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對外關係法」實施 外交博弈體系化

<轉載自202372 明報 社評>

剛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簡稱「對外關係法」),已從昨日起實施。這項被稱作中國外交「基本法」的法律,雖然條文只有645條,卻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立法系統規範外交活動,填補了法治領域的一大空白,標誌中國發展對外關係進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新階段。該法為中國外交方針與體制定下大原則,首度將「保護海外利益」明確寫入法律條文中,構建起中國法律域外適用的基本法律框架。對於應對外國制裁干涉、「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該法都作出明確規定,意味着中國的外交博弈今後進入了體系化應對的新高度。

立法速度堪稱里程碑 條文多原則留足接口

內地的法治建設近年雖然有進步,但涉外法律的制定,一直追不上國際形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方面,還有不少法律空白。近年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國家先後制定了《反外國制裁法》、《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等法例予以反制,但仍欠缺一部總攬外交全局的「母法」。

「對外關係法」草案去年10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去年12月底在網上諮詢公眾意見一個月。526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開會,根據人大常委會意見對草案逐條審議,修改完善。上周三閉幕的人大常委會議完成該法二審,交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頒布。就其立法速度和內外影響而言,堪稱中國涉外法律立法的里程碑。

「對外關係法」條文雖然較虛,惟按照內地立法習慣,一般「母法」只規定大原則,具體法條細節由相關「子法」明確,貫徹落實,從而保持從容主動。正如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所言,「對外關係法」作為涉外領域基礎性、綜合性法律,重在確立中國對外工作中具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針、原則,「為其他涉外法律提供授權和指引,留足必要接口」。

「對外關係法」明確規定,「對外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央外事工作領導機構負責對外工作的決策和議事協調……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家主席、國務院、中央軍委、外交部則各司其職,分別負責批准和廢除國際締約、代表國家進行國事活動、管理對外事務及締約、開展軍事交流合作、辦理外交事務及領導人往來等,將這種具中國特色的外交體制以法律明確,並寫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承諾「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在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基礎上,加強涉外領域法律法規的實施和適用,並依法採取執法、司法等措施」,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家依法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公民和組織在海外的安全和正當權益及國家的海外利益。這些條文突顯了中國法律的域外適用性,隨着「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計劃的深入,中國國家利益在海外拓展的現實需要已不容忽視,國內法律的域外適用問題日趨重要,這亦是「對外關係法」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解釋稱,「對外關係法」規定加強涉外領域法律法規的實施和適用,有「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這一前提,與個別國家的「長臂管轄」完全不同。

法律域外適用保護利益 為反制裁干涉提供依據

「對外關係法」最引人矚目的第三十三條規定,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中國有權採取反制措施,並由「國務院及其部門……確定和實施有關反制和限制措施」,因此而「作出的決定為最終決定」,意即不得上訴。王毅稱這是「善用法治武器,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外鬥爭法律『工具箱』」,「有利於發揮防範、警示和震懾作用」。

其實,反制外國制裁並非「對外關係法」的唯一目的,該法還規定「國家締結或者參加的條約和協定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條約和協定的實施和適用不得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突顯該法重在理順中國外交活動的本質,彰顯在對外關係中,中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任何有損中國權益的外交文件和承諾都非法無效的,不予承認。為中國在國際法庭和外交場合提供更大的詮釋空間,為維護國家主權、國安或公共利益,為反制裁、反干涉以及保護國家海外利益方面提供更多法律依據。

「對外關係法」寫明,「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中央授權在特定範圍內開展對外交流合作」。這裏並未包含「特別行政區」,因為根據《基本法》,中央負責管理與特區有關的外交事務,而中央亦授權特區依照《基本法》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惟「對外關係法」中列明,社會各界及公民「在對外交流合作中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尊嚴、榮譽、利益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對特區政府和港人來說,也不無提醒參考意義。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危地馬拉親華候選人出線 台恐失邦交國

