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抽到居屋如中獎 需求仍殷應加碼

<轉載自20191210 社評>

新居屋昨開始揀樓,買家憂喜交集,喜是能以大折扣置業,憂是會否摸頂入市。居屋嚴重供不應求,市民憂慮樓市調整惟仍要入市,政府須設法增加居屋供應,滿足住屋需求。

需求增供應減 現中籤率僅1.7%

今期4,871伙居屋昨首天揀樓,售價約529萬元的樓王迅即售出。有買家向記者表示擔心樓價會大跌,甚或將撻訂,有的強調單位是用來自住,無懼樓價升跌。昨日安排80人揀樓,但只有54人到場,最終53人成功揀樓,即約有1/3中籤者沒到場,情況比預期平淡,亦反映有部分人對樓市調整感憂心。不過,居屋準買家眼見樓市有調整勢頭仍入市,底因有三。

其一,今期六個屋苑中有四個屬市區盤,其中何文田冠德苑不但位處市區名校網,高層單位更可遠眺維港海景。若錯過今次揀樓機會,往後幾年未必再有市區居屋可供選擇。

其二,折扣大。這是政府去年改變居屋定價機制後第二次推售新居屋,以市價59折定價。樓價現雖略回調,但仍在高位徘徊,能以約529萬元買到三房海景單位,自是極具吸引力。

其三,市民對居屋需求殷切。今期居屋收到破紀錄逾30萬份申請表,超額60.5倍,比上期收到27.2萬份(超額60.4倍)還要多,換言之,中籤機會僅1/60,若大抽獎中了而不上車,要再中獎恐怕不知要等多少期居屋。

惟這些熾熱原因背後,有一個基本因素,就是居屋嚴重供不應求。本港樓價升幅近年不斷跑贏港人加薪幅度,令大量中產既不符公屋資格,又負擔不起私樓,慘成夾心階層。政府早前因應實際情況,將居屋定價改為與市民負擔能力掛鈎,令更多家庭符合資格,就令需求問題更嚴重。

港府因應民情重推居屋,但供應卻嚴重不足,遠遠未及2002年停售前水平。在回歸前12年的每年居屋平均推售量為1.69萬伙,19972001年間每年平均供應量更高達2.19萬伙,但2016年恢復重售居屋以來,平均每年供應量為3,516伙。需求大增、供應大減下,居屋停售前的中籤率最低是13.1%,最高更達47.9%,現時則只是1/60,即僅1.7%,可見供求缺口之大。

出售遠期樓花 安民心等抽籤

政府要解決居屋嚴重供不應求問題,最王道的方法是拓地興建更多居屋,但在當前土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拓地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短期可考慮續透過將私樓地皮改作興建居屋之用,讓工程可盡快開展。政府同時還可透過出售三年或四年的遠期樓花,讓市民感到上車有期。

資助置業既然已成房策重點,港府便有責任長中短期覓足夠土地,讓市民置業安居,長遠解決住屋難此社會頑疾。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第三勢力的命運

<轉載自20191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關仲然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兼任講師>

台灣政治,長時間由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壟斷,兩黨獨大情况,在2008年、立法院改用新的選舉制度之後更見嚴重,小黨、或所謂「第三勢力」在台灣政治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自2008年之後,兩大黨每屆都取得超過九成的立法院議席;而在2008年以前、舊選舉制度之下,兩黨只能取得約七成的議席)。

現行的立法院選舉制度,議席主要以分區單議席單票制所產生(73席),另外34席由比例代表制、全台灣不分區所產生,最後6席由原住民所選出。單議席單票制鼓勵「一對一」的決鬥,因此在政治學上,早就有所謂的「杜瓦傑定律(Duverger's law)」,即單議席單票制傾向產生「兩黨制」,對小黨生存非常不利。因此,台灣立法院的選舉制度,跟我們區議會選舉有很相近的政治效果,就是同樣容易產生誇大的議席分佈,即使各黨票數相差不遠,但所得議席卻可能差天共地。

