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釐清客戶銀行責任 騙案損失公道處理

<轉載自2025930 明報 社評>

詐騙活動猖獗,受害者不計其數,不少人墮入騙局,授權銀行轉帳往可疑戶口,結果痛失巨款。雖然這些轉帳安排是由客戶主動授權,但如果銀行方面有做足防騙工夫,確有機會及時制止騙案發生。如何就這類「客戶授權支付騙案」的損失界定權責,是一個複雜問題。金管局提出制訂相關框架指引,盼可作為銀行業處理索償事宜的準繩,除了諮詢業界意見,當局亦應多從客戶角度考慮問題,務求令業界清楚意識到自身在協助客戶防騙上應當負上的責任,做好把關工作,以減少客戶受騙破財的風險。

界定騙案損失權責 各地摸着石頭過河

去年本港錄得44,480宗詐騙案,較2023年增加12%,涉及金額91.5億元,則較2023年微跌0.3%。若與早兩年詐騙案宗數每年增幅均逾四成相比,去年騙案增幅無疑有所放緩,而這一趨勢在今年似乎也得到延續。觀乎今年頭7個月的情况,詐騙案宗數比去年同期上升1%,損失金額則跌了一成半,反映當局近年所推出的一系列防騙措施,諸如一站式詐騙搜尋器「防騙視伏器」、「防騙視伏App」等,取得一定成效,公眾防騙意識也有所提高,不過詐騙案整體宗數,仍持續處於高水平,當局打擊騙案力度,還須進一步加強。

騙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部分人墮入圈套被騙巨款,確有可能跟貪財等原因有關,惟騙徒善於「捉心理」設局,也是不爭事實。舉例說,長者對個人健康的憂慮、對久未見面親人的關心、對新科技發展的不掌握,還有社交生活的缺乏等,都令到他們常常成為騙徒埋手的對象。不去深究騙案具體情節,便將被騙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受害人,並不公道,反而只會令到受害人因為屈辱感而不敢報警求助,令騙徒得以逍遙法外。

鑑於絕大部分詐騙款項,都是經由銀行戶口轉帳,倘若銀行能夠做好把關角色,絕對可以減少騙案發生的機率。近年金管局已要求銀行業採取一系列行動,扛起協助防騙的責任,除了推出「可疑帳號警示機制」,全面覆蓋轉數快、網上銀行、櫃位轉帳及自動櫃員機交易,亦要求銀行建立動態詐騙交易監控系統。及至今年4月,金管局、香港銀行公會及警方又攜手宣布多項反詐騙新措施,包括更廣泛使用防騙視伏器數據以提早識別傀儡戶口網絡,如發現可疑交易,銀行可暫緩轉帳,並要求客戶親臨銀行見面;立法會則於6月修訂《銀行業條例》,促進銀行在特定情况下分享帳戶資料,增強偵測和預防罪案效率。另外,所有零售銀行將於年底前全面推出「智安存」防騙措施,讓客戶按自身需求,鎖起銀行帳戶部分或全部的存款,不可提取或轉出至任何人士,客戶須親赴銀行才能解鎖資金。

既然銀行在防騙方面有明確角色及責任,倘若業界未有做好把關工夫,受害人當然有理由提出索償。根據銀行營運守則,若涉及未經授權支付的騙案,例如網絡釣魚攻擊等,除非客戶有欺詐或嚴重疏忽,否則毋須為相關損失負責;但如果涉及網上情緣、投資或假冒家屬等騙案,由客戶主動授權銀行進行支付,損失責任現時是由銀行按個別情况自行處理,做法缺乏一致性,對銀行和客戶都不理想。金管局就銀行如何處理這類「客戶授權支付騙案」損失索償,建議制訂框架指引,並於上周展開諮詢業界的程序,一大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套較為明確一致的準則,供銀行及索償客戶參考。

放眼外國,如何界定騙案損失權責,也是一個相當新的問題,有些地方僅要求銀行必須提供一些基本提示,損失主要由客戶承擔,亦有地方規定銀行須承擔涉及「授權支付」(簡稱APP)騙案的部分損失。英國去年底推出新規定,強制銀行必須賠償「授權支付」詐騙案的受害人,上限為 8.5萬鎊(約88.8萬港元),便惹來不少爭議,業界質疑當局為何要銀行承擔大部分詐騙損失,卻遲遲未有採取措施,追究社交平台對詐騙資訊把關不力的責任。在香港,金管局強調不會一刀切指定銀行和客戶的責任比例,但會就雙方責任及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作出指引,包括銀行有否積極協助客戶防騙、客戶交易前後有否履行自身責任,諸如核實交易資料、留意銀行警示等。另外,騙案具體情節及客戶背景,例如受害人是否長者等,亦會納入考慮因素。

諮詢業界有必要 框架公道免傾斜

正如金管局所言,制訂APP騙案索賠框架指引,確須考慮「道德風險」,若銀行一力承擔損失,或會令客戶鬆懈,令騙徒有機可乘;若只讓客戶負上全責,或令銀行減少防騙工作的投入,導致原本可以發揮的防騙作用大大削弱。當局制訂框架指引,當然應該諮詢銀行業的意見,然而當局亦須多從客戶特別是長者及弱勢人士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免框架太過向銀行業利益傾斜,實際變成了業界護身符,影響客戶得到合理保障和尋求索償的機會。框架須確保銀行具備有效的監察及防騙措施,亦有認真履行辨識可疑戶口協助客戶防騙的責任。另外,政府亦應持續留意其他國家的防騙工作,借鑑別人經驗。新加坡今年通過法律,賦權警方在有證據顯示某人正遭詐騙時,可以凍結當事人銀行帳戶、暫停交易活動。有關做法值得特區當局參考。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特朗普聯大罵遍天下 單邊主義逆歷史潮流

<轉載自2025929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出席聯合國大會致辭,除了一貫自吹自擂及謊話連篇,還把聯合國、歐洲、巴西、印度、中國、俄羅斯怒罵一通。他批評聯合國無力解決衝突,聲稱自己以行動「在7個月化解了7場衝突」,又揚言歐洲若不就移民及氣候政策改弦易轍便要「下地獄」。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當下國際社會正同時面對氣候變化、加沙戰火與烏克蘭危機,亟需各國協作,特朗普卻選擇以單邊主義應對,他對聯合國的藐視,更與過去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潮流背道而馳。