<轉載自202362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台灣的邦交國危地馬拉將於8月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爆冷出線的中間偏左「種子黨」(Semilla)候選人周二受訪表示,若然當選總統,將與北京建立更密切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28)回應說,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危地馬拉周日(25)舉行的首輪總統選舉,選前民調排第8的前總統之子阿雷瓦洛(Bernardo Arevalo)意外地以第二高得票率出線,將在820日次輪選舉,與前第一夫人托雷斯(Sandra Torres)對決。由於兩人政治立場皆左傾,意味該國事隔逾十年將再出現左翼總統。不過阿雷瓦洛親北京,托雷斯親台,選舉結果將牽動台海兩岸邦交國之爭。

64歲的阿雷瓦洛是外交官出身,現為國會議員,其父親是該國首名民選總統。他周二(27)受訪表示,危地馬拉需要以自身利益出發的外交政策,他倘當選,會尋求與北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他說:「我們需要促進和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不過,他仍將在互相尊重的框架內,與兩岸保持良好政治關係。其對手「全國希望聯盟」候選人、左翼前總統科洛姆的前妻托雷斯,則在選前對《日經新聞》表示倘當選,將加強與台的外交和商務關係,考慮成立稅制優惠的經濟特區,吸引台灣企業前往投資。危地馬拉是台灣僅剩的13個邦交國之一。而中國大陸現時是危地馬拉主要進口國。現任總統賈馬太2021年受訪披露,北京曾叫該國與之建交,但他拒絕了。台灣外交部致路透社聲明表示,台灣將積極尋求與上述兩大候選人的支持,以維護兩邦傳統友好關係。


 










2023625日危地馬拉舉行總統選舉首輪投票,立場親北京的阿雷瓦洛(中)爆冷進入決選,周一在總統府外慶祝選舉結果及向在場人士發言。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澳駐台辦設戰略事務處長 台外長吳釗燮籲互駐武官

<轉載自20236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媒訪問時,呼籲澳洲政府與台互設派駐武官。台外交部證實,鑑於中國大陸在印太區域擴張,澳洲駐台辦去年已增設「戰略事務處長」,專責與台國防部等相關單位交流安全議題。

台外交部昨發布新聞稿指出,吳釗燮接受《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駐台記者專訪,呼籲澳洲因應中國大陸威脅派遣武官駐台,稱派駐武官可提供雙方系統性和制度化的接觸,共享情資及對局勢的評估,此議題需要台澳雙方審慎討論,台灣尊重澳洲政府決定。

吳釗燮另稱,澳洲辦事處已開始與台國安官員交流,代表澳洲重視台方觀點,台灣歡迎雙方持續就區域安全議題接觸。

台外交部表示,澳洲辦事處去年增設戰略事務處長(Director of Strategic Affairs)一職,與台國防部等單位密切交流,台灣駐澳代表處也隨時與澳洲外貿部就區域安全情勢交流。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美國拉攏印度離間計 多極世界格局終不變

<轉載自2023626 明報 社評>

印度總理莫迪上周訪問美國,各種超常規安排成為國際矚目焦點,特別是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後,拜登總統又再出言不遜,印度在中美關係當中的角色微妙,美國拉攏印度出動甘詞厚幣不在話下,但印度也是外交高手,過去以不結盟策略在冷戰中「遺世獨立」,而今印度奉行「多向結盟」,美國籠絡印度歸邊針對中國的圖謀會事與願違,但中國的睦鄰政策也要有新招。

莫迪訪美待遇超英國 美拉攏印度奇謀盡出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兩年多,多番接待外國元首訪問,惟「給足面子」的國事訪問,印度總理莫迪是第三位,連美國頭號盟友英國首相辛偉誠本月初訪美也未獲此「殊榮」。之前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韓國總統尹錫悅。前者是美國因為要賣核潛艇給澳洲,撬了法國的牆角,為了安撫法國,所以安排國事訪問;韓國政壇在「親北」與親美日之間搖擺不定,遇上尹錫悅親美,自然要有所「獎勵」。莫迪已經訪問過美國7次,這次才有國事訪問待遇,而且獲邀在國會聯席會議上演講,能夠兩度在國會演講的外國政治領袖,屈指可數。

