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香港年輕世代的怒氣從何而來?


<轉載自201985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兩周前本欄拙文〈日本年輕人為何偏愛自民黨?〉無論在香港還是台灣,都引發一定反響。許多讀者紛紛對照自己社會時下年輕世代的精神面貌,感嘆為何同樣都是東亞社會,所呈現的畫面會是如此截然不同;也有人作為思索社會變遷的問題意識,慨嘆如何才能像日本一樣,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筆者並無意過度誇大日本年輕世代對現實的接受,及對未來的樂觀程度。然而相對於日本,當下香港年輕人因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急速變遷而陷於看不到未來的困境,卻是毋須贅言的客觀事實。

然而,這並不是一直以來的一道風景。

那一代的香港年輕人 曾經意氣風發

筆者30年前由香港負笈東瀛,那時的香港正沉浸在「東方之珠」最為絢爛的光輝歲月裏。當時香港在經濟及各方面的發展均處在巔峰狀態,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在「四小龍」之中更拔得頭籌,新加坡、台灣、韓國都給比了下去。

那時台灣人心目中的香港,是一個「進步」、「自由」、「國際化」的大都會。手扶電梯的速度比許多國家都快兩拍的香港社會運作的高效率,與不止於台灣,連亞洲第一個先進國家日本都望塵莫及的廉政公署機制及其背後嚴明的法治,更是「東方之珠」最為亮麗的兩塊金字招牌。

那一代的香港年輕人意氣風發,在面對接踵而來的「六四事件」及「九七問題」等外部因素的衝擊後,一部分中產階級選擇了離開香港,「移民潮」一時蔚然成風。在回歸之前,香港移出的人口連年平均高達1%,合計這股移民潮移走了共約60萬香港人口。然而,無力移民的絕大多數港人,則是以現實的態度,調整心態,從「無奈」轉換為「積極」,努力適應「一國兩制」的新環境,投入到回歸後新香港的建設當中。這是為何儘管2003年出現「反23條立法」的50萬人遊行,香港回歸後首10年的「中國人」身分認同達到高峰,並與「香港人」身分認同發生逆轉的緣由。

經濟被大陸趕上 是不滿主因嗎?

然而,回歸後香港的發展,並沒有給新一代年輕人看到社會的進步與香港未來的光明前景。就在此納悶的過渡期,「兩岸三地」的另外「兩地」,也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形之下,香港的地位則失去了昔日輝煌,陷於經濟上被大陸追趕、在政治上被台灣拋離在後的尷尬困境。

經濟上,中國大陸在進入20世紀後,「崛起」態勢日趨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深圳的GDP總值,更在去年超越香港。昔日的國際大都會、閃爍耀眼的「東方之珠」,如今只淪為祈求藉「大灣區」的發展藍圖來分一杯羹的地步。

「經濟因素」常被內地輿論,甚至香港官方用來作為分析香港年輕人不滿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內地媒體的論述,更傾向於因香港經濟地位下降,造成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理不平衡」,因此累積了不滿情緒云云。然而,這卻是極不到位的偏頗觀點,尤其用來解讀香港年輕一代的所思所想,更顯得荒謬。

如今在「反修例運動」中成為主體的香港年輕人,既未經歷過當年香港經濟的輝煌歷史,也不具有港英統治時期的殖民地經驗。因此,他們看到香港的「沉淪」,並非和1980年代的殖民地時期比較的結果,而是源自於對現實一天一天「變壞」的危機感。即使是經濟問題,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地產商掌控香港經濟、特區政府與商界形成互相依存的「庇護關係」(clientelism),以及中資控制香港本土經濟包括媒體、出版業的比例不斷擴大,導致年輕人不僅「再也買不起樓」,連言論空間也在日益縮小的光景。

自由空間縮小 普選遙遙無期

昔日自由度,包括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方面凌駕於台灣的香港,在回歸後因受限於《基本法》的規定及當權者以「國家安全」優先的思維,而在民主發展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姑且不論在2014年後普選議題陷入死局而遙遙無期,即使根據基本法賦予的「循序漸進」、「最終達至普選」的承諾,能在「50年不變」期限的2047年順利達成「雙普選」,也將慢了台灣足足超過半個世紀(台灣於1992年及1996年分別全面實現立法院改選及總統直選)。如此的民主發展狀况,如何讓公民意識日益高漲的香港年輕一代滿足呢?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721日「元朗事件」後的724日至26日所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以年輕世代為主體的這場「反修例運動」所提出的主要訴求,都得到大多數香港市民認同,包括79%受訪者支持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73%要求政府全面撤回修例、63%認為政府應該重啟政改、59%支持不應將示威行動定性為暴動,以及50%認為特首林鄭月娥應該下台。

