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政策法過首關 美戰略模糊變清晰

<轉載自2022918 明報 社評>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周三(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台灣政策法》,該法案被視為是1979年《台灣關係法》後,美國對台政策的全面重塑,是一部明目張膽宣示「一中一台」的法案。儘管通過的修訂版,對有關台灣主權象徵的條文有所虛化,但對美台軍事合作的條文,被認為是美國對台戰略最清晰的「模糊」,將「一中政策」掏空得「只剩下一層膜」。該案最終成為法律需時仍久,但成事機會頗高,中方已作強烈表態。該法會否將中美關係推至破裂邊緣,甚至成為壓斷中美關係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條稻草,未來幾個月值得關注。

2022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出籠的背景,既有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11月將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民主共和兩黨鬥得你死我活,此時都要爭奪對華強硬的旗幟,來突顯政治正確;背後亦有民進黨「台獨」勢力推波助瀾以及台美之間的利益交換。法案兩名領銜發起人,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與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4月曾率團訪台,與蔡英文等台灣高層會晤,格雷厄姆當時曾表示希望台灣採購波音飛機;兩人於6月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草案,並令法案順利排上議程;830日,台灣華航董事會就決定,訂購16架波音787-9客機,被質疑是受「政治施壓」;該法案在上周闖過「首關」,台灣當局馬上表達「感謝」,有台灣媒體人調侃道,「難道不會覺得有錢能使參議員推磨嗎?」

疑買飛機換議員提案 條文雖微調實質未變

獲通過的「台灣政策法」與最初的版本相較,部分條款作了些微調整,例如將駐美國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稱屬「國會意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任命,不再要求如駐外大使般需經參議院「確認」;將台灣當作「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方面,表述由原來的「指定」(designated),調整為台灣「應該」(shall)像MNNA般「被對待」(treated)。這些修訂,據說既是避免削弱政府行動的靈活性,也是怕刺激北京對台動武。

梅南德茲在投票後說,該法案不會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或戰略模糊性。事實上,該法的要害是,將台灣「主權未定論」法律化,大幅提升美台軍事關係,同時對大陸對台的武統行動作出威嚇。例如,法案針對聯合國恢復中國席位的第2758號決議稱,該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亦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這是悍然撕毀中美3個聯合公報,直接挑戰中方底線的提法;法案規定,未來5年美國將向台灣提供65億美元軍事援助,授權增售台灣有助嚇阻「侵略」的武器,並優先處理台灣軍購申請;法案還要求美台建立包含沙盤推演、軍事演習在內的全面訓練計劃,讓兩軍熟悉,發展「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來增進台灣防衛能力。這等於修改「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不再限於「防禦性武器」,甚至讓美軍未來介入、接管台灣整體防務、訓練活動,難怪被指是「最清晰的戰略模糊」。

推美台軍隊互通性 為統一提供新動力

美國立法程序繁瑣費時,「台灣政策法」還須在明年1月本屆國會期滿前,於參、眾兩院全會通過,才能交總統簽署生效,而該法案現在眾議院尚無對應草案。在未來4個月內,既有118日的國會中期選舉,還有感恩節及聖誕節假期,時間相當緊迫。惟以美國目前的反華大氣候看,該案成法只是時間問題。

北京已表達對該法案的強烈反對,呼籲美方「停止推動」該法案,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出訪中亞時強調,「任何國家都無權做台灣問題的裁判官」,亦有針對該法的意味。事實上,自從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上月訪台之後,北京對美國府院在台灣問題的立場差異不再抱有幻想。

下月中共將召開二十大,確定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方針大計,11月中旬是G20峰會和APEC峰會,習近平或與拜登舉行首場峰會,1126日台灣將舉行「九合一」縣市長選舉,無論「台灣政策法」何時通過,都不會打亂中國完成統一的既定部署和節奏。在佩洛西訪台、中國發表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後,中美關係和台海戰略格局的新常態已然成形,「台灣政策法」既不會提前也不會拖慢兩岸統一的時程,只不過令北京對民進黨的台獨企圖、美國的虛偽本質,進一步確定,亦為中國統一提供新的動力與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