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台9月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 國台辦:數典忘祖 扭曲台青國家認同

<轉載自20257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料將從9月開學起啟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國台辦昨(30)批評民進黨當局妄圖利用台獨教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亂和國家認同扭曲,並警告將懲處相關人員。陸委會回應稱,教材依據歷史事實編寫。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如此數典忘祖的倒行逆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和唾棄。他批評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大搞「去中國化」,罔顧歷史,歪曲事實,妄圖利用台獨教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亂和國家認同扭曲。陳斌華強調,涉及利用職權在教育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的行為和人員,也必將遭到懲處。

陸委會稱依據史實編寫

對於國台辦的評論,陸委會昨發新聞稿回應稱,台灣教育部現行的課程綱要已納入認識大陸、兩岸及國際形勢的內容。陸委會進表示,台教育部邀請專家學者,依循課綱結合學術專業,就中共政權的性質、兩岸關係及國際最新情勢,依據客觀事實,提供教學補充教材,協助教師教學與時事結合,並強調新教材「絕對實事求是,依歷史事實編寫」。

國台辦重申一個中國

陳斌華昨還駁斥了台灣領導人賴清德「團結十講」中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的說法。

陳斌華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况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教材涵識讀大陸台灣認同等

賴清德年初指示台教育部等單位,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大陸的識讀教育。台教育部早前表示,已完成13篇補充教材,涵蓋識讀大陸、台灣認同、媒體識讀等主題,有望在新學期陸續啟用。

大陸去年提出《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懲獨22條」)列明,利用職權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媒等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或者打壓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政黨、團體、人員,以分裂國家罪定罪處罰。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動工 兼具政治與能源戰略價值

<轉載自2025728 明報 社評>

國務院總理李强上周六宣布,位於西藏邊境地區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動工,建成後發電量相當於三峽水電站的3倍,對中國使用清潔能源比例的貢獻,以及對西藏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舉足輕重。西方媒體的報道與評論,強調該工程對雅魯藏布江流量到鄰國可能產生影響,然而,觀乎實際情况以及印度外長本月中訪華所提出的問題,西方媒體的「擔憂」,要麼就是多慮,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炒作。目前內地經濟疲軟,投資基建刺激內需是必要手段,這個萬億工程,不但可以帶動發電設備和水泥產業發展,還將為改變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促進作用。

10年建成發電是3個三峽 水力發電大幅減低碳排放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耗資1.2萬億元人民幣,預計10年後全面建成,屆時發電量將會達到7000萬千瓦,相當於英國一年的耗電量。這個籌劃經年的超級項目,宣布的正式名稱,也是經過細心考究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關鍵詞是「下游」及「水電工程」,與西方普遍稱之為水壩(dam),大相徑庭。兩者的區別體現在兩點。

如何利用水力資源豐富的雅魯藏布江,多年來有過很多方案,但礙於財政與技術能力,都沒有開展。曾經被提出來過的一個考慮,是在雅魯藏布江上游,截河將水流引向新疆,解決新疆缺水的困境。目前動工的工程,強調是下游,意味着否決上述考慮。二是強調是水電工程,意即純粹是為了發電功能。水力發電必須要建壩攔水,但水壩的高度影響大不同,工程正名是水電工程,意味着攔水功能不是主要,發電功能才是。

這個工程的設計,顯示毋須採用建高壩攔水,以及工程技術先進可以降低建築成本。發電站設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大拐彎前面、落差高度最大的地方,挖通一條斜傾向下的隧道,在內建5個梯級電站,江水從海拔2880米的高原,通過隧道冲向650米的低谷,乘流而下經過5個水電站發電5次。工程的難度也需要先進技術克服,墨脫是地震多發地區,交通條件很差,是全國最後一個全縣通路通電的地方,但中國擁有最先進的挖隧道盾構機,事半功倍。發電量之大,已經超出了西藏以及西部對電力的需求,而電力遠程傳輸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減少在傳輸過程中的耗損,西電東輸可使沿海地區的用電成本大幅降低。

