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韓戰停戰70年 陰霾重臨東北亞

<轉載自2023730 明報 社評>

上周四(27日)是韓戰停戰協定簽署70周年,平壤高調舉行連串紀念活動,包括展示先進導彈和無人機的盛大閱兵式,並邀請了中俄兩國代表團出席,是疫情封關3年多後首度邀請外國訪客;韓國方面則高調紀念韓美結盟70周年,並邀20國參戰老兵舉行追思儀式,朝鮮半島新冷戰格局隱然成形。朝鮮半島近年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既有70年前朝韓內戰的遺緒,又與近年中美博弈的大背景有關。平壤利用國際變局強化與中俄的傳統關係,美方則意圖拉韓日兩國上印太戰車,構造亞太版北約圍堵中國,令朝鮮半島的平衡局面更加脆弱,可能再成中美對抗的角力場。

出兵維護國家安全 抗美援朝有別韓戰

韓戰是冷戰時代兩大陣營對抗的縮影。二戰結束後,按照「雅爾塔協議」(Yalta Accordance),美蘇兩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南北方。因對統一選舉方案爭持不下,南北兩方先後成立各自政府,蘇美先後撤軍後,內戰於1950625日爆發,朝方稱之為「祖國解放戰爭」,美方翌日即派兵援韓,9月登陸仁川逆轉戰局,中國直到1025日才參戰,稱為「抗美援朝」。

當年中方參戰固然有意識形態理由,但更多還是出於國家地緣安全利益考量。在韓戰爆發前半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聲明,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亦不打算干預中國局勢。但韓戰爆發翌日,美軍第七艦隊戰艦即巡弋台灣海峽,杜魯門627日發聲明稱,已下令「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又指台灣的未來地位,「須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濫觴。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後,北京曾透過多個管道向華府傳遞信息: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方不會坐視不理。但被勝利冲昏頭腦的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和美國政府,都無視中方警告,揮軍直逼中朝界河鴨綠江畔,最終導致中國以「志願軍」之名入朝參戰,戰爭持續兩年半後,雙方才重以三八線為界簽字停戰。

可見,「抗美援朝」不等於韓戰,只是韓戰的一部分。韓戰始於三八線,「抗美援朝」始於鴨綠江畔。經此一役,中共鞏固了國內政權,消除了地緣安全威脅,在社會主義陣營贏得與蘇聯比肩的地位,令斯大林放棄在東北的特殊利益,更在國際舞台崛起,一年後與美蘇英法一道,出席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議和的日內瓦會議。「抗美援朝」後,中國再無大規模外敵入侵、又無大規模內戰,贏得了70年長期和平發展時期。

但是,停戰協定並非和平條約,依國際法看韓戰並未正式終止,三八線仍是不定時火藥桶,70年來不時有小規模軍事衝突。冷戰結束後,韓朝兩國都加入聯合國,卻一直未結束敵對狀態。解體前的蘇聯與中國1990年代分別與韓國建立邦交,美國卻一直不承認平壤政權,並長期在韓國駐軍威懾朝鮮,這也是朝鮮全力發展核武與導彈自保的原因。用中方的話說,美國等國家長期執迷於制裁施壓,使朝鮮面臨巨大安全威脅和生存壓力,朝方合理安全關切始終未得到解決。

多年來,韓朝與美朝雙方多次接觸,幾次都功虧一簣。中方堅持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透過對話政治解決問題,曾透過主辦六方會談等努力,調解斡旋,亦都無功而返。近年在中美地緣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美方更刻意將朝核問題當成對華施壓和挑撥中韓關係的籌碼,更想復活70多年前聯合國軍司令部,來作為圍堵中國的新武器。

美有意復活冷戰殭屍 須警惕引日本入半島

韓戰爆發伊始,美國就利用蘇聯代表缺席安理會會議之機,操控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參與韓戰。1971年,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後,即要求解散該司令部。到1973年,「聯合國軍司令部」僅剩美、英、泰、菲4國代表,加拿大、澳洲等國只有聯絡員,功能已為「美韓聯軍司令部」取代,但一直未除牌。20181月,美國召集20個當年參與過韓戰的國家開會,有意復活這一冷戰殭屍,但會上大多數國家對此不感興趣。中方當時曾直斥,該會議「沒有任何代表性和合法性」。

韓戰是二戰後影響最為深遠的局部戰爭之一,遺禍至今,在美國國內卻是「被遺忘的戰爭」,與越戰相較,反思不多。近年朝鮮利用中美矛盾,大力發展核武與長程導彈,去年一年,發射了70多枚長、短程彈道導彈;美國出於對華施壓的戰略目的,頻頻在朝鮮半島玩火,令半島緊張局勢螺旋式上升。兩周前,載有核導彈的美軍戰略潛艇「肯塔基」號(SSBN-737 駛入釜山港,為42年來首次,美軍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SSN-760)上周又停泊濟州海軍基地,有美國會議員明言,此舉主要是威懾中國。

隨着尹錫悅政府上台,韓國積極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對朝政策也趨強硬,更與日本一道,出席北約(NATO)峰會,有意將此冷戰殘存勢力引入東北亞。在韓戰停戰70年後的今天,東北亞又再戰雲密佈。美日韓下月將在美國舉行三國峰會,中國更要警惕美方拉日本介入半島危機的圖謀。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中美角力 星學者料港或變「區域樞紐」 應拓東盟

