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5月7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上月底,兩岸都隆重舉行活動,紀念汪辜會談20周年。兩岸政界、學界等各方都高度肯定,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以平等協商合作取代敵意對抗的和平新里程,也對當今兩岸互動成果遠超過20年前的規劃設想咸感驚豔,並對未來充滿期許。
2008年以來,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世界矚目,而兩岸關係穩健發展背後最重要的政治基礎是雙方都認同體現一個中國意涵的「九二共識」。
回想兩會接觸之初,是為了解決兩岸民間交流所衍生的各種問題,協商性質是「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當時兩岸都面臨「與誰談」的問題,因此,1992年兩會在香港商談,確定兩會協商不是國際談判,而是一國內部對話,是兩岸當局授權特定民間團體協商涉及公權力的事務性問題。這一模式,在1993年於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中得以確立。
縱觀汪辜會談肇端的兩岸協商歷程,政治對話始終貫穿其間。1995年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提出了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8項主張,台北方面也以「李六條」積極回應。只是當時台灣領導人李登輝口是心非,親手破壞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令兩岸關係跌入谷底。
有鑑於此,大陸方面1998年透過上海的汪辜會晤表示要展開兩岸政治對話,但台灣方面並未接招,李登輝更在次年拋出「特殊兩國論」,以阻擾汪道涵訪台,兩會接觸再告中斷。
兩岸協商漸入深水區
此後,陳水扁執政台灣,由於民進黨固守「台獨」路線,兩岸協商大門未能重開;反而在野勢力抓住契機,連戰登陸,與胡錦濤歷史性會面,發表「共同願景」,親民黨、新黨也接續登陸,兩岸政治對話風生水起,也為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奠下基礎。
繼之,國共論壇等接連舉辦,持續探討兩岸政經互動;兩會在重申「九二共識」後,多次上演協議簽署大戲,兩岸關係漸入佳境,經濟融合加速。
時至今日,在展現纍纍碩果的同時,兩岸協商也漸入深水區,進一步夯實兩岸和平發展政治互信,着手解決兩岸互動中的難題等開始被提上議程。
台灣方面說,兩岸政治對話,沒有感受到來自大陸的壓力。不過,兩岸和平發展需要有前瞻性思考。低頭紮實鋪路,也要對方向了然於心才會有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
當前,兩岸先由學界着手探討政治議題,值得期許。同時,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共識的整合也是一種政治對話。2012年初,民進黨陣營就說蔡英文不是輸給馬英九,而是敗給「九二共識」。敗選後的民進黨聲稱要在接觸中了解中國大陸,謝長廷等相繼訪陸,但該黨檢討兩岸政策並未全面展開。預料兩岸議題的爭論將在民進黨內持續發燒。未來台灣選舉中,有關兩岸政策的競爭,將是朝野的主戰場之一,是理性的對話,還是煽情的權宜的政治動作,尚需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