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中方逐步鋪西沙無線網絡

<轉載自201510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海南省三沙市昨日表示,該市七連嶼人居島礁已全面覆蓋無線網絡,其他西沙群島島礁的無線網絡信號覆蓋工作也將逐步完成。

據中新社報道,本月1日起,三沙市開始在七連嶼人居島礁趙述島和北島安裝互聯網無線網絡設備,已安裝完畢。西沙群島分為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七連嶼屬於宣德群島。而三沙市也將逐步在永樂群島的晉卿島、鴨公島、銀嶼島、甘泉島、羚羊島安裝無線網絡設備,實現西沙島礁無線網絡信號全覆蓋。

中國政府於2012年在西沙群島設立三沙市。由於遠離大陸,西沙群島的居民和工作人員長期以來只能通過手機網絡上網,費用高、信號亦不穩定。三沙市信息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通過在島礁安裝室外無線天線,使室內網絡擴展到室外網絡,方便島上工作人員辦公和漁民上網,豐富島礁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沙燈塔啟用「將繼續建」

此外,新華社報道,中國9日宣布南沙華陽礁燈塔和赤瓜礁燈塔正式投入使用。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前日稱燈塔將為經過該海域的船舶提供導航助航服務。她表示有關部門已根據中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國際通行做法,就兩座燈塔的啟用發布航行通告和航行警告。

她透露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建設還未停止,「下一步,中方將會繼續在南沙群島有關駐守島礁上建設其他民事和國際公益設施,更好地服務南海沿岸國家和航經該海域的各國船隻」。


南海激流暗湧 成中美紛爭熱點

<轉載自20151012 明報 社評>
中國在南海的兩個島礁的燈塔上周亮燈,標誌着中方的島礁建設已進入設施完工啟用階段。英美傳媒報道,美國海軍或在兩周內派艦艇進入中國在南海填海擴建的島礁12海里範圍內,以強烈表達不承認相關島礁的主權主張。太平洋美軍司令哈里斯稱,軍方已為上述行動做好準備工作,只等總統奧巴馬下達指令。這些消息在習近平剛結束訪美、下月將訪問越南並將赴菲律賓出席APEC年度峰會之際放出來,顯示南海問題很可能成為未來中美矛盾的新熱點。
各方勢力紛介入 南海矛盾或激化
在中美各種矛盾中,人權問題是多年之爭,流於口水戰;網絡黑客和商業竊密問題也不過是諜戰的一部分,加上中方妥協,更拘捕部分黑客,向美國釋出善意,兩國在此問題上不可能兵戎相見;在經濟融合的今天,貿易戰更難打得起來。只有南海問題,是近年中美兩軍海空對峙最多的地方,又有美、日、俄、印、菲、越以及東盟等多種勢力介入,可謂錯綜複雜,令中美在南海的矛盾愈來愈有可能激化。
不久前在習奧會後的記者會上,中美兩國元首在南海問題上各說各話,顯示對此問題分歧依舊。中方堅持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稱對此有充足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美國雖聲稱對南海紛爭不持立場,但堅持南海通航自由。其實美國還有一個不便宣之於口的理由,即南海是美軍長年對中國海空逼近偵查的重要通道,美軍機艦穿過南海可直抵中國核潛艇主要基地海南島觀測,中方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將解放軍預警範圍陡然擴大了數百甚至上千公里,對美軍機艦未來的偵查活動造成極大不便。
當然,中方的造島活動也引起東盟部分國家特別是菲律賓和越南的的不滿,菲、越兩國都有意借助美國軍力抗衡中國,這是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考驗,美方若無功而返,今後在亞太區將大失顏面。
日方態度趨高調 圍魏救趙為東海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在南海較為低調的日本政府,近年在南海漸趨活躍,不僅積極強化與菲、越兩國的軍事合作,參與美菲聯合軍演,日本政府內部甚至出現由海上自衛隊船艦和美國艦艇一同駛入中國人工島礁周邊12海里內的構想。表面理由是南海是日本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航行自由是日本的生命線。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與近年的中日矛盾激化、日本外交重心轉向遏制中國方向有關。若中國深陷南海危機,有利於緩解日方在東海釣魚島面對的壓力,有圍魏救趙之功。
習近平將訪菲越 軟硬兼抽釜底薪
對於中國來說,南海問題事關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可謂退無可退。但環顧周邊,強敵環伺,輕啟戰端又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計。因此,北京對南海一直有軟、硬兩手,希望化解外界的壓力。
硬的方面就是堅持主權不退讓,拒絕接受菲律賓提出的國際法庭仲裁,在南海島礁的大規模基建更是宣示主權的具體動作;軟的方面,中方在多邊談判方面妥協,同意與東盟商討制訂「南海行為準則」,同時與越南達成管控海上分歧的共識,去年越南反華騷亂發生後,撤走了981號鑽井平台。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訪問越南,而按慣例他也將出席11月在馬尼拉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這兩次訪問雖對南海紛爭未必有止戈息爭的治本之效,至少可以緩和中國與兩國的緊張關係。特別是越共將於明年1月召開世代交替的十二大,親華的總書記阮仲富和剛在聯合國批評過中國南海立場的國家主席張晉創都將退休,未來新領導人對華取態值得觀察;而菲律賓明年5月也將舉行總統大選,目前支持度領先的前3名候選人中,有兩人對華態度溫和。因此,北京若採取主動,改善與越、菲兩國關係,對於有心介入南海局勢的美、日兩國來說,無疑有釜底抽薪之效。
由於中美兩軍已經簽署了機艦相遇的行為準則,近年來兩國軍方也開始建立定期溝通管道,只要雙方高層保持冷靜,就能避免擦槍走火。
長遠來看,南海問題的解決仍賴於中國與周邊各國的和平談判,制訂行為準則,來維持地區的和平安寧。因為南海戰事一開,不僅中美兩敗俱傷,處於矛盾漩渦的菲、越兩國,也難置身事外,整個東盟都難免池魚之殃,沒有人是贏家,最終令21世紀的亞太繁榮前景化為烏有。