<轉載自2023724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香港與新加坡一直被為競爭對手,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中美角力下,香港長遠或會變成「區域樞紐」,反而新加坡能成為「國際樞紐」,同意香港開拓東盟市場。《港區國安法》實施3年,吳木鑾認為香港在政治上不能「太左」,維持自由開放形象,才能維持對外資吸引力。他舉例早前本港公共圖書館將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所著關於六四的書下架,在當地引起輿論關注,他形容事件恐怖,因李在該書對內地的評價其實正面,「如果你比內地還左,我為什麼不去上海?因為香港還有言論自由」。

指港政治不能「太左」 下架李光耀書惹關注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曾形容本港資金、人才和企業外流,星洲可受惠510年。香港近年致力開拓東盟市場,吳木鑾指出除了新加坡,香港在東南亞也面對中東挑戰,舉例迪拜正積極發展為金融中心,部分東盟成員如印尼同為穆斯林,兩地文化較接近,不少東盟企業樂意赴中東發展。

與星及中東相比,吳木鑾認為香港目前優勢在於可以作為東盟企業通往內地的大門;不過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他指新加坡在中美之間走務實路線,在打「國際牌」,反之香港不得不跟隨北京路線,部分企業因應制裁風險會傾向赴新加坡發展。「背後有很大問題,就是中美關係緊張後,新加坡變成國際樞紐,香港會變成區域樞紐。」

料中國牌優勢僅維持10 看好東盟潛力尤其印尼

吳木鑾指出,「中國牌」對香港仍然重要,需多利用,但估計優勢僅能維持約10年。他說中國長遠面對貧富懸殊、人口老化等問題,對內地發展信心不大,反而東盟尤其印尼發展潛力大,10年後全球或將重心放眼東盟。

對於香港未來定位,吳木鑾認為要增強與東盟國家聯繫,他說新加坡近年更重視在東盟發展,認為兩地可加強溝通合作;指新加坡並不視與香港競爭為「零和遊戲」,兩地有力一同「做大個餅」。

今屆特區政府積極發展創科產業,吳木鑾說香港在創科落後星多年。相比下他說香港「高才通」僅為應對移民潮問題,沒有針對性吸引香港需要的人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回望香港發展步伐,吳木鑾說早於曾蔭權年代已重視中東市場,曾蔭權2008年已訪中東,惟之後政府未見實際行動。他指香港核心問題之一是缺乏像新加坡政府的遠見和政策延續性,未來不能再朝令夕改。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美通過「誠實地圖案」 禁用台納華領土地圖

<轉載自2023716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美國眾議院13日通過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當中包含一則涉台修正案,禁止美國國防部採購或使用任何「將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圖。

美國之音引述NDAA這項修正案提到,「授權發放的任何資金都不能用來製造、採購或展示將台灣、金門、馬祖、澎湖、烏坵、綠島或蘭嶼描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一部分的地圖」。修正案由威斯康星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Tom Tiffany提出,他把這一修正案稱為「誠實地圖」案。

去年三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由Tom Tiffany提出的類似修正案,禁止美國國務院使用任何將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圖。拜登簽署法案後不久,北京立即表達強烈反對,批評此法案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將給美方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中國海警釣島海域驅日漁船

<轉載自202371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中日釣魚島爭端再起,中國海警局前晚通報,日本「瑞寶丸」號漁船進入赤尾嶼領海,中國海警艦艇對其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並警告驅離,強調這是中國海警艦艇依法在本國管轄海域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活動,「我們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該海域一切違法活動,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共同社報道,中國海警局兩艘船前日清晨接連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是中國公務船繼621日之後再次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為今年第21天。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那霸)稱,中國公務船當時跟隨一艘日本漁船在領海內航行。

台調查船駛赤尾嶼周邊 日台皆稱其專屬經濟海域

在此之前,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通報,12日在尖閣諸島大正島(赤尾嶼)以北約183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內,發現台灣的海洋調查船把似乎是線纜的物體放入了海中。11管區認為其疑似實施未經同意的海洋調查,通過無線電要求停止活動。

台灣海巡署回應稱,台灣調查船「新海研1號」這次航次研究,是經台灣海委會跨部會會議審查通過,自今年76日至18日赴東北海域(含台日重疊海域)作業。海巡署吉安艦12日為「新海研1號」執行戒護任務期間,發現日本公務船在「新海研1號」附近海域,立即趨前部署於兩船之間,並向日船廣播事發海域為台專屬經濟海域,請日方勿干擾「新海研1號」。

據中國國新辦2012年發表的《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台灣的附屬島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南嶼、北嶼、飛嶼等島礁組成。


 










台「新海研1號」調查船在釣島周邊海域作業時,遭日本驅趕,圖為「新海研1號」早前在海上試航。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外部環境影響中國經濟 耶倫訪華未見合作曙光