在這項民調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直接問及香港年輕人不滿的原因部分。在1429歲年齡層中,91%的受訪者認為「不信任中央」是導致年輕人不滿主因,「不信任一國兩制」和「不信任特首」也高達86%84%;相比之下,對經濟及民生部分的不滿則偏低,分別只有58%44%的年輕人認為因居住或經濟問題產生不滿情緒。事實上,在這波抗爭運動中被捕的年輕人裏面,就不乏本港的大學高材生。

如何應對年輕世代公民意識的提升?

5年前的「佔中/雨傘運動」後,特區政府傾向於透過民生政策的改善,來撫平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不滿情緒,也熱中於在教育上強化年輕人對中國歷史與今日國家發展的認識,期望從而讓年輕人產生更強的「中國人」身分認同。然而,當下這波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印證了5年來的這些努力,並無成效。

仍在持續中的「反修例運動」如何發展,尚未明朗。然而,在這場「遍地開花」的運動中,年輕人通過包括「連儂牆」在內的各式各樣的參與,大幅度提高了公民意識,卻是毋庸置疑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倘若當權者也能在這場空前的社會運動中,到位地理解到年輕人的所思所想,而制訂出一套到位的青年政策,導向社會的長治久安,仍為時未晚。

陸停自由行對台示警 後續影響恐超越選舉


<轉載自201985 明報 社評>

大陸官方宣布,「鑑於當前兩岸關係」,決定自8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自由行)試點。由於目前大陸赴台自由行試點只限這47城市,實際上等於暫停了全大陸所有赴台自由行,這是自試點2011年開始以來首度叫停,由於目前大陸不少台灣團實際上也是由散客自組而成,因此陸客數目勢必大減,這對台灣觀光業者猶如晴天霹靂。雖然此舉被視作對台灣2020年總統立委二合一大選的介入動作,也有解讀為對台灣高調介入香港反修例的報復,但今次的動作與以往不同之處,反映了北京對台思維的轉變,影響範圍恐不限於2020年大選,後續會否有其他動作出台,對香港有何連帶影響,值得關注。

與以往選前限制不同 或屬窮台戰略一部分

與馬英九執政時陸客高峰時一年赴台400萬人次相比,蔡英文上台後陸客人數已經大減。據大陸統計,2018年赴台陸客約269.6萬人次,比2017年減少1.35%,其中自由行旅客107萬人次。以本月到明年1月大選約半年計,台灣旅遊業者估計自由行陸客會減少約70萬,經濟損失約新台幣200億元,消息公布翌日,台灣觀光類酒店業股的股價應聲下挫。台灣內政部評估,大陸停發簽注效應,最快到第四季或明年首季才會顯現,以陸客每月來台自由行10萬人次(業界估計是15萬人次)估算,對台灣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僅0.1個百分點。

叫停自由行對台灣整體經濟損失或許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這項動作傳達的信息。過去台灣選舉前,大陸也會低調減少赴台遊客,惟今次卻首次正式發布官方公告,顯然是希望擴散信息,引起關注,達到警示效果。

在官方公告中,開首明言是「鑑於當前兩岸關係」,直接表達對台灣當局的不滿。似乎生怕外人看不懂,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翌日再評論稱,大陸居民赴台自由行試點,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背景下啟動。他指摘民進黨當局不斷推進「台獨」,煽動對大陸敵意,挑動兩岸對立,嚴重破壞自由行試點的基礎和條件,又表示兩岸同胞都希望兩岸關係早日回到和平發展正確軌道上來,陸客赴台旅遊能盡快回復正常、健康局面。言下之意,只要兩岸關係未得改善,陸客自由行就不會恢復。

以往北京在台灣選前縮減陸客,多於投票前3個月時實施,目前距台灣明年111日大選投票日還有半年,預示這次大陸減少赴台遊客的目的似有所不同。而且過去減少的多是旅行團,今次則對自由行散客開刀。有分析認為,此舉不像是應對選舉的臨時措施,而是「窮台戰略」的一部分,減少散客對台灣的旅遊業者與中南部鄉村衝擊相對較小,打擊面較小。不排除叫停自由行只是對台經濟施壓的第一步,後續可能還會有舉措出台。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台方去年有800億美元順差,若失去大陸市場,台灣的國際收支即變赤字。