美國對印度投其所好,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都開足馬力。印度是第一人口大國,去年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一直希望成為恰如其分的大國,卻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表示支持聯合國改革,使印度可以「入常」,這是毋須成本的空口講白話,印度也心知肚明,五大常任理事國對於任何改革都有一票否決權,中國不同意,美國的支持只是「賣口乖」,但無論如何,印度感激美國投票支持印度當選2028年非常任理事國。

莫迪這次訪美,在增強軍事實力方面,可謂大豐收。美國出售31架「海上衛士」無人機,同意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印度生產軍用飛機引擎,並轉讓技術。印度一直希望擁有核潛艇,雖然這次未能如願購買,但《共同聲明》中,雙方重申加強海上安全合作的決心,包括「水下領域意識」(underwater domain awareness),為最終出售或者協助印度生產核潛艇打開缺口。

《共同聲明》在經濟方面有諸多空頭支票,美國同意半導體公司在印度設裝嵌廠是實在的,印度投桃報李承諾購買200架波音飛機。

美印《共同聲明》有58條之多,涵蓋科技、經濟等多方面的合作大計,都沒有點名指向中國。字裏行間卻處處綿裏藏針,所提及的多邊合作組織,諸如美國、印度、澳洲和印度合組的「四國同盟」(QUAD),以及印太地區安全,這些組織本身就是針對中國而發軔的。《共同聲明》中表示,雙方強烈反對爭執任何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指的就是台海局勢。雙方反對使用無人機實施恐怖襲擊,暗指巴基斯坦恐怖組織涉嫌使用中國製造的無人機攻擊印度,也是昭然若揭。

美國與印度的雙邊關係,不但沒有達到密切親近的地步,况且美國參眾兩院70名議員聯名寫信質疑印度處理人權問題,印度沒有公開譴責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而且還不顧美國強烈反對,大量購買俄羅斯原油。反而獲得拜登總統禮遇,美國要拉攏印度反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印度跟中國因為領土糾紛,近年關係嚴峻。今年5月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印度與中國國防部長雖然也有單獨會議,但見面時印度防長以合十拒絕跟中國防長握手,態度十分明顯。去年印度與美國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地點選在距離跟中國有領土糾紛的100公里之處,印度借助美國針對中國的信號昭彰。

印度拉扯美國抵制中國 加入中國主導上合組織

在針對中國問題上,印度與美國的關係,猶如周瑜與黃蓋般,然而,美印結盟抵制中國卻並非必然。印度在金磚五國組織中,扮演積極的角色,更加明顯的一招,是明知上海合作組織由中國主導,但印度主動申請加入,印度今年作為輪任國負責舉辦成員國峰會,為了避免邀請巴基斯坦和中國元首現身印度,決定舉行視像會議。雖然如此,印度奉行「多向結盟」的做法,也在顯示不希望予人過分親近某一政治集團的印象。

印度對於自身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十分清晰,在印度洋周邊,要跟伊朗搞好關係,同時可以穩定石油供應,印度是全球伊斯蘭人口第三多的國家,跟中東的關係也要和睦相處,這些因素都會令印度跟美國的關係左右為難。所以,即使美國如何以武器以及政經好處羈縻,印度外交應該還是會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而不會死心塌地投靠美國,加上全球很多國家也不會為美國馬首是瞻,世界多邊格局依然會維持。

中國跟印度都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上處於長期競爭狀態,加上歷史上曾因為領土糾紛開戰,而今3500公里邊界線的兩頭都有領土紛爭,這些矛盾難以解開,責任也不在單獨一方,雖然兩國關係一時難以扭轉乾坤,但起碼要想辦法去修補,因為美國全方位步步緊逼之勢,將會窮追不捨。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李強德法行 拆穿「去風險」