<轉載自2023710 明報 社評>

內地經濟不但未見疫後V形反彈,5月份出口負增長,製造業信心指數(PMI)連續3個月低於50%,實體經濟回落影響消費信心,投資環境籠罩着一片愁雲慘霧。美國財長耶倫剛剛結束訪華,外界期望通過兩國財經高官會晤成果,窺視中美是否可以在某些方面合作,帶動改善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雖然中美雙方都表示會談「具建設性」,但恐怕連最有機會合作的氣候變化範疇,也未見合作曙光。

出口內需消費均現疲態 外部環境不利出口持續

今年初內地經濟開局良好,國際金融機構還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然而,踏入5月以來,經濟趨勢逆轉,出口呈現多年來罕見的負增長,雖然只是輕微下降0.8個百分點,而且頭5個月累計出口仍然有8.1%增長,但細看數據,情况不容樂觀。從出口商品看,傳統佔比例居前的商品諸如手機、鋁材和鋼材的增幅轉弱,消費品諸如服裝等更出現負增長,雖然汽車和汽車零件增幅和比例都提速,但一枝獨秀是否能夠支撐出口總量繼續增長,令人擔憂。

從出口地區看,歐盟和美國仍然居前,歐盟還成為5月份份額最大的地區,但這兩個地區的通脹居高不下,購買力會進一步下降。而傳統佔出口份額較大的東盟國家,主要從中國進口半製成品加工裝配出口歐美,歐美市場疲軟,東盟從中國進口下降的趨勢將會維持。

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只是三頭馬車其中之一,然而國內投資與消費的數據也缺乏後勁。頭5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只有4%,增速比頭4個月輕微回落0.7百分點。問題是各地方政府財政狀况不佳,過去依賴甚深的賣地收入大不如前,公務員減薪甚至要「回吐」往年多發的獎金,節約的資金對於在教育、醫療和福利不減反加的龐大開支,只是杯水車薪,一些地方已經傳出政府工程未能如期支付工程款。

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3%,但這個數據不包括兩個數額最大的耐用品,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0.9%,反映未來市場信心的房地產投資出現負增長7.2%。汽車產銷量都十分可喜,同比增長達到11%,但這主要依靠新能源汽車銷售,而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延長了補貼年期。

消費信心以及民間投資信心,取決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當消費者對工作穩定性或者工資增長出現擔憂,私營企業對於未來市場信心不足,花錢與投資都會出現遲疑。

中央政府已經啟動應急機制,總理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6名民間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改善經濟的意見建議。同時又打開金融工具箱,人民幣貶值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但無力影響歐美的通脹與購買力。

國際環境在烏克蘭戰爭的陰霾,以及歐美國家的經濟結構問題,導致通脹仍然高企,雖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6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長預期,從3個月前的2.6%,調高到2.7%,國際經濟大環境似乎可以毋須悲觀,但對於中國經貿的小環境,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中美關係的影響。

耶倫口講中美共同繁榮 美國繼續遏制中國不變

掌管財政部的耶倫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內閣中對中國較為友善者,而且倚重專業和實際的分析,但對華經貿關係要服膺美國總體的對華政策,耶倫的影響力不如鷹派的沙利文和戴琪。無論國際輿論以及中國官員,對於耶倫訪華能夠改善經貿關係甚至減少制裁不抱期望,若能做到增進了解、減少誤判,已經是「功德無量」,誠然,高級官員多交往、坦誠對話,確實可以做到減少誤判,但美國的實際做法還是「邊打邊談」,制裁中國不斷加碼,合作態度也是缺乏誠意。

耶倫結束訪華,雙方一致的說法是:「就兩國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等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會談具有建設性。」

本來,在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問題,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是氣候變化。最近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爆發,成為共通話題,全球合作應對刻不容緩。然而,美方建議中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綠色氣候基金(GCF),中國加入國際合作組織本來也是應有之義,但美方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分加入,意味着在繳費方面採用高標準,但在受惠方面卻是低標準,中國無形中是付出代價卻要聽命於美國,這是強人所難。

中國近年在環保及節能產品方面屢有創新,而且價格低廉,無人機或者無人艇應用於監測氣候變化以及環保執法,十分有效。然而,美國對於中國大量出口這些產品,視之為中國藉機提高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加以阻撓。中國指摘美國將經貿問題「泛化國家安全」,不無理據。

內地經濟不景因素很多,亟待中央政府全方位應對,對於外部環境變化,也會盡力改善,但不是依賴美國收斂。雖然耶倫在總結訪華中,借用中國領導人所說,世界之大,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繁榮,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不會改變。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耶倫姿勢大於實際 鎵鍺管制開創先例

<轉載自202379 明報 社評>

美國財長耶倫4天的中國之旅已近尾聲,外界預期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耶倫曾表示,希望此行能推動中美在經濟方面的溝通與協作。初步看,她此行確有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氣氛功效。惟在其訪華前夕,中國上周對鎵、鍺兩種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被認為是對美國聯合盟友在半導體晶片方面圍堵中方的反制,亦是給耶倫的「下馬威」,事件引起高度關注,目前仍在發酵。中方此舉從時機上看,的確有針對耶倫訪華的用意,但更顯示出「對外關係法」生效後外交上針鋒相對的新風格。從建章立規的角度看,中國為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建立完備出口管制體系,對西方的圍堵,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對華鴿派難敵大氣候 中方給面仍針鋒相對

