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香港內地 和而不同

<轉載自2012年2月15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葛惟昆 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龍年伊始,輿壇鼎沸,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就是大陸人與香港人的關係。龍年向有龍騰虎躍之謂,也常逢動盪起伏,甚至多災多難。1976丙辰龍年之險惡,至今令人心有餘悸,2012壬辰龍年,更早被渲染成世界末日,但作為投身科學的人,並不迷信流年運道之說;作為香港大陸人,即出身大陸而定居香港的香港新人,也不相信大陸人和香港人的關係會因為一些個別事件和個別言論而蒙受傷害。縱觀歷史、展望未來,兩地和兩地民眾之間「和而不同」的理念一定會愈來愈深入人心,成為發展的大趨勢。
 
感謝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極富哲理的命題。聯想到「一國兩制」的偉大思想和偉大實踐,我由衷地欽佩鄧小平先生的政治家胸襟,領略到他以君子氣度治國的理念和風範。香港主權的回歸,最大的難題是它與內地的差異。百年分割,使香港和祖國內地從政治、經濟、法制,到文化、觀念、意識形態,都具有重大的差異。這種「不同」,是歷史的產物,也是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一國兩制」則為這種差異下的回歸給出了最可行、最理想的方案。「和而不同」也正為「一國兩制」做了最好的哲學詮釋。

「和而不同」「一國兩制」最好哲學詮釋

香港與內地之不同,延續至今,但今日之不同,與回歸之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今日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兩地民眾間的分歧、矛盾,甚至衝突,是在回歸的大前提下,在一國的天空下,因此不是不可調和的。香港回歸祖國,為兩地民眾的交往、溝通和相互理解提供了一個與從前完全不一樣的大背景。一言以蔽之,兩地和兩地民眾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回歸是大前提,融和是大趨勢,振興是大前途」。

我理解孔夫子的原意,是指君子之間了解和尊重各自的特點、承認彼此的不同,而這種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彼此和睦相處、共同和諧發展的基礎。反觀小人之間,總力圖使別人與自己苟同,把自身的意志強加於人,即使在強權之下表面趨同,內心實質是不和的。「一國兩制」,就是正視和尊重香港的歷史和現實,不求全「同」,而求大「和」,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為世界政治開闢了先河。如果一味求同,把內地的制度法規強加於香港,其後果必然是不能和諧、無法融和,兩敗俱傷。事實已經證明,「一國兩制」的偉大創舉,為香港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也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

一味求同是不可行的

一味求同是不可行的。有些人希望香港和內地愈一致愈好,以內地的習慣和眼光來觀察香港事物和香港人,自然會產生偏頗。不客氣地說,就是小人之見。但是把兩地的不同僵化地理解,甚至誇張、放大,也違背歷史發展的進程,必然產生消極的後果。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外國人的殖民地,它是祖國熱土的一部分,它上面飄揚的是五星紅旗,難道它還可能一成不變、與回歸前的香港雷同嗎?香港回歸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必然對香港自身和整個國家都帶來深刻和長遠的影響。如果不然,回歸又有什麼意義呢?香港和祖國大陸的紐帶必然愈來愈緊密,經濟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必然愈來愈頻繁、愈深入。《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但香港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之後,必然不同於殖民地時代的香港,這是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會認識和接受的事實。

港人與內地人關係問題,是回歸後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也必須在回歸的大前提下來認識和討論。這其中重要一點的就是香港的人心回歸。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香港雖然回歸這麼多年了,但人心的回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人和內地人有分歧、有矛盾,有時產生衝突,是很自然的事。

對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不能以個別事件和個別人來論斷,我們要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概括最有代表性的特點。香港人民經受過百年的殖民統治,可以說是中國人裏受洋人欺辱最厲害也最長期的一部分。香港民眾的絕大多數熱愛祖國,鍾情中華傳統文化,也對內地民眾懷有深厚的感情。歷次天災降臨,香港民眾都踴躍捐獻,赤心可鑑、感人至深。這應當是內地人認識香港人的基本出發點。

