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中美關係現小陽春 防倒春寒風高浪急

<轉載自2023126 明報 社評>

兔年新春之際,中美關係出現近年罕見的熱絡景象。過年前,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副總理劉鶴,在瑞士與美國財長耶倫會晤3小時,雙方形容會晤專業、務實、坦誠、富建設性,會後美國財政部宣布將於下月派團訪華,為耶倫訪華做準備。另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據報將於正月十五前後訪華,是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訪華的最高級美方官員。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拜登在印尼舉行峰會後,中美關係似乎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小陽春」。不過,北京必須認清,中美關係自2018年以來,已經出現了顛覆性的逆轉。今年,美國眾議院新議長訪台,對華科技封鎖和產業鏈脫鈎進一步加劇,在南海挑釁生事,都將是一定會發生之事。所以,對中美關係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更需警惕。

劉鶴晤耶倫各有所需 美債陷困境對華放鴿

對於劉鶴今次與耶倫的會晤,內地官媒有很多正面解讀,包括美方主動並提供會場,耶倫專程飛往瑞士(美方稱是出訪非洲轉機),會談氣氛融洽,談了3小時意猶未盡……令人想起5年前劉鶴與時任美國財長梅努欽、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的幾次會談,令人相信中美貿易戰將握手言和。

中美關係近期的回暖,習拜會固然是重要因素,亦有兩國各自的國內需要。中國在解除長達3年的嚴格防疫措施後,經濟正處在復蘇,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在駐美大使秦剛升任外長後,近期的對外姿態有所調整,力求穩定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而美國在經歷了40年來最嚴重的物價飛漲之後,雖正緩慢走出通脹陰影,但政府債務接近法定上限,一旦違約,拜登形容之為「美國財政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而中國正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近年來正在逐漸減持,因此,有人猜測耶倫今次約見劉鶴,或與此有關。

儘管美國兩黨政客念茲在茲對華「脫鈎」,但截至去年11月的美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中美間全年貿易總額預計將再創歷史新高,顯示兩國間經濟仍緊密相連。因此,有專家認為,美國若真與中國「嚴厲脫鈎」(draconian decoupling),將「對美國人的生活水平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包括美國商會(USCC)在內1500多個美國商業團體與企業,更呼籲美國貿易代表署撤銷特朗普時代遺留的對華商品加徵的關稅。USCC認為,這種懲罰性關稅「削弱了美國的競爭力,給美國企業、工人和家庭帶來了不應有的經濟困難」。總部設在華盛頓,成員包括英特爾、三星、台積電、蘋果和亞馬遜的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ITIC)亦表示,這些關稅「對我們的行業造成了重大傷害,並導致成本上升」,呼籲完全取消。

證諸歷史,美國緩和對華關係多因兩種情况:一是陷入重大政經困境,如對蘇冷戰、九一一和金融海嘯,為借重中國作戰略或經濟轉圜,會擺出和平姿態;二是為應對內外輿論,做戰術性緩和假象,釋放煙幕彈。美方所說的要給兩國關係加裝「防護欄」,實際上只是要對中方設限,追求的仍是美國主導下的雙邊關係。

習拜會後美屢違承諾 新議長訪台將掀新波

事實上,就在習拜會後,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問菲律賓,刻意登上毗鄰南海島嶼,挑撥中菲關係;美國軍機上月在南海上空抵近偵察,險與中國軍機擦撞;美國再向台灣售武,戰艦再度穿越台海,挑戰中方紅線;美日峰會和外長防長「2+2」會談時,將主要矛頭針對中國;就在劉鶴與耶倫會晤前一天,拜登在白宮會見荷蘭首相呂特,公開敦促荷方加入美國對華的晶片技術封鎖;布林肯訪華前,既稱美中關係趨於緩和,又指摘中方在台海不再滿足現狀……這一切,與拜登在印尼對中方作出的「五不四無意」(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華、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以及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承諾,完全背道而馳。

北京必須認清,始於特朗普政府並獲拜登政府全盤繼承的美國對華政策大轉向,是獲民主共和兩黨一致支持的,已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不歸路。近兩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涉華負面法案,多於以往任何時期,更加限制了美國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空間。共和黨籍眾議院新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上任伊始,就成立了「美中競爭戰略特別委員會」,「應對中國的挑戰」,更揚言將會訪台,預料他或在布林肯訪京後就啟程訪台,加上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就任台灣民進黨主席後,已經宣稱「台灣早已是獨立國家」,今年台海局勢很可能重現去年8月佩洛西訪台時的「驚濤駭浪」,北京必須早做因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說,中美關係過去還可以「好不到哪裏去,也壞不到哪裏去」的話,今後的中美關係只能是「好不到哪裏去,壞卻伊于胡底」了。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就任民進黨新主席 賴清德:務實認定台灣主權獨立

<轉載自20231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民進黨昨日在台北舉行第17屆黨主席宣示就職典禮,由代理主席陳其邁交接給新任黨主席賴清德。賴清德致辭表示,在他帶領下的民進黨會持續站穩「四個堅持」,繼續台灣總統蔡英文兩岸的路線。他並重申,「務實的認定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另外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

稱續站穩「四個堅持」 走蔡英文兩岸路線

民進黨新聞稿披露,賴清德表示,過去民進黨追求的目標是民主,對抗的對象是過去專政獨裁的國民黨,未來面臨大陸的威脅,他就任後提出新使命就是要「守護台灣,促進民主、和平、繁榮」,具體方針就是「拚經濟、顧民生、強國防、保和平」。賴強調,會持續站穩「四個堅持」,即「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主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要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朱立倫稱賴若續推動台獨 違全民意願

賴清德過去主張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近日又拋出「和平保台」,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備受關注。中央社報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喊話賴清德要對外界說清楚,稱民進黨若持續推動台獨,就是違反全民「希望維持中華民國和平安定現狀」的意願,同時推動台獨也會傷害區域和平,而什麼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必須給全民的答案。

對此,賴清德再次重申,「(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就是務實地認定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另外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中華民國主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只有2300萬人可以決定」。

賴稱打破兩岸僵局 非台灣獨力能成

針對如何化解兩岸歧異,賴清德稱國際社會一般認為兩岸僵局是因為大陸對台灣文攻武嚇、改變台海現狀使然,「在這種狀况下要打破僵局,恐非台灣獨力為之就能成功,必然要雙方(努力)」。賴清德說,他非常希望大陸能以蒼生為念,如果中共能轉念,相信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

國泰工會今按章工作 「非100%準備勿上班」

<轉載自2023119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國泰航空空中服務員工會因不滿資方未有正視編更及人手不足問題,今日開始發起「按章工作」行動。工會昨日在社交平台發放影片,向會員講解按章工作安排,當中提到員工應嚴謹遵守公司政策及操作手冊工作,確保自己身體及精神上均百分百適合工作才上班,並建議員工如有不適應求醫。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前日(17日)發出公開信,正式宣布今日起按章工作;工會昨日再在社交平台發放一段長約5分鐘的影片講解如何按章工作。影片列出空中服務員由起飛前至飛機降落後的工作流程,包括提醒員工在休息日不應接受公司要求工作;起飛前應善用簡報會時間,其間可邀請員工分享服務期望;起飛後應向乘客提供優質服務,毋須急於工作,以及降落時做全面檢查等。