耶倫作為學院派經濟專家,被認為是拜登政府中的對華溫和派,但在美國的政治大氣候下,她需要對外表現對華強硬,訪華時召集美資公司開「訴苦」大會,又要在財金層面緩和與北京的關係。至於她所說美方高科技禁令「並非為獲得對華經濟優勢」之類的話,恐怕連她自己都不相信。但中方對耶倫今次訪華還是給足面子,除國家主席習近平未出面外,其接觸中方官員面之廣,雙方會晤氣氛之融洽,都超出布林肯的中國之行。

至於中方在耶倫訪華之前宣布,對鎵(Ga)、鍺(Ge)兩種半導體所需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與中國特意選在74日美國國慶日進行「高超音速導彈緊急試射」一樣,針對美國的意味明顯,卻未必是針對耶倫本人。

不過,今次出口管制的意義仍不可低估。在此之前,中國首部「對外關係法」剛剛生效,白紙黑字地寫明反制裁的法律依據,等於昭告全世界,有了法律剛性約束,以往的「戰略耐性」空間正在縮小,換言之,對外政策制度化以後,對外國的制裁和干涉,只能是針鋒相對硬碰硬了。

美國已經對中國發起高科技戰爭,多間中國公司實體上了黑名單。美國不僅以國安理由,禁止對華出口高端晶片生產設備,還拉日本、荷蘭聯手限制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雖然日、荷都宣稱限制「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但矛頭所向不言自明。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決定對兩種稀有金屬出口管制。中方亦強調,此舉並非禁止出口,亦不針對特定國家。但美日荷已對號入座,反應強烈,美國表示「堅決反對」,日本聲言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作反應,荷蘭乾脆呼籲歐盟作出回應。

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益受原材料左右。稀有金屬之於高科技精密元件,就如食鹽之於一道佳餚,雖廉宜卻不可或缺,鎵和鍺皆屬軍民兩用的戰略物資,中國的儲量、產量及生產工藝,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中方有充分理由對其實行出口管制。

中國的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根據海關數據,去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由於鎵屬電解鋁副產品,污染大,耗電多,中國生產這些原材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中國一旦停供,美日等國的半導體乃至軍工生產都會面臨嚴重衝擊,這就是內地前官員所說的「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痛」。前幾年,日本僅禁止幾種化學原料出口,就令韓國半導體業痛苦萬分,而中國的「工具箱」比日本更大。自中方發布管制公告後,國際市場鎵與鍺價格均有上揚,意味此舉至少在鞏固定價權方面初見成效。

稀有金屬高科技之鹽 出口管制學西方之道

中國雖是鎵的最大出口國,但高純度精鎵的主要生產仍在美日,中國每年還要進口精鎵。早在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就將「第四代半導體化合物」氧化鎵(GaO),列入對華出口管制清單。所以說,在出口管制方面,是美國做了初一,中國才做十五。

出口管制是國際常見做法,美日歐盟都有龐大的出口管制清單,管制種類不僅繁多,各種類之間還相互配合。出口管制一般包括3類對象:一是本國有優勢的關鍵技術;二是本國在全球佔比較大的關鍵物質;三是非本國獨有、但在本國提煉或形成產業鏈,擁有較低成本,他國對此有一定依賴的物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於202012月生效後,中國公布過包含30多項技術的出口管制技術清單,但是至今沒有宣布關鍵行業的完整產品出口管制清單。所以今次公告對鎵、鍺出口管制意義重大,中方講明管制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標誌「出口管制法」從書面上的法條,轉化為實際且有針對性的行動。

作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中國早應建立自己的出口管制體系,除針對某些國家對華發起貿易戰或技術戰外,中國也確實需要類似的管制體系,來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為破壞國際產業鏈,而是要打破美國和西方操控下的不合理的國際價格與市場體系。弔詭的是,正是西方的制裁遏制,加快了中國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步伐。

建交不足4月 洪都拉斯尋求中國千億投資

<轉載自20237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洪都拉斯棄台轉與北京建交不到4個月,近日和北京就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談判,提出商討總額200億美元的鐵路項目投資。

據商務部消息,中國—洪都拉斯自貿協定第一輪談判前日(7)在洪首都特古西加爾巴舉行。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團與會;洪經濟發展部部長塞拉托率洪方代表團參會。同日,雙方還出席中洪經貿混委會首次會議,王受文表示,中方願與洪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戰略對接,通過商簽自貿協定等方式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塞拉托稱,洪方願與中方加強政策對接,歡迎中國企業積極參與洪戰略優先項目。

路透社援引洪政府官員同日表示,正為該國橫穿國境、聯通兩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的鐵路項目,尋求投資者提供建設資金,項目價值約200億美元,是兩國貿易與投資合作的一部分。

洪方料15年內建成 稱中方感興趣

報道引述洪經濟發展部長塞拉托透露,向中國官員介紹了洪都拉斯有興趣獲得融資的項目,「這些項目對我們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包括建造水壩、聯通兩大洋的鐵路線,還涉及發電系統。他表示,計劃中的鐵路線可能會在大約15年內建成,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方官員對利用公共和私人資金開發的項目都表現出了興趣。