Hot spot of Sino-US conflict
THE LIGHTHOUSES China had built on two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nt on last week. That means China's reef facilities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will soon be brought into operation. According to UK and US media reports, to express strongly America's rejection of China's claim to sovereignty over some islands Beijing has built there by reclamation, the US Navy may send in two weeks its vessels within twelve nautical miles of them. Harry Harris, who heads the US Pacific Command, has said the military have made preparations for the operation and are only awaiting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order. As Xi Jinping has just wrapped up his US visit and is to visit Vietnam and attend an annual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ummit in the Philippines next month, the transpiration of the news shows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may well be a new hot spot of Sino-US conflict in the days to come.
It is worth attention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hich used to keep a low profi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tive there. Not only has Japan positively stepped up its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and taken part in a joint US-Philippine military drill, but Tokyo has also come up with the idea of Japan Maritime Self-Defence Force vessels travelling together with US navel ships within twelve nautical miles of China's artificial islands.
As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has to do with China'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one may say there is no way Beijing can give ground about it in any manner. However, China being encircled by its strong enemies, its important pla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opening-up may be thwarted if it recklessly provokes a war. Therefore, Beijing has all along relied on both hard and soft tactics in dealing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in the hope of easing external pressure.
Its hard tactic is to refuse to give ground in any manner when it comes to sovereignty. It has rejected the Philippines' suggestion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be referred to an international court for arbitration. To assert its sovereignty, it has actually carried out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on South China Sea islets. Its soft tactic is to compromise at multilateral talks. It has agreed to have talks with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bout the formulation of a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It has also come to an agreement with Vietnam about managing maritime differences. Last year, it removed its 981 drilling rig after anti-China riots had broken out in Vietnam.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to visit Vietnam next November, and he will attend an APEC summit in Manila in the same month.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end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once and for all during either visit, but it is at least possible to ease Sino-Vietnamese and Sino-Philippine tension. Next January will see the 12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at which one generation will give way to another. Both General Secretary Nguyen Phu Trong, who is pro-China, and President Truong Tan Sang, who has just criticised China for its stanc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will then retire.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new Vietnamese leaders will be disposed towards China. Furthermore, next May will see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the Philippines. Two of the three most-supported candidates are affable to China. If China offers to mend fence with the two countries, it can doubtless spirit away what may fuel America's and Japan's intention to interve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ituation.
In the long term, the South China Sea question can only be settled through peace talk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urs. A code of conduct ought to be laid down so that peace and tranquillity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region. Once war breaks ou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th China and the US will suffer. Then, as both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are in the whirlpool of conflict, neither of them can avoid being affected, and the whole ASEAN will be victimised. None would win and, eventually, any hope for Asia-Pacific prosperity would evaporate.
南海激流暗湧 成中美紛爭熱點
中國在南海的兩個島礁的燈塔上周亮燈,標誌着中方的島礁建設已進入設施完工啟用階段。英美傳媒報道,美國海軍或在兩周內派艦艇進入中國在南海填海擴建的島礁12海里範圍內,以強烈表達不承認相關島礁的主權主張。太平洋美軍司令哈里斯稱,軍方已為上述行動做好準備工作,只等總統奧巴馬下達指令。這些消息在習近平剛結束訪美、下月將訪問越南並將赴菲律賓出席APEC年度峰會之際放出來,顯示南海問題很可能成為未來中美矛盾的新熱點。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在南海較為低調的日本政府,近年在南海漸趨活躍,不僅積極強化與菲、越兩國的軍事合作,參與美菲聯合軍演,日本政府內部甚至出現由海上自衛隊船艦和美國艦艇一同駛入中國人工島礁周邊12海里內的構想。
對於中國來說,南海問題事關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可謂退無可退。但環顧周邊,強敵環伺,輕啟戰端又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計。因此,北京對南海一直有軟、硬兩手,希望化解外界的壓力。
硬的方面就是堅持主權不退讓,拒絕接受菲律賓提出的國際法庭仲裁,在南海島礁的大規模基建更是宣示主權的具體動作;軟的方面,中方在多邊談判方面妥協,同意與東盟商討制訂「南海行為準則」,同時與越南達成管控海上分歧的共識,去年越南反華騷亂發生後,撤走了981號鑽井平台。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訪問越南,而按慣例他也將出席11月在馬尼拉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這兩次訪問雖對南海紛爭未必有止戈息爭的治本之效,至少可以緩和中國與兩國的緊張關係。特別是越共將於明年1月召開世代交替的十二大,親華的總書記阮富仲和剛在聯合國批評過中國南海立場的國家主席張晉創都將退休,未來新領導人對華取態值得觀察;而菲律賓明年5月也將舉行總統大選,目前支持度領先的前3名候選人中,有兩人對華態度溫和。因此,北京若採取主動,改善與越、菲兩國關係,對於有心介入南海局勢的美、日兩國來說,無疑有釜底抽薪之效。
長遠來看,南海問題的解決仍賴於中國與周邊各國的和平談判,制訂行為準則,來維持地區的和平安寧。因為南海戰事一開,不僅中美兩敗俱傷,處於矛盾漩渦的菲、越兩國,也難置身事外,整個東盟都難免池魚之殃,沒有人是贏家,最終令21世紀的亞太繁榮前景化為烏有。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涉違船舶安全法 日拘往釣魚島船長