宏偉的工程選擇在這個時候動工,需要等待技術條件成熟,這是一種考慮,相信跟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有關係。投資1.2萬億元的工程,是屬於世界級的超級工程。目前內地發展模式轉型及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不佳,經濟持續疲軟,發展速度放緩,但又不能按照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基建投資主要放在城市內的地鐵、城市之間的高鐵和高速公路,而今隨着國家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方向有所改變,加上高鐵和高速公路已經基本飽和,有些甚至是超前開發,所以投資重點轉向清潔能源,以及能夠改變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西部地區,也不失為一個戰略轉移。

內地近年在西部地區已經建了不少水力發電站,新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和烏東德水電站,發電量都在世界前列。這次更龐大的工程選址西藏,除了有東西部這個地區戰略因素外,還有跟周邊國家關係的戰略因素。

水電工程不建高壩 對印度水源影響微

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只有兩個沒有簽訂邊界協議,不丹因為外交要聽命印度,而印度跟我國不但沒有協議,還不時因為邊界糾紛發生衝突。爭議最大的一片土地,就是藏南地區,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正是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接連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向印度布拉馬普特河,該河在中游地區與恆河交匯,是印度最大的水源,任何關於水源的因素,都會成為中印兩國的敏感話題。

西方媒體炒作中國截斷水源的話題,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因為印度河流的水源,並非完全依靠雅魯藏布江的流量,而是在印度境內的降雨量。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本來就沒有建高壩攔水,也不影響布拉馬普特河流域的降雨量,所以中國的水電工程影響微乎其微。中國政府已經就此詳盡解釋,印度政府也沒有提出嚴厲的抗議,至於印度外交部表示關切,只是例行公事,不得不表態。印度外長蘇傑生7月中訪華,印度外交部網站就蘇傑生訪華的討論議題,也沒有提到中國的水電工程,可見這是一個偽命題。中印關係的地緣政治十分複雜,目前受到中美、中俄、俄美關係的交互影響,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無論在工程設計與定位,在在顯示中國重視跟印度的關係,不希望因此而節外生枝。

中國水力發電目前佔發電能源比例的14.1%,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竣工後將會大幅提升,對減低碳排放以及進口原油的依賴,會有很大促進作用。工程投入的資金對多個產業以及技術提升有幫助,還能提供就業,更重要的是,今後西藏的礦產資源過去因為缺電無法開採的局面將會改變,被譽為劃時代工程,一點不為過。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大罷免民進黨完敗 台政治生態仍混沌

<轉載自2025727 明報 社評>

台灣昨日迎來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罷免民選政治人物投票,但這場被賴清德形容為展現「更大民主」的政治攻防戰,卻以25個罷免案全數否決告終。民進黨無法打響藉由罷免扭轉立法院劣勢、重新全面執政的如意算盤,反而吞下比預期最低成績更差的苦果。台灣民眾在這場鬧劇中,用理性捍衛了民主政治的尊嚴,然而,大罷免從醞釀到落實歷時一年多,綠營以製造仇恨對立為主軸發起政治動員,令台灣社會長期處於泛政治化狀態,造成更深的撕裂。第一波「惡罷」雖被否定,下一波卻已蓄勢待發。台灣社會仍然亟需持續凝聚理性力量,逼迫在位者拋棄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

操弄民粹物極必反 大罷免討回「大失敗」

大罷免耗費了逾12億新台幣,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政治鬥爭色彩。民進黨在去年立法院選舉中敗陣,以11席之差成為少數派。面對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它假借「公民團體」之手發起罷免行動,徹底表露出輸打贏要的政治投機心態。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投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時親自披甲上陣,將大罷免與「打掉雜質」畫上等號。投票前夕,他在民進黨中常會喊話選民「一定要堅定地站出來」,走好「最後一哩路」。背水一戰的國民黨則喊出「一席都不能掉」的口號,與另一在野政黨民眾黨攜手反罷。朝野雙方各自用打選戰的方式全力動員,令這場政治鬥爭一反罷免案投票偏冷的常態,多個選區催出了超過五成的投票率。

