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未從「台北法案」獲益


<轉載自202031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齊泰軒 內地兩岸問題專家>

在「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訪台期間,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所謂的「台北法案」,支持與協助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台灣普遍認為這是美國「挺台」重大動作,台灣從中獲益匪淺,游錫堃甚至當着莫健的面想當然地要求「台美建交」,事實是這樣的嗎?

失兩岸和平 台灣一定不安全

從大環境看,目前的中美關係確實處於戰略博弈階段。中美在科技、貿易、金融甚至是軍事等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即使是在大陸上下抗疫的時刻,美國也在南海、西藏等傳統議題和媒體採訪權等新問題上不斷給大陸製造麻煩。所以說,美國在此時打出「台灣牌」,以老套的美國國會立法的方式制衡中國大陸並不新奇,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在過去幾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支持台灣參與世衛大會」等數個法案。對此,蔡英文當局當然是表示感謝,增加了進一步公開站在美國一邊的勇氣。可是,這種做法符合台灣的利益嗎?

無論是地理位置上還是戰略利益上,台灣都處於中國大陸和美國戰略競爭的前沿。這種戰略處境下,正確選擇應該是什麼呢?扈從還是「兩邊下注」?同樣處於中美戰略競爭前沿的東南亞國家,多數採取的是「兩邊下注」策略。即使是影響力較大的日本,也是在中美兩邊左右逢源,從未公開倒向美國一邊。是這些國家戰略謀劃不足,還是這種策略才是正確的選擇?在經濟層面,台灣的明天在大陸身上還是美國身上,這種問題已經毋須回答。在安全層面,是背靠美國安全,還是與大陸和平才使台灣安全?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有美國支持,台灣不一定安全,但失去兩岸和平,台灣一定不安全。

蔡英文堅定站邊 美國回饋了什麼?

如果完全倒向美國,可以獲得美國百分之百的支持,或許這種選擇也是正確的。可過往的歷史往往並不支持這種論點,20世紀70年代美國為了與大陸合作抗衡前蘇聯,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台灣。2019年,美國為了不再在敘利亞問題上滴血,毅然決然地拋棄了曾經堅定的盟友庫爾德人。蔡英文上台後,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美國回饋了什麼?近年公之於媒體的美台安全層面的對話、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支持,哪怕是「特蔡通話」和「賴清德訪美」,對台灣的安全和經濟有實質幫助嗎?哪怕是台灣熱切希望與美國重啟本來一年一度的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商談(還沒有到商談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層次),美國都以「毒豬肉」無法出口台灣為由加以拒絕。

法案把已在做的事重申一遍

很多台灣民眾認為,「台北法案」就是美國對台灣實質幫助的證據。那來仔細分析該案是不是意味着美國在對台政策上有大的改變,而且是朝向完全支持台灣的方向。「台北法案」的核心是第4條,即美國支持台灣擴大「國際空間」。首先回顧一下美國政府對該議題的政策立場,姑且不提美國領導人和親台人士的說辭(因為這種說辭往往具有隨意性),就美國正式的文件來看,在1994年克林頓政府「對台政策審議」中就有,「美國雖然不支持台灣加入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但支持台灣的聲音在這些國際組織中能被聽到,並支持台灣加入不以主權國家為先決條件的國際組織」。這段話是不是跟「台北法案」的內容很相似?在台灣尋求參與世衛組織的活動中,美國衛生部長幾乎每次都會發言支持,這是不是又跟該法案中的第4條之二(美國在相關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應該,視情况通過發言、投票等方式支持台灣成為會員或觀察員)很像?所以說,此案只不過是把美國政府已經在做的事情重申一遍而已,完全談不上美國強化或提升對台支持。

「對台支持」與台無關 僅是對外政策宣示

美國所謂的「對台支持」,完全與台灣無關,僅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種宣示而已。還是從該案的文本來看,第5條是被外界普遍形容為美國幫助台灣維護「邦交國」的條款,即:如果一個國家願意強化提升與台灣的關係,如果這種情况符合美國利益,美國應該強化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和外交關係;如果一個國家採取重大或惡劣的傷害台灣安全和繁榮的行動,在符合美國外交政策利益情况下,經與美國國會協商,美國應該改變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和外交關係。該條確實規定美國可以提升或降低與台灣「邦交國」的關係,但卻是於台無助的廢話。僅從語句分析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門道,假如把每句的前半句刪掉(即完全不提涉台內容),該句的意思完全不會改變。也就是說,美國與相關國家關係的改變與否,要以美國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來判斷,而不是該國與台灣的關係。而且,該條是美國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並不具有約束力。

所以說,美國打「台灣牌」將台灣置於中美戰略競爭前沿,蔡當局完全倒向美國一邊的策略,使台灣得到的僅是美國象徵性地糊弄言行,不僅對台灣未有實質幫助,相反有可能將台灣進一步推向險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