當然,在香港人裏有沒有一部分人有崇洋媚外之類消極的方面呢?有沒有對內地人的歧視偏見呢?當然不可避免,正像在大陸也可以看到崇洋媚外,也能看到對不同地域民眾的歧視偏見一樣。因此,信口雌黃、不加嚴格區分地把香港人說成洋人走狗,顯然是荒謬的。同樣,少數內地人的文明修養不夠,或者對香港規章制度不了解,不懂得,不適應,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這些,或對大陸個別人的偏頗言論、不當行為,予以誇張渲染,激化矛盾,也顯然是有害無利的;對自由行、「雙非孕婦」的歧視與侮辱性言論,也在製造着地域對立與群體緊張。我相信,在愈來愈多的交往中,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迅猛發展的進程中,兩地民眾之間的問題或矛盾會逐漸化解。一個無法抗拒的現實是:融和將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需要警惕和反對的是一些人有意無意地激化和製造矛盾,撥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像孔慶東這種位處最高學府的人物,更應當謹言慎行,不要讓香港民眾受傷,也給內地人士添亂,使北大校友蒙羞。

回歸和融和,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的偉大事件,也必然會極大地推動國家的振興偉業。香港高度發達的金融、管理和法制,香港人的勤勉、自律和守法,都值得內地的同行和同胞借鑑、效仿;同樣,內地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動員,內地人的愛國、拼搏與親情,也會給香港人以啟示。我參觀過香港的廉政公署,留下深刻印象,它的獨立運作和執法經驗對大陸的進一步改革顯然富有教益,而內地在天災人禍面前的國家力量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風範,也是香港人的驕傲。

長久的分離難免產生隔閡

回溯歷史長河,100多年前的香港和中國是何等的悲慘和羸弱,而今的世界又是多麼的不同。香港人和全體中國人一樣,都在經歷一個最美好的時代。長久的分離難免產生隔閡,但時代在進步,國家在發展,人心在交融,親情和理解必然會成為兩地人民交往的主流;互動、雙贏,融和、發展,必然是大趨勢、大前途。讓我們牢記「和而不同」的啟示,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居屋5方案 何者可取?

<轉載自 201221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房策透視 撰文: 麥萃才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對於香港來說,房屋是一個頭痛的問題,隨着人口增長,結構改變,房屋永遠不是容易解決的。特別買樓可能是很多市民一生之中最大投資,而它亦是市民的基本需要。
 
早前房委會研究新居屋的補地價安排,提出了五個方案。而政府會把新居屋的補地價視為貸款,若果居屋住戶要轉售,便要清還「淨貸款」及「淨貸款的利息」。
 
要了解哪個計算補價的方案較好,必須先了解政府為何要興建居屋及一些基本的原則問題。單看補價的方案,可能會忘記一些重要的原則。
 
夾心階層多寡 經濟周期影響
 
圖一顯示出香港的家庭收入與物業的分布的關係。A點是最高申請公營房屋的收入上限;而B點是能夠負擔市場私樓的家庭收入。當樓價不斷上升,而申請入住公營房屋的收入上限沒有增加的話,便會出現夾心階層。亦即A點與B點的距離。
 
但要明白,樓價是可升可跌,夾心階層出現,是有周期性的,視乎香港的經濟周期。而處理夾心階層問題,利用居屋是否最好辦法?政府早前所提及的置安心計劃,本來是處理夾心階層方法之一,但尚未面世,成效未見之時居屋又要上馬,使人對置安心計劃的信心大打折扣。
 
居屋定位 不應過度重疊私樓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亦即19982003年,樓價大跌六、七成,使到居屋市場與私樓重疊(見圖二),私樓價格便宜很多,甚至部分原本住在公屋的住戶,也能負擔,亦即A點高於B點。結果居屋無市場,政府亦要停售居屋來救市。這只是近年發生的事情,前車可鑑。因此就算重新發展居屋,亦要明白它只是一個緩衝用途,處理公屋與私樓未能處理的問題。此外,其規模要適當,不應與私樓過分重疊。
 
市場有聲音建議復建,但背後的理據是甚麼?其中一個理據是部分市民欠缺首期,居屋較容易負擔。但事實上是否如此?
 
