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助推中梵關係進程 方濟各貢獻深遠

<轉載自20254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瑞琪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國宗教傳播學者>

剛逝世的教宗方濟各,在其12年任期內,帶來一系列滿創意的新風氣;對中梵關係正常化的進展,方濟各實有極大貢獻,值得我們細心回顧。不過筆者必須明確指出一點:推動中梵關係正常化,並不始於方濟各;他是繼承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兩人打好的基礎,而有切合新時代的進步而已。

兩位前教宗立下堅實基礎

在探討方濟各於中梵關係進程的角色之前,筆者願與讀者回顧兩位前教宗對中梵關係的一些貢獻。

於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宗的1978年,中國大陸神職人員根本無機會出國到海外修讀天主教神哲學;而到教宗2005年逝世時,中國已有逾1000名神父修士修女在世界各地數十間宗座認可大學攻讀或深造,其中不少更是就讀設於羅馬的多所宗座大學。這大量出國深造而回流的中國教會人才,成為推動中梵溝通的良好基礎。

至於本篤十六世,亦於2007年發布一份2萬多字的《致中國天主教徒信》,當中帶有深厚的神學反省,作為引領中國教會正常化的指導文件。方濟各於2014年亦強調,上述信函將一直是教廷與中國發展關係的重要指引。

中梵關係正常化可以有很多不同階段,而最有標誌性的階段,莫過於中國與梵蒂岡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於這一事上,教廷其實一直在期待中。於若望保祿二世任內長時間擔任教廷國務卿的索達諾樞機(Cardinal Sodano),早在1999211日已向新聞界發言:「如果北京願意(中梵建交),我們可以馬上將目前在台北的使館今晚就搬到北京去,不必等到明天。」可見在中梵外交關係正常化方面,教廷是早有準備。

方濟各的環保呼籲 促進中梵合作

說回方濟各本人。他於2013313日當選教宗,翌日習近平先生在中國當選國家主席;方濟各主動向習主席發電訊致賀,而習主席亦有回覆致謝。可以說,中梵雙方的兩名新領袖,都很有睿智地作出交往上的心理破冰。

教宗方濟各眼見人類的貪婪及私慾氾濫已深深威脅到我們生存所依託的地球,於2015618日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促請全球人士關心地球大自然生態。當時筆者即在天主教香港教區《公教報》發文,建議儘管在未有建立官式外交關係之前,中梵雙方在環保及守護地球方面實可努力合作,以形成巨大的環球社會力量,甚至牽頭成為宗教與國際政壇之間的合作平台。

結果,教廷的宗座科學院承接G20(二十國集團)峰會委託,負責環保方面的論壇,並於2017278日在梵蒂岡舉辦「反對器官販賣及移植全球峰會」,邀請到世界各地約80名專家出席,當中包括破天荒歷史上首次有中國官員組團參與。

教廷向中方發出橄欖枝後,中國在不久之後即行回禮。《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會議,20179615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中國作為主辦國,主動邀請梵蒂岡組團參與,教廷順理成章接受中方款待,並挑選了香港教區的環保先鋒鄭生來神父以專家身分出席。事實上,這一類專家層面的國際合作,一定程度上有助促進雙方在政治上的互信。

方濟各與飛行外交

202391日方濟各首次訪問蒙古,去程時專機獲中方同意飛越中國領空,教宗按教廷禮儀慣例向飛經的國家發電報問候致意。於電訊中,教宗向習主席及中國人民送上良好祝願,並表明會為國家福祉祈禱,祈求團結及和平。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答覆新聞界詢問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和梵蒂岡保持溝通,中方願繼續與梵方相向而行,踐行建設性對話、增進理解,積累互信,推進雙方關係改善進程。」

事實上,這並非方濟各首次飛越中國領空——早於2014814日,當他前赴韓國出席當年的亞洲青年節慶典時,專機就曾飛越中國。當時教宗亦有向中方致謝及表達美好祝願,並在機上向隨行團隊表示,如果有機會,將非常樂意訪問中國。雖然教廷在向新聞界發布專機航程消息時,都循例說這是「按慣例」的舉動,但實質意義上,這是方濟各非常珍惜締造「飛行外交」的良機。

話得說回來,最早嘗試空中破冰之旅的,其實是若望保祿二世。198910月他前赴韓國的行程中,曾向中國申請飛越領空,但當時未得到許可,結果被迫繞道飛航而未能收破冰之效。

上述種種中梵接觸,只是促進交談及合作的初步嘗試而已。若論方濟各在中梵關係正常化方面的真正成就,必須數到經過多年雙方努力下,於2018年達成的中梵臨時協議。

2018年中梵臨時協議 成為新突破

2018922日,梵蒂岡和中國同時宣布,雙方已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該協議由教廷外交部時任副部長Antoine Camilleri與中國外交部時任副部長王超,共同在北京簽署。中國外交部以非常簡短的信息解釋說,雙方將繼續努力「推動雙方關係改善」。羅馬教廷的公報說,該協議「將就其本身的落實情况定期評估」,並提到「共同期望」是「能為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生活、中國人民的福祉及世界的和平,積極貢獻」。該份協議確定了中國大陸的主教任命是由教宗作最終決定。

該年同日,對於中國大陸上最後8名過往未得教廷任命而自行接受祝聖為主教的神職人員,在審閱了多年來他們向教宗呈交的懺悔陳述及求情後,教廷宣布「決定重新接納到教會的共融」。他們是郭金才、黃炳章、雷世銀、劉新紅、馬英林、岳福生、詹思祿,以及於2017年去世的涂世華。不久後,教宗亦正式任命上述7人為各自所在教區的正權主教。