<轉載自20151011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日本石垣海上保安部以船舶超出批准範圍、涉嫌違反《船舶安全法》為由,上周四(8)拘捕沖繩縣石垣市一艘船的船長,當時船上有5名自稱記者的人,而該船事發時正駛往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方向。

被捕的包括49歲船長「英壽丸」大城英樹和同在船上、來自東京的森尻親代。石垣海保部稱,當時另有5人在船上,他們自稱是美國或日本的傳媒人員。

石垣海保巡邏船當日上午約9時,在距離八重山諸島沿岸50公里附近要求「英壽丸」停船,該船當天下午2時前,在沖繩縣竹富町鳩間島以北約25公里近海始停下。

大城等涉嫌在當天駕駛船舶超越了離岸20海里的獲批准區域而被捕,翌日森尻翌日亦因被指合謀被捕。

蔡英文避唱「吾黨」 綠:改成吾民可討論

<轉載自201510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出席雙十慶典,唱「國歌」時避開「吾黨」。民進黨團幹事長蔡其昌表示,是否有唱「吾黨」無關宏旨,重點在於在野黨領袖出席雙十慶典,一起替「中華民國」慶生,以訴求團結、營造朝野和解氣氛;若執政黨執意計較小事,雙方格局、風度高下立判。

據《中國時報》報道,蔡其昌指出,台灣本是多元、民主社會,每個人對於歷史詮釋有各自看法,一方認同「國歌」,另一方可能覺得不符民主精神與時代意義,有人曾提議把「吾黨所宗」改成「吾民所宗」,或是把「三民主義」改成「自由民主」,這都能公開討論,不會因「國歌」沒唱完整,就代表不愛國。