聯大演說謊話連篇 特朗普又自吹自擂

特朗普在長達56分鐘的演說中,大談其內政外交「政績」,以關稅反擊各國、不再令美國被「佔便宜」,是其中之一。特朗普聲稱,在他主政下,美國「重獲主導權」,包括嚴厲對付移民,又重塑能源政策。他在沒提證據下指控聯合國助長「失控的移民潮」,並進一步抨擊歐洲國家,指摘它們消極應對移民問題。外交方面,他誇口自己在7個月內解決7場衝突,揚言很多人認為他應獲諾貝爾和平獎,譏諷聯合國只會發表「強硬措辭」而無實際作為,「空洞的言語無法解決戰爭,唯一能解決戰爭與衝突的,是行動」。就連會場內的電梯與提詞器故障,也被他用來嘲笑聯合國的「衰敗」。

特朗普有沒有解決了7場衝突,不少傳媒已作過事實核查,大都是言過其實。對於當前最受注目的烏克蘭與加沙戰爭,特朗普僅聲稱「積極調停」,卻缺乏具體成果。本屆聯大焦點之一,是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但特朗普重申反對。

他在演說中重複不少關於氣候變化的謊言。雖然人類行為導致氣候變化早已是科學家共識,中國及歐洲都致力發展再生能源,聯合國亦促進各國討論氣候變化問題,但特朗普仍聲稱氣候變化是全球「最大騙局」,聲言聯合國等專家出於「不良動機」渲染氣候變化,又指再生能源昂貴。他指控中國雖然出口大量渦輪機,卻「幾乎不使用」風能。

全球金融顧問與資產管理公司Lazard 2024年報告指出,即便不包括補貼,風能與太陽能的成本也常常低於新建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另外,根據世界風能協會(WWEA)的資料,截至20246月,中國的風電裝置容量直逼500吉瓦,接近全球總量的一半。中國「幾乎不使用」風能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

特朗普一向質疑氣候變化,反觀歐洲則積極推動減排及綠色經濟,儘管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及兼顧各階層經濟利益之間尋求平衡,確實不容易,對此歐盟內部亦有不少爭端。特朗普在演說中挖苦歐洲為氣候變化「做得好」,雖然大幅減低碳排放,但經濟成本高昂,且被中國等國家「佔便宜」,聲言西方發達國家不管怎樣減排都無法抵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其實是西方跟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談判中一大爭議:發展中國家始終強調,西方在歷史上累積排放最多,所以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

聯合國是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等二戰同盟國領袖所提出的構想,防止世界再爆發另一場毁滅性的大戰。正如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öld)所言,聯合國的使命不是把世人帶到天堂,而是防止世人下地獄。

1945年成立以來,聯合國在解決衝突與維和行動方面有成功也有失敗。後冷戰時代的失敗例子,包括1990年代未能阻止盧旺達及波斯尼亞境內發生的種族滅絕行為;2003年美國漠視聯合國單邊出兵伊拉克,亦打擊了聯合國威信。另外,聯合國目前在烏克蘭、加沙等主要衝突中亦遭邊緣化。聯合國調解地緣政治衝突舉步維艱,問題根源在於大國角力。舉例說,以巴問題中,美國長期包庇以色列,安理會任何譴責決議,往往都因為美國行使否決權而胎死腹中。儘管如此,聯合國在公共衛生、氣候變遷與難民保護等跨國議題上,仍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這些正是特朗普所不屑的領域。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國會聽證會上,還指控部分聯合國機構「激進政治化」。

美國歷來是聯合國最大的支持者。美國2023年為聯合國提供的資金為130億美元,佔其整體預算近25%。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已削減10億美元資金,外界預料陸續有來。特朗普2.0砍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嚴重打擊國際人道救援體系。此外,美國還從聯合國的維和行動與難民機構抽走資金。特朗普治下,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時第二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特朗普政府也因國際刑事法院(ICC,法律上獨立於聯合國)對以色列領導人提出戰爭罪起訴,而制裁該法院官員。

特朗普藐視聯合國 不會令美國更偉大

聯合國是二戰後在美國主導下誕生的多邊機制,如今卻被一名美國總統在聯大公開羞辱,舉世為之側目。相比之下,中國在同一場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姿態,跟特朗普形成鮮明對比。國務院總理李強上周五在聯大演說中,呼籲推動聯合國改革,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與發言權,並宣布兩項支持措施,包括建立「中國-聯合國全球南南發展支持機制」,以及在上海設立「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

當下世界正面臨不少艱巨挑戰,世界究竟要重回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時代,還是攜手勇敢迎向變局?美國似乎選擇了前者,企圖把時鐘撥回到西方獨享政治經濟紅利免受挑戰的年代。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其聯合國演說中便不點名批評特朗普,那些攻擊聯合國的人,只因「想繼續支配,所以要改變遊戲規則」。當今世界早已不同往日,特朗普對聯合國的藐視,不會令美國更加偉大,只會激起更多人對單邊主義霸權的反感。

Trump Bashed the Whole World at UN Assembly

ASIDE FROM delivering routine braggadocio and unabashed lies,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lashed out at the United Nations (UN), Europe, Brazil, India, China and Russia indiscriminately during his address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last week. He criticised the UN for failing to resolve conflicts and declared tha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going to hell" if they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ir immigration and climate policies.

As the UN marks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ing this year, the global community is facing the overlapping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the war in Gaza and the Ukraine crisis, which urgently need all countries to join hands for a way out. Still, Trump has chosen unilateralism as his response. His contempt for the UN runs counter to the tides of history of over half a century.

Trump boasted about hi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achievements", claiming that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US had "regained its control" in dealing with the immigrants with an iron fist and reshaping the energy policy. Without any proof, he accused the UN of contributing to the wave of "uncontrolled migration" and further criticised that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passive on the immigration issue.

