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台駐美辦改名玩火 北京警惕骨牌效應

<轉載自2021919 明報 社評>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上周致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翌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拜登政府正在認真考慮接受台灣提議,將台駐美代表機構名稱,由目前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報道稱,此提議獲得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等美國高官支持,就等總統拜登拍板定案。雖然報道的真確性仍有待證實,但從報道出籠的時機看,不排除是向北京的示警。以美台關係近年的走勢看,台駐美機構改名一旦坐實,意味美國打「台灣牌」已跨越紅線,孤注一擲,北京屆時必有被迫攤牌的舉動,則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勢將「地動山搖」。

習拜通話後炒作舊議題 美兩手策略續打台灣牌

英媒同日還報道,美台官員在離華盛頓不足一小時車程的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面對面會談,台灣代表團中包括外長吳釗燮。對於上述報道,美方諱莫如深,國務院副發言人波特(Jalina Porter)只是重申,美國對台的支持「堅如磐石」;台灣方面則故作神秘,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回應此事時稱,「目標與方向是確定的」。

據報道,台灣在約一年前特朗普政府後期就有改名提議,可見這並非新議題。另據台灣傳媒報道,台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和外長吳釗燮上旬訪美,僅是出席美台例行的年度戰略安全會晤「蒙特雷對話」(Monterey Talks),該機制從1997年起就有,只是從不公開報道。據知情人士稱,此次「蒙特雷對話」並不包括改名議題。

由此可見,今次炒作台駐美機構改名之事,時間點是關鍵。中美雖然在多個領域全面博弈,但近期兩國關係出現了一些緩和迹象,在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美總統氣候變化特使克里第二度訪華又空手而回、美國內疫情再度飈升、政府債務面臨違約等背景下,拜登時隔7個月,於911恐襲20年紀念日前夕再度致電習近平,兩人長談90分鐘,都希望中美能避免衝突。中方新聞稿還引述拜登表示,「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白宮的新聞稿中雖無這句內容,但美方迄今亦未公開否認拜登講過此話。

此時此刻,透露美方有意讓台灣駐美機構改名,無非有3種可能,一是台北放料,綁定美國,不排除是民進黨的又一次內宣操作;二是美方玩兩手策略,續打「台灣牌」,以挽回向中方示弱的顏面;三是美政府內親台勢力私下操作,圖牽制拜登總統,阻止中美關係緩和。但無論哪種可能,美國讓台灣駐處改名都是一招險棋,屬鋌而走險,而玩火者必自焚。

美國和西方國家,雖然都聲稱堅守「一個中國」政策,但近年卻逐步掏空「一中」原則的實質內涵,以美國的「一中」為例,是在中美3個聯合公報之上,僭建了「與台灣關係法」和「對台六項保證」;對於立陶宛允許台北經文處改名「台灣代表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聲稱,每個國家都應在不受外部脅迫的情况下,「決定自身一中政策輪廓樣貌」。

掏空一中原則引發質變 勢令中美兩岸地動山搖

台灣駐美機構名稱絕不止是象徵問題,改名意味其地方性、非政治性與非官方性質完全改變,也意味着美台關係質變,必然會發引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出現「地動山搖」式的改變。與立陶宛不同,北京更關注的是,一旦美國接力立陶宛模式,將會產生更廣泛的骨牌效應,引發更多西方國家仿效,可能演變成有利「台獨」的「重大事變」。而在《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處理台灣統一問題的幾種情况中,就包括「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 因此,內地輿論對於美國考慮讓台灣機構改名一事,都反應強烈,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美方應慎重處理涉台問題,以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有專家預料,如果改名成真,北京會有大動作反擊,不但會召回大使,甚至可能關閉大使館,甚至在國際空間與台海的軍事行動上「懲罰台灣」。

正因為如此,改名的消息傳出後,除民進黨當局沾沾自喜外,台灣輿論反應卻更多是戒慎恐懼,認為此舉勢必惡化兩岸關係,後果將由台灣承擔。藍營名嘴趙少康就指出,若北京因此「遷怒於台灣」,美國有責任為台灣「善後」,「不可以拍拍屁股跑掉」。但從美軍高級將領最近表態,不希望與中國開戰來看,美軍似乎並無為台灣與解放軍兵戎相見之意。

不過,由於阿富汗撤軍拆穿了美國承諾的西洋鏡,美國高官最近在竭力設法挽回盟友信心,為此,拜登竟將台灣與北約等盟國相提並論,國務卿布林肯也口不擇言地稱台為「國家」,急迫之情溢於言表。因此,儘管美國知道台駐美機構改名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出於打「台灣牌」牽制中國的需要,或作為與北京談判的籌碼,相信改名之事還是會不時被拿出來「討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