台灣總統蔡英文批評大陸此舉是「戰略上很大的錯誤」,又說觀光不應被政治化,說明她深知北京此舉的針對意味。在當今世界,貿易制裁固然是雙刃劍,卻愈來愈常被用作政治武器,從美國制裁中興、華為,到日本制裁韓國,這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焦土政策,屢見不鮮。從威脅要對美企設「不可靠實體清單」,到宣布制裁對台軍售的美企看,北京也傾向走令對手畏威的路線。

京對台思維跳脫窠臼 港台來往恐再受限縮

過去,每到台灣選舉前,大陸都盡量避免出台激烈的對台舉措,以免被民進黨「撿到槍」炒作,但今次不僅高調叫停赴台自由行,解放軍更在台海大規模軍演,顯示北京對台政策已跳脫被台灣選舉綑綁的窠臼,不再懼怕對民進黨有利,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變成以我為主。經過近年的島內形勢演變,大陸對和平統一台灣的前景日趨幻滅,對於藍綠誰人上台,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在意。

島內的選戰會否因大陸的這種介入生變仍難逆料,但現在看來,在藍綠勢均力敵的較量中,以台北市長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下月若加入戰團,恐怕對蔡英文的威脅更大一些。但無論如何,2020年台灣的大選,都不同於以往,將會是影響兩岸關係未來510年的重要分水嶺。

長期以來,香港既是兩岸交往的紐帶,又是兩岸角力的戰場。因兩岸關係改善,前幾年港台關係也升溫,台灣駐港機構得以正名,香港亦開設駐台機構,兩地交往空前密切。隨着兩岸關係低迷,港台關係也受影響,特別是今次反修例風波,因涉台案件而起,台方高調介入,已觸碰北京眼中「紅線」,後續對港台官方關係會產生何種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在台北有人提議修訂《港澳關係條例》以制裁港警和官員的氣氛下,港台兩地人員來往會否再受限縮,雙方派駐人員會否重演港英時期遭驅逐的情况,令人十分憂心。

Mainland's suspension of individual tourism permits for Taiwan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have announced that, "in view of current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y have decided to suspend the trial run of a scheme under which residents from 47 mainland cities can visit Taiwan as individual tourists effective from 1 August.

The number of mainland visitors to Taiwan during Ma Ying-jeou's presidency reached a peak of four million a year. The figure has fallen sharply since Tsai Ing-wen assumed offic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the mainland government, around 2.696 million mainlanders visited Taiwan in 2018, 1.07 million of them individual visitors. That was 1.35 percent down from the 2017 figure. People in Taiwan's tourist industry estimate that,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is month and the elections next January, roughly half a year in length,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 visitors from the mainland will fall by around 700 thousand, resulting in economic loss of around 20 billion New Taiwan dollars. The day after the mainland government's announcement, the shares of companies in Taiwan's tourist and hotel industries tumbled. Taiwan'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estimate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mainland's move will not surface until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is year or the first quarter of next year at the earliest. Based on the estimate that 100 thousand mainlanders visit Taiwan on individual tours every month (the industry's estimate is 150 thousand), the move will affect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by just 0.1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past,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would avoid introducing provocative measures against Taiwan before elections so as not to provide fodder for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his time around, not only have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called off the individual visit scheme to Taiwan in a high-profile manner, but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as even staged a large-scale military exercise in the Taiwan Strait. This shows that Beijing's policy towards Taiwan is no longer hamstrung by elections in Taiwan as before. It no longer baulks at a policy that benefits the DPP. In the past, Beijing pinned its hopes on the Taiwanese people, but now its policies are Beijing-oriented. Following the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hope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has vanished.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y now care much less about which camp - the blue camp or the green camp - and who will come to power.