Trump bragged that he has ended seven wars in a period of just seven months, and boldly claimed that many believe he deserves a Nobel Peace Prize, while mocking the UN for being only capable of issuing "strongly worded" letters without following up. "Empty words don't solve war. The only thing that solves war and wars is action." Even escalator and teleprompter malfunctions at the building were cited to poke fun at the "failure" of the UN.

Many media agencies have fact-checked whether Trump has really resolved seven wars and found that the claims were mostly exaggerated. He further dismissed climate change as the world's "greatest hoax", in which experts from the UN and other organisations overstated the problem out of "evil intentions", and said that renewable energy is costly. He also accused China of having "very few wind farms" despite the large number of windmills it exported to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as of June 2024, China had an installed wind capacity close to 500 gigawatts, or nearly half of the total capacity worldwide. The claim of "very few wind farms" in China was obviously spurious.

The idea of founding the UN was proposed by former US 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and other Allied leaders during World War II to prevent another devastating global conflict. Since its formation in 1945, the UN has faced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resolving conflicts and peacekeeping. Its challenges in mediating geopolitical disputes often stem from the power struggles among major nations.

For instance, the US has always shielded Israel in its conflicts with Palestine. Resolutions draft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to condemn Israel are often stillborn because of the use of veto power by the US. Nevertheless, the UN has still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cross-national issues like public health, climate change and refugee protection.

The UN, a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 crea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S after World War II, is now being publicly denigrated by a sitting US president at its own assembly, garnering worldwide attention. Trump's disdain for the UN will not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but rather provoke greater resentment towards unilateral hegemony.

特朗普聯大罵遍天下 單邊主義逆歷史潮流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出席聯合國大會致辭,除了一貫自吹自擂及謊話連篇,還把聯合國、歐洲、巴西、印度、中國、俄羅斯怒罵一通。他批評聯合國無力解決衝突,又揚言歐洲若不就移民及氣候政策改弦易轍便要「下地獄」。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當下國際社會正同時面對氣候變化、加沙戰火與烏克蘭危機,亟需各國協作,特朗普卻選擇以單邊主義應對,他對聯合國的藐視,更與過去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潮流背道而馳。

特朗普大談其內政外交「政績」,聲稱在他主政下,美國「重獲主導權」,包括嚴厲對付移民,又重塑能源政策。他在沒提證據下指控聯合國助長「失控的移民潮」,並進一步抨擊歐洲國家,指摘它們消極應對移民問題。

他誇口自己在7個月內解決7場衝突,揚言很多人認為他應獲諾貝爾和平獎,譏諷聯合國只會發表「強硬措辭」而無實際作為,「空洞言語無法解決戰爭,唯一能解決戰爭與衝突的是行動」。就連會場內的電梯與提詞器故障,也被他用來嘲笑聯合國的「衰敗」。

特朗普有沒有解決了7場衝突,不少傳媒已作過事實核查,大都是言過其實。他聲稱氣候變化是全球「最大騙局」,聯合國等專家出於「不良動機」渲染氣候變化,又指再生能源昂貴。他指控中國雖然出口大量渦輪機,卻「幾乎不使用」風能。根據世界風能協會(WWEA)的資料,截至20246月,中國的風電裝置容量直逼500吉瓦,接近全球總量的一半。中國「幾乎不使用」風能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

聯合國是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等二戰同盟國領袖所提出的構想,防止世界再爆發另一場毁滅性的大戰。自1945年成立以來,聯合國在解決衝突與維和行動方面有成功也有失敗。聯合國調解地緣政治衝突舉步維艱,問題根源在於大國角力。

舉例說,以巴問題中,美國長期包庇以色列,安理會任何譴責決議,往往都因為美國行使否決權而胎死腹中。儘管如此,聯合國在公共衛生、氣候變遷與難民保護等跨國議題上,仍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聯合國是二戰後在美國主導下誕生的多邊機制,如今卻被一名美國總統在聯大公開羞辱,舉世為之側目。特朗普對聯合國的藐視,不會令美國更加偉大,只會激起更多人對單邊主義霸權的反感。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西藏新疆促凝心聚力 發展安全協調才融和

<轉載自2025928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和本周先後到西藏與新疆,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和新疆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會,昭示對兩個地區的重視,並宣示民族融和的政策。西藏與新疆近十多年來社會穩定,經濟得以大力發展,充分說明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發展又反過來促成更加安全的環境,兩者協調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與整個民族大家庭融和。西藏與新疆的歷史,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習慣,跟漢族有很大差別,要做到中華民族融和,要尊重西藏與新疆的民族特色,西藏與新疆的民族也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向心力,兩者不能偏棄,否則難以做到民族融和。

西藏新疆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全國 中央投資促成發展有利社會穩定

2008年和2009年,西藏與新疆分別發生大規模的騷亂事件,這兩個民族地區,在宗教與民族問題,以及兩者交織因素出現偏差,造成與整個國家的民族關係產生隔閡。國家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調和矛盾,以維護地區安全。

近十多年來,西藏與新疆經濟均有長足發展。2014年西藏GDP總值僅925億元人民幣(下同)2024年增長到2765億元。新疆2014GDP總值9264億元,2024年達到20534億元。西藏人口近十年從312萬,去年增加到365萬。新疆人口從2264萬增加到2598萬。人均生產總值方面,西藏十年前低於全國人均總值61%2024年人均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僅低於全國平均人均總值21%,新疆則從十年前的低於45%,至去年僅低於全國平均人均總值17%

西藏與新疆近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得益於全國經濟規模的擴充,同時跟社會穩定有很大的關係。西藏2014年旅遊收入僅195億元,2024年增加至735億元,新疆十年間從629億元增加至3274億元,社會環境穩定才能吸引遊客絡繹於途,亦可以吸引其他方面的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帶動整體經濟發展。反過來,社會不穩定,不但窒礙經濟發展,國家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金去維穩。

國家對西藏與新疆的投資起到關鍵作用,2006年全線通車的青藏鐵路,不但促進旅遊業發展,對於降低各種物資的運輸成本亦十分重要,正在修建的川藏鐵路將於2032年全線通車,以及七月份動工興建的雅魯藏佈江水電工程,投資額達到1.2萬億元,將為西藏迎來另一個飛躍發展階段。

