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蘇內閣總辭引關注 台輿論反思民主政制

<轉載自20231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是否為民進黨「九合一」敗選請辭近日在島內政壇引發關注,外界認為事件已跳脫黨爭並重新審視台灣的問責政治,及其背後的制度文化。民主政制走到當下,是「讓民眾做一秒鐘主人」,還是「做不好就換人,本該這樣」,學界各有看法;有學者對比大陸,強調台灣已走出自身特色制度路徑,指出「兩制」需在競賽中磨合。

蘇揆未證請辭 似欲留任 黨內急覓接班人「政治逼宮」

台灣為數不多二度任閣揆的蘇貞昌,在本月任滿4年之際率領內閣總辭的傳聞近日甚囂塵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似是當下民進黨內某種政治角力寫照:一邊當事人蘇揆尚未親證請辭,還疑似展露留任意慾,一邊黨內高層卻急忙物色接班人,各路政客放風「新內閣」名單更傳遍大街小巷,「政治逼宮」戲碼正走向高潮。

左正東:閣揆拉鋸視乎蔡賴權力磨合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向本報分析,「閣揆拉鋸戰」上演至今,只因民進黨內派系尚缺共識,多方勢力未就議題談妥。問題更核心處,即取決於總統蔡英文與即將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兩人間的權力分配及相互制衡。以蘇貞昌的角色,其目前能在蔡、賴之間取得某種政治平衡,成為維持派系天平的一種公約數。蔡英文本身傾向撤換蘇貞昌,但若蘇留任意願過強,基於黨內和諧考量便會為難,而蔡英文掣肘賴清德的部署便遭打亂。同理,被傳正副閣揆大熱門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和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若果接任,蔡英文便有更大空間介入行政院運作,對於僅主掌黨內事務的賴清德或不利。

左正東認為,陳建仁、鄭文燦政治性格均比蘇貞昌更為溫和,處理兩岸議題亦更顯彈性。但正如總統提名行政院長的制度由來,兩人若果接棒,未來執政取向必定更多倚賴總統的意志。而短期來說,接下來會是蔡英文、賴清德兩方力量磨合階段,兩人也需時間來癒合上屆總統大選初選時留下的舊傷痕。對於2024年總統大選,左認為目前民進黨只有賴出戰信號最明確,「現階段賴清德的挑戰者還不顯著」,蘇貞昌雖有參選企圖心,惟目前其最優先事項恐仍是保住閣揆之位。

邱坤玄:民進面「大」「小」政治難題 中美顯緩和 黨內結構貪腐

責任政治眼下裹挾民進黨執政前路,但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對本報指出,該情勢只會短期左右台灣選情,對台灣與兩岸未來走勢影響輕微。邱認為,台灣政局走勢始終脫不開大小兩層互動關係的變量來談。「大」者所指,諸如中美關係這類外在變化,近期中美關係明顯進入戰術調整期,雙方逐漸展現外交溫和姿態,加之香港問題已成過去,令民進黨選舉利器「抗中保台」開始失效,再難操縱選民情緒;「小」者則指民進黨本身表現問題,諸如黨內逐漸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貪腐問題,蘇貞昌「專橫跋扈」的行事風格等等。這一大一小兩因素,才是民進黨須面對的政治難題。

楊開煌:政治廣告化成台現實 制度扭曲政治本意

對於民進黨呈現出的貪腐問題嚴重度,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向本報表示,這即是對「台灣民主制度無需優化」論調的一種證偽,且因為執政任期縮短,反而令政治腐化速率被放大。楊亦認為,從政治學來說,改換內閣過頻必然衍生副作用,包括帶來施政遲滯、百績不前等苦果,而就台灣來說,地方派系勢力在其中食制度之滋味的政治問題也愈發嚴重。

楊開煌說,新西方民主政治誕生之初,的確曾顯露出較時代特性的一些優勢,惟隨着歲月演變,如今卻異變成服務少數人及資本的制度工具。台灣在近代侵染西方政治思潮的過程中,因仿效這種制度弊端而分裂積重,且選舉政治遺留的分裂通常難以癒合,亦令情勢愈發展愈極端。楊認為,「民主的內核是『要說別人不好,自己才能好』,這導致除非被對手拉下台,否則民主政黨很難有自我革命的動力」。而任何制度設計都有導致「權力爆炸」的結構弊端,故必須要設有補救制予以修葺。

楊開煌直言,今時今日,台灣民主制度已是建立在市場經濟下,靠資本與社會能量堆砌而成的一種「廣告」物。在這種生態下,實幹者往往難以上位,靠造勢晉升決策者的,卻多是能言善道的「政治貪污犯」。政治的本意是服務於民,台灣的現實卻是政治廣告化、商業化,是資本主宰於民,表面上「讓民眾做一秒鐘主人」,制度裏內已扭曲了政治本意。

趙春山:兩岸政治生態迥異 兩制須「和平競賽」

相比台灣政壇,對岸大陸政治生態則完全迥異,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對此認為,雙方制度各有利弊,不應簡單作比較。內閣問責請辭制在台灣民主實踐中司空見慣,「做不好就換人,本該就是這樣」。趙指出,台灣民眾享受當家做主的選舉快感,則投錯人選的後果也要共同承受,且過度注重選舉正義,必定會令施政效率受累。民主規則下的台灣政壇,就是「順民意就存在,逆民意被淘汰」,儘管民主實踐亂象頻仍,但島內已就此磨合出了適合自己的制度路徑。

趙春山亦指,大陸一邊則強調「治理」,制度特性是權力集中,在歷史傳承下,表現為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雖某種程度上,政治決策依賴領導層取向,但也帶來極高效率,政策的改變可獲得立即推動與執行,「這是台灣不可能實現的」。趙認為,正是由於兩種制度的結構性相異,「北京的統一進程才不可過急」,兩岸制度須要磨合,透過「和平競賽」方式,逐步找出「中國人最適合的制度」,而不是強加於人,「違背心靈契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