情況可參考圖三,假設一個市值200萬元的單位。如果以居屋形式發售,折讓5成開價的話,市民只須付100萬元便可。如果按7成,便要付30萬元。把這30萬元比對真正市價計算,是市價的15%。當然業主可以付更低的首期。至於買私樓的,按揭3成樓價,便要付60萬元。但只要是自住物業,可以使用按揭保險,按9成,那麼要付出的比居屋繳交3成首期還要少。
 
兩大因素 影響業主放售與否
 
但每月供款又如何?居屋的例子因為只借70萬元,每月的還款甚少;但私樓的例子,假設使用9成按揭保險的話,便要借180萬,如果兩者借貸利率相若,按揭年期一樣,買私樓的每月供款是居屋的1.5倍以上!因為兩者每月供款的龐大差距,成為要求復建居屋的原因之一,因為容易負擔!要注意的是居屋之所以容易負擔,是因為政府資助!
私樓因不涉及政府資助,市民要承擔全部費用。但同時間卻擁用全部產權,包括轉讓,出租及自住的權利。但居屋的情況便不一樣,購買者只享有自住的權利,但不能出租及自由轉讓。用回圖三的例子,有政府補貼100萬市值,而放棄出租權及自由轉讓權,但每月供款卻慳很多,何樂而不為?特別是市民在購買物業初期,多為解決自住的問題,而能否出租及自由轉讓是次要考慮,因此居屋會有市場。
 
居屋業主會否補地價,視乎兩項主要因素︰
⑴樓價是否已大幅上升,出現了帳面利潤。如有的話,便有誘因去補地價轉讓。
⑵補地價的金額是多少?會否完全蠶食樓價上升的利潤?要明白,補地價的目的,是購回出租權及轉讓權。如果居屋仍然是用來自住的住戶,又沒有改善環境的需要,居屋的業主自然會樂得享受政府的資助而不去補地價。
 
從公共資源運用的角度去想,假如圖三的政府資助部分能夠回收就最好。如果補地價由房委會回收,相信房委會很高興,因為能有更多資源去營運,興建更多的公營房屋。但要記住,行使補價權利在於居屋業主。如果居屋業主有能力而不行使,社會並無得益。問題是怎樣才能鼓勵業主補地價?對於政府來說,這會是「有得收」或「無得收」的問題;而收幾多,又是否公平便是次要考慮。
 
加快居屋流轉 公平原則先行?
 
如果要絕對公平,令到補地價過高,結果居屋業主寧願把居屋空置也不願轉售,那麼要把居屋流轉,增加私樓的供應量的希望便會落空。問題是社會的共識是甚麼?是要公平先行,還是活化居屋,加快居屋流轉,鼓勵補地價的先行呢?
 
明白了這些背景,那麼房委會討論的五個方案便較容易分析︰
⑴繳付「淨貸款」,即購入單位時市值與買入價的差距。只要樓價升,這個方案肯定最受居屋業主歡迎,因為最容易有錢賺,等於政府免息貸款讓市民買樓賺錢。它是最不公平,但亦是最容易誘使居屋業主補價。要明白補地價是「有得收」與「冇得收」的問題,雖然這方案是每個單位補地價收得最少,但真實總體補地價收入反而可能是最多的!
 
⑵至⑸計算均是繳付貸款額再加利息計算,只不過是使用不同利率而已,分別是︰⑵以浮動利率計算;⑶浮動利率再加1.5%風險調整系數;⑷以購入單位年份的固定利率計算以及⑸固定利率2%
 
如果把居屋售價折讓部分視為政府資助。現在要買回出租及自由轉讓權利,要絕對公平的話,應該與買普通私樓看齊。用回圖三的例子,購買私樓要付樓按的利率,通常是H+P-的利率,內裏也包含了風險溢價在內。那麼沒有理由用定息計算,所以在方案⑷及⑸可以剔除。
 
至於以浮息計,單計淨息而沒有計算風險溢價,又似乎與私樓買賣有所差異,結果只剩方案⑶,付貸款利息,以浮動利率計算,另加1.5%風險溢價調整系數,較為合理。雖然方案⑶是較為公平,但並不保證所補的地價會較少。如果樓市回落之時,有可能舊式居屋補地價金額會比新方案為少。
 
