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11月15日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撰文:曾文兼 經濟師、政策分析員>
上月底,統計處公布2019年第三季經濟增長數據。本港實質生產總值(GDP)按年下跌2.9%,而且繼第二季按季收縮0.5%後,第三季再度按季收縮3.2%,技術上正式進入經濟衰退。
不過,如果有一直跟進市場新聞的讀者,應該對這個結果不會意外。畢竟,隨着6月《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引爆」了長逾5個月的社會抗爭,直接重擊了多個相關的經濟環節:8月零售額按年倒退23%,是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第三季來自內地的訪港旅客按年下跌33%,其中8月及9月數字分別為42%及35%,顯示形勢是每況愈下。
經濟衰退旅客減 白領就業堅挺
值得留意的是,過去20年內地旅客出現同樣下跌幅度,就只有2003年的4月(38.7%)和5月(42.7%)。想當年世紀疫症「沙士」襲港,香港淪為疫區;今天我城雖無病毒肆虐,但人心惶惶的程度肯定與當年不相上下。
不過細想一下,當社會黑白不分、是非顛倒、「良知」二字淪為口號時,又是否一種另類的「人心惡疾」呢?
旅遊業受挫,當然亦連帶打擊飲食和酒店業。事實上,食肆總收益繼第二季按年收縮0.5%後,第三季大跌11.7%,同樣是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
另一方面,本港酒店入住率由7月的86%,斷崖式下跌至8月的66%,並在9月進一步跌至63%。在這些差到無以復加的數字背後,是多個本來在港舉行的國際知名大型節目被取消,包括享譽環球的音樂劇《Matilda》、《2019美酒佳餚節》等。
然而,在負面消息滿瀉的同時,香港仍有多個經濟環節展現堅強韌力。事實上,最新7至9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2.9%,較上一個時期只上升0.1個百分點,而且仍然在是20年來的極低位徘徊。老實說,雖然失業率乃是「滯後指標」,必定落後現實情況,因此絕對應該預期會繼續上升,但有關數字仍令筆者有點意外,所以找來統計處數據,進一步按行業分析失業率變化。
如圖1所示,撇開人數最少的製造業,在過去3個月間,失業率唯一出現明顯上升的,只有零售、飲食、酒店業。在文首的一系列數據過後,這些行業經營艱難固然明白;但令人意外的事,其他所有行業,包括是「白領」工種(金融、保險、地產、商業及專業服務業)的失業率不升反跌!即使旅遊業相關的指標乏善可陳,但本港整體甲級寫字樓的租金比5月的高位回調2.3%,與上述觀察脗合(圖2)。
筆者與上述行業的從業員溝通過,發現高端金融服務的相關需求,特別是來自內地的「家族辧公室」(family office,即富有家族把資產移至本港管理)、保險、財富管理等的需求,仍然源源不絕。其中一個解釋,是中美兩國由「貿易戰」升級至「科技戰」,在如今肯定是「國運之戰」的背景下,香港向來受國際信任的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商業上「中立」的位置,不但沒有受損,反而更加舉足輕重。
基層遭攬炒 樓價卻反彈
而講到底,筆者相信最能反映一個經濟體的長遠潛質始終是樓價,因為這是每個地方的大量家庭把畢生積蓄、以相當大的槓桿,放在一個不動產之上的極大投資。而最新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則反映本港二手樓價已成功築底(圖3左)。而隨着「中原銀行估價指數」再次升穿50點的「盛衰分界綫」,更可肯定樓市即將出現轉勢。筆者預期,私樓樓價將於2020年第二季或之前再創新高。
再看租金走勢,因為租金肯定反映實際居住需求。如圖3(右)所示,平均私樓月租由6月的高位每呎38元,下跌至10月的36.2元(-4.7%)。以純粹「技術分析」的角度看,私樓月租在每呎35元至36元的區間內,形式了一支持通道(紅色平行綫);若由2016年初的租金升勢開始劃一條上升軌道(黑色虛綫),亦正好與上述支持通道的上方、即36元水平相交。因此有理由相信,私樓租金將在現水平左右反彈。事實上,樓價和租金向來走勢同步(特別可見2018年及2019年樓價與租金類似的「雙峰」形態),若樓價真的如銀行估價預示般反彈,總會出現有實際自住需要的準買家發現超出預算而轉買為租,推升租金。
行文至此,筆者呈現了這同一個城市內,兩個並存但完全矛盾的經濟勢頭。某程度上,這也鏡面反映了香港眼前近乎超現實的荒謬絕倫情況:明明早一晚全港多區打個稀巴爛、堵路縱火掟磚「私了」頻現,但緊接的翌日,港人仍繼續上班上學,彷彿之前的事從沒發生。
香港的經濟也是:一方面,最基層、最「手停口停」、最受外來旅客需求影響的行業,基本上可以正式宣布「被成功攬炒」;但同時卻有不少行業表現強勁、樓價料將反彈。
這到底反映怎樣的社會政治形態?是有大量「和理非」的抗爭者,從事着(起碼暫時)沒被「攬炒」的工種,下班後「課金」給前綫,所以到今天,抗爭陣營的民意仍未退卻?抑或是大量政治冷感的人,其工種受惠於上述財富管理等需求的增長,所以即使香港滿目瘡痍,只要甲級寫字樓未被打爛,他們便可繼續上班?
縱使「救得番」 料香港面目全非
筆者沒有答案。作為長期跟進本港宏觀經濟及房地產市場的分析員,面對這「有趣」的勢頭,筆者不但絲毫打不起學術興致,只有無限的傷感、失落、和惆悵。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香港神奇地「有得救」,那個「救得番」的城市,將要面對失去了至少兩代年輕人、以至到今天仍支持他們的「和理非」成年人的代價。
這個為數不少的群體,將會長期懷着對警隊、對特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甚至整個建制、以至國家的怨恨過日子。那個香港,不會是筆者當初加入公共政策界時希望見到的香港。
當人口的大部分懷着這樣的意識形態,香港要怎麼走下去?「一國兩制」又要怎麼走下去?筆者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當那個和黑衣人口角的大叔變成「火人」的一刻(截稿時仍未知他是否仍有生命危險,在此祝福他吉人天相),香港和許多年輕人未來,也在同一刻付之一炬。
這樣的香港,筆者很難找到好理由、好題目再寫下去。筆者恐怕會在未來一段長時間和各位讀者別過,還望有緣再聚,在此向《經濟日報》編輯部同事致萬二分謝意。最後,以一對不怎工整的文字和各位作別,只希望不會成為香港的輓聯:
怨港人 任道德淪喪 棄黑白良知
哀我城 縱浴火重生 恐面目全非
(作者長期從事宏觀經濟、房地產市場、公共政策等範疇的分析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