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美艦闖南海島礁 中美對抗機率增

<轉載自20151028 明報 社評>
在事前大肆張揚下,美國導彈驅逐艦拉森號(USS Lassen)駛入中國南沙群島一些島礁的鄰近海域,盤桓數小時離去。這次美國口中的所謂「巡邏」,擺明憑藉軍事優勢挑釁中國!事態雖然未即時釀成中美軍事對抗,但是基於美國聲言巡邏將持續,中國則傳召美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強調「將繼續嚴密監視有關海空情况,並根據需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因此,昨日拉森號在島礁之間走一回,只是為中美在南海的較量揭開新一頁,不排除日後發生軍事對抗的可能。
美僅派一艦秀肌肉 或未想即時撕破臉
近年,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對南海主權爭議無立場、不選邊站,但是明顯地視南海議題為籌碼,聯結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遏制以至對付中國,調子與姿態都拉得很高。美國未能阻止中國擴建島礁之後,派軍艦「巡邏」南海,是所剩無多的選擇之一。視其所為,既可宣示美國不承認島礁擴建後的主權,又可使菲、越等國更靠攏美國,向中國叫板。不過,即使如此,美國今次向中國「秀肌肉」,仍然顯得有一定顧忌。
首先,美國為了今次「巡邏」,背後調動了多少軍事力量,當然不為人知,但是被看到的只是一艘軍艦和兩架偵察機;以這點軍力,儘管可收挑釁之效,但是顯然未能起到震撼效果。其次,啟動「巡邏」之時,美國放風表示為捍衛航行自由,將定期「巡邏」而非針對中國,美艦也會在越南和菲律賓於南海興建的設施附近巡航,云云。美國從「巡邏」規模以至提出貌似公正的說明,藉南海議題遏制中國,但是仍然顧及包裝,除了試探,或未有撕破臉的打算。
美國今次敲打中國,或許也反映國際博弈大環境的一些變化。中國憑藉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從帶頭成立亞投行、一帶一路部署,到近期美國一些西方盟友紛紛靠攏中國:繼英國擁抱中國之後,未來一周又有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德朗先後訪華,美國對此肯定感到不是味兒。若美國仍然要顯示領導地位,國際秩序由它說了算,則在南海營造一定張力氛圍,是一張很好用的牌。不過,若美國藉此顯示存在感,反而是折射國際政治板塊開始鬆動的現實;現在就南海議題,除了日本另有所圖,對美國亦步亦趨之外,其他西方盟友對此保持距離,不能不使美國為此感到焦慮。
中國應對今次美國挑釁,暫時未打算與美國翻臉,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表示「不打算把南海軍事化」,另有軍方高層有關「涉及領土主權的問題上,中國也決不會輕言訴諸武力」的表述,有人解讀為中國戰略退卻。即使如此,美國軍艦仍然開來了,而且擺明挑釁!昨日中國出面「接待」拉森號的是導彈驅逐艦昆明號,據外交部發言人描述,昆明號對拉森號「實施了監視、跟蹤和警告」,不過那都是一些靜態對峙,未見不惜對抗與衝突的意圖。
美國在中國的南海島礁之間展示軍力,客觀上使南海軍事化陡地提升。從北京看來,美國以軍力介入南海主權爭議,而且暗示挑釁將持續,中國為了維護主權和捍衛領土完整,很有可能被迫把建好的島礁迅速軍事化,與美軍對抗。設若出現這種發展,南海局勢將波濤洶湧,不可能平靜。
中美差距拉近 對抗機率愈高
近三四十年來,中國與美國發生過零星軍事事件,多屬偶發意外,並未出現過仔細計算規劃的對峙和對抗。以19951996年兩次台海危機為例,美國航空母艦曾經結集或通過台灣海域,惟當時中美軍力懸殊,中國不敢硬碰,美國的威懾得逞。可以說,1975年越戰之後,從未出現過中美刻意規劃的對抗局面。近年中國軍力明顯增強,內地軍政界經常流露出在家門口打仗,中國有優勢的觀點;美國則對中國崛起耿耿於懷,近年還有人提出改變與中國接觸的政策,實行以軍力遏制中國的觀點。從中美的現實和對未來的的估計看來,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是否可以避免終須一戰的宿命,已經成為揮之不去的懸念。
單就南海主權爭議,在美國的所謂「亞太再平衡」大戰略格局底下,既可以大玩,也可以小玩。今次軍艦「巡邏」,美國定必反覆經過沙盤推演,不能排除有大玩的可能,因為以軍事優勢阻撓中國和平崛起,對美國而言是選項,也是潛在衝動。中國仍然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經濟,意圖以經濟實力崛起;不過,若面臨生存絕續抉擇,中國也只能「應戰」。因此,就中國與美國各自的主觀條件和客觀因素,都有走向對抗的可能,而數十年來未出現過的中美軍事對抗,若在南海上演,不僅攸關地區穩定,也可能是國際新秩序的轉捩點。

Risk of military confrontation surges in South China Sea
AFTER much publicity, the US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USS Lassen sailed around the Spratly Islands, which belong to China. The destroyer lingered for several hours before leaving the region. This so-called "patrol" was clearly an act of provocation the US carried out relying on its military advantage. Though the patrol was not followed by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the US has declared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patrols in the region.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summoned the US ambassador to China, stressing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closely the situations at sea and in the air, and will take all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the need arise." By patrolling around the islands yesterday, the USS Lassen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military confrontations cannot be ruled out.