罷免要取得成功,需要跨過兩個門檻,一是選區25%選民投同意票,二是支持者多於反對者。如果說常規的代議制選舉以擇優汰劣為目標,只有一個投票對象的罷免案,更多是用來宣泄個人喜惡,尤其是發泄負面情緒。因此,昨日早上熾熱的投票氛圍,令一些綠營人士暗自竊喜,下午四時票箱一開,他們卻立即鴉雀無聲。24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一開票就是「不同意罷免」票全面領先,從頭帶到尾。唯一營造了些許懸念的是一同面臨罷免的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但最終也以顯著優勢取得勝利。

綠營由始至終用敵我二分的方式推動大罷免,將罷免對象清一色扣上「親中賣台」帽子。藍白陣營在這場被動選戰裏取得大捷,顯然不僅是因為成功動員了基本盤。更重要的是,許多中間選民看穿了大罷免背後的政治計算,拒絕接受情緒勒索。由原民進黨人士成立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本月中旬公布民調,台灣各大政黨的支持率,民進黨以36.5%居首,比國民黨與民眾黨加起來還高,另有超過四分之一民眾不支持任何政黨,但對賴清德執政表現,卻有44.5%民眾不贊同,比贊同者高1.6個百分點。至於大罷免,無論是基本態度,還是綠營所堆砌的罷免理據如「國民黨立委毀憲亂政」、「大罷免攸關台灣未來存亡」,都是不認同的人顯著多於認同者。 

民進黨逆民意而行,結果自取其辱,留下的未知數是它會否坦然面對失敗,接受自己口中所說的「民主自我修復機制」所給出的「更大民主」。從罷免案頭面人物的反應來看,裝睡的人始終叫不醒的。號稱「罷團總指揮」的商人曹興誠繼續自欺欺人地聲稱,罷免結果不如預期,是因為中共對台灣滲透的程度遠大於想像,以及罷團拼不過藍營基本盤的動員。賴清德昨晚發文稱「大家都應尊重接受」投票結果,但其字裏行間稱讚的「公民力量」,依舊只是「凝聚反共護台」。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藍綠惡鬥未見終點

民進黨發起大罷免,旨在挑起「仇恨值」以謀取政治私利。作為執政黨卻利用了手中掌握的政治資源挑撥社會對立,相當可惡。從年初正式啟動罷免行動以來,台灣社會歷經七個多月的紛亂吵鬧,反智亂象頻現。從咖啡連鎖店因拒絕讓綠營團體進行罷免聯署而遭遇杯葛,到藝人猝逝新聞被罷團污衊為是在配合轉移罷免焦點,都清晰地反映了這種民粹操作對社會的損害。就連對罷免有異議的綠營人士也遭遇「不去罷免非台灣人也」的極端情緒勒索。多位民進黨元老分別指出「大罷免是惡的循環」、「全面性的罷免毫無道理」,結果遭到綠營網軍「圍剿」。比較聰明的也許是蔡英文,她在投票前兩天才表示稱會投票,但避免明確支持罷免。蔡英文三年前為自己人「反罷」時,曾慷慨激昂宣稱「罷免不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為了黨派利益、個人權位罷免,都是沒有道理」。值得一提是當時擔任蔡英文副手的賴清德,也呼籲「終結惡質罷免文化」,今日比對,更突顯他在幕後推動此次大罷免的虛偽與投機本色。

大罷免全數失敗,是台灣民眾用理性對一場荒誕政治鬧劇作出否定。然而,台灣未來的政治動向仍充滿變數。823日還有7名國民黨立委面對罷免投票,儘管島內輿論認為他們面對的「仇恨值」,比昨天成功保位的幾位焦點人物要低,但罷團恐怕不會善罷甘休。當罷免制度偏離其制衡的本意,轉而淪為打擊異己的政治工具時,保障民主的作用便會喪失,甚至可能反噬民主本身。