而在中國網民看來,洪都拉斯是在「獅子開大口」。立場偏左「觀察者網」文章留言區反對聲一片,質疑洪都拉斯「把人當傻子」、「建交就是為了要錢」,更有網民列出數據稱,2022年該國GDP296億美元,200億要中國建鐵路「你拿什麼東西還啊」,呼籲大家「必須堅決抵制,都是中國人的血汗錢!」

此外,首批26名原本在台灣的洪都拉斯留學生,上周二分別抵達北京、天津、西安等地,開始在大陸的留學生活。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賴清德投書《華日》:願不設前提與京對話

<轉載自202376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台灣副總統、2024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周二以〈我保衛台海和平的計劃〉為題,投書《華爾街日報》,強調他堅定捍衛台灣和平穩定和民主成就,並重申應維持兩岸現狀,「我會努力不懈地捍衛兩岸現狀,因為維持現狀是符合中華民國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最佳利益」,也不排除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大陸展開對話。

提兩岸和平軍政經「四大支柱」

賴清德昨(5)在個人facebook頁面上載全文,他以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開篇,並表示那一刻「我下定決心,我有使命要參與台灣的民主」,要保護台灣不受侵害。

醫師出身的賴清德為兩岸和平提出「四大支柱」作為「解方」:提升台灣的嚇阻力、強化供應鏈安全、建立與民主國家的伙伴關係、推動務實一致的兩岸政策。賴清德表示,面對着大陸持續升高的軍事與經濟挑戰,維持務實及一致性的兩岸政策是他的首要任務。此前,對於賴清德有關涉及兩岸的言論,大陸國台辦多次駁斥。

5月及6月,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均表示賴清德標榜是「務實的台獨政治工作者」,無論怎樣包裝、粉飾,都掩蓋不了謀「獨」的「邪惡用心」。

沖繩知事祭北京琉球墓表態 盼續對華聯繫 「創和平繁榮時代」

<轉載自20237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正在北京訪問的日本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昨前往琉球國墓地遺址祭拜,《環球時報》報道,玉城透露祭拜時他想,「要對日夜長眠於此的琉球祖先說聲『謝謝』。祖先創造的琉球(即沖繩)與中國之間的聯繫,想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保持下去,為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而努力」。

琉球國墓地所在的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在明清時期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進京門戶;一共埋葬了琉球國貢使、官生、陳情使、都通官等14人,包括親清廷琉球士族、被視為「琉球民族英雄」的林世功,他在琉球王國末期來京死諫,要求清政府干預日本吞併琉球。抗戰時期墓地被破壞,僅存「琉球王國陳情都通官」王大業的墓碑現藏於通州區博物館。

《環球時報》報道,玉城來到琉球國墓地遺址,奉上沖繩用來祭奠先祖的冥幣,下蹲雙手合十低語。玉城稱他使用沖繩方式祭拜,香也是古代從中國傳到琉球,和日本本土的不同;琉球和中國的友好往來長達600餘年,希望傳承該傳統。

共同社則報道,玉城祭拜後表示,「將繫緊中國與沖繩之間已結下的紐帶,創造和平且富裕的時代」;現場除了記者,還有中國外交部相關人員陪同。

埋親清士族林世功 死諫反日吞併

由日本前眾院議長河野洋平擔任會長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80人代表團周一(3)抵京訪問,昨會晤中國商務部官員。

玉城作為代表團顧問一同訪華,周五(7)返日前,還將訪問福建福州,當地留存琉球館、琉球墓園等遺蹟。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提及中國福州與琉球淵源很深,各界猜測其用意,玉城此行因而備受關注。本報獲悉玉城的福州行程,預定安排拜祭琉球墓、參觀琉球館,後者是琉球朝貢使者登岸後落腳地,原名「柔遠驛」取自《尚書·舜典》中的「柔遠能邇」,寓意「優待遠人,以示朝廷懷柔之至意」。

琉球館位於福州市台江區,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官媒報道習近平講話後,台江區隨即稱要「深刻認識琉球館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推動驛館全面提升。

玉城反日介入台海 台:不代表日政府

玉城近日還明確表示,決不能因為所謂「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讓沖繩淪為戰場。台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昨表示,地方縣長的發言不能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場,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202374日,正訪華的沖繩知事玉城丹尼昨在北京的琉球國墓地遺址祭拜。他在標示牌前為逝者奉上冥幣、酒水等祭祀用品,雙手合十。

侯友宜提「合憲九二」 國台辦:願偕台政黨交流

<轉載自20237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周一(3)表示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引發各界討論。民進黨昨表示,「中華民國憲法從來就沒有九二共識的概念,不要偷換概念,欺騙台灣人民」。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昨舉行「誰的九二共識?」記者會,書記長莊瑞雄表示,看到侯友宜專訪的人都會嚇一跳,侯友宜的兩岸看法出現180度大轉變,全盤接受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主張,全面擁抱深藍。

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亦稱,侯友宜拋出支持「九二共識」的議題,是因選舉陷入極端,但「九二共識」非台灣社會主流民意。

針對侯友宜說法,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表示,大陸願與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島內各政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保持良性互動,鞏固增進互信,加強交流溝通,推動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陳重申,「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日借IAEA作擋箭牌 「核食」威脅香港難妥協