It is hard to predict how such intervention by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will change the dynamics of elections in Taiwan. But as things stand, the blue and green camps are on a par with each other. The white camp represented by Ko Wen-je, the mayor of Taipei, might constitute a greater threat to Tsai if it joins the fray next month. No matter what happens, Taiwan's elections in 2020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ast. They will mark a watershed moment that affects cross-strait relations over the next five to ten year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Hong Kong has been a link enab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nd a battleground for both sides' rivalry. Several years ago, owing to improvement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also blossomed. Taiwan's agencies in Hong Kong had their names rectified, while Hong Kong also established agencies in Taiwa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were unprecedentedly frequent. However, as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hit a l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has also been affected. The protests against proposed amendments to the Fugitive Offenders Ordinance, originated from a criminal case involving Taiwan. The high-profile intervention of Taiwan has threatened the "red lines" of the Beijing government. It deserves high level of attention how the ramifications of the incident will affect the offi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Taipei, there are suggestions that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u be amended so as to impose sanctions on Hong Kong police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ith such an atmosphere, it is deeply worrying whether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will be further limited and whether officials accredited by both sides will be expelled in a repetition of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陸停自由行對台示警 後續影響恐超越選舉

大陸官方宣布,「鑑於當前兩岸關係」,決定自8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自由行)試點。

與馬英九執政時陸客高峰時一年赴台400萬人次相比,蔡英文上台後陸客人數已經大減。據大陸統計,2018年赴台陸客約269.6萬人次,比2017年減少1.35%,其中自由行旅客107萬人次。以本月到明年1月大選約半年計,台灣旅遊業者估計自由行陸客會減少約70萬,經濟損失約新台幣200億元,消息公布翌日,台灣觀光類酒店業股的股價應聲下挫。台灣內政部評估,大陸停發簽注效應,最快到第四季或明年首季才會顯現,以陸客每月來台自由行10萬人次(業界估計是15萬人次)估算,對台灣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僅0.1個百分點。

過去,每到台灣選舉前,大陸都盡量避免出台激烈的對台舉措,以免被民進黨「撿到槍」炒作,但今次不僅高調叫停赴台自由行,解放軍更在台海大規模軍演,顯示北京對台政策已跳脫被台灣選舉綑綁的窠臼,不再懼怕對民進黨有利,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變成以我為主。經過近年的島內形勢演變,大陸對和平統一台灣的前景日趨幻滅,對於藍綠誰人上台,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在意。

島內的選戰會否因大陸的這種介入生變仍難逆料,但現在看來,在藍綠勢均力敵的較量中,以台北市長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下月若加入戰團,恐怕對蔡英文的威脅更大一些。但無論如何,2020年台灣的大選,都不同於以往,將會是影響兩岸關係未來510年的重要分水嶺。

長期以來,香港既是兩岸交往的紐帶,又是兩岸角力的戰場。因兩岸關係改善,前幾年港台關係也升溫,台灣駐港機構得以正名,香港亦開設駐台機構,兩地交往空前密切。隨着兩岸關係低迷,港台關係也受影響,今次反修例風波,因涉台案件而起,台方高調介入,已觸碰北京眼中「紅線」,後續對港台官方關係會產生何種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在台北有人提議修訂《港澳關係條例》以制裁港警和官員的氣氛下,港台兩地人員來往會否再受限縮,雙方派駐人員會否重演港英時期遭驅逐的情况,令人十分憂心。

衝突螺旋式惡化 民怨宜解不宜結


<轉載自201985 社評>

財爺昨指香港齊心挺過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沙士疫情連環打擊,請大家對示威衝擊三思。屬內因的政治風暴正撕裂香港,遑論齊心,民怨宜解不宜結,港府要盡速緩解困局。

上周公布的第二季本港經濟按季增長錄得負0.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網誌指出,若第三季續呈負增長,技術上本港會陷入經濟衰退,而本港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正逐步增大。

政治風暴內因 03年更難解

財爺以當年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沙士疫情連環打擊為例,指出政府、市民和商界跨界別齊心合力,加上中央政策支持,本港終走出經濟困境,向前發展。他提醒過去兩個月的衝擊和目前正醞釀的一些行動,影響到民生和香港賴以成功的根基,傷及經濟元氣,受害的將是市民,請大家三思。

目前形勢的確惡劣,更須港人上下齊心。當年不論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甚至沙士疫情,都是外來輸入,都是外因,港人不論界別、身份,萬眾一心抵抗,醫護人員在沙士期間更無私專業、冒生命危險緊守崗位守護港人,加上內地自由行政策,終令香港走出困局。

現時和當日最大的不同,是最困擾香港的不是外因,而是內因,更因立場的不同,港人不但不再萬眾一心,反而撕裂內耗以至內鬥。一場因政府不當強推《逃犯條例》修訂激起的政治風暴正螺旋式惡化,挫傷本港政治、社會與經濟。