Though the US has declared that it will not adopt a stance on the sovereignty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pparently tri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ssue. It has formed alliances with countries like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trying to contain - and even confront - China. All this has been done in a high-profile manner. As the US had failed to prevent China from expanding its island-building campaign, sending a military ship to "patrol"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one of the few choices it was left with. As far as we know, the patrol has had the effect of stating that the US does not recognise China's sovereignty of the newly-built islands, as well as pulling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further to its side. The US has, in other words, mounted a challenge to China. However, though the US is flexing its muscles in front of China, it appears that it has some misgivings about the actions.
First, though we do not know how much military strength the US has mustered for this "patrol", what we saw was just a military boat and two surveillance aircraft. They might have carried out an act of provocation, but, apparently, they have failed to create a deterrent effect. Second, when starting the "patrol", the US signalled that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patrols would be held regularly. These patrols would not be targeted at China, it added, as US military boats would conduct patrols off the facilities built by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 well. The scale of the "patrol" and the seemingly legitimate reason offered show that, while the US is trying to contain China by virt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what it has taken are some veiled, tentative steps, and it seems that the country does not want an all-out confrontation with China at the moment.
Under the so-called "Asia Pacific rebalance strategy", the US can "play" with the sovereignty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on different scales. The "patrol" conducted by the military boat must have been a carefully calculated act.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US might have wanted to "play it big", since preventing China's peaceful rise with its military might is not only one of US's options, but also its hidden desire. China is determined to pursue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is eager to build up its economic strength.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 China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take up the gauntlet". In other words, given the conditions faced by China and the US and the circumstances, the two countries might come into conflict, which has not happen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f the conflict happe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ot only will regional stability be affected, it might also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new world order.
美艦闖南海島礁 中美對抗機率增
在事前大肆張揚下,美國導彈驅逐艦拉森號(USS Lassen)駛入中國南沙群島一些島礁的鄰近海域,盤桓數小時離去。這次美國口中的所謂「巡邏」,擺明憑藉軍事優勢挑釁中國!事態雖然未即時釀成中美軍事對抗,但是基於美國聲言巡邏將持續,中國則傳召美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強調「將繼續嚴密監視有關海空情况,並根據需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因此,昨日拉森號在島礁之間走一回,只是為中美在南海的較量揭開新一頁,不排除日後發生軍事對抗的可能。