<轉載自202374 明報 社評>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表評估報告,認為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然而並未能釋除鄰國疑慮,福島一些民間團體對核污水排放的安全性,亦有懷疑,除了因為當局過去多次被揭未有開誠布公交代核災問題,亦因為日方不讓IAEA以外的第三方,包括中韓等利益攸關方的專家獨立採樣抽驗。日方若認為福島核污水「安全」,大可在國內湖泊排放,又或在國內作其他用途,毋須特意修建隧道排放入海。日方將IAEA評估報告視為「擋箭牌」,無視國內外反對聲音,排放計劃相信不久便會啟動,港府必須以市民健康為重,對輸入海產從嚴把關,不能因為日方政治施壓而妥協。

「符合標準」非支持排放 IAEA評估報告留退路

日本政府20214月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水過濾稀釋後排入大海,並於今年初將排放時間定在「春夏之際」。上月底,負責營運福島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宣布,用來排放這些所謂「處理水」的海底隧道竣工,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亦完成排海設備檢查,IAEA的評估報告,被視為排放前的最後一關。

根據IAEA介紹,該組織應日方邀請,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由組織的高級官員領銜,成員包含來自美英加澳法中韓等第三方國家合共11名專家。工作組負責審查日本政府和東電的排放計劃,目的是確保「處理過程」符合IAEA的安全標準。日本政府向來是IAEA主要捐款國。較早前,韓國網媒引述消息人士提供的一份文件,當中提及有日方「高層官員」稱,IAEA報告確認排放計劃安全這結論,一開始就已經定好了,東京方面還作出「政治捐獻」,解決日本政府、 IAEA及第三方國家專家之間的分歧。日本政府強烈否認有關報道,包括就排放「處理水」問題向IAEA捐款逾百萬歐元,形容報道「毫無根據」、「散播假消息」。

IAEA總幹事格羅西本周訪日,與首相岸田文雄會晤,評估報告正式曝光。報告認為日方排放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人類和環境的輻射影響極小」,IAEA將在排放開始後,持續跟進及評估安全情况。值得留意的是,格羅西在報告中強調,排放計劃是日本政府的決定,評估報告「並沒建議或支持有關做法」,予人感覺是IAEA想保持距離,日後萬一出亂子,IAEA也可辯稱排放決定與己無關,然而對日本當局來說,IAEA這份報告,就是排放計劃的「擋箭牌」。

福島核污水曾與熔化了的反應堆堆芯接觸,含有多種危險放射物質。日本當局聲稱,這些水經過ALPS淨化系統過濾,可去除多種放射物質,至於無法處理的氚元素,則以大量海水稀釋,不會有安全問題,IAEA認為這個處理「過程」本身是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惟正如本港和一些外國專家所言,在實驗室證明安全是一回事,核污水長期大量排入海,沒有國際先例可援,實際後果可以是另一回事。今年初,《科學》雜誌發表文章,引述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稱,福島核污水經處理稀釋後「比飲用水還安全」,聽起來很令人放心,但實際仍遠高於海水自然狀態下的放射性水平,而且核污水集中在一個點排放數十年,氚和其他放射物質有可能在海洋生物中累積,並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

2018年,日本方面有報道指經過ALPS處理的福島核污水,有樣本驗出高於法定標準的放射物質。韓國專家上月獲安排到福島實地考察,韓國官員透露,據考察團所知,日方淨化核污水設備自2013年以來發生過8次故障,亦有樣本顯示核污水縱已經過處理,依然含有鍶等輻射物,超出國際標準,有關裝置能否長期安全運作尚待確定。日本常將過濾後的福島「處理水」,與一般核電站的冷卻水相提並論,認為兩者一樣安全,但有本港專家指出,外國一般會將核電站冷卻廢水排放至本地湖泊,一定年期後重新使用相關水源。日本的做法卻是鋪設管道,將「處理水」排放到離岸1公里的大海。日本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早前到福島市拉票,更表示應該避開夏天泳季排放核污水。凡此種種,都令人覺得,日方己所不欲施於人,將核污染風險轉嫁全世界,不負責任不道德。

合理收緊水產入口 不能怯於反制報復

福島核災發生以來,日本政府和東電多次被揭隱瞞真相,時至今日,福島漁業和一些民間組織反對排放計劃,原因可不止是擔心「風評被害」有損形象,而是不相信當局會負責任處理事件。在韓國,早前有10萬人集會反對日本執意排放核污水;在北京,外交部昨天指出,IAEA是應日方邀請開展評估審查,授權範圍被限定於評估排海方案,報告不是日方排海的「通行證」,更不能證明排海是處置核污染水最安全最可靠的唯一選項。日本當局拒絕讓中韓等利益攸關方獨立採樣分析,連最基本的一步也不願做,實難釋除鄰國疑慮。

日本收到IAEA評估結果,排放行動料將很快展開,屆時特區政府收緊日本水產入口,在所難免,若是等到入口抽樣檢查發現問題才加強把關,已然太遲。香港是日本食品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日本農林水產第二大出口地,相信日方可能會派員來港游說甚或施壓,然而食品安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就算可能惹來反制報復行動,特區當局也要以市民健康為重,從嚴從緊把關。