<轉載自2023625 明報 社評>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的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強展開他3月就任後首度出訪。與布林肯中國行的政治色彩濃厚相比,李強的歐洲行更突顯經貿性質,行程中頻密與德法兩國工商界交流。惟這些經貿交流亦不離政治背景,李強在德國針對歐洲流行的所謂「去風險」,指出「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強調「去風險」應是企業的自主經濟行為而非政府行為。在巴黎,他盛讚法國是「具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大國」,又出席馬克龍倡議舉辦的國際峰會,支持其戰略自主。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為中國商品擴大出口之餘,亦推動與德法兩國「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以中歐關係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

「去風險」掩飾「脫鈎」 難阻德企投資中國大勢

所謂「去風險」(derisk)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創的概念,現已成為西方國家用以掩蓋在產業鏈、供應鏈與中國「脫鈎(decoupling)」的替代用詞。就在李強訪歐之際,歐委會上周公布了「新貿易提案」,是歐盟推進對華「去風險」的最新佈局。在李強訪德期間,德國總理朔爾茨亦多次強調,德國無意「脫鈎」,但希望「去風險」。

歐洲各國「去風險」蔚然成風,對中歐經貿合作已經造成傷害。根據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上周三公布的調查報告,在華歐企對中國的商業信心跌至史上最低點,這其中除因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封控措施外,政治影響亦不可忽視。據德國傳媒報道,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哈貝克(Robert Habeck)上任大約兩年以來,德國國家擔保的對華投資申請數量從10年前的37宗跌至去年的9宗。德國政府4次拒絕德企在華投資的新申請,總值5.54億歐元的4份延期申請未獲批,而金額達40億歐元的審核新申請未獲接納。在這種政策氛圍下,在華企業信心很難不受影響。

即使如此,獨立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月初對11個歐盟國家6000多人的民調顯示,多數歐洲人仍視中國為「一個必要的合作伙伴」。中國德國商會對288家在華德企的調查結果亦顯示,逾半數公司計劃兩年內增加投資,尤其是汽車和化工公司,對內地市場仍然欲罷不能。近期,西門子再次宣布增加在華投資,包括在成都的工業自動化產品中國智造基地新增投資11億元人民幣。德意志聯邦銀行數據顯示,德企去年在華投資額達到115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去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979億歐元,中國已連續7年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正是經貿合作大勢難阻,李強與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哈貝克和對華立場強硬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都有出席,李強並出席多場與德國企業家的交流活動,希望德方保持市場開放,呼籲將「去風險」的主導權還給企業。曾幾何時,呼籲開放市場和尊重企業自主權,是西方對中方的訴求,如今由中方發出類似呼籲,反映滄海桑田,時移世變。李強在發言中指出,德系汽車曾經在中國市場「獨佔鰲頭」,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一統天下」,他本人在上海任職五年期間,座駕就是與德國合資生產的大眾汽車(Volkswagen ,「我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風險,我們到醫院去做CT檢查、核磁檢查,都是西門子的,我們躺在那裏沒覺得不安全,很安全啊!我們覺得這些都不應該是風險,中國也從來沒有對這些問題搞所謂的去風險。」

出席峰會撐法戰略自主 保產供應鏈穩中歐大局

有別於以往領導人訪歐,李強今次未聞簽任何買賣大單,但國家發改委與西門子、寶馬、平治、大眾、巴斯夫(BASF)、空巴等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由政府部門出面與企業簽約,一方面是顯示中國開放的誠意,向其他歐企作出示範;另一方面亦是將這些行業巨擘與中國市場深度綑綁,利用他們在國內的影響力,防止中德、中歐關係發生顛覆波動。

