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綠營「脫中入北」暗藏算計 陸反制之道助台商深耕

<轉載自2025420 明報 社評>

中美戰略競爭不斷升級,全球經貿格局面臨深刻重組,在此背景下,賴清德政府提出「脫中入北」的產業投資策略,試圖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向「全球北方」靠攏。這一主張表面上是為了降低台灣的經濟風險,實則充斥「台獨」意識形態。將經濟引向單一方向,事實上也與多元發展的目標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或樂見台灣主動充當其對華戰略的馬前卒,利用台灣增加對北京施壓的籌碼。然而,特朗普一再表露了視台灣為可割可棄韭菜的態度,賴清德不負責任地將台灣推進中美博弈漩渦,只會讓台灣成為美國政治操弄的工具。

賴清德政治豪賭 為特朗普送子彈

特朗普提出「對等關稅」之時,台灣被課徵高達32%關稅,島內一片嘩然。49日,民進黨中常會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員吳介民作專題報告,探討關稅戰應對方案。吳介民提出台灣產業資本應「脫中入北」,賴清德對此大表贊同,稱台灣將以此佈局全球,形成「全球台灣」。顧名思義,「脫中」即台灣在經濟上脫離大陸,「入北」則是投向美國、日本與歐洲,尤其是加強對美投資。吳介民聲言,這個策略是順全球經濟動能與地緣政治變化趨勢而行,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並非由台灣執政黨的政治偏好帶動。

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外向型經濟體,台灣推動多元投資無可厚非,但把它等同於「脫中」,而且聲稱並非政治帶動,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回顧歷史,台灣從李登輝開始,在陳水扁與蔡英文時期曾力推「南向」與「新南向」政策,試圖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成效乏善足陳。吳介民自己也承認,所謂「脫中」是在特朗普首個任期發動貿易戰之後才「催化了速度」。從貿易戰爆發至今的情况來看,中國不僅穩居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而且規模持續增加;另一邊廂,美國蠻橫實施貿易保議主義,引發其盟友紛紛質疑「美國是否還值得信賴」。硬要把「脫中」與「順應全球趨勢」扯上關係,自作多情地將台灣經濟與所謂「全球北方」綁定,顯然是掩耳盜鈴。

兩岸貿易近年確實走下坡。以特朗普首次執政為界,2016年台灣對陸港出口達1119.86億美元,對美出口只有333.96億美元。此後數年,台灣對陸港出口仍在上升,到2021年才掉頭下滑,對美出口則持續上漲。去年陸港佔台灣出口份額降至31.7%,美國則升至23.4%。造成此變化的關鍵因素,在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因美國強力施壓而大幅減少對大陸出口。不過,內地依舊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也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粗略估算,在內地實際運營的台資企業有5萬家左右。儘管近年受中美貿易戰和疫情等因素影響,部分台商規劃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但內地龐大市場規模與完備的產業鏈仍具顯著吸引力。根據官方統計,去年內地新設立台企有7941家,同比增長1.6%

美國遏華戰略造成的半導體供應鏈變化是「脫中入北」立論基礎,民進黨當局認為台灣能夠憑藉科技製造實力在「全球北方」立足。這個論調放在特朗普不斷指控台灣「偷走」晶片、叫囂要就此對台徵收100%關稅的現實中,格外諷刺。台灣內部也一直憂心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被美國掏空。事實上,台積電等關鍵企業被迫赴美投資,承受着成本飈升、技術外流等多重風險。賴清德眼中的台灣優勢,卻是特朗普想直接搶走的「金庫」。「入北」是順勢而為,還是會削弱台灣的經濟自主?值得深思。

「脫中」渲染對立 「入北」如黃粱夢

「脫中入北」名曰經濟發展,其實與民進黨「倚美抗中」立場一脈相承。當西方世界的目光日益聚焦「全球南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時,民進黨卻還沉浸在「入北」等同躋身世界體系「核心國家」之列的想像裏。「脫」與「入」充滿對立與排他意味,體現了賴清德頑固堅守的「去中國化」意識形態。賴清德倡導「脫中入北」,無異於向美國遞交政治投名狀,更徹底地把台灣的命運交到美國手中。然而,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美國的「保護」並非無條件。

特朗普以「對等關稅」向台灣施壓,本就是犧牲台灣的經濟利益以換取美國的政經利益,台灣只是予取予携的對象,而非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至於賴清德想擺脫的中國大陸,卻是特朗普心心念念想要達成「大協議」的對象。特朗普行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關稅戰中方堅定反制,不排除他孤注一擲,以台灣為槓桿謀求扭轉局面,例如以關稅談判為名讓民進黨決策層人物赴美訪問,實質提升美台關係。

台灣處境特殊,如何尋求發展空間,是對其政治人物的巨大考驗。古人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台灣社會最大福祉繫於摒棄意識形態對抗,回歸務實的兩岸政策。面對美國關稅霸凌,北京推動與周邊地區鞏固戰略互信,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在全球擴大「朋友圈」。這一原則也適用於反制「台獨」政治操弄。中央台辦主任宋濤上周五(418日)召開台商座談會,表明大陸始終是台商的堅強後盾。在大陸的台商涵蓋製造業、服務業與農業等不同領域,並非人人都可以像台積電那樣在美國有廣闊空間,「脫中入北」的盤算裏沒有它們的位置,助力它們在大陸實現更好的發展,是讓台灣社會認清現實的光明正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