蘭州至新疆高鐵2014年啟用,近年在新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令幾千年來乾旱的新疆,可以養殖三文魚出口到歐洲及中東地區。新疆是國家的西部大門戶,近年國家對中亞地區投資增大,促進該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新疆從中受惠,未來發展潛力可以預期。

由治及興安全是必要條件 經濟發展為安全提供保障

西藏與新疆由亂及治,由治及興,得益於社會穩定。說明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經濟發展又為長遠大發展提供安全保障。目前西藏與新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帶來民心穩定。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說明中央政府對發展與安全兩者協調的重視程度。

西藏與新疆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個自治區均強調,西藏與新疆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探索未來發展路向都要「因地制宜」。意思十分明顯,國家對西藏與新疆的支持、扶持將會繼續,但都要符合當地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近平在西藏與新疆都提出一個相同的要求:「要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意思是要引領西藏與新疆的民族,要同心同德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

核心問題是,在民族大家庭佔絕對主導地位的漢族,不能以自身的現代化觀念、經濟發展法則,以及社會進步標準,強加於有差異的民族,否則,對於共同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並非出於百分百的自願,這個共同體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韌力。

西藏與新疆的民族,特點鮮明,但過分強調自身的特點,而不去了解、理解中華民族的共性,不去尋求融入民族大家庭的路徑,則會流於偏頗而為發展空間自我設限,不利於本民族的發展。

綜觀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民族矛盾甚至衝突,只會為不同民族以及整體帶來混亂,民族相對融和則會帶來各民族共同發展,出現大繁榮的太平盛世。西藏與新疆近幾十年的變化,是整個民族大家庭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一個寫照,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時有起伏,是歷史長河的一個縮影。從各種關係的發展趨勢看,民族融和將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的機率很大,但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加速實現。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蔡英文訪日 陸斥建交國提供台獨舞台

<轉載自20259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務院台辦昨(24)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對於台灣前領導人蔡英文近期以私人身分訪問日本,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堅決反對中方建交國為「台獨」分裂勢力提供表演舞台;日方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人民負有歷史罪責,尤應深刻反省歷史,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慎之又慎處理涉台問題。

針對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近日宣稱「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徐國勇的說法荒唐透頂,表明民進黨、「台獨」分裂勢力為了謀「獨」私利,睜着眼睛說瞎話,肆意歪曲歷史,毫無民族氣節,是不折不扣的邪惡勢力、民族敗類。

綠營大佬:無台灣光復節 國台辦批無民族氣節

陳斌華指出,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地位問題在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之時已經徹底解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條款》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都清晰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歷史事實不容篡改,台灣屬於中國地位已定。

在記者會上,陳斌華強調,「所謂『中華民國台灣』根本不存在。無論歷史、法理還是事實,都證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不斷勾連外部勢力謀「獨」挑釁,是導致台海局勢緊張動盪的根源所在。陳斌華稱,民進黨及其政客再怎麼胡說八道,再怎麼勾連外部勢力鼓譟「台灣地位未定」謬論,都扭曲不了、撼動不了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陳又警告,背叛歷史、背叛民族、分裂國家的罪人必會受到正義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雙城論壇突延期 台兩黨互諉責任 陸委會稱「意外且遺憾」 陸學者:兩岸愈困

<轉載自20259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2025台北上海城市論壇(雙城論壇)輪到上海方在9月舉辦,台北市政府昨(22)無預警宣布,評估相關事務性與技術性審查及協調進度後,認為仍需更周全的準備,經完整考量,雙方決定延期,具體日期後續再定。外界認為這是兩岸關係冰凍、台灣當局「卡關」所致。陸委會昨回應稱移民署本來當天早上就要核發許可證,讓台北市府全團都可以赴上海,「所以我們也相當意外,也有點遺憾」。大陸國台辦、上海市府方面暫未回應事件。

台北:合作備忘未完全確定

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說明雙城論壇不在9月舉辦,目前進度是本次論壇要簽訂的兩個合作備忘錄(MOU)相關內容上都沒有很完全確定,決定「急事緩辦」,避免流於形式主義或僅為辦而辦,形容「兩岸關係越是艱困時,交流越需穩健與周全」。台北市府表示,後續確定的活動日期及相關資訊,市府將待各項條件俱備、水到渠成,再行公告;並表示,去年是上海來台北參加雙城論壇也是緩辦至12月。

台灣媒體先前報道台北市長蔣萬安將於925日率團出訪上海3天,蔣萬安日前受訪未直接證實,僅表示「已送件給中央審查」。對於傳媒追問陸委會在事件中的角色,林奕華說明,陸委會只是要求補充講者、分論壇細節、行程安排、會見到的大陸方面官員,「但這倒是跟平常要求都是一樣的」。

陸委會:原定今早發許可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出面受訪回應,台北市府提出的兩份MOU牽涉到的部會很多,例如水資源合作的MOU牽涉到水利署、國土管理署、環境部,但上周五大家已初步都達成共識,移民署本來今天早上就要核發許可證。

「上報」報道,雙城論壇延期的原因是整體行政流程遲未完成。「動物園合作計劃」是本次論壇重點之一,該計劃去年雙城論壇即簽署MOU,擬透過動物交換推動長期保育合作。知情人士表示,雙方原已準備妥當,上海方面完成小貓熊的檢疫程序,台北市府也挑選好小企鵝、拍攝宣傳影片、場地佈置、甚至連名字都取好了,原計劃在論壇上對外宣布。但台灣方面在防疫、海關與檢疫流程接連卡關,成為論壇延期的關鍵障礙。

藍營批指台當局「卡關」

國民黨北市議員柳采葳批評陸委會刻意卡關雙城論壇、又裝無辜,這種作法就是大家最討厭的心機重又愛裝無辜的「綠茶」。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說,審查需合理時間,台北市府卻壓線送件,「自己撤案卻嫁禍中央」,政治操作斧鑿斑斑。

國民黨主席參選人、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強調,自己一手促成雙城論壇,希望民進黨政府不要破壞目前唯一的官方溝通渠道。《聯合報》引述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說,相信陸方已做好充分準備,只要台北市政府能來,因此責任不在陸方,而在「台灣當局」,這也說明「兩岸關係的確愈來愈艱困」。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我們都欠巴勒斯坦人一聲對不起

<轉載自2025922 明報 社評>

聯合國安理會上周四提出決議案,要求在加沙立即無條件永久停火、立即無條件以體面方式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並要求以色列立即無條件解除對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地帶和在加沙分發援助物資的限制。美國卻第六次行使一票否決權,決議無法通過。為期一周的聯合國大會今天開始,相信更多國家將會在大會上譴責以色列以及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則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但這些舉措仍然無助於制止以色列繼續以猛烈攻勢推向加沙市,迫使幾十萬巴勒斯坦人喪失家園。全球各個國家,除了對巴勒斯坦人說一聲對不起,還能做什麼?

