和印度售武、中方在中亞影響力擴大等敏感問題,但同一時間,中方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指摘莫斯科,俄方也不會在台灣和南海問題上挑釁北京,雙方面對華府這個共同的敵人時,頗有唇齒相依、榮辱與共之感,這也是中俄近年在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問題上相互呼應、戰略協作的最大原因。正如普京在與習近平會談時所言,「俄羅斯和中國在全球關鍵問題上的立場是很接近的,用外交語言來說,是高度契合的」。兩國對於「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內涵的定義,第一條就是「守望相助,相互給予更加堅定有力的戰略支持」,其他還包括「深度融通,就國家發展戰略對接進行密切協調和戰略協作」、「開拓創新,更全面挖掘兩國關係潛力」,以及「普惠共贏,促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多極世界形成」。

由於俄方已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表達全力支持,普京連續兩年出席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減少了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障礙,本周習近平與普京又將同赴吉爾吉斯的上合峰會。今次中俄聯合聲明中提到的多邊合作機制,除上合組織外,還有金磚國家、東亞峰會、中俄印三方等,全球熱點中,雙方更提到伊核、朝核、以巴甚至委內瑞拉問題,未來不排除中俄會在世界各地聯手,與美國周旋。

日前,特朗普政府又取消印度普惠制(GSP)待遇,令新德里大感不滿,有報道指莫迪擬在上合峰會中「加入中俄行列」,反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果真如此,可謂華府為淵驅魚的又一「新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