親民黨對國民黨威脅 或比民進黨大

對於小黨來說,自從選舉制度改革之後,要在立法院取得議席,近乎唯一的途徑就是比例代表制的34席(即每一席代表大約3%的選票),這意味着政黨如果能在不分區選舉中,拿到3%的選票就能在議會中得到1席,但事實卻非如此,因為在選舉制度中另加了規定,就是「5%門檻」,即政黨如未能得到5%的選票,即使理論上可以按比例得到1席,但因為不過最低門檻,也不能進入議會。由此可見,小黨要成功進入議會,一點也不容易。而且,所謂「小黨」實際上更是包括了親民黨、時代力量、台聯、民眾黨、新黨、綠黨等不同政黨,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花了不少篇幅解釋台灣選舉制度,為的是要呈現小黨所面對的窘境。傳統上,能夠進入議會的台灣小黨,都是處於藍、綠陣營之下(藍有親民黨、綠有台聯),當中以宋楚瑜為靈魂人物的親民黨,在今屆的不分區名單之中,加入了跟早前蠢蠢欲動的郭台銘有緊密關係的人選,像郭台銘所創的永齡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副執行長蔡沁瑜。這份名單,對於郭台銘的支持者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果凍(郭董諧音)」在接下來的時間出現、為親民黨站台,親民黨絕對有力突破上屆在不分區取得6.5%選票(3席)的成績。

除此以外,宋楚瑜自身再次投入總統選舉之中。77歲的宋楚瑜雖然不可能勝出,但卻足以證明自己老而彌堅、可以左右大局,他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仍然拿到近13%的選票。因此,今屆親民黨對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以及對韓國瑜在總統選舉來說,可能比民進黨的威脅來得更大。

失明星效應 影響時代力量選情

相比之下,民進黨似乎外患較少。新興的時代力量於上屆立法院選舉,一躍成為台灣第三大黨(共5席),得以在立法院內成立黨團,及後延續氣勢在去年地方選舉奪取16席市議員,鞏固第三大黨的地位。但到了今年年初,一直困擾時代力量的黨內路線之爭終於爆發,並導致黨內不少重要人物,如林昶佐、洪慈庸等離黨出走,加上今屆選舉並沒有如上屆一般跟民進黨禮讓合作,選情難言樂觀,第三大黨的地位恐成夢幻泡影。

時代力量的路線之爭,其實就是關於應否跟民進黨保持合作友好。創黨主席黃國昌、現任主席徐永明一派,主張時代力量獨立運作,不做「小綠」、不與民進黨合作;而另一派則支持跟民進黨合作,就如2016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3個勝出的分區議席中,民進黨都沒有排出候選人競逐。分裂原因、孰對孰錯,對選舉而言都不重要,真正影響時代力量選情的,是失去本來的政治明星效應。

今屆林昶佐、洪慈庸繼續得到民進黨的禮讓,分別出選台北(五)和台中(三)選區,但各自都以獨立掛帥。至於黃國昌則放棄爭取連任新北(十二)選區,改為排在不分區名單上的第四位。即使時代力量的支持者有多麼希望把黃國昌送入議會,但要在不分區選舉中、奪取近10%選票才能取得4席,這是談何容易。

身邊不少時代力量的朋友,對於黨的發展保持樂觀,民調也顯示時代力量的支持度有大約7%。不過,失去民進黨的禮讓(意味着不會見到時代力量與蔡英文像去屆一樣,一同出現在競選集會之中)、失去部分的政治明星,時代力量還有多大的吸引力、能否保持成立黨團的資格,都是一大疑問。

柯文哲「白色力量」要破壟斷路途尚遠

最後,不得不提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創辦的台灣民眾黨。雖然得到郭台銘現身支持,但卻不像親民黨一樣得到「郭系」的人參選;柯文哲能夠兩度勝出台北市長(去年更突破民進黨、國民黨的夾擊),證明同樣喜歡亂說話的柯文哲有一定基本支持。但柯文哲是否有能力將自己的支持者,擴散到台北以外,並且轉移支持柯文哲的政黨(而不是柯本人),實在說不準。一來民眾黨的參選人未見政治明星,二來像今年年初舉行的立委補選,「柯家軍」人選陳思宇在台北挑戰參選換來大敗收場。柯文哲所謂的「白色力量」要打破藍、綠壟斷,路途尚遠。