根據工會網頁,截至202110月,工會代表超過5000名國泰機組人員,截稿時未知今日會有多少名空中服務員響應按章工作。除發起按章工作外,工會原計劃昨日舉行集會,並已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但工會前日表示,由於資方拒絕工會在國泰公司範圍集會,故撤回集會申請並取消集會。

國泰則重申,有信心機艙服務員同事會一如過去幾年新冠疫情期間般保持專業,緊守工作崗位,並向顧客保證航班服務將繼續運作如常,呼籲毋須擔心。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美國是台海穩定的最大風險源

<轉載自2023118 大公報 論壇版 撰文:宋魯鄭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告別動蕩的2022年,迎來難以預測的2023年。以《經濟學人》為代表,全球多家智庫、媒體、專家認為2023年全球最大的風險之一是台海。確實,2023年有許多不利台海穩定的因素,當中美國是最主要的風險源,原因有三:

一是共和黨控制國會。1月份新國會開啟後,將會力推“台灣政策法案”。這個過程也會對台海造成嚴重衝擊。當然它成案難度很大,畢竟共和黨只是微弱多數,會有跑票的可能性,參議院也會阻擋。二是2023年美國進入大選季。各候選人都要對中國顯示強硬立場以迎合民意,也會紛紛竄訪台灣。民主黨不管是拜登連任還是其他人參選,也都會如此。兩黨會比拼誰更強硬,最好的議題就是台灣。三就是共和黨籍眾議長麥卡錫早就宣稱要竄訪台灣,假如今年成行,將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

此外,俄烏衝突演進,會有幾種情況:一是俄烏衝突結束,美國騰出手來全力對付中國。二是俄烏衝突升級,美國更深捲入,對中國會尋求合作。三是俄烏衝突續入僵局,美國對華政策維持不變。

第三就是台灣地區也進入選舉季。民進黨會主打“芒果乾牌”,配合美國激化兩岸關係。國民黨也要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更加強硬。如果民調國民黨領先,兩岸會有放緩的氛圍,如果民進黨領先,則會更加緊張。

美議員或繼續竄訪台灣

與上述因素形成對比的是,大陸才是維護台海穩定的最核心因素。

大陸正在全力聚焦民生和經濟發展,展望今年經濟會有更出色的表現,有助世界經濟的復甦,有助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的繁榮。而從大歷史的角度,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已到關鍵時期,這是最大的戰略目標。中國當然不希望受到任何因素的衝擊。

從根本上講,兩岸的結構性因素決定了台海形勢走向。

第一,大陸從來沒有放棄和平統一,而且仍然認為和平統一是最佳的方式。非和平方式只是最後的選項。對於大陸而言,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要能實現一加一大於二、代價最小的效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和平統一。和平統一,一是可以確保兩岸幾十年艱辛的經濟發展成果能夠保留,也給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二是不影響中美和中歐的關係;三是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後的中國如何與全球相處奠定了基礎。

所以大陸會全力推動和平統一,這既有經濟上的優勢,也有軍事上的優勢。經濟優勢包括目前有數百萬台灣民眾在大陸工作生活,這都是勞動力。台灣地區一共有逾千萬勞動力,只要加大推動兩岸合作、支持台灣同胞在內地發展的力度,台灣當局對抗的空間就會越小。軍事優勢包括有足夠的能力將美國軍事干預排除在外,這種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第二,美國的全球戰略沒有改變:即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和美元霸權地位。

首先,對於台灣,它要么發揮遏制大陸的作用,要么發揮交易的作用。美國一直用台灣來干擾和遏制大陸的發展,但事實已經證明,雖然也有效果,但不決定大局。中國崛起勢不可當。美國上下早晚會意識到這一點。現在它們仍然認為憑藉自己的實力,加上自己手中的“台灣牌”,是可以遏制中國的。這包括打科技戰、貿易戰等。並不僅僅是靠台灣。目前貿易戰已經證明基本無效,假如很快證明科技戰也無效的時候,美國最終會走向和中國談判和交易。

因為對美國而言,台灣問題畢竟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拿中國的東西和中國交換是一本萬利。美國本質上是一個務實的國家,可以拋棄任何對自己不利的國家和盟友。阿富汗只是其中一例。

大陸牢牢把握統一主導權

其次,美國如何對大陸打“台灣牌”,是從維持它全球霸主地位的戰略角度來看的。所以它一方面要遏制中國,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和中國徹底攤牌。中美一旦攤牌,即使中國被打敗,美國也必將受到重創,那麼其他國家如日本、俄羅斯和歐洲則成為最大的受益方,此時的美國也就沒有能力應對這些國家的挑戰,就會喪失它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國就是利用歐洲列強互相殘殺而崛起的,它當然不會讓這一幕在自己身上上演。

所以一旦美國意識到遏制中國不會成功,就會轉向和中國談判,並在這個過程中把“台灣牌”利益最大化。因為只要美國同意大陸統一台灣,在許多重要政策上便會得到中國的支持。比如美國在東亞和西太平洋的地位、中美貿易逆差、美國國債,以及其他美國關心的國際問題:朝鮮與伊朗的核問題、氣候變化、全球產業鍊和供應鏈的穩定等。簡單講,美國是要以低成本、利用台灣謀取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台灣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

至於台灣,真正的“籌碼”只有兩個。一是美國的支持。二是知道大陸並不想要一個打爛的台灣。但是美國的支持是有條件的,即台灣的行為必須服從美國的利益需要。美國不想和中國攤牌,台灣自然也不敢跨紅線。

所以兩岸這些結構性因素決定了目前仍是統一前的歷史時期,台海會一直風波不斷但一定會鬥而不破。大陸在這個過程一定會按自己的節奏推進統一,美國則會按照自己的利益進行應對,最終實力決定一切。兩岸實現和平統一,歷史和時間都站在大陸一方,這對整個世界也都是好事。

料難獲批棄集會 國泰工會明起按章工作 公司保證航班如常

<轉載自2023118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國泰航空空中服務員工會原計劃今日集會,促請資方正視編更安排混亂影響員工收入,惟工會昨日表示,因資方拒絕工會在國泰公司範圍集會,料無法獲警方批出不反對通知書,故撤回集會申請並取消集會,但如期明天起「按章工作」。工會表示,明白行動或對航班造成一定影響,但盼市民體諒工會是迫於無奈。國泰昨回覆本報查詢時未有回應不批准於公司集會原因,僅稱會向顧客保證航班服務如常運作,呼籲毋須擔心。國泰行政總裁林紹波以短片向員工講話,未正面回應工會行動,但提到不少航空公司於疫情期間面對重組及申請破產,過去公司部分實務不具競爭力需改變,盼員工來年可團結一致重建公司業務。

