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蔡:台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

<轉載自2014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習近平上任後首提「一國兩制」,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指出,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政府代表台灣人的權利,應該要把立場說清楚。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也表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不是在中國威嚇之下做決定;從北京對香港民眾要求特首真普選的信用破產就可以看出,習近平沒資格跟台灣人談承諾。

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則反問,「習近平有尊重中國人民的選擇嗎?」他抨擊,在香港經驗後,如果認為「一國兩制」還能發揮什麼欺騙的功能,顯然是過於天真。習近平如此愚蠢可笑的談話,留給本來就決定去抱中共大腿的奴才聽聽就可以了,實在沒有必要公開來自取其辱。

北社昨晚舉辦募款餐會,蔡英文、黃昆輝、前副總統呂秀蓮等人都出席致意。

蔡英文受訪指出,兩岸要維持和平穩定的關係是大家共同的目標,台灣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也是社會絕大多數的共識,「我們跟中國有很多的差異,希望雙方透過溝通討論,體現相互尊重立場的不同,有分歧的地方縮小」。

呂秀蓮則表示,這是習近平掌握實權之後,透過台灣的親中統派傳達的信息,一國兩制就是台灣一定要投降,變成中國一部分,習近平把解決台灣問題當作相當重要的任務。呂強調,大家應該要不分藍綠發起運動,向世界吶喊,不接受一國、也不接受兩制。

黃昆輝也表示,台灣已是民主自由、主權獨立的國家,要改變台灣現況,必須讓台灣人民公投決定,而非在受脅迫下決定。

他指出,中國有太多不遵守簽署協議及承諾的案例,例如香港的一國兩制根本是騙局,香港不僅民主遙不可及,連言論自由都受到暴力威脅;中國也撕毀和圖博簽署的「十七點和平協議」,這樣信用破產的中國,沒資格跟台灣人談承諾,台灣人也會記取歷史的教訓,「不可能與虎謀皮,和一個騙子打交道!」

習近平提一國兩制 總統府:無法接受

<轉載自2014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6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新黨主席郁慕明等人時談及「一國兩制」,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至今已有103年歷史。政府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一國兩制」的說法,政府和人民都無法接受。

馬瑋國說,馬英九總統一直以來,多次公開聲明反對「一國兩制」包括200510月甫任國民黨主席時,接受專訪表示「核心價值第一是捍衛中華民國,反對台獨,但也不接受中國大陸的『一國兩制』」。

20063月,總統在三藩市僑宴時重申,「反對『一國兩制』,因為這將讓台灣失去主體性。台灣能選出自己的總統,有民主體制,台灣主體是不可忽略的角色,在國際上也一樣。」。

20104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時表示,他「不認為『一國兩制』對台灣是好的方案,因為台灣與香港迥然不同。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選出自己的總統、自己的國會,並且獨立運作。」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習:考慮「一國兩制」在台實現 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統派團體

<轉載自20149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由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和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的台灣統派團體,他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存在這樣和那樣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但是兩岸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習近平表示,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習近平向統派團體代表指出,長期以來,大家懷深厚的民族情懷,熱切盼望著民族的奮起,堅定地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大家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做出積極貢獻,我們對大家的努力表示高度讚賞。他表示,要藉此機會,向長期心繫和平統一大業,積極投身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朋友,致以誠摯的問候。

他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存在這樣和那樣的新情況新問題,但他認為,兩岸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所以大陸希望兩岸同胞能攜手努力,共同推進兩岸關係繼續向前,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前景。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率領的統派團體。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粵將設集體談判權 每年一次勞資商議

<轉載自2014925 明報 中國版>

廣東省有望在明年1月之前成為內地首個落實工人集體談判權的省份。《廣東省企業集體合同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昨日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規定,職工每年有一次機會與企業老闆集體協商工資待遇。

中新網報道,草案規定,勞方與資方協商代表各為39人,並各確定1名首席協商代表;集體協商每年不超過一次。與最早的諮詢稿相比,最新規定中,提起「集體協商要約」的職工人數從三分之一上升到半數以上,集體協商期也從60日延長到3個月。
廣東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委李煥新昨日透露,在諮詢中,部分企業對實施工資協商制度的時機是否成熟提出質疑。

