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12月27日 明報 社評>
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本月21日與世長辭,享年90,美國學界同行發表懷念文章,中國學界與民間對他讚譽有加,外交部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表彰他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現下正值中美關係困難時期,兩國學者都需要抱持客觀公正、嚴謹務實的研究精神,才有希望打破互相猜疑所產生隔閡而導致誤判的局面。
傅高義初習社會學,研究美國家庭結構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研究日本社會,漢學泰斗費正清問他是否願意研究中國,因為1960年代麥卡錫恐共拒共年代過去,美國政府需要了解中國,傅高義31歲開始學習中文,從此孜孜不倦研究中國歷史及至政治、經濟、文化, 1969年出版《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奠定其在漢學界的基礎。他的成名作是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以及1989年出版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會中文研究紮實深入 懂廣東官場微言大義
傅高義從1973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到1980年代開始每年都來華參訪,發表過很多關於廣東的著作,獲廣東官員邀請深入研究廣東,傅高義欣然同意但提出一個要求,自費並且不接受發表前對文稿的審查,這是一個學者獨立研究的原則。傅高義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可以直接跟高官和普通老百姓交談,他到過廣東100多個縣中的70餘個,前後花了8個月時間訪問工廠、農村、企業、政府部門和軍事單位,從廣東改革的歷史背景與現狀,不同地域與範疇,真實地記錄了廣東剛起步的改革歷程。
《先行一步》沒有宏大的立論,是一部詳盡的記載,而且還能道出廣東人的微言大義,廣東在實行改革的過程中,懂得聽從中央的指示,但又能夠靈活運用政策,他引用一名副省長說,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機會。作為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深入了解中國,難能可貴,而他也有自知之明,懂得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局限性,比如一個政策從構思到決策到執行繼而推廣,是如何演變的。莫說外國人,體制外的中國人也不可能懂得,必須是有體制內親身經歷並記錄的人,才有可能對此有所研究。
傅高義能夠對廣東改革歷程縱橫捭闔,除了他會中文和社會調查的工夫,還得益於他親歷中國從文革到改革的過程,對現狀有一個縱向的對比,不是只看到眼前現象而作判斷。還有,他對日本、韓國、香港的發展歷程有所研究,能做橫向的比較,指出廣東當時所面臨的問題,是處於發展的必然階段。他在《先行一步》中已經觀察到「粵港地區的出現」,是兩地千絲萬縷關係和歷史發展的結果,因為「分隔兩地的邊界已經不復存在」,而他似乎在30多年前又預示到目前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困難,因為「儘管粵港兩地有形成單一經濟區的所有趨勢,但由於存在着兩種制度、兩種幣制、不同的生活水平以及兩個各自為政的政府,使得粵港地區的協調工作難度很大」。
學養功夫成就前瞻判斷 客觀務實學者應有態度
一個學者具備高屋建瓴的前瞻意識,是紮實學養的結晶,而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摒棄成見而客觀的治學風格。美國人從美國角度出發去觀察另一個國家,自然不過,傅高義甚至是從維護美國利益出發研究中國,他曾經參軍,也曾出任國家情報委員會情報官員,負責分析亞洲局勢。然而,這些無阻傅高義對政局的分析能夠秉持客觀務實。他在晚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美國需要學會如何跟一個強大的國家打交道,應該學會如何管理對手。他對中美兩國都有忠告,中國最好能夠善待駐華記者,因為把他們惹怒了,他們會出於情緒而對中國有負面的描述。而對於美國,他認為將美國的中國朋友推到反美的陣營,對美國沒有好處。
傅高義的另一部巨著是《鄧小平時代》,這是他花了10年時間嘔心瀝血的作品,洋洋灑灑60多萬字的傳記,記述了鄧小平作為「革命者、建設者、改革者」的一生,有些美國人指摘傅高義對鄧小平的評價過於寬容,沒有強烈譴責這名領導人在六四事件中鎮壓抗議者的角色。傅高義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解釋,這是不公平的,因為在某些方面,我是嚴加批評的,但作為一名學者,有責任客觀地看待問題。
對傅高義的挑剔批評,是否完全根據書本的實際內容而做出,有待深究。更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學者都根據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判斷,從而影響到他們研究的立論,令到政府決策者得出一個有所偏頗的判斷與決定,必然會影響到外交政策,如果兩個處於競爭對手關係的國家的學者都這樣,實際上是對歷史不負責任。
傅高義被讚譽為「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這是他的本意,也是成就。一個學者,即使沒有主觀的動機,研究成果也應該在客觀上起到增進了解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