消息:復常期多短途難掙津貼 考慮特別安排

消息人士向本報稱,公司邁向復常期間長途機數量較少,按2月編更,機組人員飛長途及短途航班鐘數約各佔一半,短途比例較大,令同事難掙取外站津貼,每月或少收20003000元,對此管理層會考慮過渡至正常期間會否有特別安排,而在2020年更改機組人員合約條款後,公司對機組人員每月飛行時數目標由65小時加至90小時,他們的確需要工作較長時間,但目的是要令國泰具競爭力。消息人士又稱,現時國泰只恢復疫前三成多運力,公司有信心即使部分同事響應工會號召,仍有足夠後備員工在農曆新年期間工作。

工會:資方拒公司範圍集會 盼體諒按章工作

工會外務副主席蕭詠恩向本報稱,昨就集會申請與警方會面,原計劃今日在國泰城外空地及停車場集會,但公司不同意,工會首要任務為保護會員,故別無選擇,只能向警方撤回集會申請。

工會其後於昨午發公開信稱,多次向公司反映人手不足、編更減少長途機及外站休息時間等問題,大部分訴求未被正視,故明天起會按章工作,盼市民體諒,強調仍會遵守各項安全措施。工會在信中透露,單是元旦當日有至少30多航班在人手不足下起飛,尤以來往日本航班最嚴重,經濟客艙原有7名空服員,缺人下減至4名,需照顧288名乘客,即服務員對顧客比例達172,情况極嚴峻,而自去年1月國泰在每班機縮減一名人手,令乘客等候用餐及執拾時間更長,前線無奈承受各種投訴。

CEO:航企疫下艱難 籲團結重建業務

林紹波昨晚向機組人員發放一段長約5分鐘短片,形容國泰員工在其心中是「首要的」(foremost in my mind ,他有使命確保員工未來可分享公司成果,以及對在國泰工作感自豪、感覺職業有價值及充實,為達至這一點,公司有三大義務,包括協助重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確保服務質素以令乘客優先選坐國泰,並須維持業務競爭力和財政可持續性。他又說,不少航空公司於疫情期間面對重組及申請破產,過去公司部分實務不具競爭力需改變,盼員工來年可團結一致重建公司業務。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蘇內閣總辭引關注 台輿論反思民主政制

<轉載自20231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是否為民進黨「九合一」敗選請辭近日在島內政壇引發關注,外界認為事件已跳脫黨爭並重新審視台灣的問責政治,及其背後的制度文化。民主政制走到當下,是「讓民眾做一秒鐘主人」,還是「做不好就換人,本該這樣」,學界各有看法;有學者對比大陸,強調台灣已走出自身特色制度路徑,指出「兩制」需在競賽中磨合。

蘇揆未證請辭 似欲留任 黨內急覓接班人「政治逼宮」

台灣為數不多二度任閣揆的蘇貞昌,在本月任滿4年之際率領內閣總辭的傳聞近日甚囂塵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似是當下民進黨內某種政治角力寫照:一邊當事人蘇揆尚未親證請辭,還疑似展露留任意慾,一邊黨內高層卻急忙物色接班人,各路政客放風「新內閣」名單更傳遍大街小巷,「政治逼宮」戲碼正走向高潮。

左正東:閣揆拉鋸視乎蔡賴權力磨合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向本報分析,「閣揆拉鋸戰」上演至今,只因民進黨內派系尚缺共識,多方勢力未就議題談妥。問題更核心處,即取決於總統蔡英文與即將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兩人間的權力分配及相互制衡。以蘇貞昌的角色,其目前能在蔡、賴之間取得某種政治平衡,成為維持派系天平的一種公約數。蔡英文本身傾向撤換蘇貞昌,但若蘇留任意願過強,基於黨內和諧考量便會為難,而蔡英文掣肘賴清德的部署便遭打亂。同理,被傳正副閣揆大熱門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和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若果接任,蔡英文便有更大空間介入行政院運作,對於僅主掌黨內事務的賴清德或不利。

左正東認為,陳建仁、鄭文燦政治性格均比蘇貞昌更為溫和,處理兩岸議題亦更顯彈性。但正如總統提名行政院長的制度由來,兩人若果接棒,未來執政取向必定更多倚賴總統的意志。而短期來說,接下來會是蔡英文、賴清德兩方力量磨合階段,兩人也需時間來癒合上屆總統大選初選時留下的舊傷痕。對於2024年總統大選,左認為目前民進黨只有賴出戰信號最明確,「現階段賴清德的挑戰者還不顯著」,蘇貞昌雖有參選企圖心,惟目前其最優先事項恐仍是保住閣揆之位。

邱坤玄:民進面「大」「小」政治難題 中美顯緩和 黨內結構貪腐

責任政治眼下裹挾民進黨執政前路,但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對本報指出,該情勢只會短期左右台灣選情,對台灣與兩岸未來走勢影響輕微。邱認為,台灣政局走勢始終脫不開大小兩層互動關係的變量來談。「大」者所指,諸如中美關係這類外在變化,近期中美關係明顯進入戰術調整期,雙方逐漸展現外交溫和姿態,加之香港問題已成過去,令民進黨選舉利器「抗中保台」開始失效,再難操縱選民情緒;「小」者則指民進黨本身表現問題,諸如黨內逐漸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貪腐問題,蘇貞昌「專橫跋扈」的行事風格等等。這一大一小兩因素,才是民進黨須面對的政治難題。

楊開煌:政治廣告化成台現實 制度扭曲政治本意

對於民進黨呈現出的貪腐問題嚴重度,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向本報表示,這即是對「台灣民主制度無需優化」論調的一種證偽,且因為執政任期縮短,反而令政治腐化速率被放大。楊亦認為,從政治學來說,改換內閣過頻必然衍生副作用,包括帶來施政遲滯、百績不前等苦果,而就台灣來說,地方派系勢力在其中食制度之滋味的政治問題也愈發嚴重。

楊開煌說,新西方民主政治誕生之初,的確曾顯露出較時代特性的一些優勢,惟隨着歲月演變,如今卻異變成服務少數人及資本的制度工具。台灣在近代侵染西方政治思潮的過程中,因仿效這種制度弊端而分裂積重,且選舉政治遺留的分裂通常難以癒合,亦令情勢愈發展愈極端。楊認為,「民主的內核是『要說別人不好,自己才能好』,這導致除非被對手拉下台,否則民主政黨很難有自我革命的動力」。而任何制度設計都有導致「權力爆炸」的結構弊端,故必須要設有補救制予以修葺。

楊開煌直言,今時今日,台灣民主制度已是建立在市場經濟下,靠資本與社會能量堆砌而成的一種「廣告」物。在這種生態下,實幹者往往難以上位,靠造勢晉升決策者的,卻多是能言善道的「政治貪污犯」。政治的本意是服務於民,台灣的現實卻是政治廣告化、商業化,是資本主宰於民,表面上「讓民眾做一秒鐘主人」,制度裏內已扭曲了政治本意。

