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3年2月5日 明報 社評>
美國以中國無人飛艇「侵犯領空」為由,推遲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之行,實屬借題發揮,中方從未證實他到訪日期,而近期中美關係諸多紛擾,令外界對他今次訪華的成果亦多有質疑。中美關係短期難有突破,美國與歐盟關係近期又生齟齬,在俄烏戰爭即將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本月將訪歐洲,但他在國內一場公開演講中,卻對歐洲批評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言論嗤之以鼻,說出「見鬼去吧」之語。人必自侮而人後侮之,俄烏戰爭以來,世界地緣政治的最大變化,就是歐盟完全被美國牽着鼻子走,予取予攜,令自身經濟蒙受損失,社會陷入危機,墮入安全與意識形態桎梏不能自拔,連帶對華關係都受制約,有逐漸喪失多極世界中獨立一極的危險。
歐盟自殘社會陷危機 拜登叫盟友見鬼去吧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跟隨美國對俄羅斯已經展開了9輪制裁,上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到訪基輔,宣布即將對俄採取第10輪制裁。這些制裁亦嚴重傷害歐洲自身的經濟和安全,如杯葛俄國油氣,令歐盟陷入能源荒,加劇通脹,普通民眾受苦,社會亦陷入危機。近期,英法兩國的大規模罷工潮風起雲湧,正是歐洲社會危機的一個縮影。
當此歐盟面對困境之際,其「大西洋盟友」美國,卻採取了趁火打劫、以鄰為壑的政策。一方面利用北約組織(NATO)綑綁歐盟,慫恿施壓,令對俄制裁和對烏軍援不斷加碼;另一方面,美國利用歐盟杯葛俄羅斯能源之機,高價對歐銷售油氣,賺得盆滿缽滿。利用戰爭恐懼,華府不僅迫使歐洲各國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分擔美國的戰爭開支,還打殘歐元區經濟,達至多重戰略目標。
對歐盟來說,最大的打擊來自美國去年8月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其中有3700億美元補貼與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相關行業。歐盟認為,這種補貼對歐洲企業構成不公平競爭,是對歐洲「去工業化」,因此反應激烈。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為此事專程赴美交涉,如今,等來的卻是拜登一句「見鬼去吧」(The hell with that),充分暴露出美國對歐盟「伙伴」的極度輕蔑。
作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一直期待與其深化合作,中歐也都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受害者。上月27日在世貿組織(WTO)會議上,中國、挪威、瑞士、土耳其和香港5個成員提出8項議題,要求通過專家組關於美國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和就香港商品產地來源標記新規定違規的5份裁決,這是中歐聯手在WTO對美國打響的第一槍。歐盟領袖近月亦同中方增加溝通,繼德國總理朔爾茨、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去年底先後訪華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也計劃在今年訪華,馮德萊恩上月接受中國新任大使遞交國書時亦表示,期待能適時訪華。
不過,歐盟上周剛出籠的《綠色產業計劃》(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草案,在點名回應美國IRA的同時,亦將矛頭指向所謂中國的「高額補貼」。這既反映歐盟對於反美顧忌重重的軟弱性,又反映其長期對中國的文化傲慢。
自從希拉克、默克爾等政治領袖相繼退出歐洲政壇,加上美國近年對歐洲政治文化的滲透掌控強化,歐盟的戰略自主大幅降低,俄烏戰爭開始後,更是唯美國馬首是瞻,反俄反華成為政治正確,反戰反美則是政治自殺。以致北溪輸氣管道被炸的驚天大案,全歐輿論都噤若寒蟬,不了了之。
美扣連烏克蘭與台灣 欲借歐盟力聯手遏華
現在,需要警惕的是,美國不僅在俄烏戰爭中「收割」歐洲,還要讓歐洲盟國為其在台海冒險出錢出力。美方在對華關係上炒作兩個主題:警告中國不要援助俄羅斯,渲染台灣海峽緊張氣氛。前者將中俄綑綁,欲將恐俄氛圍轉化為仇華情緒;後者將台灣與烏克蘭扣連,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在東北亞引入歐洲(北約)軍力,為美國打「台灣牌」火中取栗。上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到訪韓、日,指摘北京對台灣的威脅「沒有正當理由」,「改變台海現狀的企圖也將對區域和全球安全造成嚴重後果」,帶出北約介入亞太事務的危險信號。
日前荷蘭與美日達成協議,限制中國獲取製造先進晶片材料和設備。其實,過去5年,歐洲在晶片製造領域投資多達170億歐元,隨着禁運令實施,歐洲遲早會失去中國這一最大客戶。即使如此,歐盟仍表態支持這一協議,這種不惜自殘也要損人的取態,令人匪夷所思。
在俄烏戰爭中,中國既不支持俄羅斯破壞聯合國憲章的侵略行為,亦不支持美國打代理人戰爭藉機削弱歐俄的霸權行徑。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不容外界置喙。中國與歐盟並無根本利害衝突,深化合作對雙方有益,但歐方首先要踐行戰略自主,不能輕易受外界干預左右;其次,雙方在合作中達成的共識要能落實到位;最後,歐方要放下傲慢,勿事事意識形態掛帥。唯有如此,中歐關係才能重回正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