以色列坐實種族滅絕罪罵名 聯合國要求停火決議未通過

聯合國上周二公布獨立調查結果,認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犯下種族滅絕罪行,意思是蓄意全部或部分消滅某一民族或宗教群體,採取的手段包括:殺害和嚴重傷害眾多巴勒斯坦人;對加沙地帶實施全面封鎖,令加沙人難以獲得食品、飲用水、藥品、燃料和電力;阻止人道援助物資進入加沙,導致饑荒;系統性摧毁加沙地帶各種設施,包括醫院和學校等,婦產科醫院也不能倖免。其目的只有一個,徹底毁滅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

202310月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哈馬斯再次陷入嚴重衝突以來,已經有65,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色列以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不停攻擊哈馬斯管治的巴勒斯坦範圍,上月宣布將會佔領加沙市,開始派重兵兩面夾擊,企圖趕走該市全部的巴勒斯坦人,目前已經有近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尚有一半人口處於缺糧缺水缺醫狀態,以色列軍仍然繼續以大炮開道,步步緊逼。

聯合國安理會上周四提出議案,10個非常任理事國共同草擬的議案要求停火,丹麥駐聯合國大使拉森表示,安理會作為一個國際大家庭也好,作為人類的代表機構也好,都應該採取行動。然而,當14個成員國都舉手贊成之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謝伊冒天下之大不韙,舉手投下否決票。

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都有一票否決權,以這個機制處理國際嚴重紛爭,顯然已經失效。有關決議未能通過後,阿爾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本賈馬憤怒地表示,巴勒斯坦的兄弟姐妹,我們聽到你們的聲音,但請原諒我們,原諒我們因為聯合國安理會未能拯救你們。

阿爾及利亞是阿拉伯國家聯盟22個成員國之一,阿爾及利亞在聯盟內聲音微弱,但這個聯盟對於成員國巴勒斯坦遭受人道災難,上月聯同其他9個伊斯蘭國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侵略、種族滅絕和民族清洗,聲明語調高卻沒有建議行動,只是推動聯合國正視。

在民族與宗教上的「近親」軟弱無力,作為近鄰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6個富可敵國的國家則採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態度,沙特阿拉伯日前與唯一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簽訂「共同戰略防禦」協議。大敵當前,他們選擇戰略防禦而不是聯合力量將矛頭指向以色列。

國際組織羸弱已無力制止 美國繼續供應以色列武器

英國、加拿大及澳洲昨天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然而這只能說是遲來的承認,畢竟全球上百國家早已承認了巴勒斯坦國。國際上另一股有影響力的歐盟,雖然採取了「制裁」以色列的行動,要求以色列停火,但不痛不癢的措施只是讓一些商品貿易不再享受優惠待遇,另一方面重申對恐怖主義暴力行為的譴責。歐盟以及英國的外交轉向,雖然會對美國和以色列產生一定的壓力,但是烏克蘭戰爭仍然處於膠着狀態,歐洲無暇顧及其他地區事務,成為外交軟肋。

正是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三番四次跨越紅線,先是對毗鄰的黎巴嫩發動進攻,瓦解潛在的反抗力量,繼而對伊朗發動襲擊,牽制整個海灣地區局勢,剛剛還炮轟卡塔爾,藉口是對付哈馬斯在海外的基地,實際上測試美國的底線。美國果然是投鼠忌器,雖然表示對以色列有怨言,但仍然在聯合國決議投票中公開支持,以色列將會繼續肆無忌憚,可以預期。

目前看來,國際治理機制在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行為一切準則的情况下,顯得毫無章法,也羸弱無能。阿爾及利亞代表的一聲「請原諒我們」,是盡顯無力感的吶喊,但道歉於事無補,關鍵是行動。

阿拉伯國家在中東第五次戰爭或者更早的時候,已經放棄抵抗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侵略,要制止以色列進一步攻城掠地似乎已經是毫無辦法。然而,以色列的武器,七成來自美國,只要斷其武器供應,一切軍事行動也會受到影響。不過,要求美國停止供應武器,或許是緣木求魚,國際社會則應該高調譴責美國「借刀殺人」。

要求以色列停火的聲音不絕,相信不會徒勞,但迫在眉睫的是令到人道援助物資,盡量盡快送到亟待救援的巴勒斯坦人民手上,否則,整個國際社會都會背負見死不救的罵名,再講道歉就更顯得無力與太遲。

We All Owe Palestinians an Apology

The United Nations (UN) Security Council proposed a resolution demanding an immediate, unconditional and permanent ceasefire in Gaza, the unconditional release of all hostages, as well as the unconditional lifting of all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Israel on the entry of humanitarian aid into Gaza. However, the draft resolution failed to pass as the US exercised its right to veto for the sixth time.

At the week-long UN General Assembly that starts today (22 September), more countries are expected to condemn Israel and the US. What can the global community do now, other than apologising to the Palestinians?

An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 released by the UN last week confirms that Israel has committed acts of genocide against Palestinians that include—killing and seriously harming great numbers of Palestinians; imposing a total siege on Gaza, depriving its people of food, drinking water, medicine, fuel and electricity; blocking the entry of humanitarian aid, leading to famine; as well as systematically destroying the various facilities in Gaza, such as hospitals and schools. All these have been committed for a single purpose of bringing about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Palestinians in the Gaza Strip.

Last Thursday,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proposed a ceasefire resolution, only to be vetoed by the US. Obviously, the regime has been rendered ineffective in dealing with serious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Algerian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 said angrily after the vote, "Palestinian brothers, Palestinian sisters, forgive us" because the Council was "unable to save" them.