藍綠陣營徹底撕裂、政治互信蕩然無存,以及理性議政論政的艱難,都預示着台灣政治環境在短期內難以回歸正軌。如何召喚理性力量,修復社會裂痕,將是台灣的嚴峻挑戰。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世大運摘銀遭陸方人員搶賀電 台斥違運動家精神

<轉載自20257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華台北跆拳道代表隊周三(23)於德國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子團體賽摘銀,賽後遭兩名來自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大陸人員搶奪賀電,雙方發生推擠衝突,引發輿論關注。台灣領導人賴清德昨日譴責此舉「違背運動家精神」。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選手洪俊義、鍾俊傑及黃卓乘組成的跆拳道男子團體,稍早以02不敵韓國隊,奪男團銀牌。台灣體育署官員賽後拿着台方印製、要頒贈給選手的賀電恭賀,現場兩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人員試圖上前干預,要求查看賀電內容是否寫有「中華台北」字樣。兩人與台媒推擠並口角。

陸批借體育謀「獨」挑釁

此類衝突並非首次,本周一,中華台北隊乒乓球男團擊敗中國隊奪金後,大陸方面曾抗議「台灣加油」口號違規。隨後在羽毛球混合團體頒獎時,大陸人士也曾試圖搶走台灣賀電,並要求德國埃森市府撤下中華台北隊中繼站物理治療所大樓外牆懸掛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賴清德昨日在facebook發文表示,賽事期間大陸多次打壓台灣代表團,對這樣違背運動家精神,和世大運所推崇的開放、尊重理念背道而馳的行為,必須嚴厲譴責。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昨就事件說明,台方人員突然從隨身攜帶的揹包中取出包含「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字樣的賀電,明顯違反「奧運模式」和國際大體聯禮賓規定,中方工作人員上前核實,留存證據,其中一人右手被對方劃傷。陸方表示堅決反對民進黨當局借體育謀「獨」挑釁。


 













2025
723日兩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人員(紅圈二人)賽後試圖搶奪中華台北跆拳道代表隊的賀電,現場一度混亂。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央媒發片斥菲船挑釁 穿航抵近華船僅百米

<轉載自20257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央視旗下新媒體帳號「玉淵譚天」昨(16)發布獨家影片稱,15日上午,菲律賓海警9701船在中國黃岩島附近海域活動,其間多次高速穿航中國海警21550艇、5009艇船尾。根據現場影片及航迹圖,菲方船隻的尾浪明顯反映出其航行速度很快,在此情况下,菲方主動危險抵近中國海警艦艇,最近距離僅有百米。

「玉淵譚天」稱,菲方船隻噸位大,卻多次近距離轉向,高速行駛,菲方此次挑釁行為不同以往,非常激進。菲方船隻最終遭中國海警驅離。

《環球時報》引述相關專家表示,不同於之前試圖打造自身「弱者」形象的「碰瓷」式挑釁,菲方此次挑釁行為更「蠻橫無理」;聯繫到近期菲方在南海一系列挑釁行為,菲方呈現出無視國際規則的新動向,這無疑將迫使中方進一步加大在南海的維權執法力度。

陸選手未獲准入境 廈金泳渡停辦 金門:遺憾但尊重當局決定 國台辦批民進黨濫權妄為

<轉載自20257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昨(16)表示,原定26日舉行的第13屆廈金海峽橫渡活動將停辦,「遺憾但尊重當局決定」。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橫加阻撓,違背兩岸民眾希望交流的期待,濫權妄為,不得人心。