(台灣選舉分析之四)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國開行40億借海航 或注資港航 運房局促改善財政狀况 否則周六釘牌

<轉載自2019123 明報 濟版>

去年底已開始傳出財困的香港航空,昨日收到港府的最後通牒。空運牌照局表示,審視港航最新財政狀况後,認為財政問題已迅速惡化至嚴重影響其履行作為僱主支付薪酬的責任,明確要求港航在周六(7日)或之前改善財政狀况,否則或會考慮撤銷牌照。港航股東之一的海航昨晚在內地發公告,獲國開行牽頭借出40億元人民幣,資金將用於「下屬航空公司經營支出」,或意味將注入港航救亡。

根據牌照局聲明,在上周五(1129日)與港航管理層會面,在考慮公司最新財政狀况後,認為其財政問題已迅速惡化,經昨日仔細討論後,就港航的空運牌照發出兩項新附加條件,一是港航必須於限期或之前獲注入牌照局訂明的資金;二是提升現金流至當局所訂明的合理水平。牌照局表示,如果港航未能於限期前改善財政狀况,會考慮撤銷或暫時撤銷港航牌照,並將於本周六(7日)或之前公布有關決定。

傳僅1.5億現金 港航:營運如常

港航的財政問題早在去年底已曝光,當時盛傳港航可能無法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券資金,雖然其後平安過渡,但財困消息依然不絕於耳。據市場消息指出,雖然港航目前手頭現金僅得1.5億元,但主要股東海航積極救亡,是公司目前最大寄望。

據海航控股昨晚公告,獲國開行牽頭,與建行(0939)、工行(1398)、交行(3328)等8間銀行簽訂協議,獲授合共40億元人民幣的3年期銀團貸款,年利率為4.75厘,貸款由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等提供擔保。海航稱,貸款將用於下屬航空公司的航油、航材、起降費、人員工資、飛機租金等經營支出,意味港航財困事件或有轉機。

港航發言人回覆查詢表示,已知悉牌照局對其牌照附加的新條件,目前公司日常營運一切如常,會繼續致力為客戶提供安全的飛行服務。不過港航續指,由於香港社會動盪造成旅遊需求疲弱,並繼續影響公司的業務和收入,已在未來數個月減少運力和航班,並節省成本應對財務狀况,同時不斷調整營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更透露公司正積極與股東及其他持份者溝通以滿足空運牌照局的最新要求。

12會議 陳帆:已盡責監察

由於臨近聖誕及新年長假,港航或被「釘牌」惹起公眾關注,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日會見傳媒時多次強調當局已盡責監察,指當局自去年底已6次公布與港航有關的進展,並與港航召開多達12次會議,民航局更每隔兩天巡查港航運作,又已要求港航縮減運作規模。

運房局指出,倘若港航因不同原因不能繼續營運航班,公司必須根據機票條款為乘客作出合適安排。



爭奪香港之戰?

<轉載自20191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張炳良 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

區議會選舉結果公布後,有外媒形容為「the battle for Hong Kong」(爭奪香港之戰)。

為何一場《逃犯條例》修例風波,會導致今天如此撕裂、有若陷入「內戰」的局面?政府及有關方面的應對失當,難辭其咎。

從那一刻起他們逐漸失去香港

其實稍有政治觸覺,當知在69日(民陣聲稱)「百萬人」上街抗議後,大局已變,本應立即止蝕、疏導民憤、化解危機,而不是只指有外力擺佈,不正視己方錯失,單以制度強力壓下勇武示威者的衝擊,完全漠視「陽光」(相對於「北風」)策略的必要,看不到民心民怨所在,讓亂局蔓延。

