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2月28日 明報 社評>
北京上周召開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並形容這是「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過去40多年,內地農村累計有7.7億貧困人口脫貧;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減貧人口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逾七成,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減貧目標。不過,中國自身也承認,經濟發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國情,在農村基本消滅絕對貧困之後,如何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貧富不均,以及改善社會的貧富懸殊難題,才是今後面臨的重大課題。
貧窮是困擾中國千百年的難題,即使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但到2012年底,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農村,仍有9899萬貧困人口,比全球90%以上國家的人口都多。而且貧困縣不僅分佈於中西部,距離香港僅數百公里的廣東清遠陽山縣、韶關乳源縣、汕尾陸河縣,3年前都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進入本世紀,中國曾經兩度提高貧困線標準,先由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提升至2300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脫貧驗收的標準為:人均年純收入超過4000元,且須「兩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有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獨特開發式扶貧 摘帽後不摘政策
一般國際上通行的減貧方法,不外乎是對窮人減稅,對富人增稅。但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扶貧,並不是簡單地以財政措施來實施,而是人類歷史上鮮見的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即靠政府大規模介入,投入大量人力、資金,為貧困地區做好道路、飲水、電力、通訊等基建,然後引入投資,為貧農提供可以持續的生計;對於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窮村,則實行移民遷徙,為他們在他鄉建立新村。
2012年以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6601億元。東部富裕的14個城市,對口幫扶中西部14個省區市;307家中央機構定點扶貧592個貧困縣;各地駐軍就近就地幫扶4100個貧困村;8年間,派出2000萬人次進村入戶,蒐集貧困人口資料和信息;共有25萬多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縣級以上機構派出的幹部常駐窮村,做到戶戶有責任人、村村有幫扶隊。這種舉世罕見的精準組織,創造了減貧的「中國模式」。在內地的扶貧事業中,也有香港人的一份貢獻,還有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援手,習近平在講話中,特別向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及海外僑胞,以及相關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外國友人,表達謝意。
正是憑藉中國特有的這種扶貧方式,去年雖然爆發新冠病毒疫情,夏季又有1998年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內地還是在年底完成了最後52個貧困縣、551萬人口的脫貧,並且宣布「四不摘」,即貧困縣黨政首長保持穩定,摘帽不摘責任;扶貧政策繼續執行,摘帽不摘政策;駐村工作隊不撤,摘帽不摘幫扶;防止農民返貧,摘帽不摘監管。
貧富懸殊仍嚴重 社會公平路漫漫
中國在消除貧困取得巨大成就,但東西部差別、城鄉差別、各群體之間貧富懸殊的矛盾逐漸突顯,社會公平問題仍然嚴峻。國家統計局於2000年公布中國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為0.412,之後官方再未公布這一指數,有研究認為內地堅尼系數2019年已達0.465高位,而國際上通常將0.4作為貧富差距影響社會穩定的警戒線。
去年兩會上,總理李克強有關「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之言,在內地引起熱議,國家統計局從全國住戶收支與生活狀况調查數據對此作出印證。人民銀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內地未計農民的城鎮居民家庭按照淨資產分組:排前1%的家庭,擁有全社會17.1%的財富;前10%的家庭,擁有全社會49%的財富;前20%的家庭,擁有全社會64.5%的財富;前40%的家庭,擁有全社會82.6%的財富;而最底層20%的家庭,其淨資產只佔全社會的2.3%。以每戶家庭平均資產值計,北京是新疆的7倍。
可見,改革開放之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施政方針影響深遠,去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有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10個遠景目標中,包含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一項。縮小貧富差距是世界難題,現在看來,這是比農村脫貧更為艱巨的任務。正如習近平所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