金門兩度申報未獲覆 陸委會稱涉統戰

綜合中央社、《聯合報》等台媒報道,李文良在記者會上解釋稱,今年廈金泳渡由陸方主辦,陸方選手須由有關部門准許入境方可經由海上進入金門水域;金門縣政府5月、6月兩度向教育部體育署申報陸方選手名單,體育署至今未明確准許或駁回,導致選手無法辦妥入境手續。李文良說,活動時間將至,行政流程無法推進「必須果斷處置」,活動就此作罷。

此前,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曾表示,廈金泳渡是統戰活動,並非單純體育賽事,當局會謹慎處理,陸委會不建議辦理。

金門海上長泳照辦 粵代表團獲准參加

計劃於廈金泳渡翌日舉行的另一場活動金門海上長泳將在27日如期舉行。金門海上長泳由金門縣政府主辦,活動範圍在金門海域內;來自廣東潮州市游泳協會的26人代表團獲台體育署同意專案入境,是唯一獲准參加的大陸團體。

廈金泳渡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曾在2017年因金磚國家廈門峰會,以及20202022年新冠疫情中斷,2023年恢復。廈門、金門輪流做東,選手從主辦地出發游向對岸。按原規劃,今年活動由廈門主辦,選手將從廈門椰風寨出發,游向金門烈嶼雙口海灘。

李文良表示,廈金泳渡舉辦了十幾年,有一定品牌知名度,能帶動地方經濟,無法舉辦確實遺憾,但陸委會日前已作出說明,金門縣政府表示尊重。李文良說,希望停辦是單一事件,不要成為常態,目前沒有看到未來也無法舉辦的迹象。

金門縣教育處長孫麗琪表示,往屆泳渡活動為主辦方累積寶貴經驗,也讓金門縣政府對未來充滿希望,將持續以體育交流為橋樑,促進兩岸正向互動。

在北京,陳斌華表示,廈金海峽橫渡已連續舉辦多年,深受兩岸民眾喜愛和歡迎,兩岸數百名參賽者已準備就緒,廈門和金門有關方面也作了精心準備,民進黨當局卻突然橫加阻撓,違背兩岸民眾希望交流交往、走近走親的心聲和期待,如此濫權妄為,不得人心。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大罷免博弈進入直路 台灣藍綠惡鬥再升溫

<轉載自2025714 明報 社評>

台灣政壇自年初以來便籠罩在「大罷免」的陰影之下,歷經7個月的紛亂喧鬧,第一波投票將在本月26日舉行。隨着「決戰日」臨近,朝野兩大陣營的政治動員不斷升溫,全台再度陷入激烈的政治對決氛圍。綠營發起大罷免時,新一屆立法院運作還未滿一年,輸打贏要的政治計算昭然若揭,實質上是把民主制度的糾錯機制濫用為政治鬥爭工具。為了達成目的,民進黨重施故技,把罷免與「抗中護台」畫上等號,變相展開政治大清算。國民黨缺乏強勢領導,反罷策略舉棋不定,在罷免名單上處於026的絕對劣勢。熟悉的政治攻防場景再次在寶島上演,但激情過後,台灣社會卻要再次承受持續政治內耗造成的巨大代價。

賴清德披甲「護團」 畫虎不成反類犬

大罷免的源頭可回溯到2024113日大選後的政局變化。民進黨雖然守住執政權,卻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優勢,形成「朝小野大」的政治僵局。表面上看,大罷免由民間團體推動,聲稱要淘汰阻礙行政決策的不適任立委。實際上,民進黨介入的痕迹清晰可見,整場運動由始至終帶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即讓民進黨重新控制立法院,重拾「全面執政」美夢。民進黨立法院總召集人柯建銘帶頭鼓吹大罷免,賴清德一開始對此若即若離,但隨着政治攻防白熱化,他月初表明民進黨要上下動員參與罷團發起的「護國大遶境」。這場為期16天的的行動以順時針方向繞行台灣,目的就是為「罷免親共賣台的國民黨立委」造勢。