近年,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對南海主權爭議無立場、不選邊站,但是明顯地視南海議題為籌碼,聯結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遏制以至對付中國,調子與姿態都拉得很高。美國未能阻止中國擴建島礁之後,派軍艦「巡邏」南海,是所剩無多的選擇之一。視其所為,既可宣示美國不承認島礁擴建後的主權,又可使菲、越等國更靠攏美國,向中國叫板。不過,即使如此,美國今次向中國「秀肌肉」,仍然顯得有一定顧忌。
首先,美國為了今次「巡邏」,背後調動了多少軍事力量,當然不為人知,但是被看到的只是一艘軍艦和兩架偵察機;以這點軍力,儘管可收挑釁之效,但是顯然未能起到震撼效果。其次,啟動「巡邏」之時,美國放風表示為捍衛航行自由,將定期「巡邏」而非針對中國,美艦也會在越南和菲律賓於南海興建的設施附近巡航,云云。美國從「巡邏」規模以至提出貌似公正的說明,藉南海議題遏制中國,但是仍然顧及包裝,除了試探,或未有撕破臉的打算。
單就南海主權爭議,在美國的所謂「亞太再平衡」大戰略格局底下,既可以大玩,也可以小玩。今次軍艦「巡邏」,美國定必反覆經過沙盤推演,不能排除有大玩的可能,因為以軍事優勢阻撓中國和平崛起,對美國而言是選項,也是潛在衝動。中國仍然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經濟,意圖以經濟實力崛起;不過,若面臨生存絕續抉擇,中國也只能「應戰」。因此,就中國與美國各自的主觀條件和客觀因素,都有走向對抗的可能,而數十年來未出現過的中美軍事對抗,若在南海上演,不僅攸關地區穩定,也可能是國際新秩序的轉捩點。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有必要追求單一的史觀嗎?——圍繞「台灣光復」的三方觀點

<轉載自201510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今年台灣的「光復節」,非比尋常。既有台灣社會內部相異史觀之間的爭議,又有對岸異乎尋常的高調紀念,「光復台灣」突顯了兩岸三方歷史認知的歧異,也留下日後三方史觀如何交集的課題。
其實,近年來「光復節」在台灣社會已逐漸被淡忘,尤其是2000年立法院通過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後,「光復節」改為只紀念,不放假。然而,配合今年「抗戰勝利70周年」,馬英九政府為「台灣光復7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重頭戲則是前天舉行的紀念大會。
往年台灣「光復節」的紀念大會都選在位於南投的台灣省政府所在地中興新村舉行,而今年擴大至上千人的紀念大會,則特意移師至70年前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的台北公會堂(即今日的中山堂)舉辦。這次大會還特別邀請衆多台灣抗日先賢包括成立台灣民主國的丘逢甲、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布農族「大分事件」拉荷.阿雷、蔣渭水、羅福星、林獻堂,以及當年陪同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的功臣王寵惠的後人出席大會。
馬政府:有抗戰勝利 才有台灣光復
就對日抗戰與「台灣光復」的關係,馬英九政府的立場沒有絲毫的含糊: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浴血奮戰8年,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最終換來勝利的。而正因為有了抗戰的勝利,才有台灣的光復。因此「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是直接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的,中華民國與台灣唇齒相依,抗戰期間的開羅會議和抗戰勝利前夕的波茨坦會議,先後確認了台灣在戰後回歸中華民國,因此不存在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
不過客觀而言,連接大陸命運的「中華民國史觀」自從1990年代以來,一直受到新崛起的「台灣本土史觀」的挑戰。此種史觀批判「光復」這一用語本身帶有強烈的「大中國意識」,忽略着眼於台灣在地生活經驗的視角,並傾向認為中國大陸8年抗戰,並非當時在日本統治下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部分「台灣本土史觀」論者,甚至還與戰後初期國民黨接收台灣後的混亂及「二二八」的悲劇連接,故而傾向認為戰爭結束實際上,只不過是「狗去豬來」的變遷而已。「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灣本土史觀」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迥異的認知,也反映在究竟應該使用「日據」還是「日治」的用語上。
另一方面,表面上似乎與台灣沒有關係的大陸政府(抗戰結束時共產黨還未取得政權),今年也提高紀念「台灣光復」的規模。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的「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發表題為〈共同銘記歷史 共圓偉大夢想〉的講話,將重點從歷史拉到現實裏,強調「要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
中南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誠然,北京高調紀念「台灣光復」的思維並不難理解。從中南海的觀點而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近代的命運自然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加上北京強調要「統一台灣」,因此熱中地從歷史中尋找台灣和中國大陸在一起的歷史片段,而1945年「台灣光復」這一歷史轉折,正符合這種思維。不過即便如此,北京並不會去強調當年台灣回到中國,而那時的中國是「中華民國」,儘管這是常識。
歷史弔詭又諷刺,回顧《馬關條約》後的120年,台灣和大陸在一起的時候即1945年至1949年是中華民國仍在大陸存在的年代,反而是共產黨推翻中華民國,造成台灣在1949年後與大陸的斷絕,而這段隔絕的歷史,遠比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期間還要長很多,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繼續延長下去。
筆者以為倘若大陸要強調「台灣光復」的意義,是否就應該把這段歷史說得清楚些?