蔡其昌說,馬英九總統昨日於雙十文告後,也把「三民主義萬歲」改成「中華民國萬歲」、「民主自由萬歲」,不會有人指摘馬英九背棄國父思想,各界應該把重點放在台灣如何團結合作。

民進黨團書記長陳亭妃表示,她當時也沒唱「吾黨」兩字。台灣解嚴後,邁入民主社會,整首「國歌」若有不妥之處,人民都可以自由心證、選擇跳過不唱,這都是民主社會所允許。至於政黨輪替後,不唱「吾黨」是否成民進黨慣例,她則說,唱與不唱取決自身,是自發性的,民進黨也不會要求支持者刻意怎麼唱。

民進黨立委莊瑞雄直指,「吾黨」就是指國民黨,雖然「國歌」從威權時代一路傳唱迄今,但自由民主社會不能強人所難,「吾黨」就是有人顧慮,然而一首「國歌」這麼長,少兩個字或是愛唱哪一段都無傷大雅,唱久就習慣。

昨日在雙十慶祝典禮序幕環節,蔡英文分別向「國旗」、孫中山遺像鞠躬。但唱「國歌」時,蔡英文唱完「三民主義」,到第二句「吾黨所宗」時跳過「吾黨」兩個字,又繼續唱「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展現氣勢 拉攏中間選民」

4年前台灣總統大選,蔡英文在台南市政府廣場出席2011年的雙十升旗典禮,唱「國歌」時就跳過「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從第三句「以建民國」才跟唱。2007年雙十,時任總統陳水扁並未出席大會致辭,僅參加大會禮成後的國防展演活動,創下總統取消雙十致辭的首例。

事後面對媒體詢問,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稱不能替蔡英文回答,又笑言「()可能在吞口水吧」。朱立倫則稱,有聽到蔡英文唱「國歌」,但未注意細節。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鈕則勳昨日對本報表示,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大隊人馬出席雙十慶典,是為了展現整體氣勢,威嚇國民黨,同時也「見習怎樣做台灣總統」。鈕則勳認為,蔡英文聲稱在野黨參加國慶「不再是個議題」,是為明年民進黨上台執政鋪路,如果明年慶典國民黨不來,她就可以批評國民黨破壞兩黨和諧關係。而這一舉動,亦展示蔡英文走中間路線,拉攏中間選民。

至於唱「國歌」時,蔡故意跳過「吾黨所宗」,鈕則勳稱之為「民進黨的傳統」,「如果她唱了這一句,綠色選民勢必反彈」。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馬﹕維持現狀已是台灣共識

<轉載自201510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馬英九總統今天表示,「維持現狀」已經成為台灣共識,這也再次證明政府7年來的兩岸政策,沒有「親中賣台」或「矮化主權」,反而成為民意的主流。

馬英九說,兩岸目前正處於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和平繁榮的時期,與2008年以前那種衝突對立的「現狀」,完全不同。

雙十節慶祝大會10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馬英九以「和平繁榮,永續台灣」為題發表演說。

據中央社報道,馬英九表示,7年多來,政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台灣海峽從東亞的戰爭熱點,轉變為和平大道,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肯定。

馬英九說,「維持現狀」已經成為台灣共識;在座朝野政黨的領袖,也都不約而同支持「維持現狀」,確實相當難得,這也再次證明政府7年來的兩岸政策,不但沒有「親中賣台」或「矮化主權」,反而成為民意的主流。

馬英九說,這7年多來,兩岸簽署23項合作協議,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會面多達5次並互稱官銜;陸客來台累計超過1,400萬人,去年一年就接近400萬人,增長10多倍。

馬英九指出,來台陸生從823人增加到3.3萬人,增長40倍;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節省關稅超過25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出口增加,受惠廠商有一半是中小企業;外銷大陸農產品更出現史上第一次順差,而且年年擴大。但台灣對大陸出口的依存度,反而因為政府分散出口市場而下降。

在國際空間方面,馬英九表示,7年來國際環境變得友善,兩岸關係改善是主要因素,兩岸不再進行惡性競爭。政府以創新思維,同時處理「兩岸」與「國際」這兩組關係,創造出一套嶄新的「活路外交」。

他認為,政府執政,就像建築一條公路。進度或許不夠快,但方向正確、計劃完整、基礎扎實,讓後人一上路就能大步向前。

馬英九呼籲,只要台灣堅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現在享有的和平繁榮現狀,就一定能夠繼續下去。