指增成本 港商公開信反對

廣東近年來屢屢爆發罷工事件,動輒有數萬工人上街聚集,官方曾多次出動武警、特警到場戒備甚至驅趕人群。而民間的工人維權組織,也遭官方長期打壓。廣東有大量的港資、台資企業,在企業集體合同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後,香港多家商會在報章發出公開信,反對條例,認為將會提高投資成本。

根據《立法法》規定,地方性法規若與其他法規不牴觸,人大應當在4個月內批准。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安倍十舉措 中日如履薄冰

<轉載自2014923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郁志榮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特邀撰稿人/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
安倍晉三自從20121226日二度當上日本首相執政以來,堅持對華採取強的硬政策,以外交圍堵、軍事封堵以及輿論塞堵等手段,想方設法孤立中國,及採取各種對立、對抗、對峙行為,不禁令人質疑其改善中日關係之誠意。
反對防空識別區 掀軍艦對抗
一、反對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
中國國防部去年11月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安倍即時表示堅決反對,日本外務省當天通過電話向中國駐日使館表示抗議,日本眾院隨後更一致通過對中國劃設涵蓋釣魚島上空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提出抗議,並要求中方立刻撤銷。安倍亦下令日本民航停止向中方通報航行計劃報告,命令航空自衞隊連續不斷起飛戰機飛臨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挑釁和搗亂。
二、快速簽訂「台日漁業協定」
1996年,台日就東海「專屬經濟區」重疊部分的漁權問題先後進行16次談判,但毫無結果。20129月,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中國立場自是寸步不讓,但安倍利用台灣「劃界」心切,佯裝讓步促成台日漁權談判成功。協定表面上屬民間性質的漁業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臨時安排,不具備國際法上條約性質和效力。但實情是台日都將其視為具有「官方」性質的法律文書。
三、製造軍艦近距離對抗事件
去年日軍艦先後兩次闖入中國軍事訓練區和演習區,第一次是在1月下旬中國軍艦在東海正常訓練時擅自闖入偵察和干擾,及後更反咬中國軍艦對其進行火控雷達鎖定;第二次是在10月下旬,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公海海域舉行軍事演習和實彈射擊。日本海上自衞隊107艦「雷」無視中國反覆勸阻,強行闖入中方演習區,並長時間滯留。
倡中國威脅論 挑撥鄰國關係
四、大肆宣傳「中國威脅論」
去年10月,安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稱,若中國選擇以武力而非法律途徑改變現狀,中國將不會和平崛起。安倍毫不吝嗇氣力宣傳「中國威脅論」,其一途徑就是每年出版《白皮書》,今年《白皮書》提到「中國強化軍事力量的目的和目標均不明確,與軍事和安全保障相關的決策不夠透明」,「中國在東海、南海等海空域的活動急速擴大,日顯活躍」等,針對中國國防政策。
五、插手南海挑撥中越菲關係
日本近年直接介入中國和鄰國的海洋爭端,包括唆使菲律賓就「九段綫」等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仲裁,以利用現任庭長柳井俊二是日本人之方便,幫助菲國出謀劃策;安倍二度擔任首相後選擇越南為第一個外訪國家,其間為越南加強海上警察執法體制進言獻策和提供裝備技術幫助,在輿論宣傳上亦為越南撑腰打氣。
深化釣島衝突 遏華油氣開發
六、多項舉措促使島爭升溫
安倍上任後對釣魚島海域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一是針對中國公務船實施常態化巡航執法,成立千人奪島部隊和「尖閣專門部隊」;二是宣稱要派公務員上釣魚島;三是揚言要迫降飛往釣魚島上空的殲10戰機及捕獲中方飛行員;四是不斷在公開場合宣稱「尖閣諸島」是日本固有領土,與中國不存在爭議,並多次要求美國政府表態「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
七、強化西南諸島防衞強力制華
安倍在海陸空三方面加強監視中國,不僅跟蹤中方艦機在東海活動間隔愈來愈近,亦提升跟蹤時間和縮短跟蹤距離。「中期防衞計劃」下,沖繩那霸基地的F15戰鬥機增加20架至合共40架,又添置新型早期警戒機和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提高空中警戒監控能力;新設「陸上總隊」作為陸上自衞隊的最高指揮系統;為強化沖繩西南諸島的防衞,增設機動師團,並創建水陸兩棲部隊。
對抗挑撥抹黑 安倍誠意受疑
八、遏制中國東海油氣資源開發
去年7月,中海油等公司向政府申請開發東海七處油氣田。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隨即反對中國單方面的開發行動。中海油申請開發的區塊包括「黃岩二期」在內的東海西湖油氣田兩個項目,總投資300多億元人民幣。早在2005年,中國已經在東海油氣田建成了「春曉」平台,但在日本方面的干擾下,難以開展正常生產。
九、要求歐盟繼續對華武器禁運
今年1月,日本自民黨眾議院外務委員長河井克行向北約秘書長轉交安倍親筆信,信中安倍對歐盟商討解除中國武器出口禁令表示擔憂,又呼籲北約和日本聯手應對中國;今年3月安倍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電話通話時明確表示,日方希望歐盟維持對中國武器禁運。日本對中歐正常技術合作指手畫腳,就連中國海監部門新建的兩艘巡邏船將使用法國製造的直升機着艦系留格柵,及中國向俄購買最新戰鬥機蘇-35和新一代「拉達」級潛艇,日本也表現出高度關注今後動向之意。
十、批准擊落中國東海無人機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去年10月接受共同社採訪時透露,針對「侵犯日本領空」的外國無人機,如果其無視日方警告,日方將採取與有人駕駛飛機同樣的強制措施,可將其擊落。歸根究柢,是日方認為中國正在研發的無人機搭載高精度相機和高性能雷達,完全可以識別日方「警告」,因此決定採取有關強制措施。
安倍第二次上台後對中國採取上述十個方面的舉措,歸納起來有三方面:一是軍事對抗,二是挑撥離間,三是負面宣傳,這使安倍所聲稱重視中日關係、強烈要求與中國國家主席會談等言行都備受質疑。安倍是否骨子裏繼承其外公岸信介的右傾路綫,還看安倍將來是否願意對華真正釋出善意。

