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基金向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每人撥款3,000元參加遊學團,引起社會爭議。政府用公帑來支援清貧學生,公眾大抵沒甚麼異議,但以遊學團作為資助項目彷彿是方向正確,手法錯誤之選。
兩餐也艱難 「想要」不同「需要」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凡事均有先後次序,對清貧學生/家庭來說,出國遊學是否他們需要資助的首選?
中學經濟科第一堂已教我們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更要我們分辨必需品和奢侈品,那麼出國遊學是需要還是想要,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答案因人而異吧!對一班飲紅酒如飲清水的高官和關愛基金督導委員來說,出國遊學也許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看看他們的子女哪個沒有參加過遊學團?數萬元的遊學團費對他們是如斯的微不足道,但對於一群「人出雞,我出豉油」的清貧家庭來說,哪怕他們連那點點的豉油也負擔不起,試問他們還哪有資格將遊學變成必需品?
也許政府認為,若小孩的朋輩有機會參加遊學團,自己卻不能出國,會產生自卑感。很欣賞政府的慈悲心,但這未免有點天子不知庶民生活艱苦的無知。對於一個清貧家庭來說,能夠「不太吃力」地應付每日的生活開支,已十分感恩。他們當然希望脫貧,但在這天來臨之前,他們只會默默耕耘,逐漸地改善生活,絕不會「充大頭」令自己過着有錢人的生活。高官們,你們可知庶民的真正需要嗎?
事事依賴政府 港未來堪憂
其實,我也曾嘗試站在督導委員會的角度想:學費的負擔有學費減免,交通費的負擔有車船津貼,書簿費的負擔有書簿津貼,生活的負擔也有綜援,另外還有校服津貼、上網津貼等,那麼清貧學生還需要甚麼的資助呢?
委員會早前已解釋,關愛基金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先推爭議性較小的項目,但這就代表委員會可以草草找個現時沒有資助的項目來推行(以免被人譴責項目有雙重資助),以向公眾、向納稅人作個交代嗎?
香港現時已有一批埋怨「無樓,女朋友不肯結婚」的大學生,亦有一批抱有「有事,政府會包機接返」心態的成年人,現在關愛基金亦準備培育一班擁有「無錢,政府會資助出國遊學」思想的小孩。究竟香港將來會變成怎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