李強到訪法國,重點在鼓勵歐洲的「戰略自主」,同時維護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後,呼籲歐洲應避免成為「美國追隨者」的言論,一度遭歐美輿論「圍剿」。他主辦「新全球金融契約峰會」(Summit for a New Global Financial Pact),倡建南北「新共識」,應對減貧和應對氣候等全球目標,西方大國領袖幾乎全數缺席,美國僅派財長耶倫參加,李強出席並發表演講,就是中方表達對馬克龍的支持。李強在多個場合盛讚法國是「具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大國」,中法「具有共同的戰略觀、大局觀」,希望法方繼續發揮影響力,「推動歐洲形成更加客觀、理性的對華認知和政策」。

本周四、五,歐盟國家領導人將在布魯塞爾舉行峰會,經濟安全與對華政策將是主要議題,據報閉幕聲明草案與上月的七國集團(G7)峰會聲明內容大體一致,重彈「不脫鈎」與「去風險」老調。應該看到,在目前的國際大格局下,無論法國還是德國,都無力扭轉歐洲對華的兩面態度,經貿作為中歐關係的「壓艙石」,產業鏈供應鏈穩住,中歐關係可保基本穩定。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拜登言論冒犯挑釁 北京豈能唾面自乾

<轉載自2023624 明報 社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華,中方再三強調,相互尊重是兩國「正確相處之道」。言猶在耳,美國總統拜登卻在一場政治籌款活動上,以「獨裁者」形容國家主席習近平。元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國與國之間要改善外交關係,必須尊重另一方的元首,對北京而言,拜登的言論,帶有強烈冒犯和挑釁味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事件對中美關係「止跌回穩」是一次重大打擊。拜登競選總統時,曾形容沙特為「賤民國家」,對兩國關係所造成的損害持續至今,然而拜登顯然沒有汲取教訓,現在貴為一國之首,依然沒有謹言慎行,背後所折射的,是大國的傲慢慣性和頤指氣使,倘若白宮期望中方唾面自乾,想法未免太天真。

美方頤指氣使成習慣 拜登「獨裁者」論掀波瀾

去年峇里中美首腦會晤,拜登提及「五不四無意」,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可是大半年來,美方遏華措施一浪接一浪,「五不四無意」恍如空話。布林肯上周末訪華,獲習近平接見,事後官方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形容雙方展現了重回峇里會晤共識的共同意願,為兩國關係止跌企穩,釋出積極信號。未料拜登一番說話,又令中美關係節外生枝。

當日拜登對百多名賓客談及今年2月的中美「氣球風波」,揚言美方情報機構在事件中了解到北京內部的「混亂情况」。拜登聲稱,當他下令美軍戰機擊落該「間諜」氣球時,習近平對該氣球動向毫不知情,「這對於獨裁者(dictator)而言是非常尷尬的」。美國國務院認為,拜登的言論「完全不會」抵消布林肯訪華所取得的進展,拜登昨天更稱,有關言論不會損害中美關係,又預期很快會與習近平會面,云云,然而中方反應之強烈,卻跟美方說法形成鮮明對比。

外交部批評美方有關言論極度荒謬,嚴重違背事實、外交禮儀,嚴重侵犯中方政治尊嚴,是公開的政治挑釁。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已向白宮提出正式抗議,敦促美方「採取行動」消除負面影響,否則一切後果將由美方承擔。中方將事態升級到外交抗議層面,美方勢難蒙混過關。

美國情報機構曾謊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前科,「氣球風波」又從未拿出鐵證支持所謂「裝滿間諜儀器」之說,倒是拜登周二發言時提到,有關氣球被「吹離航線」到美國境內。事實上,風波初起時,中方已表明,那是一宗由不可抗力導致的意外偶發事件,立場從沒搖擺或混亂。如果美方真有本事知道北京「內部情况」,就沒理由低估中方對拜登言論的反應。

