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朝鮮半島惡性循環 東北亞局勢趨複雜

<轉載自202363 明報 社評>

朝鮮周三(531日)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失敗,火箭墜落韓國外海。近一年多來,隨着半島局勢愈趨緊張,朝鮮多次試射短中遠程等各類導彈,與發射衛星一樣,運載工具都是火箭,美日韓三方今次大作文章,首爾一度發出警報,日本之前更警告會擊落朝方火箭。朝方聲稱,連串試射是回應美韓的聯合軍演及美日韓三方同盟威脅,令朝鮮半島深陷「軍演-試射-威懾-再試射」的惡性循環,東北亞局勢更趨複雜。美日韓軍事同盟加快成形,矛頭所向除朝鮮外,還針對中國,而朝鮮以這種威脅為由,藉機提升核武與導彈能力,美日韓再以朝鮮威脅為由,進一步強化軍事同盟,令緊張局勢輪番升級,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進一步惡化。

朝頻繁試射事出有因 美極限施壓變本加厲

平壤聲稱,鑑於美韓聯合軍演顯示的「侵略野心」,迫使其必須試射衛星,以具備「實時蒐集關於敵人軍事行為資訊的能力」,並稱「短期內盡快進行第二次發射」,預料很可能在月內第二次試射。只要美國拒絕接觸對話,對平壤繼續持敵視態度,朝方就不會停止試射遊戲。正如413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所言,朝鮮半島「本輪緊張局勢事出有因,美方日前在半島周邊大搞軍演,出動戰略武器,帶來的消極影響有目共睹」。

從去年8月至今,美國與韓國聯合軍演多達4次,其中3月的「自由之盾」演習長達11天,是5年來規模最大的聯合軍演,美軍出動新型「機載偵察和電子戰系統」(ARES)飛機、第五代先進隱形戰機、「核戰略轟炸機」B1-BB52HMQ-9「死神」無人機、搭載「戰斧」巡航導彈的核動力航母、核潛艇等大批頂尖戰略武器,彰顯所謂「延伸威懾」(extended deterrence)。演習的場景更設定在美韓聯軍對朝鮮反擊成功後,在朝鮮領土上維持治安、恢復行政機構、開展人道援助等背景,挑釁意味濃厚。

曾幾何時,美國與朝鮮的關係一度緩和,特朗普與金正恩也曾三度會面,但半島無核化卻功虧一簣。在美國力推印太戰略及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近年來美國對朝鮮政策丕變,重回極限施壓政策,而且變本加厲,與俄烏戰前對俄手法一樣,即聯合盟友以威懾制裁進逼,並不打算認真對話談判,令擦槍走火風險升高。美國的戰略目標,已經不限於朝鮮半島無核化,而是有其他考量,一是窒息朝鮮經濟發展,更迭平壤政權;二是圍堵中國,為北京製造戰略難題;三是離間中韓、中日關係,阻止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實現。

近年隨着國內政治右傾保守化,日本的防衛政策已突破憲法限制,從防禦走向進攻,大增軍費開支,更研發具備中遠程攻擊力的巡航導彈,並計劃2026年前部署。對中俄朝外交漸趨強硬,在台灣問題上跟隨美方口徑,更揚言要擊落朝鮮試射的火箭。尹錫悅上台後,韓國也一改在中美間走鋼線的中立政策,全面倒向美國,又改變前任文在寅的「北方路線」,對平壤採強硬立場。在美國支持下,韓國大幅增加軍費開支,計劃在未來5年平均每年增長6.8%,更揚言要發展核武力。

在華府撮合下,日韓關係迅速升溫,惟實質是首爾向東京「低頭」,雙方握手言和僅為滿足美國利益。上個月,美日韓三國首腦在G7廣島峰會聚首,商定實時共享朝鮮導彈情報等三邊多領域深化合作。惟目前雙邊關係仍優先於三邊組合,其中美日優先於美韓、韓日。尹錫悅迎合美方,就是希望韓美關係能超越日美關係。

後冷戰時代已經或正在結束,中美博弈升級及俄烏戰爭是兩大標誌事件。東北亞形勢的變化,主要特點是大國對抗加劇,陣營化趨勢明顯,除美日韓軍事同盟外,中俄朝也在抱團取暖。除歐洲外,東北亞已成為全球軍備競賽最激烈的地區。在此背景下,朝鮮半島的無核化及和平機制構建,預期趨向悲觀。

對中國來說,東南亞在中美博弈之間基本保持平衡,經過外交努力,中歐關係近期也有起色,反而是歷史文化淵源最深的東北亞地區,外部環境日趨惡化:美國步步進逼,日韓選邊站隊,朝鮮亦借力打力,俄羅斯漁人得利,中國在地緣政治上挑戰嚴峻。

朝借力打力日韓歸邊 中國地緣環境趨惡化

不過,美國強化美日韓「三方聯盟」,拼湊亞洲版「小北約」,但韓國存在強大的反日力量,韓日很難成為條約盟友。尹錫悅對日外交調整步伐太大、太急,或會引發國內反彈。而韓國民意遲早會意識到,美日韓「鐵三角」是以犧牲韓國為代價的戰爭模式,戰事一起,首爾將首當其衝。

面對東北亞新局,中國應該提前做好戰略佈局,方可將美國圍堵所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朝鮮擁核已成事實,逼其棄核無異為美國火中取栗。北京可以一方面協助其發展經濟,維護半島穩定,另一方面利用與平壤的特殊關係,牽制美日韓,至少令首爾在台灣問題上知所顧忌。同時在外交上保持戰略定力,採取靈活手段,維護與日本、韓國的經貿關係穩定,只要中日韓經濟深度交融,日韓欲重組產供鏈亦非短期之功。畢竟,中國很近,美國很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