示威抗爭與警民衝突正不斷升級演化,過去兩日除暴力加劇如汽油彈、燃燒雜物、以巨型橡筋射磚頭入警署等外,亦出現分頭、多區與快閃示威等,如快閃堵塞紅隧,示威者更發起今天全港罷工、罷課、罷市與各區同時集會抗議等,令政府與警方窮於應對。而即使警方因應情況使用武力,以至以暴動罪控告被捕者,亦未見能起阻嚇作用。

推經濟陷衰退 更損長遠動力

各種暴力固必須譴責,惟各界十分擔心,如此下去恐怕暴力衝突將不斷升級,短期既打擊本港旅遊與零售,令本港今季亦出現負增長,經濟陷入衰退,更擔心或出現人命損失、警民關係無法復原、香港失去安全城市地位、不斷內耗與內鬥下經濟失去發展動力。

各界提出不少建議,呼籲繫鈴人的港府檢討如何回應示威者與市民訴求,港府不論從管治抑或經濟考量,都應從民怨宜解不宜結、宜疏不宜積出發,設法緩解困局。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國慶70年:開門忙慶祝閉門言憂患


<轉載自201982 明報 加東 中國版 撰文:鍾鳴九>

距離國慶70周年還有60天,北京方面的系列慶祝總結活動陸續開始。

一個月前頒布的「特赦令」,被視為是慶祝的前奏。目前,一批符合條件的服刑人員已被依法特赦。7月中旬,天安門景觀工程啟動。有消息稱,這是為「逢十」慣例的國慶閱兵做準備。

進入7月,國家統計局推出「70年數據」系列,陸續公布經濟機構、環境保護、文化事業、科技創新、能源結構等領域70年來的相關資料。據消息人士透露,科技、國防、經濟、外交等領域負責人或領軍人物將對相關領域作系列總結,預計8月中旬陸續在主流媒體播出。

除成就總結外,執政70年的中共也在作一場「刀刃向內」的總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目前已整兩月。中共希望通過這場「自我革命」,重溫「建國初期的執政理念和目標」。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正處於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決勝階段,面臨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深刻變化。中美貿易戰仍將繼續,國內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導向「由量轉質」,所引發的「經濟陣痛」消化仍需時日。這在當下和未來都對中共執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此時的憂患意識便源於此。

這一點,在中共中央近日密集召開的高層會議中也有體現。

729日,中共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在會上表示,在面對道路曲折、困難時,中共仍然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7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當下中國經濟面臨新的風險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

國慶70周年將近,中共面臨多重考驗。內地學者認為,中共帶領中國人民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如今要面對的是「強起來」帶來的所有考驗。危機並存中,中共深知穩內部、「做好自己」對於應對國內外變局的重要性,「刀刃向內」才是解局的根本所在。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80後成長印記 看中美此消彼長

<轉載自2019730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欄名 : 新香港人 撰文:耿春亞>

如今的香港,社會運動如火如荼,政治爭拗不斷,從社會心理學來說,你對我錯的討論其實意義不大。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香港人民要自立自強,恐怕還是得搞好經濟建設,這個道理,新加坡已經給香港上了一課。今天我想分享自己80年代內地出生成長,一路見證中國和美國此消彼長的故事。

可樂阿華田 童年滋味

80年代出生的我們,小時候是吃過一點苦的,生活的拮据其實不算甚麼,但兒時對玩具的渴望卻是影響深遠,以至於我有女兒後,第一時間買齊無綫遙控的汽車、飛機,自己玩得不亦樂乎,算是給自己童年的慰藉。上小學後,到了夏天,孩子們都愛雪糕冷飲,雀巢牌雪糕都是高檔貨,自然吃不起,就是當地生產的冰棍,也是期末考試成績優秀才能得到的獎品。可口可樂自然也是高檔貨,因為我父親在化工廠工作,企業有個小型食品廠,自產汽水給生產綫上的工人們解暑。我父親會把汽水票省下來給我,至今都還記得帶表弟表妹們去領汽水的那種興奮。