由於該臨時協議有效期為兩年,因此中梵雙方需一直保持密切接觸,並切實磋商期滿之前的續約事宜。可幸的是雙方在3次期滿之前,都順利同意續期。

結論

回顧教宗方濟各整個任期,中梵仍未正式建交,惟當中到處可見到教宗為建交而盡心盡力。今年34月世局急遽變化,更確證了中國與梵蒂岡這兩個各有14億成員的超級群體,若可以建立正式關係,必將有助於世界和平及人類生活的安定。中梵正式建交之日,作為天主教會成員,必定會感謝剛去世的教宗方濟各,以及他的兩位前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及本篤十六世,在這事上的偉大貢獻。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關稅戰焦灼 中國修煉內功

<轉載自2024426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2025年全國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會議24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當前中國貿易摩擦進入高強度階段,面對困難挑戰,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講究策略,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美對全球濫加關稅3周餘,北京觀察家稱,中美貿易摩擦歷經「起、升、轉」3個階段,目前雙方較量正焦灼相持,考驗中國定力。

特朗普近日公開表示考慮大幅降低對華關稅。有分析認為,濫加關稅亦令特朗普承壓,因此態度才有所緩和。「過招至今,中國已逐漸扭轉被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指,特朗普從最初的高姿態,到集中火力對付中國,中國均冷靜應對。

學者:美放談判假消息試探中國

「但特朗普不大可能真正放棄強硬立場。」王義桅說,現在美國開始釋放中美關稅談判的「假消息」,此舉既是策略調整,也包藏試探中國的意圖。無論特朗普意欲如何,對中國的考驗仍然是自己能否穩得住。

關稅戰背景下,中國近半月對外合作交流明顯增多,並陸續發布多項擴內需舉措。昨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如加強融資支持、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並強調着力保民生,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等。

本月以來,中央多部門加力應對關稅衝擊。商務部、海關總署先後分別召開美資企業圓桌會及進出口企業、行業協會商會座談會。中旬,國務院批覆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23日,商務部又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

學者:加速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 釋擴開放信號

「近期官方密集動作釋放出更為強力的調整信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分析稱,此輪施策着重因應關稅衝擊,同時中央的注意力依舊在國內——加大金融支持,保障受影響企業生存重在支持民營企業;內外貿一體化旨在構建強大國內市場,與統一大市場建設並提,顯示兼顧應對局勢的力度與質量。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27日再度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昨表示,草案經過反覆修改後已較為成熟,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及早審議出台。受訪學者稱,相關立法加速的指向性不言而喻,同時釋放出中國準備「逆勢」擴大開放的信號。日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公布。高凌雲說,強化金融對外向型企業的支持,有利於形成更加適配外向型經濟的金融體系。「中國已有戰略定力,也在因勢漸次施展策略。」高凌雲強調,中國一直在按既定戰略推進經濟轉型,經此一戰,中國更堅定決心要提速提質,築牢抗壓發展的經濟底座。

中越海警北部灣聯合演練 檢查兩國越界船舶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海警局昨日(25)通報,中國海警永興艦、西沙艦與越南海警80048003船在422日至24日展開了今年第一次北部灣海域聯合巡邏。其間,雙方還展開海上聯合搜救演練,提升兩國海警聯合應急處置水平。

中越海警艦艇編隊按照既定方案和航線,沿中越北部灣海上分界線從南往北展開巡邏,觀察記錄兩國作業船舶和登臨檢查,對漁船民展展宣傳教育。行動共記錄越界作業漁船18艘,其中一艘是中國漁船,由中國海警登臨檢查;17艘是越南漁船,以喊話勸返。

這是2006年以來中越海上執法部門開展的第29次聯合巡邏,旨在持續深化拓展中越海警海上合作領域、增強執法合作實效,共同維護北部灣海域安全穩定及漁業生產秩序。


 








中越海警艦艇編隊沿中越北部灣海上分界線從南往北展開巡邏。

休漁期成菲挑戰主權時機 中國主動造勢應對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為期三個半月的中國南海休漁期將於下周四(51)開始,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此前預告要到南海禮樂灘、司令礁考察生物多樣性,菲民間組織「這是我們的」(Atin Ito)聯盟也正組織5月到南海宣示主權。新一輪爭端一觸即發之際,中方發布南沙島礁生態報告、登礁巡查,被視為主動造勢應對。

此次中方調查的鐵線礁,與南沙第二大島中建島(菲控)同在鐵峙礁盤內,中國海警登上的沙洲距離中建島不足7公里。

中方實控沙洲將對菲駐軍形成極大壓力,因此鐵線礁成為近年中菲爭端點之一。去年3月,菲律賓組織國內外記者登上鐵線礁考察,中方海警執法人員登礁並查證處置。今年124日,菲律賓3003號和3004號船企圖登鐵線礁採集砂樣,被中國海警船攔阻管制、警告驅離。

華海警登沙洲距菲控中業島7公里

中國實施的南海休漁措施,也被菲方視為挑戰主權時機。去年5月中,菲民間組織Atin Ito召集100艘漁船組成船隊到黃岩島宣示主權,被中國數十艘海警船和海上民兵船阻止。菲海軍已表示今年會對Atin Ito提供必要支援,以彰顯菲方對南海的主權。