Last month, the Arab League issued a joint statement with nine other Muslim countries to reprimand Israel for the humanitarian catastrophe in Palestine, a member of the League. Still, no actions were proposed other than calling for the UN to address the issue squarely. The six wealthy neighbouring states of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mind only their own business. Saudi Arabia signed a "strategic mutual defence" pact with Pakistan, the only nuclear-armed Muslim country, rather than joining hands to show force against Israel.

Britain, Canada and Australia announced yesterday that they formally recognised Palestinian statehood, but the recognition was at best belated. In fact, over a hundr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cknowledged the state of Palestine for a long time. As for the EU, although it has "sanctioned" Israel to demand its ceasefire, it will only be a perfunctory measure merely stripping Israeli goods of privileged access. Given the stalemate of the war in Ukraine, Europe has no time to spare for the affairs of other regions.

It was exactly against this international backdrop that Israel repeatedly crossed the red line. First, it attacked its neighbour Lebanon to destroy potential resistance forces. Then it launched an offensive against Iran, placing the entire Gulf region in Israel's grip. It has even just conducted air strikes on Qatar, with the excuse of targeting overseas Hamas bases, but in fact testing the bottom line of the US.

In the face of Israel's serious violation of all international codes of conduct, the world's regulatory regime has appeared unorganised, weak and impotent. The urgency now is to make humanitarian aid reach the Palestinians as soon as possible. If not, the entire world will have to bear the blame of doing nothing to save them from demise.

我們都欠巴勒斯坦人 一聲對不起

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決議案,要求在加沙立即無條件永久停火、無條件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並要求以色列立即無條件解除對人道援助進入加沙的限制。美國卻第六次行使否決權,決議無法通過。

為期一周的聯合國大會今天開始,相信更多國家將會在大會上譴責以色列以及美國,全球各個國家,除了對巴勒斯坦人說一聲對不起,還能做什麼?

聯合國上周公布獨立調查結果,認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犯下種族滅絕罪行,包括:殺害和嚴重傷害眾多巴勒斯坦人;對加沙地帶實施全面封鎖,令加沙人難以獲得食品、飲用水、藥品、燃料和電力;阻止人道援助物資進入,導致饑荒;系統性摧毁加沙地帶各種設施,包括醫院和學校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徹底毁滅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

聯合國安理會上周四提出議案要求停火,然而美國投下否決票。以這個機制處理國際嚴重紛爭,顯然已經失效。阿爾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在表決後憤怒地表示,「巴勒斯坦的兄弟姐妹,請原諒我們」,因為安理會未能拯救他們。

阿拉伯國家聯盟對於成員國巴勒斯坦遭受人道災難,上月聯同其他9個伊斯蘭國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以色列,卻沒有建議行動,只是推動聯合國正視。近鄰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6個富國則各家自掃門前雪,沙特與唯一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簽訂「共同戰略防禦」協議,而不是聯合力量指向以色列。

英國、加拿大及澳洲昨天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然而這只能說是遲來的承認,畢竟全球上百國家早已承認了巴勒斯坦國。歐盟雖然採取了「制裁」以色列的行動,要求以色列停火,但不痛不癢的措施只是讓一些商品貿易不再享受優惠待遇。烏克蘭戰爭仍然膠着,歐洲無暇顧及其他地區事務。

正是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以色列三番四次跨越紅線,先是對毗鄰的黎巴嫩發動進攻,瓦解潛在的反抗力量,繼而對伊朗發動襲擊,牽制整個海灣地區局勢,剛剛還炮轟卡塔爾,藉口是對付哈馬斯在海外的基地,實際上測試美國的底線。

國際治理機制在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行為一切準則的情况下,顯得毫無章法,也羸弱無能。迫在眉睫的是令到人道援助物資盡快送到巴人手上,否則,整個國際社會都會背負見死不救的罵名。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美國未能竟功TikTok一役 中美纏鬥料長期持續

<轉載自2025921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舉行電話會議,雙方均表示曾經談到TikTok問題,雖然沒有公布有關細節,但料距離達成協議不遠。可以相信,這個經年未能找出妥善解決的問題,原因是美國要求太高且出「茅招」,中國有爭取條件而不會輕言放棄。這種爭鬥的形態,未來將會持續一段很長時間。從中美科技力量發展的趨勢看,美國可以打的牌愈來愈少,而茅招會愈來愈多,中國實力愈來愈強,而談判籌碼愈來愈多。這種纏鬥的態勢,將會爭持很長一段時間,鹿死誰手,不妨拭目觀之。

美朝野共謀不賣即禁茅招 特朗普三度延期討價還價

美國全方位遏制中國發展,各種手段盡出,特朗普的上一個任期,2018年指使加拿大拘捕華為老闆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司馬昭之心是要遏制華為在全球市場的擴張。當時華為的產品與服務在美國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而幾乎在同一時間,TikTok開始進入美國市場,時隔7年,美國一半人口有TikTok帳戶,社交平台佔有率達到14%,並且盈利能力十分強。美國其他社交平台的技術無法跟TikTok爭一日之長短,所以拜登以至特朗普都不能輕易下令將TikTok關閉。

正正是這個算法的技術,掌握在中國企業手裏,成為一塊美國想吞噬的肥肉,所以美國朝野加商業機構達成的共識是,通過立法實施「不賣即禁」,禁是逼迫TikTok母公司賣的手段,特朗普將這個手段用到極致,三次將這個禁令延遲執行,其間不斷施展各種手段討價還價,現在盛傳的協議,不但可以讓美國的企業可以購入TikTok的大部分股權,而且還要給美國政府一筆費用。至於這筆費用是否出師有名,看來特朗普並不在乎,因為他已成功要求IntelNvidia交出部分股權給政府。