營造「抗中護台」意識是民進黨慣用手法,賴清德親自披甲上陣,推出「團結國家十講」。這個授課式系列講話的意圖,在622日的第一場講話裏表露無遺。賴清德指摘北京「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又聲稱台灣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國家」。然而,他為了說明台灣擁有數十萬年計「獨立生態」而列舉的理據,如猛獁象、金絲猴化石等等,受到質疑;他在表達選舉罷免可淬煉民主的觀點時,又宣稱「打掉雜質」,矛頭直指反對者,引起一片嘩然。顯而易見,賴清德所謂的「團結」,只是煽動更大對立及為荒腔走板的「台獨」史觀張目,但卻弄巧反拙,即使在罷免陣營內部也惹負評。身為罷團召集人的商人曹興誠直指賴清德「離題」。

726日的投票將決定26罷免名單的其中24人能否繼續留在立法院。國民黨與另一在野黨民眾黨在立法院掌握60席,加上兩名立場接近的無黨籍立委,目前擁有11席的優勢。換言之,民進黨至少需要奪取6個議席才能重新控制立法院。觀乎歷史經驗與民調走向,24名立委全數被罷免的可能不大,而罷免之後還要重選。民進黨首先要爭取不少於四分之一的國民黨立委被罷免,才能徐圖後計。

盧秀燕領軍反罷 政治能量受考驗

相較於民進黨的傾巢而出,國民黨在大罷免攻防戰中,再度暴露了領導層優柔寡斷、戰略搖擺、戰術錯亂等積弊。從連署階段慢半拍到捲入製造「死亡連署」的爭議,國民黨鎖定的反罷目標全數落空,多名地方黨部成員卻被拘捕,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隨着投票日臨近,藍營內部新勢力的動向成為焦點。台中上周末(12日)成為兩大陣營交鋒的戰場,罷團發起「反共護台總動員」晚會,媒體人趙少康發起的「戰鬥藍」與國民黨前立委鄭麗文組織的黨外在野大聯盟則舉辦拼經濟、反惡罷造勢晚會,由台中市長盧秀燕領軍。盧秀燕民望高居台灣「六都」市長之首,被視為最有機會帶領國民黨重奪政權的人選,她近日奔跑多地為反罷陣營拉票,反罷戰儼然成為檢視其政治能量的試金石。

政黨沉迷於罷免攻防,許多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卻被掩蓋。美國對台灣徵收「對等關稅」迫在眉睫,台幣匯價高企令中小企業出口壓力驟增,加上低薪、高房價、詐騙猖獗等問題積聚,大量行政能量與政治資源卻投注在大罷免。近日,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因捲入柯文哲案被檢控,其妻子早前疑因不堪受壓墮樓身亡,台中則一家五口因被詐騙而集體自殺身亡,引發社會質疑司法不公和打詐不力的憤怒與失望。這些問題對中間選民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會否轉化為實際投票行為卻有待觀望。

從民調數據來看,在兩岸關係長期處於低谷的現實裏,「抗中牌」掀起的漣漪很有限,然而,雖然有許多人不滿民進黨的作為,對國民黨卻同樣失望。這說明,罷免與反罷政治動員的角力,終歸仍是藍綠雙方各自的基本盤對決。罷免成功需要達到兩個條件:該選區投票權者有四分之一出來投票,且贊成罷免者多於反對罷免者。以去年選舉為參照,台灣選民結構藍白合計六成,綠營四成,但綠營支持者的凝聚力與行動力較高,藍營因此不斷宣傳「不同意罷免也必須出來投票」。

賴清德想要重溫民進黨此前「完全執政」的舊夢,大罷免只是中站,而非終站。他為求達成政治野心濫用民主制衡機制,若得償所願,將成為少數執政者可動輒推行「大罷免」的惡例,為台灣民主政治增添不穩定因素;但若罷免失利,卻難以期望他就此收手。無論結果如何,台灣社會益趨極化,藍綠各自在同溫層內取暖且相互仇視的現象,在可見的未來難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