從那一刻起,他們逐漸失去香港。單維的「止暴制亂」,反助長暴力和仇恨升級擴散。激進抗爭者採取「遍地開花」的策略,警方隨之起舞也加強在各區鎮暴的力度,於是「反對警暴、對抗暴政」取代了「反修例」成為7月起民間抗爭凝聚力量的主軸,而當這些抗爭深入不同社區,大大小小衝突現場遂變成把平民和學生進一步激進化的新場域。

不是政變是民變

這也解釋了為何今次區議會選舉,儘管反政府(所謂非建制)參選者合起來獲總得票不足六成,比例不見得懸殊(57%41%),卻能每區皆佔多數,導致在17區「變天」的格局(離島區議會只因存在親建制的當然議席才不至「淪陷」)。

出現非建制拿到約八成議席的表面海嘯局面,投票率遠高出預期是關鍵因素,有學者估計,若只有六成而非七成,則建制派或有機會保住不少席位,雖然非建制仍會過半數。現在區區逆轉,在在顯示多數民意所趨,寧投旗幟鮮明的年輕抗爭者,不去計較有否社區服務往績,這樣的民心大逆轉,對政府而言才是大問題,它不是政變,但肯定是民變!

在暴力不斷升級下,泛民中的「和理非」支持者不與勇武派切割,尚可解釋為「和勇」合力的戰略運用,但經歷多月的街頭暴力和交通系統破壞,頗多市民開始受不了,為何未出現建制派欲見的民意逆轉呢?說白了就是因為社區上不少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超越其對抗爭暴力的討厭,他們要用選票懲罰當權者。主政者若仍看不清這種民情,就是活在另一平行時空。事情就如洪清田於1129日本版撰文所言,每一步(看似)的「對」,合起來卻變成系統性的全面「錯」。

回歸制度與人道解決問題

今以ballot而非bullet來一個總清算,對香港是好事,因為市民大多認同回歸到制度去解決問題。多月動亂後,人心既求變也思靜,他們在觀望等待,看政府能否調整思維策略,創造社會對話和解、重建互信、開展改革的條件,否則另一機會之窗又錯過(註)。也看抗爭者拿了市民賦予的正當性後是否懂得進退藝術,在體制中尋求政治出路,否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社會要從「內戰」狀態中走出來。從來戰爭中作戰各方都認定為正義而戰,於是制度暴力、造反暴力、仇恨等,皆被絕對化、神聖化,生命不被珍惜,人性理性可以扭曲。小魔鬼釋放出來,就像William Golding名著Lord of the Flies(中譯《蒼蠅王》)所描述般恐怖,最終失掉的還是各方聲稱去守護的香港價值與人道。不願香港撕裂、暴力化、自毁下去的市民,不論顏色都要發聲。

更關鍵的是北京如何解讀香港複雜的情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調介入香港當前危機,增添更多不穩定的國際政治博弈元素。從來大國政治在正義修辭背後乃赤裸裸的功利計算,香港跟近月其他一些城市也發生的反政府抗爭運動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涉及中國,一個在經濟和軍事力量上足以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另類國家(西方視為具威脅的專制國家資本主義體系)。

香港愈亂對美國牽制中國愈有利

奧巴馬年代美國已進行重返亞太的國防及外交策略調整,至特朗普主政更確定為印太戰略,矛頭直指中國。由他發動的貿易戰,只是表面,背裏是一場對決性的、全方位的制度之戰。在美國要求下,歐日韓澳甚至部分南亞、東南亞國家已明顯歸邊,不似昔日在美中兩國之間維持平衡定位,而美英澳紐加的「五眼」情報聯盟正加強合作,配合攻勢,新冷戰已啟幕。

打從2014年佔中運動起香港問題的出現,既因中央對港政策盲點及香港政治和社會結構性矛盾所促使,也有特區政府及涉港官員誤判及處理失策的非必然因素,還與上述的國際大氣候變化有關。從來外力藉內因去發酵,香港愈亂,對美國牽制中國愈有利。