南海目前形勢複雜,美菲「肩並肩」大型軍演正在舉行(421日至59),內容包括模擬擊退對島嶼的攻擊,日本首度派艦參與427日於呂宋北部外海舉行的多邊海上演訓。

華發生態報告登礁展國旗宣南沙主權 稱鐵線礁牛軛礁4沙洲非填海 批菲垃圾危害珊瑚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自然資源部昨日發布調查報告,表明南沙群島鐵線礁、牛軛礁4個沙洲均屬於自然形成,批駁菲律賓等國有關「中國填海造陸」的指摘,報告並指控菲方持續施工建設中業島,以及菲方漁船活動和棄置垃圾的行為,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官媒也發布中國海警執法員登上鐵線礁巡查、展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畫面,並清理菲方殘留的垃圾;專家指此舉顯示中方對相關島礁實現有效管控。

鐵線礁位於南沙群島北部,在菲控中建島和中國填海造島的渚碧礁中間。在鐵線礁南面約130公里的牛軛礁,位於南沙群島九章群礁東北端。

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南海生態中心、南海調查中心等單位昨日共同發布的《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指出,基於衛星遙感和現場調查數據,顯示鐵線礁礁坪上現有3個沙洲,牛軛礁礁坪上現有1個沙洲,均屬於自然形成,高潮時均露出海面。沙洲及附近海域沉積物高度同源,未發現陸源物質輸入;4個沙洲具備顯著的自然特徵,位置和形態呈現規律性變化,發育形成具有充足的物質來源,是正常的自然地理現象。

調查稱鐵線礁海星爆發致生態退化

調查表明,菲律賓炮製「中國在鐵線礁傾倒珊瑚碎屑」、有關國家造謠沙洲的形成是中方「填海造陸」等言論,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調查發現,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環礁礁盤造礁石珊瑚覆蓋面積持續下降;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總體健康。報告指出,長棘海星爆發是導致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主要因素;熱帶氣旋襲擊及頻繁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菲律賓在南沙中業島(菲控)持續展開施工建設是影響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

菲建設中業島 大量棄置物危害生態

中新社引述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華梅介紹,現場調查期間,在鐵線礁海域發現有菲律賓等外方漁船未經許可非法開展捕撈作業,菲律賓在中業島上非法開展施工建設,相關調查站位發現有漁線、漁網、塑料包裝、鐵筒、玻璃瓶等人為棄置物,部分帶有菲律賓文,部分帶有產自菲律賓標識,「這些漁船活動及人為棄置物會對鐵線礁、牛軛礁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產生一定的脅迫性影響」。

央視昨援引中國海警消息報道,今年4月中旬,中國海警在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報道稱,中國海警執法員登上鐵線礁進行巡查,並對菲方非法活動的相關情況視像取證。此外,中國海警執法員還在鐵線礁展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並清理鐵線礁上殘留的塑料瓶、木棍和其他碎片垃圾。

針對中國海警登上鐵線礁展開維權行動,中國南海研究院世界海軍研究中心主任陳相秒對《環球時報》表示,這表明中國海警對固有領土實現了有效管控和定期巡邏,展示了依法依規保護海洋環境的態度。


 









官媒昨援引中國海警披露,中國海警4月中旬在南海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視像取證菲方活動情況。圖為海警人員登上沙洲清理菲方棄置垃圾。


 











海警在沙洲展開五星紅旗宣示主權。


 












中方在南沙鐵線礁調查時,發現產地為菲律賓的垃圾。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特朗普再向市場低首 中方須聽其言觀其行

<轉載自2025424 明報 社評>

中美貿易戰出現戲劇性發展,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放軟姿態,主動提到談判,強調美方會「非常友善」,財長貝森特更向財經界表示,目前中美互徵超高關稅,形同互相貿易禁運,情况不可持續,預期中美關稅戰將會在非常短時間內降溫。特朗普關稅政策損人害己,打擊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引發美國股債匯「三殺」局面,特朗普不得不再一次在市場壓力下退讓,然而中方立場相當一貫及清晰,談判必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進行,特朗普常常反口覆舌,相信中方將繼續聽其言、觀其行,倘若美方只是嘴上賣乖,不採取實際行動停止威脅訛詐,中方不會被忽悠。

白宮妥協口風急轉彎 中美關稅交鋒新階段

特朗普本月初向所有貿易伙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國際社會嘩然,但在眾多國家地區中,只有中國迅速站出來,採取強而有力的反制措施。市場憂慮貿易戰關稅戰愈演愈烈,美股美債重挫,迫使特朗普一周後宣布暫緩實施「對等關稅」措施90天,唯獨中國例外。特朗普揚言中方對市場「缺乏尊重」,不僅繼續徵收「對等關稅」,還一再上調稅率。財長貝森特則全力「護主」,一邊稱「對等關稅」為美方創造「最大的談判籌碼」,另一邊稱暫緩一直是特朗普的「戰略」,又說美方某程度已成功逼中國「陷入困境」,云云。貿易戰人人受損沒有贏家,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卻膚淺地認為,貿易順差國損失更多,逆差國「穩操勝券」,事態最新發展卻不禁令人思考,這場貿易戰究竟誰佔上風、誰更不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因應美國關稅政策,下調今年全球經濟預測,其中美國經濟增長調低0.9個百分點,歐洲調低0.85百分點,中國則為0.6百分點。無論內地還是西方都有經濟專家指出,關稅戰下美國面臨的困難比中國大,除了因為特朗普亂出昏招向全球宣戰,亦因為北京累積了不少應付美方貿易戰的經驗,早已做好部署。雖然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近3000億美元,但目前美國對進口中國貨的依賴,卻大於中國對美國貨的依賴。中國不買美國農產品,可向其他農產大國採購,反觀部分進口美國的中國製消費品及工業產品,美方要找性價比高的替代品,就未必那麼輕易。