西方政治思想重視政體,歷史可上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按政體由一個人、少數人或多數人統治,以及統治為公或謀私,得出六種政體形態。一人統治,為公是賢者政治,謀私是暴君政治;少數人統治,為公是高尚政治,謀私是寡頭政治。現代西方以代議民主為尊,對於其他類型政體,表述林林總總,不同字眼又隱含不同意思。舉例說,DictatorshipAutocracy,中文均譯作獨裁政體,但在英語中,前者帶有苛政暴政等強烈貶意,後者則主要突出國家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在政治現實中,何時用Dictators還是Autocrats,往往取決於有關國家元首親不親西方。當拜登出訪中東時,英美輿論一般便用Autocrats來形容沙特等國家元首。當拜登以dictator來稱呼習近平,其本質就是帶有強烈貶義的政治攻擊,中方豈能唾面自乾。

元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兩國元首能否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對於改善兩國外交關係非常重要。美國前總統小布殊便很重視元首私人交情的作用,而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巴西上任總統博爾索納羅交惡,罵戰升級至人身攻擊,導致兩國關係倒退,則是反面教材。下周訪華的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就表明,不認同拜登稱習近平是「獨裁者」的言論,認為「中國政府的形式是中國人民的事情」。拜登一邊說要跟中方保持溝通,另一邊廂卻在競選籌款場合對習近平惡言相向,只反映華府講一套做一套。

習近平接見布林肯,未有像以往與美卿會面那樣並排而坐。有意見認為中方「冷待」布林肯,現實是習布身分地位有別,一為元首一為外長,並排而坐是特殊禮遇,當日會場安排完全符合外交禮節。如果華府有人認為這是「冷待」,其實只反映這些人平日「惡慣了」,彷彿不給他們臉上貼金就是「無禮」。2019 年,拜登在競選期間抨擊沙特,稱之為「賤民國家」(Pariah state),雖然拜登上台後試圖補鑊,然而當日他的無禮表現,已嚴重損害兩國關係。沙特近年傾向疏遠華府,與此不無關係,只是拜登和美國不少政客,並無汲取教訓,依然習慣頤指氣使。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方要向美說不

美國社會撕裂,民主共和兩黨主張南轅北轍,反華成為少有的共識。最近美國反華輿論又在炒作「中國在古巴興建情報站」,然而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專家Max Boot坦言,國際上這類情報活動毫不新奇,美國自己更是「能手大戶」,不排除有人吹風小題大做,為緩和中美緊張關係製造麻煩。有關說法是耶非耶,難以考究,無論如何,身為一國之首,外交大事要以大局為重,不能只顧討好國內金主、黨友和選民的反華情緒。來而不往非禮也,拜登冒犯在先,北京有必要強烈回應,否則來年美國大選年,各路政客「棒打中國」,只會更加肆無忌憚和惡毒無禮。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外交部斥美篡改涉台承諾

<轉載自20236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9日會晤習近平並於當天結束訪華之後,中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就此訪有關事宜向中外媒體「吹風」時強烈批評美國的台灣政策,包括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一中政策相關聯,是篡改美方對華政治承諾。

另邊廂,美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周二發聲明,形容布林肯此行「失敗」,促對方日後與北京接觸時,在保護美國公民、捍衛台灣等議題有強力、堅定立場。

外交部官網昨公布楊濤吹風內容,楊濤說美國在一個中國問題上作出過明確承諾,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該些承諾清楚體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中。

楊稱美國「一中政策」本來乾乾淨淨,只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作定語,後來定語愈來愈多,先後加上「與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均是美方單方面炮製,中方一開始就堅決反對、不予承認。楊說美國現在還有動向,將中方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作為「一中政策」的核心內容,這不是美國對華承諾的重申和堅持,而是篡改。

美國之音報道,共和黨眾議員麥考爾說,除了允諾今後將有更多會晤,布林肯中國行沒有取得任何實質結果。聲明稱,布林肯「沒有追究中國的責任,反而隨聲應和了中共有關氣候變化與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的宣傳」,「國務院似乎停止了出口管控和制裁,作為與中共領導人會晤的代價」。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要求在《國防授權法案》中考慮到北京的威脅行為,「遏阻中國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