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疫情的經濟預測、取捨與復元

<轉載自202033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阮穎嫻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很多人問,新冠肺炎對香港經濟影響有幾大?

3個因素影響經濟預測

這個問題很難答,為了不變「燈神」,我的答案有幾部分。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同時是航運樞紐,人口流動頻繁。因為吃國際貿易的四方飯,所以香港經濟很受其他地方的經濟狀况影響,包括中國、美國及歐洲。要了解香港的經濟情况,就不得不了解全球的情况。

要知全球狀况,起碼要了解下面3點。第一是病毒的特性,例如它的傳染率、天熱會否減慢傳播、痊癒後會不會再中、何時才研發出疫苗等。

第二是各國應對疫情之策。是封城、封關,還是「佛系」抗疫?如果要封,封多久?他們的隔離策略是怎樣,有沒有漏洞?停工停課,只停食肆,還是出怪招禁酒?抗疫物資充裕嗎?

第三是公民抗疫的表現。國民反應如何?他們會戴口罩,減少外出,減少到多人的地方和減少聚會嗎?還是有人會不遵守隔離令,偷走去食車仔麵?

模擬傳染病散播的SIR模型顯示,上述假設稍一改變就可能大大影響疫情預測結果,也間接影響它對經濟衝擊的預測。所以經濟學者的預測,差異可以很大。例如關於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的展望,劉遵義教授認為「保五」不成問題,大行分析大約只有03%,倫敦政治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金刻羽則恐怕GDP減少10%或以上。

政府取捨甚艱難

面對疫情,政府應該着重抗疫,還是救經濟呢?這是個棘手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政府抗疫政策愈嚴厲,例如停工停課封城對經濟即時影響愈大,但愈有效遏止疫症散播,經濟快些重回正軌。

政府面對的問題,是在限制下作出取捨以達社會最大福祉。有種說法認為生命要緊,抗疫第一,可以完全犧牲經濟。這只代表某些人的價值判斷,未必是社會共識。經濟停擺,很多人手停口停,需要救濟。經濟差也可殺人,大家不要忘記亞洲金融風暴時,負資產令一些人不堪壓力燒炭自殺。不久前就有店舖東主因財困跳樓,股市急挫總聽到人開玩笑說要上IFC排隊。商戶倒閉,失業大升,香港人不會好過。

關於取捨,一個易明的例子是地盤工作。地盤工作高危,頻生意外,如果要零意外,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做任何工程。但這樣就無法發展,社會不可以完全不進行工程,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加強安全措施及監管,降低地盤工作的風險,令人命及健康成本下降。

新冠病毒前所未見,未能確定有效治療方法。往年流感死亡及重症人數不少,但因為是已有病毒,有既定措施應對,社會普遍接受流感就是會死人,是已知風險與社會成本,大家不會太恐慌。

抗疫與救市措施

實務上,政府抗疫政策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外來者的檢查及隔離。封關即拒絕外來者,容許入城的,若檢查及隔離部分做得不足,導致帶病毒者到處走,或感染同住家人。二是防止社區傳播。香港上月在防止社區傳播上做得好,個案數字增長放緩,但近來輸入個案多,導致風險大增,使政府要重槌出擊阻止街上聚眾,甚至要立法拘捕。如果封關、檢查及隔離做得好,社區控制就可以放鬆。前者失敗,導致現在要出鐵腕,實在令人追悔莫及。

觀乎香港政府的新措施,似乎是限制人身自由比較多,聚眾出外娛樂違法,但企業、生產等則不在此限,停工與否僱主自行決定。澳門政府早前勒令賭場停開,雖然沒有強制持有賭牌的財團交出酒店做隔離,但特首賀一誠呼籲賭博企業負起社會責任,強調澳門居民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中」。賭牌將於2022年到期,這是明示暗示,希望6個賭牌持有人自願捐出。因此,不同政府的抗疫及救助措施,也是其政經環境的反映。

另一個影響政府措施的因素是公民素質。所有人自律,注意衛生,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則政府毋須實行嚴厲的抗疫政策,仍能達至減少傳播的效果,這樣對經濟的影響會較小。

除了抗疫,還有救市,宜盡快做。疫情減少上班和消費,是宏觀經濟問題,小企業自救空間有限,幾個月無生意,不少企業會捱不住倒閉。

平時政府不干預經濟,但有難時應做好守門員的角色,幫忙救市,以避免大規模結業潮,減少對一般人生計的影響。這是世界各國都在做的事。事實上,政府已經有300億防疫抗疫基金,支援企業。上個月《財政預算案》,每人派1萬元,各項紓困措施共花千幾億港元,高達本地生產總值的5%

面對如此這般重大衝擊,市民水深火熱,香港政府儲備殷實,仍有加碼救市的空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此時不花,更待何時?若情况持續,手握16個月財政儲備的香港政府可考慮第二輪救市。措施包括延遲交稅、協助借貸、還息不還本、直接發錢給弱勢、直接幫企業出糧等。

疫情完結,經濟反彈?

這次疫情與以往的經濟危機不同,情况類近於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金融海嘯、亞洲金融風暴以至1930年代的大蕭條,是經濟本身不健康引致經濟危機,所以危機爆破後,要糾正過往問題,固本培元,少不免要花上數載。相反,不少經濟學家認為,若經濟遇上自然災害,只要不動搖根基,只需等災害消退,自然無虞,經濟會出現V形反彈,回復到疫症前的狀况。如果疫症前經濟基礎穩固,疫症後恢復較快;若疫症前已充斥問題,五勞七傷,疫症逼其暴露弱點,恢復不起來並不是疫症所造成。

但有3點要注意。第一,經濟運行不是完全順暢的。商店倒閉後重開要花時間,失業後要找新工作、接受培訓等也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若借貸太多要慢慢去槓桿化,這些阻力會減慢經濟復元速度。第二,金融資產價格,或與投資者信心有關,即凱恩斯所說的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所以即使經濟根本不變,資產價格亦未必能回到疫症前的高位。第三,各國處理疫情手法,會引起其他連鎖效應,例如疫症可能加速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又例如中美在抗疫上的外交糾紛,可能觸發中美新一輪貿易戰。

從國際大勢來看,疫症使人類重新思考全球化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促進世界在科技、產業、經濟上等變革。早兩年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所造成的裂痕,疫情期間,在物資、衛生、經濟、政治、宣傳等互有角力,未來國際政治經濟大勢又將風雲變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