1992年美國通過《香港政策法》乃為了配合「一國兩制」,因當時押注於中國,但去年《經濟學人》雜誌已表示西方押錯注了,今天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針對中國,押注於香港的反對派力量,構成其新印太戰略的一部分。美國一直視台灣為其「保護地」(protectorate),現今欲把香港也納入其保護傘,反映一些評論人所說的「中美共治」意圖。

加強操控必適得其反

北京不會不覺察美國的部署,故才把香港的危機定性為國家主權和安全問題(所謂顏色革命)。在「兩制」摩擦日劇、互信急降的劣勢下,中央官員憂慮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失去國家認同,投靠外力,因此才有《人民日報》(1129日)「美國絕不是香港的恩主」、為何感恩美國干預的反問。

北京怕失去香港。但愈是焦慮,若只對香港操控加碼,把一些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敵我矛盾,必適得其反,墮入人家的政治圈套。固本清源,中央政府須全面而務實地檢討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的得失。為何這麼多年,始終無法令大部分港人「人心回歸」呢?這關乎如何解讀港人心靈,及兩制之下「兩種身分」(國家、本土)和「兩種存在主義」(自由、法治、制度及生活方式上的差異)的共存互利。

回歸後中聯辦首任主任姜恩柱曾說過「香港是一本難懂的書」,若不懂得好好了解、處理和欣賞香港的異質性,動輒要求趨同,驅使本來「大中華」傾向者產生疏離,懷疑論者變成抗拒者,年輕一代自決、分離情緒日盛,於是中央又更強硬反應,自我應驗預言式的惡性循環下去,香港就會承受不了,失掉應有的光彩。
山雨欲來風滿樓,香港正處於另一政治轉折點,前景如何,得看主要博弈者如何把這盤殘棋捉下去,福禍盡在一念之差。

註:11月由青年智庫MWYO委託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各方對話」意見調查顯示,各方對話須在合適的社會氛圍下才可成事,而76%受訪者認為早前(926日)林鄭特首搞的社區對話無助於緩和社會局勢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回鄉任教22載 首受助者傳薪火

<轉載自2019122 明報 中國版>

安徽金寨縣的希望小學是希望工程開辦第一所學校。不過要說第一個受助的學童,則是河北省現年43歲的張勝利。張勝利後來讀完小學、初中,並被保送到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他返鄉到希望小學任教,在三尺講台上一站就是22年,現在已是副校長。

13歲函政協主席求助 扭貧童命運

張勝利生長在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的一個自然村,四周是海拔近2000米的山峰,幾乎與世隔絕。村民過去只能靠在山坡的小片土地種薯仔、莜麥和放牧為生。新華社引述張勝利說,他小時候家境貧困,19894月,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年僅13歲的他也面臨失學,無奈之下,他給時任縣政協主席車志忠寫信求助。結果這封信改變了他,也改變了無數貧困兒童的命運。

車志忠隨後向共青團中央寫信,請求關注貧困兒童讀書問題。信被轉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198910月,希望工程項目成立。張勝利幸運地成為該項目受助第一人,他從小學讀到初中,後又被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錄取,並在1997年畢業。

貧戶不願子女上學 逐家游說

「當時我可以留在上海等大城市,也能去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最後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回到家鄉,當一名鄉村教師。」張勝利說。在他任教的桃木疙瘩小學,一度只有兩名學生。很多人因為家窮,不願意讓子女上學。他唯有逐家逐戶游說,用親身經歷告訴村民,知識能改變命運。

22年來,張勝利教過很多學生。他的一些學生大學畢業後,也走上邊遠山區鄉村小學的講台,繼續在大山裏傳授知識。此外,張勝利還牽線搭橋,聯絡愛心人士資助了數百名單親家庭學生和孤兒。如今,張勝利是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副校長。

現年43歲的張勝利是第一個希望工程受助學童,他後來讀完小學、初中,並被保送到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他返鄉到希望小學任教。