另外,比起特朗普關稅大棒亂揮,中方反制措施來得更精準,兼且專打痛點,加強限制稀土出口美國正是其中一着;煞停國內航空公司接收波音飛機、大幅削減多種美國大宗商品(例如小麥和液化天然氣)進口,也對特朗普造成相當大的政治壓力。大選期間力撐特朗普的美國農民,就紛紛呼籲白宮要顧及他們。特朗普剛愎自用,關稅政策欺凌弱小、惹怒盟友,措施朝令夕改,缺乏章法可言,還想強迫聯儲局配合減息,威脅炒走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進一步衝擊市場信心,美股美匯美債「三殺」,反映資金流出美國,特朗普不得不再向市場低首,突顯美方忍痛能力遠遜中方。

特朗普周二一改口風,一邊否認計劃辭退鮑威爾,僅希望他對減息看法積極一些,一邊放軟對華關稅戰姿態,強調美中關係良好,美方會在貿易談判中表現得非常友善,不會對習近平採取強烈態度,又說達成協議後,美國對華關稅將大降,儘管也不會降至零。有關說法,跟早前副總統萬斯的「中國鄉巴佬」無禮言論,形成鮮明對比。值得一提,美國富豪馬斯克同日表示,將逐步淡出政府效率部(DOGE),回歸特斯拉本業。難怪有美國財經記者稱呼這一天為「妥協日」。

關稅戰白宮對華口氣前倨後恭,特朗普也沒再胡謅什麼中方主動找他,財長貝森特更稱中美互相貿易禁運不可持續,預期兩國關稅戰會迅速降溫,反觀中方立場卻始終一貫,外交部昨天重申中方打就奉陪到底,談就大門敞開,如果美方真想談判,就應該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礎上與中方對話。改變說法的是美方而不是中方,多少反映北京正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堅守立場,是中國的最強大底氣。

IMF與世銀春季會議本周在華盛頓舉行。白宮放軟姿態,中美關稅交鋒進入新階段,兩國財金官員有機會趁IMF會議接觸,然而談判何時才能展開,還得走着瞧。究竟白宮想跟中方如何談?談什麼?所謂願意「大幅」降低對華關稅到底有多「大幅」?北京未摸清美方意圖之前,相信不會隨便許下重大承諾,更不會貿然答應白宮舉行「習特會」。特朗普反口覆舌,口講友善絕不代表什麼,北京有必要繼續聽其言、觀其行。解鈴還須繫鈴人,美方應暫緩對華徵收「對等關稅」、停止「極限施壓」操作,以實際行動展示友善,為之後兩國展開工作層面磋商,掃除障礙。

美方「善意」看實際行動 中方須防特朗普陰招

特朗普關稅政策恃強凌弱,中國是最有能力向美方霸凌說不的國家。面對美方脅迫,無論日本、歐盟以至東南亞各國,相信都在密切留意中美角力發展,如果中方能夠力敵,其他國家及地區也未必想急急向美方重大讓步,美方欲脅迫貿易伙伴經濟杯葛中國的難度亦將增加。關稅戰開打至今,美方對華未見多少優勢,分階段向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徵費,亦因為要顧及美國持份者利益而要縮減措施力度。有意見認為,美方還有中概股除牌及禁止美資對華投資這兩張「王牌」,可是這種核彈級措施對美方自身殺傷力也極大,甚至可能引發市場崩盤大亂,情形一如中國不大可能使出大沽美債這種「攬炒」招數。高盛分析就認為,中概股除牌屬「極端情况」,發生機率不高。當然,特朗普一定還會想方設法在日後談判過程中,「創造」更多籌碼勒索中國。孟晚舟事件清楚說明,特朗普再下三濫的伎倆也做得出,中方有必要高度警惕美方陰招暗箭。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兩岸旅遊何時恢復 陸委會:憂陸用團客脅迫

<轉載自20254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台灣立法院昨繼續施政總質詢,外界關注大陸滲透影響台灣安全。就兩岸旅遊何時恢復,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表示,擔心大陸利用陸客團對台灣政治經濟脅迫,「說斷就斷」會令觀光業者血本無歸,有違開放觀光的本意。他說,過去「一條龍」服務模式被特定業者壟斷,導致島內其他業者無法從事優質的觀光旅遊,一直堅持透過「觀光小兩會」(台旅會和海旅會)協商。

中央社報道,邱垂正昨表示,近年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港澳後遭拘留或失蹤的個案已有82宗,鼓勵民眾赴陸前使用陸委會「赴陸港澳動態登錄系統」,必要時便於向台灣當局求助。

台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將邀請台國防部長顧立雄、國安局長蔡明彥等官員報告並接受質詢。

據台國安局已遞交的報告,2020年至今「共諜案」共起訴159人。

前述報告稱,中共近年主要利用黑道幫派、地下錢莊、掩護公司、宮廟團體、民間社團等渠道,由退役人員拉攏現役官兵、網絡勾聯、金錢利誘、債務脅迫等手法滲透;從過往藉觀光名義入台面晤改為以網絡滲透為重點,具備「低成本、高代價」的特點。

菲放寬官員與台經貿交流

<轉載自20254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菲律賓政府前天(21)頒布備忘錄通告,放寬過去30多年來對官員與台灣交流的嚴格限制,以擴大吸引台灣投資與發展經貿合作的機會。台外交部長林佳龍前天表示,菲新規將有助台灣在「總合外交」下,持續深化台菲實質合作,對菲政府務實推動台菲關係表達肯定。