本土史觀:紀念脫殖 追求自主
話說回來,筆者以為在紀念「台灣光復」的議題上,即使從「台灣本土史觀」的角度來看,當今台灣主流社會所抱持的,無疑是追求「台灣人當家作主」、「台灣人掌握台灣人命運」的自主思維。從這點而言,紀念70年前台灣社會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結束二等臣民的身分,對強化今天台灣的主體性,亦具正面意義。
史觀是基於個人歷史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及透過教育傳承而成,並與當事人的國家認同互相影響。因此,一種史觀要去說服另一種史觀並非易事,在民主的社會氛圍裏,這本身其實也是自然的社會現象。
表面上台灣社會史觀不一,或可能不利於社會的凝聚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社會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不同的史觀都可以沒有恐懼地並存。而這種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學習過程,本身正是在凝聚一股強大的健康力量。從這點而言,台灣的經驗,也值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其他華人社會參考、借鑑。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兩岸高調紀念台灣光復的意義

<轉載自20151026 明報 社評>
70年前的1025日,在台北市公會堂(現中山堂)內,中華民國代表陳儀將軍與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完成降書交接,台灣自此重歸中國版圖。今年,海峽兩岸分別高調舉辦紀念活動。北京的紀念大會,出席者規格較10年前提升;在台北,今年的光復節紀念大會也「擴大舉辦」。與之前紀念抗戰70周年的國共之爭略有不同,今次台灣光復紀念活動,兩岸似已跳出爭搶話語權的窠臼。
1895年,因清廷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今年不僅是台灣回歸70周年,也是台灣被割讓120周年。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言,「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兩岸紀念台灣光復,不僅有重要歷史意義,也有深刻現實意義。
跳出國共之爭窠臼突顯台民抗日史實
今年以來,在台灣,關於歷史記憶出現了眾多爭議,最令人側目者,莫過於前總統李登輝指出,「直至70年前,日本和台灣『同為一國』。正因為是『同為一國』,並沒有台灣與日本戰鬥的事實」,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
個體記憶雖應尊重,但歷史真相卻不容竄改。大量史料證明,在日本殖民統治50年間,台灣人民反日抗爭從未停止,從1896年的雲林大屠殺到1930年的霧社起義,都是血的紀錄。此外,台灣知識分子亦曾展開過「文化抗日」、「社運抗日」。
中國收復台灣的努力也早於1945年。早在19404月初,就有國民參政會成員向國府聯署提議廢除《馬關條約》,收復台灣。194512月的《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中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因此,《馬關條約》屬於廢止之列。19424月,國民政府在重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收復台灣運動。
開羅宣言確具法效地位未定台獨濫觴
台灣回歸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伸張正義、重建全球政治秩序的結果。1943年中、英、美三國首腦達成(後亦獲蘇聯背書)的《開羅宣言》中明文規定,「日本自中國所得到的所有領土,比如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日本投降所接受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開羅宣言》諸內容必須得以實施。所以說,台灣光復亦反映了二戰後的國際政治現實。
多年來,國際上和台灣島內都有人否定《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強調日本在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中,僅宣布放棄對台灣、澎湖的權利,並未明確將其歸還任何國家,因此,「台灣地位未定」,云云。
其實,《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同盟國對戰後國際政治秩序和領土主權的白紙黑字聲明,也是日本投降所遵從的條件,其國際法律效力毋庸置疑。而《舊金山和約》則是在冷戰開始後,46國單方面對日媾和的產物,重點在恢復日本主權。而且海峽兩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都無派人出席。
「台灣地位未定」論實質是「台獨」理論的濫觴,從歷史上看,日本政客及親日政客鼓吹最力,這也是「台獨」的大本營在日本的原因。
成果不止光復寶島南海主權亦應維護
台灣人民並非天然「親日」。根據當時的傳媒報道,光復之初,台灣民眾無不歡欣鼓舞,「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綵」。連後來「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阮朝日之女都憶述其父8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興奮地大喊,「我們回歸中國了,我們要做中國人了,不再做日本人!」只是後來國府在台灣的施政不彰,才令人民失望,釀成「二二八」慘劇,傷痕至今未能痊癒。箇中教訓,值得當政者記取。
今日紀念台灣光復,對台灣的意義,就是要廓清台灣當年的光復,不僅於法有據,而且是國際正義伸張的結果。台灣一些人容或對現政權有所不滿,對彼岸有所疑懼,但應不至於數典忘祖,認賊作父。
今日紀念台灣光復,還有另一重意義,就是中國當年收復的不僅是台灣、澎湖,還有南海諸島。日本投降後,1947年中國海軍在日軍撤出後巡航南海,完成了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等島命名和登島立碑作業,並首次劃定了「九段線」。日方也在《舊金山和約》中聲明放棄了在南海諸島的權利。上述舉動當時在國際上波瀾不興。70年後,南海諸島頻遭周邊國家蠶食侵佔,美國上下其手,日本也想插上一腳。南海諸島和台灣一樣,都是二戰後光復的國土。今日紀念台灣光復,既有前事不忘、鑑往知來之意,也有震懾宵小、維護主權之功。

The importance of commemorating the recovery of Taiwan
ON 25 October seventy years ago, Chen Yi, a general represent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ceived th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from Rikichi Ando, the Japanes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in the Taipei City Hall (now named Zhongshan Hall). This marked Taiwan's return to Chinese sovereignty. This year, the governmen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ve held events commemorating the recovery of Taiwan in a high-profile manner. It seems that the governments have at last given up the fight for the "exclusive right" to commemorate the recovery.