海軍20年造艦計劃 每年230億元

<轉載自20149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海軍官員透露,海軍計劃未來20年內,將建造41萬噸的驅逐艦,逐步汰換已老舊的4艘紀德艦,新型的驅逐艦完全台艦台造,並將配載神盾戰系,1艘造價約150億元,是美神盾艦價格的三分之一,初步構想是先建1艘,再依序建造後續。

這位海軍官員並透露,海軍同時規劃先造430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做為海軍三代艦的原型艦,並逐步替換成功艦與拉法葉艦。消息來源指出,雙船體巡防艦也完全是台艦台造,並以11艘的進度替換老舊軍艦,並讓造船廠維持穩定的造艦能量,而不是1次就把所需的軍艦建完。海軍估計,未來20年,可望造101530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

海軍官員表示,若以軍方軍事投資預算每年700億元為基準,海軍未來20年造艦所需經費,每年約230億元,佔投資預算的32%。這位官員表示,未來20年,如不造艦,二代艦維持費會非常高,還不如造新艦划算。

美國「國防新聞」報道,海軍下個月將公布軍力現代化,艦艇台造的20年計劃,自製艦艇計劃包括41萬噸驅逐艦、101530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兩棲船塢運輸艦,以及481200噸至3000噸的柴油潛艦。

據了解,海軍將在年底前提出20年建軍願景,說明自製艦艇想法,包括潛艦、雙船體巡防艦、驅逐艦與兩棲登陸艇等。

海軍年初曾表示,諾克斯級巡防艦、中字號登陸艦、錦江級巡邏艦等過於老舊,面臨汰除,其中向美採購的2艘派里級巡防艦,預計明年接回後,接替2艘狀況最差的諾克斯級艦;台造的雙船體原型「沱江艦」則逐漸取代錦江級艦。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安倍經濟學 舊酒新瓶難救日