據「菲律賓政府公報資訊網」消息,備忘錄通告改變過往禁止菲律賓所有政府官員訪問台灣、接見台官員,或在未經外交部批准的情况下,與台灣官方交流的禁令,放寬為除了總統、副總統、外長和防長之外,其餘政府官員若為經濟、貿易和招商目的,可在使用一般護照、不使用官方頭銜的前提下赴台,此外菲政府官員也可在經貿目的下接見台灣訪團。

但相關政府官員赴台之前,需先與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協調,行程結束後需向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及菲外交部提交報告。這意味菲官員今後訪台不再需要菲外交部批准。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台擬增港人長期居留 設「觀察期」防陸統戰

<轉載自20254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昨日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出席公益活動時表示,當局考慮為赴台定居的港澳居民設立類似外國人永久居留的「長期居留」制度,毋須申領台籍、放棄原籍,同時增加「觀察期」;近期台人赴陸失聯、被扣案件有增加趨勢,他提醒民眾審慎評估風險,善用「赴陸港澳風險動態登錄系統」求助。

《聯合報》報道,邱垂正表示,許多港人希望在台工作、方便進出,無必要申請定居,新設長期居留制度對港人而言是多一個選擇。台灣的「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系助理教授王智盛表示,港澳民眾僅需在台居留一年即可取得身分證,大陸有可能利用台灣對港澳民眾的優待政策滲透。

邱垂正指控大陸曾在港「洗人口」,台灣當局應提高安全門檻應對,對申請赴台居留的港澳民眾增加「觀察期」。邱垂正強調,當局加強安全查核、國安法制,建立民主防衛機制,以防統戰滲透。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綠營「脫中入北」暗藏算計 陸反制之道助台商深耕

<轉載自2025420 明報 社評>

中美戰略競爭不斷升級,全球經貿格局面臨深刻重組,在此背景下,賴清德政府提出「脫中入北」的產業投資策略,試圖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向「全球北方」靠攏。這一主張表面上是為了降低台灣的經濟風險,實則充斥「台獨」意識形態。將經濟引向單一方向,事實上也與多元發展的目標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或樂見台灣主動充當其對華戰略的馬前卒,利用台灣增加對北京施壓的籌碼。然而,特朗普一再表露了視台灣為可割可棄韭菜的態度,賴清德不負責任地將台灣推進中美博弈漩渦,只會讓台灣成為美國政治操弄的工具。

賴清德政治豪賭 為特朗普送子彈

特朗普提出「對等關稅」之時,台灣被課徵高達32%關稅,島內一片嘩然。49日,民進黨中常會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員吳介民作專題報告,探討關稅戰應對方案。吳介民提出台灣產業資本應「脫中入北」,賴清德對此大表贊同,稱台灣將以此佈局全球,形成「全球台灣」。顧名思義,「脫中」即台灣在經濟上脫離大陸,「入北」則是投向美國、日本與歐洲,尤其是加強對美投資。吳介民聲言,這個策略是順全球經濟動能與地緣政治變化趨勢而行,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並非由台灣執政黨的政治偏好帶動。

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外向型經濟體,台灣推動多元投資無可厚非,但把它等同於「脫中」,而且聲稱並非政治帶動,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回顧歷史,台灣從李登輝開始,在陳水扁與蔡英文時期曾力推「南向」與「新南向」政策,試圖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成效乏善足陳。吳介民自己也承認,所謂「脫中」是在特朗普首個任期發動貿易戰之後才「催化了速度」。從貿易戰爆發至今的情况來看,中國不僅穩居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而且規模持續增加;另一邊廂,美國蠻橫實施貿易保議主義,引發其盟友紛紛質疑「美國是否還值得信賴」。硬要把「脫中」與「順應全球趨勢」扯上關係,自作多情地將台灣經濟與所謂「全球北方」綁定,顯然是掩耳盜鈴。

兩岸貿易近年確實走下坡。以特朗普首次執政為界,2016年台灣對陸港出口達1119.86億美元,對美出口只有333.96億美元。此後數年,台灣對陸港出口仍在上升,到2021年才掉頭下滑,對美出口則持續上漲。去年陸港佔台灣出口份額降至31.7%,美國則升至23.4%。造成此變化的關鍵因素,在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因美國強力施壓而大幅減少對大陸出口。不過,內地依舊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也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粗略估算,在內地實際運營的台資企業有5萬家左右。儘管近年受中美貿易戰和疫情等因素影響,部分台商規劃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但內地龐大市場規模與完備的產業鏈仍具顯著吸引力。根據官方統計,去年內地新設立台企有7941家,同比增長1.6%

美國遏華戰略造成的半導體供應鏈變化是「脫中入北」立論基礎,民進黨當局認為台灣能夠憑藉科技製造實力在「全球北方」立足。這個論調放在特朗普不斷指控台灣「偷走」晶片、叫囂要就此對台徵收100%關稅的現實中,格外諷刺。台灣內部也一直憂心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被美國掏空。事實上,台積電等關鍵企業被迫赴美投資,承受着成本飈升、技術外流等多重風險。賴清德眼中的台灣優勢,卻是特朗普想直接搶走的「金庫」。「入北」是順勢而為,還是會削弱台灣的經濟自主?值得深思。

「脫中」渲染對立 「入北」如黃粱夢

「脫中入北」名曰經濟發展,其實與民進黨「倚美抗中」立場一脈相承。當西方世界的目光日益聚焦「全球南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時,民進黨卻還沉浸在「入北」等同躋身世界體系「核心國家」之列的想像裏。「脫」與「入」充滿對立與排他意味,體現了賴清德頑固堅守的「去中國化」意識形態。賴清德倡導「脫中入北」,無異於向美國遞交政治投名狀,更徹底地把台灣的命運交到美國手中。然而,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美國的「保護」並非無條件。