In 1895, following the Qing Dynasty's defeat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was signed, and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This year marks not only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aiwan's return to Chinese sovereignty, but also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Taiwan's cession. As Yu Zhengsheng,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has said, the victory over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recovery of Taiwan lifted China out of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of being repeatedly subjected to foreign aggression, and reestablished China's status as a major power in the world. The commemorative events hel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re full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a lot of controversy has been aroused by some people's recollections of Taiwanese history. Of all those assertions, the most outrageous was made by Lee Teng-hui, the former Taiwanese President. Lee said that "Japan and Taiwan were one country until 70 years ago. As they were one country, Taiwan did not in fact fight against Japan," arousing a lot of controversy on the island.
While the memories of individuals should be respected, the historical truth should not be distorted. A lo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how that the Taiwanese people never gave up rebelling against the Japanese during their 50-year colonial rule. The 1896 massacre in Yunlin County and the 1930 Wushe incident were all historical events marked by blood. Furthermor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launched cultural and social movements against Japanese ru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recover Taiwan began earlier than 1945. In early April in 1940,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submitted a signed petition to the government, proposing the repudiation of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and the recovery of Taiwan.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Japan repudiated al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 concerning China and Japan, and they included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In April 1942,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taged a large-scale movement for the recovery of Taiwan in Chongqing.
There is another meaning in today's commemoration of the recovery of Taiwan. What China recovered in that year included not only Taiwan and Penghu, but also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After Japan surrendered, the Chinese navy conducted a patro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amed islands like Yongxing Island (of the Paracel Islands) and Taiping island (of the Spratly Islands), erected monuments on the islands, and delineated the nine-dotted line for the first time. Japan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give up every right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in th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7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have been repeatedly invaded and occupied by China's neighbour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and Japan interfering in the affai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just like Taiwan, are Chinese territory recover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oday's commemoration of the recovery of Taiwan contains several messages: Not only do we remember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we will also let history be our guide for the future. It also serves as a deterrent to those casting covetous eyes on the islands, as well as a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determination to maintain territorial integrity.