<轉載自2014922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謝湧海 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日本國民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經濟低迷和挫折後,對安倍經濟學寄予厚望。但是,這種希望隨着今年以來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而破滅,民眾的失望情緒日益上漲。
日本前經濟產業大臣、民主黨眾議員枝野幸男日前在一場演講中對安倍政權提出批評,稱「安倍經濟學」只是幻想。
一、安倍經濟學是新瓶裝陳藥
「安倍經濟學」是以安倍命名的針對日本經濟振興的政策套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政策:
量寬零利率已12 無力提振
1.量寬的貨幣政策。該政策以結束通縮並刺激通貨膨脹率達到2%為目標,用物價上漲預期來促進民眾消費,從而帶動企業增加生產性投資,促進整體經濟增長。
為了達到這個久違了的2%的通脹目標,日央行每個月向市場回購債券7.5兆日圓(約合735億美元),擴大向市場投放資金。同時,日本政府一方面擴大公共財政開支,以增加公共消費和就業,另一方面,為了減少龐大的政府財政赤字,將分階段提高消費稅,從而到2015年實現政府財政赤字減半的目標。
2.激進的金融政策。在該政策之下,央行將日圓利率降至零的超低水平,日圓滙率則從安倍上台時的1美元兌80日圓,貶值至107日圓,以鼓勵日本企業出口和增加企業生產性投資。
3.經濟結構調整。安倍積極推動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談判,以加入TPP為契機,促進日本國內經濟開放和改革。據日本政府估計,加入TPP將使日本工業品出口增加,農產品進口增加,總體能幫助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66個百分點。
從歷史上看,安倍的上述政策既無新意,也難奏效。類似政策在日本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後就曾多次採用過。例如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日本為了拯救經濟,在1999年將央行的指標利率降到0.15%。之後不久,美國科技網絡泡沫破滅,20013月日本央行隨即將超低利率降至零利率,並推出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直至20067月。兩年後,即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後,日本再度推出了「量化寬鬆」的政策。
在過去十五年中,日本有十二年是在「量化寬鬆」的政策之下度過的。事實證明「量化寬鬆」救不了日本,每次「量化寬鬆」的結果無非是:1、超低利率,2、日圓貶值,3、日經指數上升,4、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大,5、實體經濟基本上在零上下波動。安倍經濟學實行以來大致情況也是如此。
今年二季度日本經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較上一季度萎縮1.7%,創20113月日本大地震後最大降幅;日本零售額6月份按年減少0.6%,是連續三個月下降;6月份所有家庭支出按年減少3%5月減少8%
量寬放水資金 未進實體經濟
二、安倍經濟學面臨的多重挑戰
1.量寬刺激不了資本投資。
安倍經濟學由貨幣政策、金融政策和結構調整三部分組成。其中量化寬鬆的放水資金並未真正進入到實體經濟中去,企業貸款並無因此而增加。數據證明,放出去的水又通過商業銀行存回到了日本央行的帳上。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日本高昂的生產成本導致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國內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盡管有些高精產業留守日本生產,但由於近十年來周邊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產業迅速崛起,令曾經風靡全球的日本品牌失去當年的風采和競爭力,許多企業難以為繼。
這些企業在沒有看到合理的投資回報之前是不會增加投資的,無論日本央行如何放水,均鼓勵不了日本企業的資本投資。
未針對人口老化 怎刺激消費
2.日圓貶值難刺激通脹。
日圓貶值與量寬疊加,安倍的如意算盤是告別通縮,將日本帶上通貨膨脹之路,以此帶動消費和投資。但是,日本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嚴重,日本消費者的消費概念日趨保守,再加上日本國民儲蓄率已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點。三十年前日本的國民儲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22.8%,十五年前降至10.5%,目前已低至3%。而該期間日本的適齡(1564歲)勞動者持續減少,由三十年前的8,700萬人降至目前的7,900萬人,為三十年來最低水平,而且這種減少趨勢還在加快。目前日本65歲以上人口已佔人口總量的25%,成為世界之最。
總之,日本的勞動力增長不足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安倍經濟學無法解決的難題,安倍不解決影響消費的核心問題,其量寬和低滙率政策恐難見其效。
國內阻力大 加入TPP路難行
3. 加入TPP的阻力重重。
安倍認為,只有開放日本市場,讓企業接受全球自由化的洗禮,日本經濟才可能浴火重生。但是日本民眾對當年「廣場協議」之下開放日本金融市場造成的惡果仍然記憶猶新。
現在,美國要求日本對外開放汽車、糧食市場作為日本加入TPP的先決條件。眾所周知,汽車是日本的支柱產業,美國要求日本消除各種技術壁壘,認為這些壁壘令美國汽車在日本銷量極低,但是美國的要求遭受到日本汽車業的強烈抵制。
另外,日本在歷史上一直視糧食為重要戰略物質,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地產泡沫時期,地價再高,仍堅持糧食自種自給。而TPP之下,美國則要求日本全面開放其低價農產品市場。
安倍一方面要向美國示好,參加TPP,另一方面遭遇國內重重阻力,使日美關於TPP的談判進程緩慢,十分艱難。
總之,安倍經濟學中金融、貨幣和結構調整「三枝箭」並非新鮮政策,且實行起來阻力重重,對振興日本經濟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