特朗普以「對等關稅」向台灣施壓,本就是犧牲台灣的經濟利益以換取美國的政經利益,台灣只是予取予携的對象,而非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至於賴清德想擺脫的中國大陸,卻是特朗普心心念念想要達成「大協議」的對象。特朗普行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關稅戰中方堅定反制,不排除他孤注一擲,以台灣為槓桿謀求扭轉局面,例如以關稅談判為名讓民進黨決策層人物赴美訪問,實質提升美台關係。

台灣處境特殊,如何尋求發展空間,是對其政治人物的巨大考驗。古人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台灣社會最大福祉繫於摒棄意識形態對抗,回歸務實的兩岸政策。面對美國關稅霸凌,北京推動與周邊地區鞏固戰略互信,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在全球擴大「朋友圈」。這一原則也適用於反制「台獨」政治操弄。中央台辦主任宋濤上周五(418日)召開台商座談會,表明大陸始終是台商的堅強後盾。在大陸的台商涵蓋製造業、服務業與農業等不同領域,並非人人都可以像台積電那樣在美國有廣闊空間,「脫中入北」的盤算裏沒有它們的位置,助力它們在大陸實現更好的發展,是讓台灣社會認清現實的光明正道。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遣台詐騙犯抵浙 中方讚柬遵「一中原則」

<轉載自20254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習近平訪問柬埔寨前夕,179名涉嫌在柬埔寨從事電訊詐騙的台灣人於周一清晨被送抵浙江溫州。中國外交部昨回應表示,中方對柬埔寨政府按「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有關問題表示高度讚賞。

柬埔寨移民總局13日晚間11時起,陸續將約500名在柬埔寨涉及電訊詐騙的中國人嫌犯送往浙江,其中包括179名台灣人。對此,台外交部曾表示抗議,稱柬埔寨將涉案台灣人強行遣送中國大陸的行為是「扈從中國、漠視國際慣例,且罔顧當事人意願」。

京:願繼續深化執法合作

昨日在回應有關提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對柬埔寨政府按「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有關問題表示高度讚賞。中方願同柬埔寨等相關國家繼續深化執法合作,堅決打擊網賭電騙,維護海外中國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權益,維護中國與有關國家的正常人員交往秩序。

立陶宛重啟與華外交對話 拒改「台灣代表處」名稱

<轉載自20254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中美貿易關稅戰火延燒之際,歐盟面臨選邊壓力,立陶宛國內也再度掀起對華關係討論。立陶宛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莫圖扎斯(Remigijus Motuzas)透露,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的對話已在進行,但強調立方不會更改「台灣代表處」的名稱。

中方要求須遵「一中原則」

據立陶宛媒體Delfi報道,莫圖扎斯透露,立陶宛已收到來自中國的「信號」,表達恢復外交關係的意願。中方在信息中重申立方須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他進一步透露,約一個月前立中雙方曾會談,雙方均提出各自條件,目前正等待彼此回應。2021年底,立陶宛允許台灣更改「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為「台灣代表處」後,中立兩國關係陷入低谷。

莫圖扎斯認為,立陶宛並未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因為「台灣代表處」屬於經貿辦事機構。

他並透露,台灣曾提出簽署政府間協議,但因立陶宛未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不能簽此類協議,但是其他形式的合作與經貿往來仍在進行中。

立外交官: 擬從代辦層恢復至大使級

莫圖扎斯強調,目前立陶宛與中國僅討論從代辦層級恢復至大使層級的外交關係。他舉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期訪華為例,指出未來部分歐盟國家可能在美國提高關稅後,尋求加強對華經貿往來。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國家安全遇上美關稅戰 港人都要清醒知所應對

<轉載自2025416 明報 社評>

今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遇上美國發動關稅戰、貿易戰,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點題發言,〈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不斷譜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他點名批評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145%,指出美國「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他呼籲大家要正視香港發展和安全面臨的問題,「每個人、每個社團、每個企業、每個組織,都要與香港同胞一道、與全國人民一起,保衛香港、保衛國家」。中國與美國陷入空前的惡劣關係,這是香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所有人對此要有新的、清醒的認識,知所應對。

無視國家安全亂象頻生 美國再起波瀾國安攸關

國家安全之於香港,過去可能是模糊的概念,但經歷過2014年非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亂,再有2019年的修例風波,國家安全問題變成每一個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因為對社會的破壞是實實在在的,各行各業的損失是重大的,對香港造成的深遠影響,至今猶在。目前香港已經度過由亂及治,正在邁向由治及興。

夏寶龍主任在講話中指出,雖然香港已經實現重大轉折,但「外部勢力搞亂香港、以港遏華的圖謀不會改變」,他直接點名,香港回歸以來發生種種亂象,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他進一步指出,香港作為自由港,對包括美國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實行零關稅,而且在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但美國依然對香港加徵關稅145%,「美國見不得香港好,是破壞香港人權自由、法治秩序和穩定繁榮的最大黑手,它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

夏寶龍提醒香港人注意,中國人從來沒有在霸道霸凌面前屈服過,並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例子,表示中國人民對待侵略者,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他以近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給香港人派定心丸,指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什麼戰,我們更加沒什麼好怕的」。

夏寶龍在講話中分清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層次,他說,「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履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然後分別就國安委、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駐港國家安全公署等機構的責任一一陳述。