趙春山:兩岸政治生態迥異 兩制須「和平競賽」

相比台灣政壇,對岸大陸政治生態則完全迥異,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對此認為,雙方制度各有利弊,不應簡單作比較。內閣問責請辭制在台灣民主實踐中司空見慣,「做不好就換人,本該就是這樣」。趙指出,台灣民眾享受當家做主的選舉快感,則投錯人選的後果也要共同承受,且過度注重選舉正義,必定會令施政效率受累。民主規則下的台灣政壇,就是「順民意就存在,逆民意被淘汰」,儘管民主實踐亂象頻仍,但島內已就此磨合出了適合自己的制度路徑。

趙春山亦指,大陸一邊則強調「治理」,制度特性是權力集中,在歷史傳承下,表現為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雖某種程度上,政治決策依賴領導層取向,但也帶來極高效率,政策的改變可獲得立即推動與執行,「這是台灣不可能實現的」。趙認為,正是由於兩種制度的結構性相異,「北京的統一進程才不可過急」,兩岸制度須要磨合,透過「和平競賽」方式,逐步找出「中國人最適合的制度」,而不是強加於人,「違背心靈契合」。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岸田要做美國之矛 東亞和平現新危機

<轉載自2023115 明報 社評>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首次訪美,是他七大工業國(G7)的五國之行終點站,亦是他此行的「戲肉」。上周五到訪白宮,他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後的聯合聲明,指摘「中國與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不符的行為」,又指台海和平「是國際社會安全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拜登則盛讚日本擴軍決定。之前岸田與辛偉誠簽署允許日英相互駐軍的協定,而上月日本內閣通過3份新版安保文件,首度將中國定位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並大幅增加軍費,明確要對所謂敵方導彈基地具「反擊能力」。種種迹象顯示,日本已決心充當美國「東亞之矛」,同時引入北約軍力,矛頭對準中國。這意味台海乃至東北亞和平都將出現新危機,剛有所緩和的中日關係勢再陷谷底。

訪美矛頭對準中國 簽約引英軍入東亞

在日美峰會前,日美外長和防長在華盛頓舉行了「2+2 會談,會後的聯合聲明中,指摘中國的外交政策「尋求重塑國際秩序,使之有利於自身」,「是印太地區最大的戰略挑戰」。聲明首度寫明,將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太空,並一致同意啟動聯手研究,應對中國等國的「高超音速武器」,而駐日美軍的前沿陣勢亦將升級。據報道,日方正打算在距離台灣最近的幾個島嶼建立數十個軍火庫,為「台海有事」做準備。在中美展開激烈的半導體競爭之際,日本經濟大臣西村康敏月初訪美時表示,日本有意加入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技術禁令。

在歐洲之行,岸田於首站巴黎對法國總統馬克龍大談「東海和南海單方面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愈演愈烈,安全環境日益緊張」;在意大利,將兩國關係升級為戰略伙伴,日意英三國攜手,將共同研發「第六代」隱形戰機F-X,是日本首度與美國以外國家的軍備合作;而重頭戲,則是在倫敦與英國首相辛偉誠簽署允許雙方相互部署軍隊的「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被稱作是日英兩國「逾一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防衛協定。

英國是首個與日本簽署RAA的歐洲國家,雖然是雙向協定,但日本並不存在介入歐洲與大西洋安全事務的可能性,因此,日英RAA就是要為將英軍引入亞太打開方便之門。去年1月日本已與澳洲簽署了RAA,是繼「美日安保條約」後,首度允許美國之外的外國軍隊進駐日本。現在,日本與英國締結RAA,變相完成了與「澳英美安全同盟」(AUKUS)的結盟拼圖。日法早已在外長加防長「2+2」平台探討過簽署RAA事宜;今次岸田訪意大利,雙方也就創設日意安保政策磋商機制達成了共識。未來如果日本跟北約(NATO)的核心成員國都簽訂類似「協定」,北約將戰略重心從歐洲轉移到「印太」所面臨的鞭長莫及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日本矛頭所向,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岸田今次歐美五國之行,表面是因G7峰會今年5月將在其故鄉廣島舉行,會前需協調各國立場。其實,兩個月前,岸田內閣陷入醜聞風波,因政治獻金等問題多名閣員相繼辭職,岸田本人也被揭發政治獻金收支報告中有近百張空白發票。民調顯示,岸田內閣的支持率僅為33%46%的受訪者認為岸田應在今年上半年辭職。在此背景下,岸田企圖透過外交成果,來挽回低迷的支持率。

新安保文件連破禁忌 言而無信反華最激進

另一背景則是,岸田內閣上月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3份文件,其中《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是最高級別安保綱領,10年來首次修訂,首度將「最大戰略挑戰」由朝鮮改為中國。今年的軍費預算較去年暴增26.3%,今後5年要將軍費開支佔GDP比重從1%提升至2%,達800億美元,屆時日本軍費開支將高居全球第三。

3份文件顯示,日本將突破諸多戰後禁忌,包括「專守防衛」政策、「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等,「和平憲法」亦被變相掏空。寫明可「反擊」敵方基地,開闢元宇宙、網絡等新戰場。有分析認為,戰後傳統的日美軍事分工中,美國是「矛」,日本是「盾」,現在,日本也將成為「矛」的一部分。而且,日本還擔心美軍力量不夠,要致力於建構美日同盟之外的多元化軍事聯盟,在東北亞引入更多區外軍力。

去年11月,岸田在泰國曼谷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曾經表示,「日中作為近鄰,互不構成威脅」。但一個月後,就將中國列為「最大的安全挑戰」,在今次歐美之行中,更處處劍指中國,日本已成為除美國外,G7中反華最激進者,可見其口是心非,言而無信。出於地緣戰略需求,日本甚至比美國更迫切地遏制中國,利用並擴大中美戰略競爭,來謀取自身利益。基於歷史教訓和現實情勢,北京制訂一套專屬適於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並具體做好部署,此其時矣。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台美貿易倡議啟動第二回合談判

<轉載自20231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14日到17日在台北舉行第二回合談判。美方派出逾20人赴台,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帶隊;台灣派出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主談。

知情官員對中央社記者說,談判將觸及11項議題,但台灣仍鎖定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和良好法規等4項,盼有階段性成果就能簽署首批協議,只是仍須視此次會議結果,就算達到簽協議的程度,雙方也須再度確認文字,約定下次簽署時間。

台美去年61日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同年818日啟動談判,11月上旬曾在美國紐約舉行首次實體談判會議,期間雙邊工作小組多次透過視訊等方式持續追加進度,今天起至17日在台北舉行第二回合談判,經貿辦預計在談判結束後對外說明。

美國此次由麥卡廷帶隊,共派出逾20人來台,陣仗不小;美方代表昨天陸續抵台後,受邀參與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安排的晚宴。

台灣部分,由楊珍妮會同外交部、駐美代表處、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法務部、廉政署、國發會、農委會防檢局、行政院法規會及經貿談判辦公室等單位人員出席主談。

知情官員指出,美方代表來台進行貿易談判並非首次,不過協議等級的談判確實是首度在台舉行,有其意義。

至於會議時程安排,官員表示,接連4天會議將十分緊湊,每日談判從上午9時開始,會議時間將視議題進度而定,最後一天預定談到晚間7時。

知情官員說,此次美方來台都是專業談判人員,並未安排拜會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等人,且因談判行程緊湊,也未規劃其他參訪行程。