樓市升補地價 自我調節機制
 
有些批評認為,當樓市回落之時,新居屋補地價的金額,可能會比舊居屋的補地價為高,視之為不吸引。但實情是,如果從整體物業供應考慮,就是希望有這樣的結果。當樓市上升,夾心階層出現,私樓供應不足,於是透過誘因,鼓勵居屋業主轉售居屋,補回地價。結果市場上多了一批全產權的居屋物業供應。至於樓價回落之時,夾心階層減少,私樓物業供應充裕,因此毋須透過補地價居屋去增加私樓供應。這樣就更加符合經濟周期,形成一個自我調節機制(Built in Stabilizer)。
 
因為只有在樓價上升,居屋儲有未變現的帳面利潤之時,居屋戶主才有最大的誘因去補地價,把自住的物業變成自己的財富,可以自由轉讓或出租。而當樓市大幅下跌之時,連私樓需求也減少,更毋須奢望居屋業主會肯補地價。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新「改革開放」 擴大人民權利

<轉載自 201221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中國經緯 撰文: 易憲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據報道,溫家寶總理在廣東考察時說,20年前,小平同志不顧80多歲的高齡來到廣東,講了許多語重心長、發人深省、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話。
他明確告訴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這至今仍有強大的震撼力,而且有着巨大的指導意義。
溫總借鄧小平 堅持改革開放
無論溫家寶到廣東的講話,還是最近紀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20周年,都清楚表達一個理念,即面對不確定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內地經濟生活中的體制問題,「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依然是改革開放」。
那麼,為何進一步改革開放是化解當前各種問題的關鍵?而「改革開放」的含義又是甚麼?鄧小平同志對此貢獻是甚麼?還有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與實質又是甚麼?
「改革開放」就是要改變現有的法律與制度,改變既有個人與企業行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從而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30多年來,中國就是在這面「改革開放」的大旗下,取得經濟輝煌與社會進步的。
我多年前就撰文指出,鄧小平同志最大的功績就是通過改革開放、通過建立與完善制度,來保證每一個民眾經濟生活權利能夠不斷擴張,為國人提供了致富的機會與發展的權利。
只圖一夜暴富 改革滯後惹禍
但是,近十多年,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滯後,不僅使得內地居民財富增長方式發生較大變化,而且也使得居民財富增長的理念,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每一個人希望不是通過個人長期努力來增長財富,而是希望短期內「一夜暴富」,特別是當今的年輕人。
這樣,個人希望財富短期內快速增長或是與權力結合、或是尋求投機炒作暴利途徑、依靠家庭繼承。而目前官員腐敗嚴重、高風險投機炒作盛行,及中國社會所盛行的所謂「富二代」、「官二代」等,都是與這種財富增長方式有關。
撤城市戶口制 平等教育自由
所以當前的「改革開放」應重新檢討當前的各種制度安排,以便保證每一個人的經濟生活權利空間得以不斷地擴張。比如,逐漸地取消當前不合理的城市戶口制度,要讓廣大農民、中小城市的居民有自由遷移的自由,有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接受平等教育的自由;要重新檢討當前不平等的教育制度,讓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能夠在中國任何一個接受平等教育之機會;要全面檢討當前政府官員的任免制度,不僅要打擊嚴重貪污腐敗,還得切斷「官二代」輕易上升的途徑,打通各個層次按能力、貢獻等流動的通道等。
當前的「改革開放」,第一要務就是以適合的制度安排,來保證每一個居民經濟生活權利空間得以不斷擴張,這是未來中國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原動力。
其次,任何「改革開放」就是一次重大的制度改革。而每一次重大的制度改革,都是整個社會利益關係的重大利益關係調整。而這種重大的利益關係的調整,可以是社會生產力釋放與提高,讓整個社會生活福利水平提高,每一個人都在這種社會生活福利提升過程,生活水平逐漸改善,只不過,其社會生活福利分配的公平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整個社會給每一個人機會是平等的,這種財富分配可能的不公並非有多大的問題。這是市場經濟使然,否則,「改革開放」所面臨的重大利益調整將陷入不良的惡化迴圈。
調整利益關係 改革困難重重
「改革開放」所面臨的重大利益關係調整,也可能是零和博弈。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利益階層或集團,就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阻礙這種改革開放。比如,當前不少地方的房地產市場,其泡沫已經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了,這幾年的房地產暴利,也讓極少數在短期內財富快速增長或短期內讓整個社會財富聚集到少數人手上。
當「改革開放」要改變這種少數人為主導的利益格局時,這些人一定會通過各種途徑來阻礙,甚至反對這種調整。他們會千方百計地把其利益制度化,從而讓其不正當的利益合法化,這是當前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的難點與重點。
總之,「改革開放」同樣是當前內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動力。盡管它的一般意義沒有改變,即通過改革開放,來保證每一個人經濟生活權力的空間不斷擴張。但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賦予了新的意義,既要為每一個國人提供機會平等,也得打破現有的既得利益關係,防止他們把其既得利益制度化與法律化。
「改革開放」就是對每一個國民的內外開放,就是讓每一個國民經濟生活的權利得到不斷的擴張,這可能就是溫家寶總理所強調的「改革開放」的基本意義。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不要失掉格調