這次講話的一個特點,是夏寶龍主任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闡述香港社會各界在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他用正反兩方面來說明,「每位香港居民都是國家安全的受益者和守護者,沒有局外人」。他高度讚揚香港同胞素有愛國愛港優良傳統,列舉商人莊世平升起全香港第一面五星紅旗;商人霍英東突破美西方(對中國)的封鎖,向祖國運送大量戰略物資;沒有點名指出創造第一家合資企業的伍沾德家族、修建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的胡應湘,以及六大財團老闆創辦的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並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來讚揚這些「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是中國人應有的風骨和氣節」,然後筆鋒一轉指出,「那些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吶喊的……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罵名」。

提出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 讚揚商人愛國愛港優良傳統

夏寶龍呼籲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以港為家、倚港興業,用更有力的實際行動建設香港、貢獻國家」,「在當前美國對我們極限打壓的形勢下,更需要企業家以烈火金剛的堅強品質建設香港、扎根香港」。

誠然,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過去國家安全的概念,是國土安全、主權安全,現在還包括發展中的利益,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和貿易戰,矛頭直指中國,而加徵145%關稅的政策,香港也不能倖免,企圖十分清楚,就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不讓中國繼續發展。沒有國家安全,香港也不可能維持繁榮穩定,也不可能有美好明天。

中美關係目前處於十分關鍵的時刻,過去中美曾經以熱戰對抗,也曾在長期的冷戰中暗中拳來腳往,在這兩個階段,香港由於歷史原因,或可置身度外,而今美國發起關稅戰,並非徵稅那麼簡單,而是以全方位的手段來遏制中國,香港的命運已經跟國家綁在一起,中國正在以不屈不折的精神抵抗,以經濟實力抗衡,鹿死誰手要以時間來考驗。香港每一個市民、每一個企業,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在面對美國經貿上的明槍,以及搞亂香港社會秩序的暗箭,都會影響香港以至國家的福祉,保衛香港、保衛國家,是義務也是責任。

夏寶龍主任在國家安全日的講話,對一些人是提醒,對一些人是警告,對一些人是呼籲,但無論如何理解,所有港人都要知道,目前這個大時代,國家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利益、香港整體的發展前景,以及一國兩制這個政治安排是否能夠行穩致遠。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柬埔寨500詐騙犯遣返中國大陸 180台灣人

<轉載自20254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起開始出訪東南亞,第三站將到訪柬埔寨。柬埔寨移民總局前天(13)晚起,陸續將約500名在柬埔寨涉電訊詐騙的中國人疑犯遣送浙江溫州,其中有約180名台灣人。

據柬埔寨金邊國際機場信息顯示,中國公安部共計派遣3架專機將疑犯從柬埔寨金邊載往中國溫州,第一架專機在13日晚間11時起飛,最後一架在昨凌晨零時15分起飛,所有嫌犯已於昨上午送抵溫州。

台外交部抗議

對於柬方將台籍詐騙疑犯送往中國大陸,台外交部提出抗議。台外交部發布新聞稿指出,柬埔寨政府近日破獲電訊詐騙據點,逮捕計180名台灣人。

柬方配合中國要求,將3批包含中國及台灣籍疑犯全數遣送中國,而且柬方在中國施壓下未提供台灣人名單及具體遣送人數,台外交部除持續促請柬方盡速提供外,更對此表示嚴正關切與抗議。

台外交部說,已於事前與相關部會研商,並於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轉知台法務部及陸委會續處,盼透過「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機制,要求將台灣人送返台灣。有關本案確切涉案台灣人人數等資訊,駐處持續與柬方交涉中,台灣政府也將透過兩岸機制了解。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中國反制稅率應對關稅戰 搞好周邊國家關係保太平

<轉載自2025412 明報 社評>

中美兩國關稅戰每天加碼升溫,中國應對美國除了提高對等的反制稅率外,還有「遠攻近交」的招數,本月8日起舉行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即是一例。搞好睦鄰惠鄰,穩住周邊國家,可以增添本錢與遠方的美國打一場硬仗,即使關稅戰可能會有所消停,友鄰富鄰也能促進我們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美關稅戰、貿易戰要比併的是國內經濟韌力,中國國內市場龐大,有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鏈,足以跟美國比長短,更多的友好國家幫襯,共建命運共同體,更是長治久安的保證。

中國應戰有決心有手段 主動出擊親近周邊國家

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稅率已經高達145%,中國的反制稅率也提升到125%,稅率再提高已經毫無意義,因為生意已經無法進行,再加也只不過是數字上的變化而已。但在美方做初一,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做十五,而且下決心戰鬥到最後勝利為止,沒有退縮的餘地。而且,中國決不止於守城,其實,早已有所部署,主動出擊爭取與更多同道一起抗擊美國的脅迫。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下周出訪周邊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有何成果,值得期待。

重視與周邊國家關係,互相訪問等交往只是形式的一種,近日首次舉行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可見的工具箱還有很多內涵。中國是全球兩個擁有最多陸上鄰國的國家之一,歷來奉行友鄰睦鄰的外交政策,201310月曾經舉行周邊外交會議,當年習近平在會上發言,首次使用了「親誠惠容」這個原則與周邊國家交往,親加誠,還要互惠共容,仍然為周邊國家所「獨享」。

這次舉行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有兩個新意,一是不局限於14個跟中國有陸上和幾個海上邊界的國家,29個周邊國家包括中亞地區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南亞的斯里蘭卡、孟加拉和馬爾代夫等,以及東南亞包括柬埔寨和東帝汶等。二是提高級別到中央會議,研究統籌範圍不僅限於外交,還擴大到經貿與人文交流等其他領域,由中央協調多個部門共同搞好周邊國家的工作,而且是將周邊工作放在全球的全局視野來考慮問題。