要求美國以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去處理經濟糾紛,牌面上必須提出來,實際上是讓外界去判斷美國是否符合這些應有的標準。而事實上,美國出茅招要TikTok交出股權,並且要大小通吃,野心不小。然而,這次遇到的對手,是中國政府以「依法依規開展技術出口審批」的理由,阻止交易。而TikTok母公司也不可能將炙手可熱的技術拱手相讓,政府的撐腰為企業保存應有的利益。然而,現實的情况是,TikTok在美國領土上運營,必須合規,美國出動法律提出「不賣即禁」,TikTok猶如肉在砧板上。然而,TikTok是會生金蛋的雞,美國政府要為美國的企業謀利益,只要政府為哪個企業「成功爭取」,就相當於把金蛋給了那個企業,近期消息傳出後,一些在收購名單上的企業股價猛漲,說明所言非虛。

中國政府也知道美國不可能殺掉這隻可生金蛋的大肥雞,攔不住美國政府逼迫TikTok出讓股權,但也可以去爭取TikTok以外的「界外利益」,中美之間有很多相互關聯的因素。中國最關切的是台灣問題,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暫緩4億美元武器援助給台灣,是否跟這次TikTok達成協議有關,讓外界有很大想像空間,而且也突顯特朗普是「交易型」政客的特點,任何政治勢力以為美國會堅守原則,實在是過於天真。今後美國還有什麼其他「大禮」送給中國的事情將會被披露,不得而知,但可以相信,中國政府也會爭取最大的利益。

今天TikTok或輸一輪 科技戰未知鹿死誰手

討價還價從來都是你來我往,只不過是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多佔,誰會輸蝕。目前從TikTok出讓股權給美國企業的情况看,美國朝野加企業都贏了,特朗普已急於在美國人民面前邀功。然而,從美國完全成功攔截華為產品與服務登陸美國,到限制高端晶片對華出售未能畢其功於一役,因為中國的晶片技術已經逐步追上,再到這次美國出動「不賣即禁」法律而要一拖再拖,到最後也並不能使TikTok母公司出售全部股權,美國在對付中國科技進步的領域,究竟是愈來愈強,還是已經在「登峰造極」中逐步下滑,中國是不是在迎頭趕上,相信明眼人會有一個判斷。

中國的企業,可以發明一個TikTok的算法技術,令美國不得不「只買不禁」,可以相信,這樣的技術或者更高超的技術,將會其他領域陸續出現,屆時美國或許會落入另一個「只能買不能禁」的地步。中國政府有這個底氣,中國企業有這個決心,中國人民也應該有這個信心。

目前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並沒有一國可以佔有絕對優勢,也正是這個原因,兩國之間的爭鬥,將會持續一段很長時間,即所謂進入纏鬥階段。科技實力纏鬥將會持續長時間,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科技領域上全方位永遠佔有絕對優勢。然而,中美之間的纏鬥,還有另外的因素可以決定實力比併的此消彼長,而且目前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仍然佔有一些籌碼,若然這方面的籌碼作用消失,中國不但可以完全不買美國的大豆和飛機,連類似TikTok的爭鬥結果也會不一樣。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黃岩島菲船衝撞 華海警射水驅趕

<轉載自20259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昨在南海黃岩島再爆發撞船衝突,菲律賓稱一艘為漁民補給的公務船受損,導致一人受傷。中國海警局通報,菲律賓當天組織10多艘公務船,從不同方向非法侵闖中國黃岩島領海,中國海警採取喊話警告、航路管制、水炮噴射等措施予以驅離。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甘羽表示,中方執法期間,菲3014號公務船以不專業、危險方式,故意衝撞中方海警船。甘羽強調,「菲方蓄意侵權挑釁行徑性質惡劣,發生擦碰的責任完全在菲方」,菲3014號公務船的做法危及中方船舶和人員安全,中國海警現場操作專業規範、正當合法;中國海警將依法在黃岩島海域開展維權執法活動,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中國海警發布的短片顯示,多艘小型菲船當時在附近海域,其中,菲3014號公務船迎着水柱,撞向中方海警船船舷,導致海警船部分甲板欄杆受損。另一個鏡頭可見,3014號船駕駛艙一塊窗玻璃脫離,兩名人員離開駕駛室,其中一人向中方揮動白色毛巾,疑似請求停止射水炮。

菲稱支援漁民遭攻擊 一人傷

法新社報道,菲律賓海警隊發言人表示,菲漁業與水產資源局的一艘漁船支援船當時正執行對漁民運送補給品任務,遭中國海警船以水炮攻擊,造成船舶受損、一人耳部被玻璃割傷。該發言人表示:「這次具侵略性行徑持續約29分鐘,導致駕駛台後方窗戶玻璃破裂,以及船長艙隔間受損等重大毀損。」

針對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說,事實再次證明,菲方在海上蓄意侵權挑釁是導致局勢緊張的根源,敦促菲方立即停止侵權挑釁,不要挑戰中方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

而在南海局勢緊張之際,路透社報道,英國已正式表達與菲律賓討論簽署「軍隊互訪協定」(VFA)的意願,允許兩國在對方領土部署部隊,以利兩軍合作。菲律賓國防部稱,雙方也就區域安全情勢交換意見,包括南海的最新發展。



中方發布的執法短片顯示,左方的菲律賓公務船在高壓水柱下向中國海警船靠近,隨後撞上海警船。


 








菲公務船人員從駕駛艙出來向中國海警揮動白色毛巾。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中國黃岩島設保護區 美撐菲抗議:損鄰國利益

<轉載自20259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日前宣布在南海建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已劃定範圍和功能分區進行管理。美國國務卿魯比奧12日發聲明稱中國在黃岩島的行徑「持續破壞區域穩定」,企圖透過「脅迫手段」推進南海主權主張,重申美菲同一陣線的立場。

菲律賓外交部此前表示黃岩島是其「長久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中國設立自然保護區表達強烈抗議。魯比奧在聲明中表示,美國與菲律賓盟友同一陣線,拒絕中國在黃岩島設立自然保護區這項「破壞穩定」的計劃。魯比奧認為,中方在南海的領土及海洋主權聲索「損害鄰國利益」,包括阻止菲律賓漁民進入這些傳統漁場。

中方暫時未有回應魯比奧的聲明。910日,中國外長王毅同魯比奧通電話時曾強調,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務必謹言慎行。而在前一晚,中國國防部長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思視像通話時也明言,中方致力於與地區國家一道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堅決反對個別國家侵權挑釁、域外國家蓄意煽亂。