<轉載自2012127 AM730 欄名:男主播日與夜作者:李臻>
 
凡事也有兩面。對於內地遊客,無論你多不喜歡也好,做他們生意的香港人,也必定無任歡迎。反觀我這名新任爸爸,就應該多多少少有點反感吧?起碼我是被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爭奪產子資源的「受害者」。
 
不過,我也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把矛頭指向別人。沒有錯,很多衝急症室的內地孕婦很自私,非法的中介公司亦很可惡。但雙非問題,是制度上出了漏洞。將心比己,如果自己是內地人,也未必不會鑽制度的空子。所以矛頭應該指向的,是遲遲不正視問題的政府當局。

另一方面,部分內地遊客,確是很不守香港的規矩。在廣東道駕車,最要提防的,和最愛胡亂衝出馬路的人,大部分也貌似內地遊客。在網上經常流傳的,也是內地遊客缺乏公德的短片,和財大氣粗行為的指控。但內地旅客數以千萬計,害群之馬肯定會有,何況老實說,香港人本身也不乏缺德之輩,只是隨街便溺比較罕見而已。以一竹篙去打一船人,是危險和不公平的。

如果香港人,真的是更有修養、更有格調的話,就更不應侮辱一些沒有做錯事的人,不應把自己的層次拉低,更加不應凡事上綱上線,令神經太過緊張。應該譴責的,是缺德的「行為」、應該堵塞的,是制度的缺失,而不是盲目地針對一個族群。

可能我天真,或我是在造夢。但我認為,如果香港人能展示自己優秀一面,或者長遠來說,對內地遊客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比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大呢?

派錢的方法

<轉載自201227日 頭條日報 欄名:慧眼看世界  撰文: 張慧慈>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未有照顧「N無人士」,加上庫房再度水浸,有政黨便發起抗議行動,要求財爺向全港市民派八千元。

 
向市民派錢,無論多與少,總會為經濟帶來刺激,可是其效益短暫,對改善財富不均也沒有作用。向有錢人派錢,只是錦上添花。要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論是綜援家庭或N無人士,派錢愈多或派錢愈密,對他們只有物質上的改善,卻不能提升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一個懶惰的政府和一個銅臭的社會,才會簡單地以派錢去解決問題;錢只是購買食物,貨品和服務的媒介而已。當有人三餐不繼,增加食物銀行的資源可解決燃眉之急;當有人無片瓦遮頭,增建中轉房和公屋,就是最實際的德政;孩子無能力參與課外活動,書簿費又貴得令父母難以負擔時,直接向學校和志願機構注資,讓孩子能參加課外活動,有飽餐,又有免費書簿和電腦上網學習等,都可以解決貧苦大眾的實際需要。
更重要是這種為基層市民提供社區支援服務的政策,可以為貧窮社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減少市民跨區上班,同時又能減輕交通費的負擔。這些政策需要時間和耐心經營,卻不能單靠派錢去解決。
今年是選舉年,政黨一定會提出很多動聽的口號去爭取選票和支持。還富於民有很多方法,全民派錢卻是最不負責任的做法。