兩岸維持現狀 若下任沿用續和平

馬英九說,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台灣共識與兩岸共識就是讓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產生良性循環的基礎,如果下一任總統願意沿用,兩岸關係將繼續和平繁榮。

馬英九強調,兩岸維持現狀不是從天而降,不能視為當然。兩岸關係必須堅持原則,才能維持現狀;一旦偏離原則,現狀就會改變,又回到7年多前兩岸關係停滯、國際關係生變的困境。

他表示,兩岸關係得以維持現狀的原則包含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這是近八成民意支持的「台灣共識」,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這是由台灣提出、大陸接受、有五成以上民意支持的「兩岸共識」。

國民黨各懷鬼胎 拔柱「提油救火」

<轉載自2015101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陳淞山 台灣前考試院保訓會委員>
國民黨茶壺風暴的換柱戲碼終於化為行動,「柱下朱上」似乎已成定局,原本拱柱最力的民進黨與深藍陣營急得跳腳。
其實,換柱成功後受傷最大的卻是親民黨的宋楚瑜以及時代力量,宋楚瑜要不要退選?是否轉向與國民黨政治結盟或合作?親民黨立委選舉政黨得票能否跨過5%的法定門檻?同樣地,「柱下朱上」的結果,藍綠對決政治氛圍立即升高,時代力量能否維持跨越5%的政黨得票民調聲勢?的確已經產生了重大的政治變數,值得密切觀察。
換柱帶來曙光 實垂死掙扎
換柱、拔柱的結果,只是國民黨內部權鬥政治文化的縮影,雖然為時已晚無關總統選戰大局,但的確對國民黨岌岌不保的立委選情帶來新的政治曙光,即使禍福難料,至少也是垂死掙扎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抓就完全沒有希望,抓到了卻不知會飄向何方?
其實,只要國民黨能夠在崩解敗亡之際團結一起對外,換不換柱都無關立委選情的浮與沉,「柱下朱上」的政治操作最關鍵的價值是能否讓馬、朱、王、吳一起合作抗敵?能否讓已經流失的泛藍選民激發鬥志重新歸隊?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未有此迹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洪秀柱的犧牲就是正確的選擇,縱使洪想要魚死網破、玉石俱焚堅持戰死沙場,為了國民黨的生死存亡,換柱、拔柱誠屬政治上的必然發展!
問題是,國民黨目前黨內天王領袖真正着眼的是選後國民黨的黨權之爭,並不是看重立委選情的拉抬,這些人各懷鬼胎的政治算計只會讓換柱、拔柱成為「提油救火」的政治火藥庫,只要能夠炸死搶黨權的對手就是勝利,根本不會在乎衝鋒陷陣的黨籍立委候選人誰會戰死沙場。
錯過換柱時機 大勢已難改
因此,民進黨根本不必真的在乎「柱下朱上」的可能發展與結果,因為國民黨早就錯過換柱的最佳時機,此時的拔柱行動也只是國民黨眾多天王領袖的勾心鬥腳的奪權政爭遊戲,既無法拉抬國民黨的立委選情,也改變不了總統大選大勢已定的政治趨勢,更何況,拔柱後即將發生的洪秀柱與朱立倫死纏爛打內訌爭議,只會讓國民黨的政治形象重創,甚至破產,民進黨的立委選情優勢不會因此產生逆轉。
宋退選謀結盟 免提早敗亡
當然,對於親民黨及宋楚瑜而言,這是重大的政治衝擊與災難,原本藉由洪秀柱選情不佳而出馬角逐的宋楚瑜,在「柱下朱上」的政治變局中的確已經沒有參選的政治正當性與價值,縱使參選到底也沒有能力抵擋得住「棄宋保朱」的泛藍大團結政治氛圍,宋應該選擇退選並尋求與朱立倫的政治結盟及合作,否則,親民黨恐怕不可能在立委政黨得票率跨過5%法定門檻,比國民黨還提早敗亡。
當藍綠大對決的政治浪頭升起,親民黨瞬間弱化、泡沫之際,老台獨與新台獨合作的時代力量要想突破政治重圍的確更形艱難,畢竟,民進黨國會過半的政治聲浪也會加大力度讓泛綠選民重新歸隊,屆時,政治排擠效應的發展與結果,可能也只能讓政治實力不足的時代力量無法分到泛綠群眾的立委政黨票主力奧援,最後能否跨過5%的法定門檻?難度自然增加不少。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國民黨內鬥「倒柱」 大選難回天