美英軍艦往南海 台軍方:掌握

近期中菲在南海衝突不斷,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近日穿航台海,赴南海試驗、訓練,引起外界持續關注。台灣軍方昨稱,自昨上午8時,陸續偵獲解放軍各型軍機27架次出海,包括殲16戰機、轟6轟炸機、空警500預警機等,其中26架次逾越台海中線及其延伸線。至於前天美國、英國軍艦由北向南通過台海,跟在福建艦之後進入南海,台軍方稱全程掌握。

央視軍事頻道昨披露,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近日在南海某海空域組織反潛專攻精練,檢驗搜攻潛戰法,加快提升部隊搜攻一體的實戰化能力。

台海巡署:陸海警船灰色戰略擾東沙

<轉載自20259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南海東沙群島目前在台灣管轄之下,台灣海巡署南沙分署昨通報,大陸海警3101船於11日上午現身東沙附近海域,依其航向研判將航向台灣管轄水域。

海巡署立即指揮「台南艦」前往驅離,並全程監控海警船動向。大陸海警3101船前日下午向北航離東沙限制水域。

東沙在陸區劃屬陸豐市管轄

海巡署稱大陸海警船此舉是透過「灰色地帶策略」侵擾台灣東沙海域,強調將持續派遣艦船戍守東沙海域。

大陸海警局暫時未回應行動。東沙在大陸的區劃上,屬於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碣石鎮管轄。

中央社報道,台灣明令禁止東沙海域的各式捕撈及垂釣行為,海巡署自今年1月迄今在東沙水域驅離大陸越界漁船146艘次、扣留小舟11艘,並多次取締大陸漁船違法採捕,甚至有濫捕、剁食綠海龜,砍伐珊瑚礁等行為。

台灣海巡署東南沙分署前晚631分偵獲大陸「粵惠來漁04887」漁船,在東沙島東方11.6海里處越界作業。

海巡署調派艇前往查緝,查扣小舟1艘、船上3人,並將漁船驅離出東沙限制水域。


 









台灣海巡署拍攝到大陸海警3101船靠近東沙群島水域。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黃岩島建自然保護區 保衛國家戰略

<轉載自20259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前,中國國務院批覆同意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學者認為,此舉主要出於對保護南海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的考慮,不必誇大地緣因素。

屬生物最多樣地區 非法漁業活動頻

黃岩島面積約15,000公頃,中國政府把島嶼北部的3523.67公頃劃為自然保護區。中國南海研究院南海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陳相秒分析,建立保護區的區域是黃岩島生物最多樣的地方,同時,該區域非法漁業活動也較頻繁,給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因此將此區域劃為保護區。

對於該自然保護區的設立,菲律賓外交部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則回應稱,中方不接受菲方的無理指摘和所謂抗議。受訪學者表示,黃岩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是在通過環境保護的方式,來行使對黃岩島主權及相關海域的管轄權。同時,這是中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國家戰略的體現。

事實上,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並非事出突然。去年7月,中方公布了《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狀况調查評估報告》。陳相秒認為,該調查報告是中方設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支撐。同年11月,中方公布了黃岩島的領海基線,相關聲明及海圖已在聯合國網站公布。「最近又有一批科學家去考察了,具體在哪個點、怎麼設(保護區)也要做一些科考,也有相應的科學研究在跟進。所以,其實我們早就有提議與計劃。」

儘管去年7月的調查評估結果表明,黃岩島海域環境質量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但菲律賓近來的一些行動有可能加劇破壞該地區生物多樣性及漁業資源。

中方曾在2016年允許菲律賓漁民以生計為由在黃岩島附近海域進行漁業活動。彼時中菲在南海方面的分歧得到有效管控,同時菲律賓也承諾不進入潟湖口,因此中方從人道主義、雙邊關係出發,作出善意安排。

菲律賓縱捕魚 加劇生態壓力

然而,近年有菲律賓漁船衝闖潟湖非法作業,今年菲律賓更是啟動所謂「新漁民英雄」計劃,由菲政府給漁民發放燃料補貼、送冷藏設備等,鼓勵菲漁民最大限度利用南沙海域捕撈。陳相秒分析稱:「其實就是讓菲律賓的漁民跑到黃岩島或其他海域去捕魚,擴大漁獲量,加大了黃岩島海域漁業資源、珊瑚礁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表示,近年菲律賓在黃岩島周圍過度捕魚的情况比較嚴重。而且菲律賓以漁業為藉口,派遣海警船不斷到黃岩島活動,對黃岩島的生態環境和地緣形勢都帶來嚴峻挑戰。「我覺得重點還是,這是一個環保的舉措,它有地緣政治的意義,但是也不能誇大。」胡波說。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菲抗議黃岩島建保護區 中方:不接受無理指摘

<轉載自20259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政府前日宣布在南海建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根據中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公布該保護區的面積、範圍及功能區劃。菲律賓外交部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並稱將對中方的「非法和不正當行為」提出正式交涉。中國外交部昨回應,中方不接受菲方的無理指摘和所謂抗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建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方主權範圍內的事,符合中國國內法和國際法,也充分體現中方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擔當。林劍指出,菲律賓的領土範圍早已由一系列國際條約確定,黃岩島從來不在其中。中方敦促菲方切實停止有關侵權挑釁和肆意炒作,避免給海上局勢增添複雜因素。

南部戰區轉發黃岩島公告 發布艦隊南海演練圖片

前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自然資源部報請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請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當晚公布保護區設置詳情。解放軍南部戰區當天轉發前述兩則公告,並發布艦隊在南海演練圖片,表示「加鋼淬火礪尖兵,枕戈待旦守國門」。

菲律賓外交部昨反對中國建設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稱此舉「侵犯菲律賓的主權和國際法」,敦促北京立即撤回決議,又表示菲方同樣擁有在黃岩島設立環境保護區的權力。台灣外交部昨聲明指出,大陸建立黃岩島保護區「突顯霸權心態,是區域和平穩定的破壞者」。

《環球時報》引述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丁鐸表示,「該保護區的建立有力回應了國際上一部分勢力對中國南海環保政策的無端指責」,增強了在海洋環境議題上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