人才人力皆不足 多管齊下破瓶頸

<轉載自2023114 明報 社評>

政府擬於今年第二季推出特別計劃,容許所有院舍輸入護理員,輸入配額上限7000人,勞福局長表明特別計劃無時限,意味措施將屬長期。香港人口老化,一方面意味長者人數持續上升,安老服務需求愈來愈大,一方面意味勞動人口面臨長期萎縮壓力。新冠疫情突顯院舍人手短缺嚴重,隨着未來將有更多院舍落成,若不擴大前線護理員輸入額度,人手荒只怕進一步惡化。缺地缺人是香港長遠發展兩大瓶頸,近年政府提出多項大計,希望增加土地供應及各類設施,然而若無足夠人才人力配合、滿足社會需要,藍圖願景再美好,亦不過是紙上談兵,當局需要多管齊下,提升勞動力的質與量。

缺地缺人礙發展 安老服務成寫照

本港部分行業人手短缺嚴重,當局為此設有補充勞工計劃,倘若僱主未能在本港聘得合適人手,可向勞工處申請輸入外勞。為了保障本地工人飯碗,補充勞工計劃有不少限制,包括僱主須優先聘用本地人、申請者須證明本地公開招聘無法覓得所需人手,以及須由勞顧會審批等;另外,補充計劃亦註明,部分職位諸如售貨員、收銀員和送貨員等一般不獲考慮。本港院舍人手不足問題存在已久,去年初第五波疫情大爆發,院舍災情慘烈,缺人問題更為尖銳,勞工處遂放寬補充勞工計劃規定3個月,除了私人院舍,津助院舍亦可申請輸入護理員,毋須諮詢勞顧會。以此方式緊急引入的護理員數以千計,對於紓緩疫下人手荒,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政府推動的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亦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

根據勞福局長孫玉菡說法,特別計劃下,私院、津院和合約院舍均可申請輸入護理員,任何時候配額上限均為7000人,計及現有約4000名輸入護理員,意即額外輸入3000人。孫玉菡表示,特別計劃無時限,預期是「較長遠」安排,7000人配額上限,乃是因應未來3年需求預測而定,至於申請毋須經勞顧會審批,孫玉菡解釋,院舍缺人問題已得到清晰確認,最重要是設定合理配額,省去證明招聘不到本地人等程序,院舍亦可更快輸入護理員。

香港社會頑疾多多,很多民生服務供不應求,問題歸根究柢都是缺地缺人,公營醫療服務如是,院舍服務亦如是。近年政府千方百計物色更多土地及可用樓面,增建院舍設施,希望10年內增添約萬個安老院舍宿位,然而加強院舍服務,增加硬件之餘,更要增加人手。院舍前線護理員不足,無法單靠本地招聘填補,擴大輸入勞工名額在所難免。隨着未來數年更多新院舍落成,以及安老服務需求持續增加,當局更需定期檢討,看看是否需要調高輸入配額上限;至於較為專業的保健員,則應該建立專業職系和晉升階梯,設法吸引本地年輕人入行。

安老服務業人手問題,需要從量與質方面同時入手,一方面充實勞動力,一方面吸納及培訓更多專才,其實很多行業亦有類似需要,以建造業為例,由前線工人到建築、測量及工程專才均現短缺情况,未來十多年香港大興土木,北部都會區、人工島發展規模龐大,人手荒隨時變本加厲。另外,香港銳意發展創科產業,相關人才需求同樣殷切。香港人口高齡化,出生率下跌,勞動人口本來已有萎縮壓力;受疫情及移民潮等因素影響,過去兩年香港流失了14萬勞動人口,當中超過五成半為2539歲青年,流失人口的職業組別中,以「輔助專業人員」流失最多,佔總數一半。香港同時面對人力與人才不足問題,當局需要多管齊下,克服瓶頸。

政府有責任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輸入外勞應限於人手極度短缺及無法招聘足夠本地人手的行業,這是基本原則;為了壓低工資節省成本而輸入廉價外勞的做法,公眾也不會接受。針對勞動人口下降趨勢,特區政府應優先考慮採取更多措施,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諸如加強兒童暫託服務,方便原本需要照顧家庭的婦女重投職場,以及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已屆退休之齡但仍然有心有力者,繼續工作多一段時間。

本地培訓不可缺 搶人才可更進取

吸引入才方面,政府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當中又以招攬高薪人才或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最受注目,申請者可以來港後才搵工。根據當局資料,「高才通」實施短短兩周,合計接獲4700宗申請,已批出七成(約3300宗),初步成績算是不俗。本港防疫措施絕大部分已撤去,吸引人才精英來港的一大障礙已然消失。政府有信心未來3年,平均每年可以吸引3.5萬人,有移民顧問公司更估計,各項搶人才措施合計每年可吸引4.5萬人才來港,足以彌補這幾年人才流失情况。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搶人才,後疫情時代,香港必須急起直追。目前「高才通」人才清單只包括13項專業,範圍不夠寬,應該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當局亦應加強本地人才培訓,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日韓入境限制帶歧視 中方提反制合理合度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社評>

中國與日韓起紛爭,國家移民管理局即日起暫停簽發韓日公民來華口岸簽證,過境免簽政策亦叫停。中國大陸對外開關後,多國收緊內地旅客入境防疫限制,例如要求出示陰性證明,未見中方有何強烈反應,唯獨日韓遭到反制,觀乎外交部說法,問題在於兩國部分措施超出合理範圍,帶有歧視性。機場入境人數受制於航班數目,每日從中國大陸入境日韓的人數相當有限,不會大幅加重兩地疫情及醫療負荷,况且內地流行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未有出現更厲害的新變種,中方採取反制措施,要求兩國撤回不合理的人員往來限制,可以理解,反而韓國將香港拖落水,對本港航班及港人轉機設限,做法無理,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要求韓方早日撤回。

收緊入境要求 不應歧視不公

上月初以來,內地先後取消「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嚴厲封控措施,以及入境人士檢疫隔離規定,疫情迅速傳播。儘管不少國際衛生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再現更致命新變種的概率已然不高,惟美國國務院上月中率先帶頭炒作此風險,發起輿論攻勢,聲稱「中國疫情失控可能產生新病毒變種連累全球」,質疑中方疫情資訊不透明。元旦前後,以美國盟友為主的一批國家,陸續收緊中國大陸公民入境檢疫規定,當中包括日韓,至於非西方陣營國家,大多未有跟隨,南非衛生部長本周表明,中國和世界的主流病毒株仍是Omicron,沒必要針對中國設限,泰國副首相甚至高調歡迎中國遊客來訪。