侯友宜首表態「支持合憲九二共識」 民進黨反問「共識哪一點符中華民國憲法?」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日首度表示,從未反對「九二共識」,並支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主張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政治現實。侯友宜並說,他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以及被民進黨抹黑的「九二共識」。

侯友宜的兩岸論述會否提及「九二共識」,一直是國民黨內關心的焦點。《聯合報》報道,侯友宜接受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節目專訪首度對「九二共識」作出以上表態。

馬英九指蔡英文相互不隸屬「兩國論」違憲

而主張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理論。馬英九前日也在侯友宜造勢大會表示,蔡英文總統公然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不隸屬的兩國論,明顯違憲;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是一個中國底下兩個地區,不是兩個國家,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設計,讓台灣能夠相安無事。

對於侯友宜首次就「九二共識」表態,隨即遭到綠營質疑。民進黨發言人張志豪表示,侯友宜敢打臉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難道不怕被換侯嗎?企圖偷換概念,把「中華民國憲法」跟九二共識綁在一起,就是把台灣送到中國大陸的口裏。

張志豪說,「請問侯友宜,九二共識哪一點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張志豪認為,侯友宜顯然想繼續欺騙台人,表態接受所謂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根本是自欺欺人。中國大陸早在2019年初公布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已定調,「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此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曾公開說過,「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

另外,外界猜測可能將獨立參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昨日南下高雄,旋風式拜訪國民黨籍市議員李眉蓁,幫即將參選立委的陳美雅加油打氣,再往前台南拜訪市議員王家貞。但針對侯友宜選情低迷,是否考慮獨立參選的提問,郭台銘僅笑而不答,沒有多作回應。

郭台銘南下旋風式拜訪議員

陳美雅事後受訪亦表示,郭台銘南下主要想聽聽高雄艱困選區立委參選人的聲音,彼此交流意見。她並稱沒有談到「支持郭台銘參選總統」的議題。

國民黨台南市議會黨團書記長蔡育輝對此表示,郭台銘還未對選總統相關表態,目前預設他拜會是好意的提供選舉協助。不過國民黨南市主委林進旺認為郭台銘此舉「相當不合適」,批評郭近期講話很像老頑童,做事情扭扭捏捏,要選就講清楚就好。

藍營問「存廢」 民進黨:ECFA具強烈政治目的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否重啟,近日成為台灣總統大選議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日質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反服貿,只要《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不要服貿,經濟「逢中必反」,與台灣利益背道而馳,要求賴清德表態,如果當選總統是否要廢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民進黨則稱ECFA具有強烈政治目的,與CPTPP完全不同。

賴清德:鎖進一中市場洽服貿是走回頭路

賴清德前日出席醫界信賴台灣後援會成立大會提及,鎖進一中市場去洽簽服貿協議,絕對是走回頭路、是錯誤的路線。

國民黨團昨開記者會質疑賴主張。出席的立委賴士葆表示,台灣要加入CPTPP難度很高,政府對此一直沒講實話。他質疑,賴清德反服貿,想要徹底和中國大陸切斷、完全脫鈎,這是民進黨「抗中保台」牌的另一種說法,為鞏固深綠選票。

立委質疑賴反服貿與陸脫鈎

賴士葆指出,服貿是ECFA的一部分,反服貿會讓台灣的國際貿易空間愈來愈小;請賴清德公開回答,如果當選是否要廢除ECFA

民進黨發言人張志豪透過新聞稿表示,國台辦說的很清楚,要復談貨貿、服貿,前提就要接受「九二共識」政治基礎。

張志豪指出,加入CPTPP符合經貿自由化原則,無需以「一中原則」作為政治前提;而服貿、貨貿則是必須符合「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等強制性政治框架,不僅是不正常的經貿交流,也使大陸當局遂行對台以商圍政、以經促統政治目的。

付費卓慧思訪台 台府40萬智庫320萬 藍營批「金錢外交」 官方:依照邀訪外賓規定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英國前首相,現任下議員卓慧思(Liz Truss,圖)5月應邀訪台,演講發言「力挺台灣」。根據英國國會公布的議員額外收入顯示,卓慧思這次出訪,台方共付出超過350萬元(新台幣,下同)招待她,其中以政府名義的支出約40萬元。相關消息引發台灣網民熱議,炮轟「心疼我的納稅錢」。國民黨立委批評這種方式邀請是「打腫臉充胖子」,陷入「金錢外交」迷思。台外交部表示,相關費用是依照邀訪外賓規定辦理。

據「中視新聞網」等台媒報道,卓慧思516日至20日訪台,與台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見面,另應「遠景基金會」之邀演講。根據英國國會日前公布的議員額外收入顯示,卓慧思這次訪問,「遠景基金會」付給她出席活動及演講費8萬英鎊(320萬元)。此外,台外事部門招待機票和住宿等約1.08萬英鎊(40萬元)。「遠景基金會」在李登輝任總統期間成立,雖對外屬於民間智庫,但實則是台灣政府的外圍組織。

卓慧思訪台邀請費曝光後,引發島內眾多網民批評。「中時新聞網」、Yahoo新聞等網站報道,有網民炮轟「民進黨花納稅人的錢真的毫不手軟」、「金錢交易來的朋友,不會是兄弟,不值得一提」。