目前全球的全局,就是百年不遇的大變局正在加速演化,這個大變局不僅是美國從唯一霸主地位滑落,中國急速崛起,還有是多極世界的逐步形成,歐洲和發展中國家興起成為一極,也在國際政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國崛起,政治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成為一股強大的吸力,已經成為18個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引領周邊國家共同富裕。這些周邊國家除了依仗中國的龐大市場,以及在供應鏈和產業鏈方面承接中國外溢的技術與資金投資,還希望中國支持這些國家基建設備建設,為進一步發展奠定更大的基礎。

越南醞釀多年修築鐵路,礙於缺乏資金,以及在決定合作國家方面踟躕不前,直到去年12月終於有了初步決定,中越兩國簽訂協議,積極推進全長400公里的三條與中國連接跨境鐵路的實施。柬埔寨與中國共建雲壤聯合保障基地今年落成,中柬兩國海軍可以使用該中心進行反恐、救災和人道救援等任務,該中心還在擴建中,未來使用範圍會增加。

雲南昆明到老撾首都萬象的中老鐵路,是中國興建的第一條出國鐵路,促進老撾人員與貨物運輸的便捷,還為今後整個東南亞鐵路網連通奠定基礎。這樣的出國鐵路還有新疆喀什經吉爾吉斯坦到烏茲別克斯坦的高鐵,也將在今年七月動工。

供應鏈產業鏈延伸周邊國家 協助基建為共同富裕奠基礎

這些基建項目,以及經貿關係發展,都是這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要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的共同願景。然而,中國與其周邊國家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景,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美國原來提出的加徵關稅計劃,柬埔寨加徵稅率為49%,老撾為48%,越南為46%,足見美國要藉打擊中國周邊國家,以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狼子野心。

中共已故領袖毛澤東提出過,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擁護。這樣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但在美國明目張膽打響第一槍的情况下,中國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况且,無論美國干預的動機為何,支持鄰邦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互惠共贏,一定不會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過去一周舉行,是經過長時間部署的,與中國總體外交與睦鄰政策脗合,並非一時興起之舉,只不過是與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恰逢其時而已。也應驗了中國跟周邊國家關係的一貫主張,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首次就美國的關稅戰發表看法,他表示,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相信這個說法,不單止應用於關稅戰,而是泛指美國的對外行為準則,用單方面的強制手段脅迫弱小國家,形同與世界作對,最後必將成為孤家寡人。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永居久等未批工簽被拒續期 救生艇香港移民集會求關注 三省齊請願望加拿大能守諾言

<轉載自202547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數百位香港居民昨天(6)下午齊聚多倫多市府大樓前的彌敦菲臘廣場,呼籲加拿大政府能信守諾言,「讓那些申請永久居民身分的香港人獲得一個合理、合法的申請機會,不要讓他們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沒工簽失工作及醫保 子女要付國際生學費

組織是次集會的負責人Donald舉例稱,溫哥華一位香港居民,工簽已經到期,永久居民身分卻還沒有批下來,再去找工作也沒有僱主願意提供工作機會,兒女讀書由原先的免費入學,如今變成要交昂貴的國際生費用,公費醫療保險也失去,一家人不敢去看病,生活過得無比艱難。

集會組織者在現場播放了當年加拿大國會討論通過並宣布「救生艇計劃」時的講話,指出大量的香港居民就是響應加拿大政府的號召,希望能成為加國的永久居民,為這個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僅僅是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夠信守承諾,不要讓滿懷期望的香港人希望破滅。現在很多加拿大人都不清楚『救生艇計劃』的內容,更不了解尚未拿到身分的香港人所處的困境,所以我才要集會發聲,引起加拿大政界的關注。」

集會發聲冀引起政界關注

Donald承認,由於大選議題佔據了輿論的關注點。「我們希望通過此次集會行動,令國會議員關注此事,在大選之後能幫上忙。」

一位香港來的女士稱,她在20232月時就已經申請永久居民身分,但在去年11月時收到移民部的來信,告知她在加拿大的居留時間只剩半年,而此時她要求延長工簽的申請被拒絕,已經不能再工作。

聯邦移民部去年1024日宣布,由本年至2027年期間大幅削減移民目標數量,並收緊臨時工作簽證批核。移民部總監麥克納米(James McNamee)早前曾指出,由於大量積壓個案等待處理,因此申請人要花更長時間等候,保守估計約要等4年。

該女士稱,「雖然那封信稱有3個月的上訴期,而且我也立即着手申訴,但申訴結果會是怎樣,不知道。我的工簽又沒能延簽,我不能工作,只有坐吃山空,而且我的永久居民身分什麼時候能下來,我也不知道,真的很絕望。」

有盼先延工簽解決經濟困難

她希望最好能夠將永久居留權盡快批下來,她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就算永居權未批,先解決工簽延期的問題,讓她好有一個合法身分繼續居留等候結果。

另一位同樣陷入困境的香港市民Nick表示,說是延後至2027年審批,但有了之前加拿大政府「言而無信」的教訓,屆時能不能批都是未知數。

「一些已經申請永居的香港人,工簽又已經到期,他們想再找僱主開僱傭信,僱主也會想,『你們這些人沒有永久居留權,雖然現在是合法居留,但分分鐘可能要走路,當然不願意請人』。」

據組織者稱,除多倫多舉行集會之外,卡加利和溫哥華兩地也會舉行同樣的香港人集會,以期引起加拿大政界人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