內地解封後採取過於狹窄的染疫死亡定義,令官方死亡數字缺乏參考價值,惹人非議;至於缺乏疫情傳播數據,平情而論,很多國家將新冠疫情當成風土病後,都不再嚴格統計;內地幅員廣大,放棄大規模核酸檢測後,也很難提供一個精確染疫數字。去年底世衛投訴中方疫情資訊不足,雙方專家展開連串交流。中方專家強調有持續監測病毒,目前內地出現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當中包括近期在歐美迅速傳播的XBB.1.5,回應了世衛對病毒有否再變種這一最大關切。世衛專家范科霍夫本周談及病毒株變異問題,除了呼籲中國提供更多詳情,同時亦特別提到,很多「對中國持批判態度的高收入國家」,同樣有需要跟世衛分享病毒株基因排序資料。單單針對中國,並不公道。

世界邁向後疫情時代,香港也不再要求入境者做核酸檢測,與內地首階段通關,加入核酸陰性證明要求,最大原因是兩地陸路過關者每天數以萬計,倘若太多南下人士有病,有可能加重香港醫療負荷;對於跟中國大陸並無陸路相連,只會在機場接待中國入境人士的國家,48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其實不大必要,皆因班次已經限制了入境人數,一天約千名中國旅客入境,就算有百多人感染,亦不至於加重當地疫情或醫療負荷。歐洲疾控中心去年底已表示,對中國旅客一律強制核酸檢測並不合理。目前美加法澳等國要求中國旅客持有陰性證明,勉強可算是「買保險」措施,相比之下,韓日近期部分限制措施,確已超出合理合度範圍,帶有歧視意味。

韓國針對中國旅客的措施,過去兩周一再升級,除了登機陰性證明,還有一律落地核酸檢測、中國航班只准着陸仁川機場等,當中又以元旦後暫停發放赴韓短期簽證至本月底,最令人側目。韓方指中國抵境旅客陽性率高,堅持措施「有科學根據」,現實是相關陽性率在一周內已由兩成多跌至4%,更何况韓國早已不行封控政策,針對中國實施限降令及停發短期簽證,屬於嚴重歧視措施、阻礙兩地交往。日本方面,除了陰性證明,跟韓國一樣,同樣針對中國大陸旅客,要求落地檢測,以及設下航班降落限制(只限4個機場)。

放眼其他對華收緊入境措施的主要國家,多以陰性證明要求為主,亦有國家如英國等選擇隨機抽驗,目的是從陽性個案中,掌握變異株基因定序,無關限制人員往來;印度有要求落地檢測、陽性隔離,但有關安排並非單獨針對中國旅客,星泰日韓旅客亦同。日韓入境限制不合理,要中國旅客掛識別牌的做法令人反感,中方停發簽證反制,實不難理解。

韓國拖香港落水 特區須據理力爭

中美激烈角力下,近年中日關係欠佳;中韓方面,雖然官方關係尚算可以,但韓國民間厭華情緒這十年八載確實明顯升溫,民選政客見風駛舵,分寸拿揑不好,可能影響雙邊關係。中日韓旅遊業皆待復蘇,相信三地業界都希望今次風波早日平息。韓國總理昨天強調,不會將中方停辦韓國公民短期簽證視為「報復」,是否有意為紛爭降溫,有待觀察,惟韓方本周二在中方停辦簽證消息傳出後,馬上公布限降令擴至港澳航班,又禁止港澳旅客在仁川機場轉機,將香港拖落水,明顯是不友善之舉。港人愛赴日韓旅遊,兩國因此進帳不少,早前日本將限降令擴至香港航班,特區政府即時交涉,最終日方逐步撤回相關措施。面對韓方今次不合理做法,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促請韓方盡快撤去這項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Restrictions on China Arrivals Discriminatory

Amid dispute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Chinese National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 suspends with immediate effect the issuance of port visas for South Korean and Japanese citizens into China, and calls a halt to the visa-free transit policy.

Since early last month, the mainland has cancelled first the stringent lockdow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n the quarantine requirement for arrivals—both stemming from the "dynamic zero" policy—and the pandemic has spread rapidly. Despite the belief of many international health expert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a more deadly new coronavirus variant is not high,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claimed in the middle of last month that the world might be entangled with potential new virus variants emerging out of the uncontrolled pandemic in China, while questioning China's lack of transparency about its pandemic information.

After lifting the cordons, the mainland has adopted an overly narrow definition of COVID deaths. As a result, the official death figures are criticised for not being a good source of reference. But for the lack of data on virus spread, in all fairness, many countries have also ceased to compile rigorous statistics since they considered COVID-19 an endemic disease. Given the vast territory of the mainland and its withdrawal of large-scale nucleic acid (PCR) testing, it is difficult to come up with an accurate number of infections. Experts from China emphasised that the virus was being monitored continuously, and claimed that the existing virus strains on the mainland had long been seen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include XBB.1.5, which is spreading rapidly in Europe and the US recently.

South Korea's measures targeting travellers from China have escalated repeatedly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In addition to proof of negative test results for boarding planes, all travellers from China are also required to conduct nucleic acid (PCR) tests on arrival, while China flights are only allowed to land on Incheon Airport, etc. The suspension of the visa issuance for short-term visits to South Korea after New Year's Day until the end of this month is the most disgruntling. 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says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arrivals from China has tested positive, and insists that the measures have a "scientific basis". The truth is that the said proportion has dropped from more than 20% to 4% within a week, not to mention that South Korea no longer adopts a lockdown policy. The landing restrictions and the suspension of short-term visa issuance are serious discriminatory measures that hind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Like South Korea, Japan also targets mainland Chinese travellers by requiring proof of negative test results and landing tests, as well as setting landing restrictions (flights are only allowed to land on four airports). It is unreasonable fo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o impose these entry restrictions, and offensive of them to ask Chinese travellers to wear identification cards. China's suspending issuing visas as a countermeasure is understandable.

After reports that China had stopped issuing the visas, South Korea immediately expanded on Tuesday (10 January) its landing restrictions to Hong Kong and Macao flights, and banned Hong Kong and Macao travellers from transferring in Incheon Airport. It is clearly an unfriendly move of dragging Hong Kong into the matter. Hongkongers' love of travelling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financial benefits to the two countries. Earlier, Japan extended its landing restrictions to Hong Kong flights. The SAR government immediately raised the issue with Japan, and eventually Japan gradually withdrew the relevant measures. Facing South Korea's unreasonable actions this time, the SAR government must fight our corner and urge South Korea to withdraw as soon as possible a decision that harms others but does not benefit itself.