台拓國際空間 北京有紅綫

<轉載自20132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雖然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並沒有特別着墨兩岸在國際和解休兵的看法,其實,北京對於台北有意開拓國際參與空間的作為,一直是有一定程度的善意表達,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審慎應對。
201297日胡錦濤在APEC高峰會上與連戰見面時,就達成讓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的共識。但是2008年「胡六點」中的第五點有提醒,對於台北要求國際參與之基本立場,胡錦濤有非常清楚的說明:「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前提不搞兩個中國 一中一台
即使其他中共領導人,亦有同樣釋放對台北有意開拓國際參與空間的善意:2011年,賈慶林在海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曾說到: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理解和重視台灣同胞關心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願意通過兩岸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另外,201241日在海南博鰲「吳李會」上,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克強的看法是:只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雙方平等協商,以中華民族的智慧,應可找出辦法。所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前提就是台灣不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以上幾點重要談話,應是說明中共決策當局對於台北國際參與之基本立場。中共十八大之後對於此一立場仍將持續,而且也很難看到北京有後退的迹象。
兩岸領導人 難國際場合同台
簡言之,中共在十八大之後的政策立場,是不希望台灣要求參與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例如世衞(WHO)。而且北京也不期待兩岸領導人同時出現在國際場合,譬如李登輝、陳水扁前總統都曾經向大陸要求參加APEC,但北京拒絕回應。如果馬英九未來也提出相同要求,大陸可能會將經此也視為是凸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予以拒絕。即便是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共外交單位也表示這還需要進行評估,是否有違凸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原則。
因此,要讓台灣開拓更廣的國際空間,以及期待也能開創更深化的兩岸關係時,台北實際上也將會同時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覺得應有其必要再逐一的將細節提出,希望能提供台北進一步的參考。
首先,應是需要謹慎來處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的這項政策。理論上,台北需要有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是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的所求,也是台灣作為世界上一個經貿大國的責任所在。但是由於與對岸尚存有一些無法解決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過去雙方在「外交角力」上,一直是採行着「零和遊戲」。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呼籲兩岸能在「國際社會裏和解休兵」,逐在北京的默認下,才使得彼此對抗的情勢開始溶解,稍後台北得以能派遣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的高峰會,也得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衞生大會(WHA),以及最近得以爭取到「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都有兩岸在這方面努力的痕迹。
倘台謀國家成員 勢掀衝突
但再接下來延伸到「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台北是否會將觸角伸向「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則一直是北京的憂心所在。因為以現有台北能有所突破的國際空間而言,也真的只有往「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進軍一途,譬如說世界衞生組織或世界氣象組織。一旦空間問題的開拓,兩岸未能有事先溝通或默契,那麼新的一波兩岸在外交上的衝突,將構成和諧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避免兩岸再啟衝突,如何運作,相當值得台北深思。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國泰﹕747客機仍安全

<轉載自201221日 明報 港聞版>

國泰航空擁有的波音747客機於過去2個月內接連發生5宗事故,國泰航空常務總裁朱國樑昨承認「最近啲事故密集咗」,並向受影響乘客致歉。他表示,國泰內部已檢討,強調747客機整體仍安全,國泰會在未來5年內安排21747客機退役。
 
「最近啲事故密集咗」

國泰的波音747客機於近月事故頻生,其中去年129日及1224日,各有一班747客機因機艙冒煙而需緊急疏散或緊急降落。朱國樑表示,國泰正深入調查兩宗事故成因,初步調查已排除有人縱火的可能,但未能排除機件老化或故障等因素;調查完成後會盡快向民航署提交報告。

他稱,國泰去年涉及747客機的故障較2010年減少30%,去年國泰運作超過13萬班航機,只有30次發生空中折返或轉飛,重申過往紀錄顯示747客機表現可靠。

由今年至2019年,國泰將投資1900億元購買逾90部新客機,當中包括今年接收11部新客機,並於今年至2017年陸續安排21747客機退役,由777客機及空巴A350客機取代;今年國泰亦會聘逾200名機師,配合業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