到了90年代,小學快畢業那兩年,開始流行沖泡飲品:果珍、阿華田、雀巢咖啡,果珍的廣告說是美國宇航局指定飲品,沖泡後酸酸甜甜橙子味道很好喝。阿華田那種朱古力的美味,也是孩子們的最愛,以至於我來香港後,很多時候吃飯選擇飲品,雖然知道熱量很高,但還是會叫上一杯阿華田,兒時的美好滋味瞬時湧上心頭。這兩種沖泡飲品,在當時算是高檔食品,在六年級的時候母親買給我,當做考中學衝刺時期的營產品。那種兩瓶裝,其中一瓶叫咖啡伴侶的禮盒裝雀巢咖啡,就捨不得買了,只是在別人家裏喝過幾次,盡管覺得咖啡很難喝,但感覺上還是很高級的。

到了中學,我父親單位的一位領導去美國考察,因為曾經是鄰居,回來時給我帶了手信,一個小小的圓形鐵罐,上面寫的全是英文,從包裝圖片上可以看出是堅果,取下塑料蓋,還有層密封易拉鐵蓋,優質混合堅果的味道很是好吃,小小的一罐,被我小心翼翼地吃了2個月,那個精美的小鐵罐,還被我保留了很長時間,用來做收納盒。

內地科技蓬勃 美國貨優勢不再

到了大學,作為清華的學生,那個年代自然都是以去美國留學為基本目標,更有前輩校友,到了美國即使洗廁所端盤子,也要在美國留下來,似乎真覺得美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彼時的美國,如同中國人給他們起的名字一樣,想起來都覺得「美」。

斗轉星移,911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美國的簽證審查,使很多優秀的清華學生留在了內地,很多人趁機創業,成為行業翹楚,我也因緣際會地來到了香港闖蕩。

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內地科技產業迅猛發展,很多時候,作為「唯利是圖」的消費者,即使不談政治口號,我們的消費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變化。最近半年,我的兩張信用卡發生了莫名其妙的盜用,一次是被盜用在amazon消費數百港幣,另一次更誇張,在itunes.com上被連刷9筆,合計近萬元,打給銀行,銀行竟然問我這張卡是否有在apple店舖使用過,難道銀行經歷過類似的客戶經驗?幸好我及時發現追討,可惜蘋果公司賺不到我這筆利潤了。當下我下定決心,下一部手機轉華為,屁股決定腦袋嘛,換誰都不會放心再把信用卡資料存入apple ID裏任人宰割。還是支付寶好,任何一筆支出,不看甚麼虛偽的信用,只有經過支付確認的交易才獲認可,絕對安全可靠。

港青應爭取深造 面對全球競爭

不單是手機,我最近買便攜電腦,挑來挑去,找到一款華為MateBook E平板電腦,windows系統,可裝卸鍵盤,高效硬盤,四千多港幣,非常好用。蘋果電腦?還是留給美國人民自己用吧,對我而言,又多了一個放棄美國產品的理由。

不知不覺中,美國似乎已不再給我們美好的感覺,不是美國變差了,而是我們在中國的生活變得美好了。如今清華學生的潮流,不再是去美國深造讓人羨慕,而是海外歸來創立事業更被人稱道。

不管香港怎麼鬧,最終是中國與美國的博弈,如今的內地,其實並不關心香港如何,因為經濟的發展與競爭,已經不再需要香港這個支點的存在。過去香港戰略性的地位和價值,正隨着全球化改造和中國自主崛起而發生質的改變。真正關心香港的年輕人,就應該為年輕人爭取深造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面向未來的信念理想和知識技能,同全世界的年輕人去競爭前途命運。

我媽媽從小就告訴我:命苦不要怪父母,命苦不要怪政府,18歲之後,不要在呆着家裏,即使讀書,也是有多遠「滾」多遠,該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和未來了。

韓國瑜與年輕人脫節 選情藏暗湧

<轉載自2019730 國是港事 撰文:葉振東 資深政評人>

台灣的國民黨在新北市板橋體育館舉行第20屆第3次全國代表大會,經黨代表起立鼓掌通過,高雄市長韓國瑜正式成為2020年國民黨總統參選人。

韓國瑜獲得提名後,馬上發表演說,表示明年的台灣總統選舉,選的不是顏色,而是方向,是一場關係到中華民國存亡、台灣下一代生死的選舉大戰。韓國瑜說得慷慨激昂,黨內歷任主席也齊集,以示支持藍營的新共主。