日韓入境限制帶歧視 中方提反制合理合度

中國與日韓起紛爭,國家移民管理局即日起暫停簽發韓日公民來華口岸簽證,過境免簽政策亦叫停。

上月初以來,內地先後取消「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嚴厲封控措施,以及入境人士檢疫隔離規定,疫情迅速傳播。儘管不少國際衛生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再現更致命新變種的概率已然不高,惟美國國務院上月中聲稱中國疫情失控可能產生新病毒變種連累全球,質疑中方疫情資訊不透明。

內地解封後採取過於狹窄的染疫死亡定義,令官方死亡數字缺乏參考價值,惹人非議;至於缺乏疫情傳播數據,平情而論,很多國家將新冠疫情當成風土病後,都不再嚴格統計;內地幅員廣大,放棄大規模核酸檢測後,也很難提供一個精確染疫數字。中方專家強調有持續監測病毒,目前內地出現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當中包括近期在歐美迅速傳播的XBB.1.5

韓國針對中國旅客的措施,過去兩周一再升級,除了登機陰性證明,還有一律落地核酸檢測、中國航班只准着陸仁川機場等,當中又以元旦後暫停發放赴韓短期簽證至本月底,最令人側目。韓方指中國抵境旅客陽性率高,堅持措施「有科學根據」,現實是相關陽性率在一周內已由兩成多跌至4%,更何况韓國早已不行封控政策,針對中國實施限降令及停發短期簽證,屬於嚴重歧視措施、阻礙兩地交往。日本方面,除了陰性證明,跟韓國一樣,同樣針對中國大陸旅客,要求落地檢測,以及設下航班降落限制(只限4個機場)。日韓入境限制不合理,要中國旅客掛識別牌的做法令人反感,中方停發簽證反制,實不難理解。

韓方本周二在中方停辦簽證消息傳出後,馬上公布限降令擴至港澳航班,又禁止港澳旅客在仁川機場轉機,將香港拖落水,明顯是不友善之舉。港人愛赴日韓旅遊,兩國因此進帳不少,早前日本將限降令擴至香港航班,特區政府即時交涉,最終日方逐步撤回相關措施。面對韓方今次不合理做法,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促請韓方盡快撤去這項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國台辦:陸握兩岸關係主動權 與台有識之士商統一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昨日舉行今年首場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在回顧總結去年兩岸關係時表示,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

據中新社報道,馬曉光強調,願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展開廣泛深入協商;期盼新的一年兩岸關係能夠改善發展,並稱「制止台美勾連挑釁升級,這樣我們的美好願望和善良意願才能夠實現」。

至於如何決定協商人選,馬曉光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智庫:國民黨勝選 兩岸迎新發展

另據中國「全球化智庫」(CCG)前日發布的《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在兩岸關係方面,報告指出,國民黨去年在「九合一」選舉獲勝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及各領域融合迎來新發展;「大陸的對台策略和表現出來的戰略耐心將推動台海局勢保持穩定」。

此外,旨在增進兩岸青少年瞭解和友誼的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30周年座談會前日在北京舉行。活動台灣主辦方、台灣中華企劃人協會名譽理事長溫明正表示,活動增進了兩岸同胞的親情,希望持續舉辦,讓和平繼續萌芽。

張亞中爭國民黨總統提名 倡台成非戰和平區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2024台灣總統大選人選各方陸續表態,繼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先前表態有意參選後,前年角逐國民黨主席失利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圖)昨日宣布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並表示他的「兩岸和合方略」是唯一對台灣最有利,北京也可能接受的方案。

據「中時新聞」報道,張亞中以「國難方殷,庶民自救;贏回未來,你我開始」做為參選宣言。他提出上任後的4項承諾,包括追查台灣總統蔡英文的「論文門」、「疫苗門」;官員須宣誓確認自己的國家是符合憲法規範的中華民國;編列至少百億台幣預算打擊貪污;恢復四個月義務役期。

對於兩岸問題,張亞中強調,在國際定位上,他將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宣示台灣成為全球非戰和平區。他重提前年參選黨主席時提出的「兩岸和合方略」,表示2024大選可能是台灣最後的機會,是「和與戰」的選舉;而「溝通才能避戰,和平才能止戰;溝通需換位思考,和平需具體方法」,是唯一一個對台灣最有利,而北京也有可能接受的方案。

若循前例,國民黨可望在45月啟動總統提名機制,目前人選還包括黨主席朱立倫、新北市長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都曾被點名。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宋濤提一中原則協商統一 台學者:中共二十大後反獨變促統

<轉載自2023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新年寄語中表示,將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有識之士協商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昨天(3日)指出,大陸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對台灣內部及國際操作統戰。

趙春山昨在台立法院出席一個記者會時接受媒體訪問,認為中共對台政策過去集中在反獨,而二十大大以後往促統方向轉移,宋濤這次談到統一問題,因為宋濤將來的工作就是促統。

中央社引述趙春山指出,從過去的經歷就可以看出,宋濤最擅長的就是統戰,所以宋濤說要準備跟台灣的有識之士開展協商。中共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把統戰工作做到台灣內部,再加上宋濤過去也有涉外事務經歷,也會把統戰工作做到國際。

宋濤在2023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新年寄語,表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宋濤上任首發聲:堅決開展反分裂鬥爭

<轉載自2023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在2023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新年寄語,向台灣同胞致以新年祝福和誠摯問候。宋濤表示,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

新華社報道,宋濤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也在《兩岸關係》刊發新年寄語。張志軍稱伴隨二十大所擘畫的各項戰略規劃、重大舉措的全面實施,大陸將對兩岸經濟合作產生強大賦能,為台胞台企發展提供利基。

台陸委會回應 倡大陸棄軍事脅迫

對於宋濤的新年寄語,中央社引述台灣陸委會強調,中國大陸放棄對台強制性政治框架及軍事脅迫,方能為未來兩岸良性互動、恢復健康有序交流創造條件。

另據台國防部新聞稿指出,統計自前天上午6時至昨天上午6時止,偵獲解放軍戰機8架次、艦船3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而據台官方發布和每日更新的法新社資料庫,2022年解放軍共派1727架次軍機繞台,相較之下,2021年約有960架次,2020年則有380架次。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恐陷「烏克蘭化」陷阱 台改義務役制備戰「做最壞打算」

<轉載自2023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因應台海情勢變化,台灣選擇了恢復一年義務兵役備戰。多名台灣學者受訪認為,北京從未排除武統可能,戰爭「隨時可能發生」,台應做好最壞打算,惟新制在時間上已「有些來不及」;台若墜入「烏克蘭化」陷阱,恐更激化局勢升溫。此外,儘管台灣社會整體贊同延長兵役,惟入伍適齡群體缺乏共識。此次改制會否影響未來島內選舉政治,值得關注。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月27日提出新兵役制度的計劃。作為兵力結構中「常備守備」部分、主責軍民設施防護任務的義務男役,將由原先4個月軍事訓練恢復為1年兵役,以更好輔助擔當「主戰」部分、肩負陸海空安全任務的志願役士兵。未來數月,藍綠陣營將在立法院審議新制提案,如通過預計2024年起施行,適用於2005年後出生的男性。

今次台灣社會對延長兵役議題似乎頗具共識,皆因義務役訓練過往被指淪為形式主義。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名譽教授丁樹範向本報表示,4個月兵役「坦白講不嚴格」,訓練質素有待提升,加之戰爭方式蛻變,認為延至1年屬合適。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召集人林郁方也對本報說,「4個月根本無法訓練好的士兵」。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同樣指出,延長兵役「絕對有必要」,由於當代軍事發展已轉為科技戰主導,但台青卻缺乏最基礎武器培訓,故「一年兵役都嫌不夠,應當延長更多」。趙分析,台調整兵役期屬適切需要。當前兩岸氣氛不佳,且北京從未排除武統可能,加上美國持續操弄台灣牌,戰爭「隨時可能發生」,台應做好最壞打算,「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台防衛引美軍事訓練模式 漲薪3倍對標市場

