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國中課本稱馬鈴薯是「土豆」引議 台教育部長驚訝教科書用大陸用語

<轉載自20234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時新聞網》報道,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前日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問教育部長潘文忠知不知道有國中課本使用大陸用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潘文忠相當驚訝表示「台灣教科書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大陸的用詞」,出版社若誤寫,會請他們更正。傍晚康軒出版社也道歉。不過專家表示,光看課文本身根本就沒有不妥,反倒是部分人士出於意識形態而曲解,「現在是回到40年前戒嚴時期嗎?」

康軒道歉 專家:出版社沒有錯

康軒出版社發表聲明回應,原教材編寫目的是在於提示,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語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青椒,也可稱為「燈籠椒」、「 柿子椒」、「菜椒」、「大椒」(參考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讓學生了解學名對於溝通的重要性。

對於教科書用詞引發輿論爭議,康軒表示深感抱歉,但由於教科書內容須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且任何內容之調整修改,皆須經其同意方能為之,後續會將預計修訂內容依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規定的行政程序送請審查。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原先她以為康軒版課本是直接把馬鈴薯稱之為土豆,跟台灣習慣不符(通常「土豆」在台灣指的是花生),就不太妥當;但看了課文後其實只是介紹各地稱呼方式不同,出版社並沒有錯。

段心儀說,現在很多餐廳都有一道涼拌菜是醋溜土豆絲,所以讓學生知道同一名稱指涉不同事物,這本來就應該是素養教育的一環,因為素養教育的宗旨就是「知識要用在生活中」。

段心儀說,何況國家政策也鼓勵兩岸交流,化解兩岸交流可能產生的誤解,是教育本來就該做的事。「兩岸雖是使用同樣語文,但有時同一字詞意義天差地別,像『窩心』台灣是指貼心,大陸是指讓人不舒服,容易讓人誤解!」為了減少敵意,反而應該適當讓台灣學童知道對岸用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