兩岸高調紀念台灣光復的意義
70年前的1025日,在台北市公會堂(現中山堂)內,中華民國代表陳儀將軍與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完成降書交接,台灣自此重歸中國版圖。今年,海峽兩岸分別高調舉辦紀念活動,兩岸似已跳出爭搶話語權的窠臼。
1895年,因清廷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今年不僅是台灣回歸70周年,也是台灣被割讓120周年。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言,「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兩岸紀念台灣光復,不僅有重要歷史意義,也有深刻現實意義。
今年以來,在台灣,關於歷史記憶出現了眾多爭議,最令人側目者,莫過於前總統李登輝指出,「直至70年前,日本和台灣『同為一國』。正因為是『同為一國』,並沒有台灣與日本戰鬥的事實」,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
個體記憶雖應尊重,但歷史真相卻不容竄改。大量史料證明,在日本殖民統治50年間,台灣人民反日抗爭從未停止,從1896年的雲林大屠殺到1930年的霧社起義,都是血的紀錄。此外,台灣知識分子亦曾展開過「文化抗日」、「社運抗日」。
中國收復台灣的努力也早於1945年。早在19404月初,就有國民參政會成員向國府聯署提議廢除《馬關條約》,收復台灣。《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中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因此,《馬關條約》屬於廢止之列。19424月,國民政府在重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收復台灣運動。
今日紀念台灣光復,還有另一重意義,就是中國當年收復的不僅是台灣、澎湖,還有南海諸島。日本投降後,1947年中國海軍在日軍撤出後巡航南海,完成了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等島命名和登島立碑作業,並首次劃定了「九段線」。日方也在《舊金山和約》中聲明放棄了在南海諸島的權利。70年後,南海諸島頻遭周邊國家蠶食侵佔,美國上下其手,日本也想插上一腳。南海諸島和台灣一樣,都是二戰後光復的國土。今日紀念台灣光復,既有前事不忘、鑑往知來之意,也有震懾宵小、維護主權之功。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紀念台光復 俞正聲重申反台獨

<轉載自201510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北京人民大會堂23日舉行大會,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題為《共同銘記歷史 共圓偉大夢想》的講話中稱,1949年以來兩岸尚未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7政治局委員出席 台媒:謀增話語權

會議由統戰部部長孫春蘭主持,約500人參加,共7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出席,可見重視程度,加上上月的勝利日閱兵等活動,台灣傳媒認為是「試圖放大對台灣光復的話語權」。

新華社引述俞正聲表示,「台灣回歸祖國」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還提及兩岸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台灣同胞的特殊歷史遭遇是「兩岸同胞共同歷史傷痛」。對於兩岸的「複雜矛盾和分歧」,俞正聲稱願意在一中原則下,透過兩岸平等協商探討解決辦法,又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據中央社稱,北京官方並未通知台灣傳媒前往採訪,原因未知。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教授對本報表示,「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大陸官方的一貫立場,國民黨亦認同,今次也是給未來可能執政的民進黨再次強調陸方的底線。林岡稱,今次強調「共同的歷史記憶」,是為連接兩岸、國共,也是歷史記憶的重新建構,以加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論述。

官方首辦台灣抗日史實展覽

此外,由中宣部、國台辦及北京市委合辦的「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展覽」,23日在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是大陸首次舉辦台灣抗日史實展覽,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出席。而6集紀錄片《台灣,1945》明日起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朱立倫代「柱」 望破蔡英文「完全執政」