為配合兵役延長,台國防部還會引入美軍等國際軍事訓練模式,包括強化實彈射擊、新式武器培訓、將訓練實戰化、模擬抗壓訓練等內容;同時薪資從每月約6500(新台幣,下同,約1660港元)上調至超2.6萬元(6640港元),對標市場人工,以增加吸引力。

台灣民意基金會上月公布民調指出,雖然整體受訪民眾有73.2%同意延長兵役、17.6%不同意,但2024歲受訪者只有35.6%同意、37.2%不同意。該機構董事長游盈隆向本報指出,對比去年3月機構另一份調查,2024歲受訪者對延長兵役不同意度呈略上升,顯示新制落地在即,入伍適齡群體卻暴露出相對缺乏共識,考量趨於複雜等特性。

就延長兵役,台政壇去年已擾攘多時,惟官方此前未有定案,背後更被指牽涉選舉政治考慮。趙春山分析,今次改役制或對民進黨接下來選情不利,因青年世代會把被加長服役的不滿透過選票向綠營發泄。而丁樹範卻認為,新制或令國民黨選情更陷被動,是因綠營擅長就防衛類議題在輿論上掣肘藍營,加之北京以往激進的政治回應方式,總會給選情低迷的綠營添加助推效果。

兵役制數十年經多番縮短 調整背後多選舉考慮

翻查資料,台灣兵役制數十年間也經歷多番調整。從1949年實施徵兵制到1990年,期間陸續縮短役期。進入民主轉型後,兵役制納入泛選舉話題,2000年陳水扁執政開始規劃「募兵制」,之後馬英九時代再縮短役期,至2013年縮短成4個月,每輪背後均有選舉考慮的影子。

外界預計,兵役議題後續仍將在藍綠政治裹挾中被推進。民進黨此前已透過行政技巧,將議案由「查照」改為「審查」,藉審議過程迫使國民黨等立院內藍營勢力參與表態,「責任同擔」。丁樹範分析,民進黨此舉等同「綁架」國民黨對這一燙手議題表態,令其陷落政治話語兩難:反對,即是向北京求饒「賣台」;同意,則即刻喪失抨擊綠營讓「青年上戰場」的話術理據。

如今,兵役新制落實尚有時日。丁認為,新制明年初生效,時間上已「有些來不及」,由於兵役制改動牽涉大量配套措施,加之役男數量短期存在不確定性,適用新制的服役群體,目前多處升學階段,恐一年後難以徵召足額人數入伍,「最早也要到2028年暑假後,人數才補齊」。

趙春山:美將台「烏克蘭化」 多軍售利益考量

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催生出戰情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對比論調。蔡英文早前亦引用俄烏戰爭現况作例,強調今次兵役新制基於「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理念,稱「只要台灣夠強,青年就不用上戰場」。

林郁方認為,烏克蘭能在戰火中支撐至今,得益於美從俄羅斯2014年發動吞併克里米亞時,就開始對烏進行武器、訓練、情報等軍力提升上的支援和指導,「不對稱戰爭」模式如今可為台戰術構建參考,惟基本防衛作戰層面,台仍應堅持自主性。

趙春山則指出,台不應將自身完全代入烏的模式,沉浸於此只顧想像戰爭應對。除卻地理條件上不同,台也應洞見烏與自身面臨的相似不利處境,包括美國不出兵、俄國先出兵等類近元素,應以此汲取後者「教訓」,規避戰爭才是最優解。趙認為,美將台「烏克蘭化」的做法,多是基於傾銷武器等利益考量,惟台當局無法拒絕這一政治壓力照單接納,北京更只會愈趨激進應對,逐漸放棄和平選項,三方角力由此螺旋升級,不斷激化局勢升溫。

趙表示,備戰不等同避戰,所謂「透過戰爭才能解決戰爭」,從戰爭方向考量,只有軍力對等才能有效阻嚇甚至避戰,除此別無他法。面對武統迹象顯著的北京,台雖不能不設防,需要應有效提升軍備,惟更當務之急,是要回到政治談判桌上,以非鼓戰方式消弭與北京之間的衝突。

蔡英文:周邊解放軍活動無助台海和平 元旦升旗典禮 回應習「兩岸一家親」

<轉載自2023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總統府元旦舉行升旗典禮,總統蔡英文發表2023新年談話,針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前天在新年賀辭提到「海峽兩岸一家親」,蔡表示,注意到習是用比較和緩的方式表達,但她提醒,台灣周邊解放軍軍事活動,無助於兩岸關係與區域和平穩定。專家認為,蔡和習的談話,重點不一樣但都釋出善意,然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兩岸領導人應用具體行動改善兩岸情勢。

中央社報道,昨日元旦升旗典禮以「眾志成城 台灣向前 TOGETHERWE CAN」為主題。蔡英文發表「2023新年談話」,呼籲北京當局,台海和平穩定是區域內各方的共同責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她說,從疫情到全球政經變局,兩岸正經歷許多同樣的挑戰,而戰爭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只有對話、合作,共同以促進區域的穩定發展為目標,才能夠讓更多人得到安全和幸福。

蔡英文:願對大陸疫情 提供必要協助

蔡英文表示,看到近來大陸疫情升溫狀况,只要有需要,基於人道關懷立場,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更多人走出疫情,有個健康而平安的新年。

習近平去年1231日發表2023新年賀辭,特別提到「海峽兩岸一家親」,指「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蔡接受媒體提問指出,她有注意到習近平主席講話,也注意到他是用比較和緩的方式來表達,但她要提醒,台灣周邊解放軍軍事活動,並無助於兩岸關係,也無助於區域和平穩定。

蔡認為,2023年共同的課題是疫後兩岸人民恢復健康而有序交流,還有在全球經濟動能減緩的情勢下,必須要各自應對各種經濟情勢變化,同時也有共同的義務要維持台海和區域和平穩定,這是兩岸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表示,蔡英文今年的新年談話再次重申兩岸要以對話解決分歧與衝突,突顯出台灣當局對於兩岸事務的立場並非「抗中保台」,更多的是呼籲大陸也應負起對話與兩岸和平的責任。針對疫情向大陸提出人道協助,王智盛認為是「伸出橄欖枝」,向北京釋出疫情後,兩岸逐步恢復健康有序交流的善意。至於北京要如何接球,就在「一念之間」。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分析稱,蔡的談話「兩者兼顧」,一方面向官方呼籲透過對話、合作改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則以協助面對疫情,向大陸人民釋出溫情。趙春山認為,不論是蔡的談話,或是習近平的談話,雖然重點不一樣但可以感受到雙方都釋出善意。然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兩岸領導人應用具體行動改善兩岸情勢。

另據台國防部消息,統計自去年1231日上午6時起至昨晨24小時內,共偵獲解放軍戰機24架次,其中12架次穿越海峽中線,另偵獲軍艦4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