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批評,用這種方式邀請就是「打腫臉充胖子」,陷入「金錢外交」迷思。他要求民進黨當局對外交代清楚,因為每筆錢都是人民的納稅錢。

台外交部發布新聞稿,稱一向竭誠歡迎國際友人來訪,除有助增進國際友人對台灣的瞭解外,同時也代表外國友人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台灣的支持。卓慧思在台行程是由外交部居間協調,相關費用是依照台灣邀訪外賓規定,歷任政府均依此原則辦理。至於演講報酬部分,由於外交部並非簽約方,不便代為說明。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CEPA成就香港經貿發達 今後要開創融合新模式

<轉載自202373 明報 社評>

上月29日是香港跟內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協議20周年,協議實施以來,香港跟內地的貨物貿易增長超過兩倍,香港的專業服務在內地無論從範圍與總量,也有長足發展,成果昭彰。然而,香港今後發展,僅靠要求中央繼續給香港「開小灶」的特殊照顧模式,不但難以為繼,而且也不符合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的理念。如何能夠做到粵港兩地各有專攻、各擅勝場、各得其所,特區政府應該有新理念,用新思維模式去設計新的發展模式。

CEPA提供零關稅待遇 專業服務面向廣東市場

20年前,香港深層次矛盾總爆發而出現幾十萬人上街遊行抗議,中央為了協助香港增加新的發展機遇,提出CEPA的安排,為香港原產地貨物出口到內地提供免關稅安排,並且享受中國跟任何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減免關稅的待遇。做法是由香港提出貨物清單,以及要求專業服務的資格認定,中央協調安排,及後有9次補充協議,清單一批又一批的增加,專業服務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

截至今年5月,香港貨品通過CEPA出口內地享受減免關稅94億元人民幣。同時吸引了外國投資者在香港設立企業,享受CEPA待遇出口貨品到內地,或者向內地提供專業服務,這類地區總部,20年來由原來的5414家增加到8978家,提高了香港作為貨物進出內地的跳板與中樞作用。

香港原產地貨品零關稅進入內地,提高了香港產品的競爭力,減免關稅主要影響國家關稅收入,但要讓出部分市場的是內地省市,特別是專業服務安排的影響主要在廣東。內地一些省市政府不積極配合也是情理之中,對於開放專業服務設置門檻或者附加條件,所以出現中央「大門大開」、一些地方政府「小門不開」或者半開的情况,實際上就是對中央政府以內地省市市場作為代價,為香港提供「小灶」特殊待遇的消極對抗。

CEPA安排也並非單向,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或者借用香港進入國際市場,也有積極作用。香港作為內地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試驗田,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應。中央政府為香港提供優惠便利協助香港擴大經濟發展途徑,這種做法,相信還會繼續下去,但香港還有更多的貨物清單提出嗎?專業服務進入內地涉及法律或者會計制度的瓶頸,還有更好的途徑通過CEPA來解決嗎?關鍵的問題在於,完全按照香港的需要,繼續由中央政府協調解決的這套模式,還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嗎?

71日實施的港車北上計劃,每個月1600多部香港的私家車可以經港珠澳大橋到廣東,為香港的車主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無疑也可以增加大橋使用量,以及港人在內地消費而使市場受惠,但始終也是一個單向的安排。

特殊待遇非可持續發展 與內地城市協調更重要

香港道路承受能力不比內地,不能搞絕對的對等安排讓內地私家車也可以北車南下,也是實際情况使然。然而,香港不能承受每月有1000多部內地車輛來香港,500部可以嗎?300部也不可以嗎?這種單向的特殊照顧安排,始終是會令到內地人對香港有一種「心理不平衡」的心態,質疑給予香港的特殊照顧還要照顧到什麼時候?

香港的「搶人才」政策,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吸引內地專才來港發展,對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產業注入強心針,也可以為內地專才提供一個面向國際市場的發展空間,表面上看是雙贏的做法。誠然,專才是稀缺要素,全球都在搶,內地很多城市也在搶,香港加入搶人才戰,也無可厚非。然而,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就搶人才的做法,應該要有新思維。

專才能夠粵港兩地自由往來,發揮所長,得益的是整個大灣區,况且,現在高科技產業講究的是產業鏈不同層次的協作,即使在同一個企業的團隊,也需要來自不同地方的成員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單打獨鬥的做法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員工被固定在某一特定地方反而會造成限制。高科技以及創科產業員工,只要有多次往返的簽注,以內地為基地也同樣可以為香港的企業服務。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求香港能夠做到為國家所需,提供香港所長,特區政府在設計各項政策,都要考慮建設大灣區這個任務。香港與廣東其他城市共同建設大灣區,更需要考慮是否跟其他城市的政策協調,以及內地人的感受,如果香港按照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向中央政府要求特殊照顧,遇到跟內地城市在政策上產生不協調的情况,繼續提請中央政府以行政命令要求內地城市「遷就」,不但共同建設大灣區的任務不可能有效執行,跟內地城市的合作精神也難以培育。

CEPA這種自由貿易協議的安排可以繼續,而且相信還能繼續為國家開放以及香港發展發揮作用,但特區政府設計政策的思維模式則要適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