希望小學增至兩萬 多校淪豬場 工程30周年累計收152億 稱助600萬學生


<轉載自2019122 明報 中國版>

今年是希望工程30周年,內地上千所希望小學早前舉辦一場特別的升旗儀式,展示長達30年的項目給貧困地區學生帶來的希望。官方數據顯示,希望工程共資助貧困學生近600萬,援建兩萬多間小學。雖曾有很多希望小學被改變用途,甚至淪養豬場,但官方認為,希望工程「在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教育發展、服務青少年成長、引領社會風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018日,西藏拉薩大眼睛希望小學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她是當年被稱為「大眼睛女孩」的蘇明娟。蘇明娟既是希望工程最著名的受助學生,現在也是希望工程的捐助者,「大眼睛希望小學」這名字也是來自她1991年被拍下的一張照片。當時《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在安徽農村遇見年僅8歲的蘇明娟,當時瘦小的蘇明娟每天需走12公里山路往返學校,這給解海龍留下深刻印象,並拍下了她的照片,她那充滿求學渴望的「大眼睛」,此後就成為希望工程的「名片」,用於各項宣傳。

2009年,「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拍賣,最終以30.8萬元(人民幣,下同)成交,解海龍和蘇明娟將這筆錢捐給希望工程,並在西藏援建這所大眼睛希望小學。如今蘇明娟設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在希望工程踏入30年之際,蘇明娟再來到這所以她「特徵」命名的小學,捐出3萬元,用於資助學校的特困特優生。

19891030日,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以改善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設施、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為使命的社會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翌年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省金寨縣落成。該校由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親自考察選址,由中國青基會捐款4萬元,省、縣、鎮配套資金援建而成。據澎湃新聞報道,建校以來,金寨縣希望小學培養出全國希望工程的第一個博士生、全國希望工程第一個少年大學生,昔日破舊農村小學,現已變成一所現代化示範小學。

有校斥資30 翌年併校變豬場

希望小學在社會捐助下以每年760多所速度遞增。不過期間出現挪用資金或學校淪為養豬場的問題。在胡潤教育富豪榜排名第三的新東方教育集團主席俞敏洪,在2017年一段影片表示,最初他出資約二三十萬元援建希望小學,但第二年就用來養豬,因學校太小,併校後就沒學生了。

學者:荒蕪因無前瞻性科學規劃

《楚天都市報》200811月曾報道,湖北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90年代中後期建成76所希望小學,後只有18所在運作,其餘不是賣給農民種莊稼、養豬養雞,就是被村委會佔用或一片荒蕪。華中師大教授范先佐認為,缺乏前瞻性和科學規劃是主因,特別是「一刀切」大量撤併農村小學,令部分農村學生難入學。不過,據央視報道,截至20199月,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已資助貧困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各地希望工程仍陸續展開。


湖北監利縣龔場鎮白衣村的希望小學在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中被撤併,目前已經荒廢。





撤併後的校舍有的被用作村委會辦公室,有的被租出成為廠房或倉庫,部分更成為村民的牛棚或養豬場。



低處未算低的國民黨

<轉載自201912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關仲然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兼任講師>

一年之前,國民黨在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當中以韓國瑜贏得高雄市長最為經典,畢竟「南綠北藍」一直都是台灣政治的政治分界,而高雄長年為民進黨陣地,要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韓國瑜卻成功了。所以在選舉過後,大部分人都相信國民黨已經全面復興,走出2016年、馬英九8年執政後所創下的谷底。

然而一年過去,當時短暫出現的樂觀已經一掃而空,各項民調都顯示國民黨在總統和國會選舉都大幅落後,普遍的預測都是:除非民進黨/蔡英文在明年111日之前出現致命大錯,否則國民黨要翻盤,將會是「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國民黨本來氣勢如虹,為何一年時間就弄得如斯田地?韓國瑜以及國民黨在今次的選舉,賣點又是什麼?