<轉載自2015109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台灣總統大選再起爭議。本就風雨飄搖的國民黨,再度因為「朱上柱落」而震盪。即使經中央委員會議,國民黨黨內提名程序仍未「塵埃落定」。因不止黨主席朱立倫、原提名人洪秀柱,以及總統馬英九,甚或連立法院長王金平、及與北京互動較順暢的連戰、吳伯雄家族,都面臨政治旋渦,隨時晚節不保。
早在國民黨的大陸年代,所有重大「路綫鬥爭」,背後都是孫中山遺下的廣東幫,與蔣介石領導的上海幫惡鬥。國民黨以路綫、意識形態為包裝的內鬥,其實都是出於宗派利益。這種具有排他性的人際網絡和錢、權關係,成為政黨現代化的重大障礙。
黨內宗派衝突 現代化障礙
1949年國府遷台以後,尤其在蔣經國執權年代,從中國帶來的錢、權關係被打散,尤其是日據時期發迹的地主、專營商家,透過國家贖買,而釋出大量土地與佃農。再憑由此而來的資金與股票,而晉身工業家或現代投資者。直到今天為止,台灣不少工、商巨頭及金融寡頭,其崛興都可追溯到196070年代台灣的經濟改革。
在蔣經國年代,台灣固然因為尚未民主化,而有政府嚴重侵害人身自由甚或安全的境況;然而,在那個國民黨內人才豐沛——由財經專家而非職業政客治國的時期,台灣不止經濟建設,連吏治也在沒有廉政公署的情況下,頗顯清明。這和蔣經國本人及其團隊的果敢、剛毅施政風格,有密切關係。權是權,錢是錢,涇渭分明。
蔣經國暴斃後,李登輝以日據時期成長的本省人之姿接位,引起黨內、軍內反彈。李登輝治下,國民黨出現兩大變化,一是重新和中南部地方派系,以及以台北為核心的工、商、金融大家族過從極密。其二是逐步棄守中國認同。
在台灣,像李登輝等在日本治下成長,並在皇軍旗下參戰甚或陣亡者不在少數。要那一代台灣人全面認同國民黨的國家論述,脫離現實。即使馬英九上台近8年,也未有就「中國認同」作太多文章。
相反,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時,把總統府門前大道從「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用台灣原住民名號取代蔣氏象徵。到陳水扁勝出並連任總統,中正紀念堂前的「大中至正」四字,又被改為「自由廣場」。全台蔣介石像被一一拆除,只有朱立倫任縣長的桃園市,才「收容」了各式遺像,背後除卻歷史傳承,也有着推動旅業的考慮。
身份認同建構 國民黨無作為
總言之,在台灣民主化的數十年中,國民黨真正失去政權只在2000年至2008年共八載。然而,此前、此後的國民黨,無論由李登輝還是馬英九領導,都極少正面回應兩蔣、統獨、憲法等問題。既無法果敢地與大陸時期的歷史切割,開創新時代,積極進行本土化;又不願修補已顯陳舊的「黨魂」、「黨志」。「中國」二字,成為中國國民黨背負的歷史包袱。
就算馬英九掌握了全面的行政和立法資源,在其連任之後,從太陽花到反課綱運動,國民黨都失去和未來主人翁對話的能力與動力。長期在野的民進黨,反而主導了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的構建。
台灣的自由思想和個人主義,遠沒有香港之盛。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也是在民主化後才慢慢發育。因此,民眾對於身份認同、發展方向和價值論述,對政府、政黨有着更高的期待甚或依賴。無論民進黨或獨派的相關論述是否合理,甚或合法,國民黨在此領域全面避戰,才造成了洪秀柱以「急統」或「終統」的面貌出現。從一個極端鐘擺到另一極端。
而洪秀柱不止以極端手法,在統獨論述上將了黨中央、本土派一軍,又以原立法院副院長之姿,拒絕再度為王金平背書。終引起本土派以影響中、南部選情為由,逼迫朱上柱下。然則,民進黨的全國執政,首度同時掌握行政、立法機關,對國民黨以王金平為共主的中、南部本土派打擊更大。原因在於蔡英文進駐總統府的同時,民進黨也會取得立法院六成甚或更多議席。拉柱下台已成事實,但推倒秀柱的本土派又真的會得益麼?恐怕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