<轉載自20151023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換柱大會閉幕,朱立倫正式披起戰袍代黨出征。他不辭去新北市長之職,請假3個月帶職參選,由副市長侯友宜暫代市長,引起民進黨強力撻伐。
曾為朱手下敗將 蔡不敢怠慢
蔡英文當年競選新北市長是朱立倫的手下敗將,這次大選朱亦曾是蔡最大的假想敵,現成為對手,民進黨也不敢怠慢,改變戰略認真應戰。
朱立倫命運的轉折,內心備受煎熬,本應是眾望所歸光榮出征,但他當初避戰,如今卻要在罵聲與掌聲交織下承擔大任。他說:「這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務,要為黨的生存和台灣未來而戰。」因之「縱使千夫所指,萬箭穿心,也要承擔。」
朱立倫正式出征,距大選投票日只有3個月時間,不能再蹉跎歲月,他快馬加鞭地要趕上進度。國民黨中央已為他安排訪美,以貫徹親美友日的路綫,其規格可能超越蔡英文,且隨後訪日,不讓蔡英文的風光美日行專美於前。
夥王金平保國會 破綠營夢想
朱立倫在黨內拉攏王金平及地方勢力,推崇王金平國會經驗,國民黨將修內規,讓王金平可再度排名在立委不分區名單中。朱王結盟力拼國會席次的保衞戰,要讓蔡英文的「國會過半、完全執政」的理想破滅。
朱立倫表示對個別選區的選情與困難,王金平都很清楚且瞭如指掌,王未來所扮演的也會是在選戰中吃重的角色。
朱立倫選戰開打,要贏得總統大選是不可能的任務,以目前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有利於民進黨,且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失去大半壁江山,已為民進黨的勝選奠基。
批蔡兩岸政策空洞 執政地動山搖
朱立倫的選戰一開跑就正面迎戰蔡英文,要就兩岸政策與蔡英文展開辯論,並強調國民黨捍衞中華民國,過去7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奠定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國民黨仍將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策下邁進。
朱立倫批判蔡英文的「兩岸維持現狀」內容空洞,言詞詭辯,民進黨執政恐面臨地動山搖之勢。朱立倫以步步進逼的方式要蔡英文將如何「維持現狀」說清楚講明白。
朱在選戰上的策略,以激起藍營危機意識,穩住流失的選票;並以過去桃園縣長及現任新北市長的人脈資源,先鞏固北台灣的選情,至於中南部也可借重王金平的本土派勢力,以求立委的勝選。預估立委席次從至少超過三分之一的38席到最樂觀的50席,以保住國民黨的元氣,同時以「政權保衞」及「為中華民國保衞戰」之訴求號召深藍歸隊,讓深藍不因換柱而反彈,即使含恨含淚也要票投國民黨。
激起藍營危機意識 吸深藍歸隊
今國民黨的立委選情如能達致50席,則朱立倫領軍有功,亦可視為完成危機的救援任務,藉由輔選戰功,朱立倫在選後可保住黨主席之位,且有望取得2020總統大選的入場券,再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
朱立倫沒有怯戰的權力,無論為個人政治生涯、為國民黨、為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之戰、朱立倫都要奮戰不懈,在「團結與承擔」中,義無反顧帶領國民黨整軍再出發。

困境中的台灣第三勢力

<轉載自201510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張鐵志 台灣評論家、《號外》雜誌前總編輯>
台灣人常說厭惡藍綠惡鬥,但藍綠之外,選民會選擇什麼呢?
這一次台灣大選,除了總統大選,還有立委選舉,而此次立委選舉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就是所謂第三勢力的崛起。
第三勢力名義上指的是傳統上泛藍(包括國民黨、新黨、親民黨)和泛綠(民進黨和台聯)之外的政治力量,此次選舉確實也有很多新生小黨參選,但討論度最高的是「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這兩個新生的,且和這幾年公民運動關係密切的政黨,以及另一個資深社運型政黨:綠黨。
長久以來,台灣的選票被主要藍綠政黨所瓜分,且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其他小黨如綠的台聯或藍的親民黨,偶爾有不錯的席次斬獲,但都沒有能夠形成穩定的政治力量。按照現行制度,台灣立委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區域立委,以及由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選民也有區域立委和不分區政黨票兩票。任何一個政黨要在全國提名10席區域立委,才能拿到不分區政黨票的參賽門檻;而一個政黨的不分區政黨票要超過5%的門檻,才有機會進入國會,參與席次的分配。