一盤散沙 表現似「趕客」多於動員

「百年大黨」國民黨,現在看起來就像一盤散沙。從年初初選到後來郭台銘退黨,黨內不同勢力、不同人物始終不能好好團結。政治人物各懷鬼胎不是新鮮事,但關鍵時刻還是需要放下恩仇,像蔡英文與賴清德就是好例子。相比民進黨一直以來都有不同派系的鬥爭(像所謂的「新潮流」、「正國會」或蔡英文自立的「英系」,派系分明、各自競逐黨內資源),國民黨黨內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派系「山頭」,最多只是像以往馬英九、王金平的公開不和。

但國民黨現在不同大老始終不能放下分歧,而韓國瑜最終也只能選擇沒有黨籍的張善政作為副手。張善政或可以跟韓國瑜互補長短,但論吸票能力、對藍營支持者來說,朱立倫會否比張善政更吸引?大家都心裏有數。這裏多少證明了,黨內有派系主義,不一定導致政黨不團結,關鍵還是看看政黨是否有足夠資源,可以分配、並滿足黨內不同力量。像日本自民黨,同樣是舉世聞名地由派系所主導,但長年以來都非常團結穩固,一直壟斷日本政治。

2016年是國民黨創黨以來的最低點,既然來到谷底,外界自然期望國民黨可以反彈(而2018年地方選舉就給藍營支持者帶來一點希望)。台灣政治,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支持者其實不相伯仲,因此選舉的重點,從來都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以及更重要的是要令各自支持者歸隊和投票。但觀乎國民黨和韓國瑜的表現,似是趕走支持者、令支持者放棄,多於動員支持者出來投票。

先談韓國瑜,爆冷成為高雄市長的時候,「韓流」「韓粉」席捲全台灣,「庶民」、貼地形象,與過往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都截然不同。但物極必反,韓國瑜上任之後頻頻失言,政績也未見突出,形象慢慢變成市井和低俗,即使韓粉依然為之瘋狂,但也同時直接令很多「非韓粉」的藍營支持者卻步。國民黨喜歡批評蔡英文是「空心蔡」、政策不實際,但如果換成信口開河的韓國瑜,又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立委推爭議性人選 無異政治自殺

當韓國瑜輸了總統選舉,國民黨本來還有另一戰場——立法院選舉。但在永遠都像老謀深算的吳敦義操盤之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選戰也愈打愈艱難,最明顯的就是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以國民黨的實力,即使如2016年的劣勢(只得26.9%選票),不分區也能取得11席(立法院不分區議席一共34席,由比例代表制所產生),意味在名單上排頭10位的候選人都是絕對的「安全名單」,近乎篤定當選。

在國民黨最初未修正之前的名單中,「安全名單」包含了「非常親共」的邱毅,而年屆71歲的吳敦義也排在第10位,幾乎嚇傻所有藍營支持者,黨內不同人士都表達不滿和關注。最後修改之後,名單上再沒有邱毅,吳敦義也排後到第14位,但仍然包含了曾經公開撐香港警察的葉毓蘭,以及曾出席中共活動的吳斯懷,這份名單,依然是一點都不吸引。大部分人都覺得不解,不明白為何國民黨定出這樣的名單出選。如之前文章所提及,現在的政治氣氛,國民黨的「中國牌」是注定打不響的,仍然提名出相關具爭議性的人選,其實與政治自殺無異。國民黨黨內並非全無年輕開放的人選,像上屆不分區立委許毓仁,是黨內少有以多元進步自居的人物,但卻消失在新一屆的候選名單之上。

未能拆招還自找麻煩 選情實艱難

作為政黨,政治氛圍或許超出了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像香港持續的抗爭運動,完全是賣「芒果乾」(「亡國感」)的季節;像忽然爆出來的間諜王立強,指控韓國瑜去年的當選有賴中共在背後發功。這些事件,國民黨本來就只能見招拆招,但吳敦義所帶領的國民黨,和到現在仍然不斷失言的韓國瑜,未能拆招之餘還不斷自找麻煩,國民黨的選情實在艱難。

最後,有人可能問,除了求神拜佛希望對手出錯之餘,現在的國民黨還有什麼可做、有什麼賣點?繼續是無限發酵蔡英文論文風波?還是在「一國兩制」的陰霾之下繼續打「中國關係」經濟牌?或許,就只有吳敦義自己才心裏有數。

(台灣選舉分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