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3年7月10日 明報 社評>
內地經濟不但未見疫後V形反彈,5月份出口負增長,製造業信心指數(PMI)連續3個月低於50%,實體經濟回落影響消費信心,投資環境籠罩着一片愁雲慘霧。美國財長耶倫剛剛結束訪華,外界期望通過兩國財經高官會晤成果,窺視中美是否可以在某些方面合作,帶動改善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雖然中美雙方都表示會談「具建設性」,但恐怕連最有機會合作的氣候變化範疇,也未見合作曙光。
出口內需消費均現疲態 外部環境不利出口持續
今年初內地經濟開局良好,國際金融機構還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然而,踏入5月以來,經濟趨勢逆轉,出口呈現多年來罕見的負增長,雖然只是輕微下降0.8個百分點,而且頭5個月累計出口仍然有8.1%增長,但細看數據,情况不容樂觀。從出口商品看,傳統佔比例居前的商品諸如手機、鋁材和鋼材的增幅轉弱,消費品諸如服裝等更出現負增長,雖然汽車和汽車零件增幅和比例都提速,但一枝獨秀是否能夠支撐出口總量繼續增長,令人擔憂。
從出口地區看,歐盟和美國仍然居前,歐盟還成為5月份份額最大的地區,但這兩個地區的通脹居高不下,購買力會進一步下降。而傳統佔出口份額較大的東盟國家,主要從中國進口半製成品加工裝配出口歐美,歐美市場疲軟,東盟從中國進口下降的趨勢將會維持。
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只是三頭馬車其中之一,然而國內投資與消費的數據也缺乏後勁。頭5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只有4%,增速比頭4個月輕微回落0.7百分點。問題是各地方政府財政狀况不佳,過去依賴甚深的賣地收入大不如前,公務員減薪甚至要「回吐」往年多發的獎金,節約的資金對於在教育、醫療和福利不減反加的龐大開支,只是杯水車薪,一些地方已經傳出政府工程未能如期支付工程款。
頭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3%,但這個數據不包括兩個數額最大的耐用品,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0.9%,反映未來市場信心的房地產投資出現負增長7.2%。汽車產銷量都十分可喜,同比增長達到11%,但這主要依靠新能源汽車銷售,而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延長了補貼年期。
消費信心以及民間投資信心,取決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當消費者對工作穩定性或者工資增長出現擔憂,私營企業對於未來市場信心不足,花錢與投資都會出現遲疑。
中央政府已經啟動應急機制,總理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6名民間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改善經濟的意見建議。同時又打開金融工具箱,人民幣貶值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但無力影響歐美的通脹與購買力。
國際環境在烏克蘭戰爭的陰霾,以及歐美國家的經濟結構問題,導致通脹仍然高企,雖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6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長預期,從3個月前的2.6%,調高到2.7%,國際經濟大環境似乎可以毋須悲觀,但對於中國經貿的小環境,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中美關係的影響。
耶倫口講中美共同繁榮 美國繼續遏制中國不變
掌管財政部的耶倫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內閣中對中國較為友善者,而且倚重專業和實際的分析,但對華經貿關係要服膺美國總體的對華政策,耶倫的影響力不如鷹派的沙利文和戴琪。無論國際輿論以及中國官員,對於耶倫訪華能夠改善經貿關係甚至減少制裁不抱期望,若能做到增進了解、減少誤判,已經是「功德無量」,誠然,高級官員多交往、坦誠對話,確實可以做到減少誤判,但美國的實際做法還是「邊打邊談」,制裁中國不斷加碼,合作態度也是缺乏誠意。
耶倫結束訪華,雙方一致的說法是:「就兩國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等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會談具有建設性。」
本來,在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問題,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是氣候變化。最近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爆發,成為共通話題,全球合作應對刻不容緩。然而,美方建議中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綠色氣候基金(GCF),中國加入國際合作組織本來也是應有之義,但美方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分加入,意味着在繳費方面採用高標準,但在受惠方面卻是低標準,中國無形中是付出代價卻要聽命於美國,這是強人所難。
中國近年在環保及節能產品方面屢有創新,而且價格低廉,無人機或者無人艇應用於監測氣候變化以及環保執法,十分有效。然而,美國對於中國大量出口這些產品,視之為中國藉機提高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加以阻撓。中國指摘美國將經貿問題「泛化國家安全」,不無理據。
內地經濟不景因素很多,亟待中央政府全方位應對,對於外部環境變化,也會盡力改善,但不是依賴美國收斂。雖然耶倫在總結訪華中,借用中國領導人所說,世界之大,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繁榮,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不會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