對小黨來說,主要希望是放在不分區的政黨票,因為區域立委涉及到立委和選民長久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際網絡和服務,一個沒有資源、沒有知名度的新人很難挑戰長期在地區服務的候選人,但是一個新政黨若有好的形象,比較有可能讓選民投下政黨票。
不過,台灣一直沒有形象鮮明的新政黨可以成為藍綠之外的有力第三政黨。而所謂藍綠,其區分主要和國家認同或者兩岸政策有關,而在社會經濟議題上並未差別太大(在許多價值上如人權、環境保護、性別平等議題上,民進黨確實比國民黨或泛藍進步,或是說他們有比較多進步價值的立委們)。
2008 新時代開始
2008年曾出現過一個名為「第三社會黨」的新興政黨。當時的社會氣氛是陳水扁政府在第二任期間轉向深綠路線,造成國民黨的激烈反彈,因此藍綠鬥爭激烈。出身於野百合學運世代,曾經多年任職於民進黨的周奕成號召一批以社運為主的人士成立這個新政黨,希望超越藍綠對抗的政治,號召中間選民支持,但最終得票不多,宣告失敗。
但這一年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2008年之後,由於馬政府的政策引起很多反彈與抗爭,也因為社交媒體的時代來臨更有利於資訊傳播,因此以青年為主的社會運動風潮再起,一波比一波巨大。而新世代的青年見到的是貪腐的阿扁政權與無能的馬政府,因此政黨認同也比較弱。終於20143月爆發太陽花學運,象徵着青年世代對於代議體制的不滿與憤怒,年底選出非藍綠政黨的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更代表台灣的政治地景有被大大撼動的可能。
今年3月,新台灣國策智庫民調中心做的民調,有46.4%的選民表示會支持第三勢力,但到了7月,同樣是這個智庫做的民調顯示有8.6%會支持第三勢力。這個數字的差別或許在於之前的政治形勢還很模糊,現在新興政黨容貌更清楚,另方面小英選舉也帶動民進黨氣勢提升,所以支持第三勢力人數下降,但仍然是不容忽視。
有可敬理念 欠政治魅力
新興的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兩個政黨都源自於一個在太陽花之前就出現的團體「公民組合」,這個組織是比較偏綠,但與社運部門更接近的團體,希望組成新政黨。太陽花之後後來分裂為兩個政黨:社民黨如黨名顯示,更強調社會平等與性別平等的理念,目前是和綠黨結盟希望一起爭取政黨票,時代力量則有較多新一代的政治明星。
許多人對兩個政黨的期待是來自於太陽花的社會能量,有無可能在政治領域中被轉化成一種新政治的可能,不論是理念價值或者風格。例如最近英國工黨黨魁選舉的結果,或者美國總統大選初選中共和黨和民主黨各有民粹型的候選人成為黑馬(共和黨是富人特朗普成為領先者,民主黨是社會主義者桑德斯捲起不小的風潮),都顯示選民厭倦體制內政治精英,渴望新的力量。但在台灣,從此前民調看來,第三勢力雖然有一定空間,但一方面從去年底開始,小英與民進黨吸收了大部分的反國民黨情緒(尤其是國民黨太弱讓民進黨可以不做什麼就看起來比較好),另方面第三勢力固然有可敬的理念,但因為資源所限,並沒有提出足以攫取新的想像力的競選策略,也欠缺政治魅力,所以發展並不如預期(時代力量高於社會民主黨加上綠黨的聯盟)。
不過,政治是一條漫長的,需要扎根的路。民進黨現在的氣旺,不代表明年執政後不會光芒散去,而真正有理念、有價值的第三勢力政黨,這次就算選的不理想,但還是有機會在未來爭取更多支持,讓台灣可以出現更不一樣的政治。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華開採東海油井 日將提抗議

<轉載自20151022 明報 中國版>
日本傳媒報道,中國在東海設置的油氣田鑽井平台已達16座,其中8座已開始作業。日本政府指中方違背兩國共同開發東海油田的協議,將在11月的「日中海洋合作高級會議」中向北京提出最嚴重抗議。
日轟違共同開發協議 華:開發地點無爭議
《讀賣新聞》報道,以東海油氣田開發為議題的第4次「日中海洋合作高級會議」,11月將在北京舉行,日方將在會上向中方表達抗議。報道指,日本政府7月已公布中方鑽井平台的照片。據自衛隊最新確認到開採時燃燒剩餘油氣的火焰,中國在東海的油氣田鑽井平台已達16座,其中8座正「有條不紊地開採」。
現時日方所指的中國所有鑽井平台均在東海中間線的中國一側,日本認為,海底的資源並不是截然分開,中國此舉有違兩國20086月達成的共同開發精神,因此正與北京交涉,並探討重啟共同開發談判的可能性。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昨日出席日本記者俱樂部午餐會時回應稱,日方提出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已不是新聞,強調中方是在中間線的中國一方範圍開發,開發位置位於沒有爭議的海域,日方不應該對此提出異議。
除海洋合作會議外,中日兩國未來亦有多個高層來往機會,11月底在韓國首爾召開的中日韓三國峰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首次會晤。11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的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日本亦尋求實現中日防長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