國民黨初選勝 卻惹黨內爭議

不過,筆者從網絡直播中看到的畫面,韓國瑜所謂的下一代,似乎都不在會場之內,青年群眾主體不知從何說起!國民黨不但未能擺脫老氣的形象,連新共主的演說也只不過是老調子。韓國瑜最終是否能夠代表「台灣人」,奪得總統寶座,實在令筆者十分懷疑。

首先,韓國瑜的代表性本身已引起黨內爭議。韓國瑜是以44.8%支持度,壓倒鴻海創辦人郭台銘27.7%出綫。表面上,這個結果應該是令人心服口服,但只要我們細心分析,便會發現是次黨內民調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仿效民進黨黨內初選,固網電話與手機民調各佔一半的做法。即使郭台銘以參選人身份,在黨內會議中,力主要加入手機民調,最後卻遭黨中央否決。

要知道台灣現有1,705萬人使用智能手機,佔全台人口72.2%,在如此高的智能手機覆蓋率下,我們可以認為年輕人與上班族應該都包括在內。黨內民調不包括手機,與台灣的主流社會發展本身就已經背道而馳。而且黨中央不採用手機民調,非但氣走了一位郭台銘,而有可能招致黨內分裂。更重要的是民調的操盤,反映了國民黨的基本盤分布,原來就只是上了年紀的歐巴桑。這種民調結果極易麻醉了韓國瑜,而忽略了首投族、自然獨和下流中產,對他選情的破壞力。

其次,韓國瑜的演說中,表示這一「戰」是為了創造一個「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新台灣奇迹,充滿着天下為公的味道。雖然自2000年前後,台灣經濟不景氣已經快要20個年頭,「拼經濟」差不多成為了諸位總統參選人的口頭禪,民眾也快要聽到膩了。不過,若我們真心相信,藍營的支持者是希望韓國瑜造就「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話,那便無法解釋他們為甚麼不支持郭台銘。

郭台銘的產業全在大陸,他遠較韓國瑜清楚大陸的紅綫,而不會犯龍麟;他亦是台灣首富,他要讓人民有錢的話,應該亦較韓國瑜有把握吧。

「愛台灣」邏輯 蔡英文更佔優

民調的結果,其實是反映了台灣民眾的一個原則性問題,就是:「誰愛台灣?」在沒有跨黨派參選人比較之下,郭台銘的致命傷,正正是在於他與大陸的關係過度密切,選民非常擔心萬一出現兩岸糾紛的時候,郭台銘是否可以摒棄個人的商業利益,從「台灣本位」出發,為台灣發聲。選民既對郭台銘有所懷疑,那自然就會支持與大陸沒有甚麼關係的韓國瑜了。

同一個「愛台灣」邏輯,當韓國瑜篤定出綫,代表國民黨與民進黨籍蔡英文對決時,我們會發現各大民調開始出現逆轉,蔡英文的支持度,較韓國瑜高5%14%。一般的評論解讀是蔡英文受到香港修訂《逃犯條例》爭議之利,而扭轉劣勢。實際的情況是,全台民調反映蔡英文敢於對大陸說不,展現出的台灣本位,遠較韓國瑜靠譜。即「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在「愛台灣」這個原則性問題面前,恐怕未能打動選民。

還有一點,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韓國瑜當上了高雄市市長,經常把「發大財」掛在嘴邊。可是根據台灣財政部公布《縣市政府財政狀況分析》報告顯示,高雄市去年的債務餘額達約615億港元,平均每名高雄市民要負擔22,132港元的債務,位居全台之冠。畢竟韓國瑜上任不足一年,他大可以把債台高築的責任推給當年的陳菊政府,但我們萬不可以忘記,從政治上,選民的觀感往往大於理性,當問題未能短期得到顯著改善,選民便會質疑韓國瑜連一座高雄市也無法做到收支平衡,又如何讓台灣2,300萬台灣人「有錢」呢?

誤以為新生代 只追求多賺錢

若韓國瑜無法自圓其說,這個期望落差,極有可能令他陰溝裏翻船。最令人扼腕的是,韓國瑜對年輕人與新生代的解讀,犯了與香港特區政府同樣的低級錯誤。就是把他們寵物化,誤以為他們還在追求高物質的生活水平,而沒有認真了解他們其實最在意的並不是錢賺多了,房子買了,而是他們寧可過簡約的生活,也要捍衞的台灣主體認同。

若韓國瑜仍以「台灣安全、人民有錢」作為選舉政綱的主軸,恐怕年輕人與新生代將與他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