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5年7月14日 明報 社評>
台灣政壇自年初以來便籠罩在「大罷免」的陰影之下,歷經7個月的紛亂喧鬧,第一波投票將在本月26日舉行。隨着「決戰日」臨近,朝野兩大陣營的政治動員不斷升溫,全台再度陷入激烈的政治對決氛圍。綠營發起大罷免時,新一屆立法院運作還未滿一年,輸打贏要的政治計算昭然若揭,實質上是把民主制度的糾錯機制濫用為政治鬥爭工具。為了達成目的,民進黨重施故技,把罷免與「抗中護台」畫上等號,變相展開政治大清算。國民黨缺乏強勢領導,反罷策略舉棋不定,在罷免名單上處於0:26的絕對劣勢。熟悉的政治攻防場景再次在寶島上演,但激情過後,台灣社會卻要再次承受持續政治內耗造成的巨大代價。
賴清德披甲「護團」 畫虎不成反類犬
大罷免的源頭可回溯到2024年1月13日大選後的政局變化。民進黨雖然守住執政權,卻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優勢,形成「朝小野大」的政治僵局。表面上看,大罷免由民間團體推動,聲稱要淘汰阻礙行政決策的不適任立委。實際上,民進黨介入的痕迹清晰可見,整場運動由始至終帶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即讓民進黨重新控制立法院,重拾「全面執政」美夢。民進黨立法院總召集人柯建銘帶頭鼓吹大罷免,賴清德一開始對此若即若離,但隨着政治攻防白熱化,他月初表明民進黨要上下動員參與罷團發起的「護國大遶境」。這場為期16天的的行動以順時針方向繞行台灣,目的就是為「罷免親共賣台的國民黨立委」造勢。
營造「抗中護台」意識是民進黨慣用手法,賴清德親自披甲上陣,推出「團結國家十講」。這個授課式系列講話的意圖,在6月22日的第一場講話裏表露無遺。賴清德指摘北京「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又聲稱台灣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國家」。然而,他為了說明台灣擁有數十萬年計「獨立生態」而列舉的理據,如猛獁象、金絲猴化石等等,受到質疑;他在表達選舉罷免可淬煉民主的觀點時,又宣稱「打掉雜質」,矛頭直指反對者,引起一片嘩然。顯而易見,賴清德所謂的「團結」,只是煽動更大對立及為荒腔走板的「台獨」史觀張目,但卻弄巧反拙,即使在罷免陣營內部也惹負評。身為罷團召集人的商人曹興誠直指賴清德「離題」。
7月26日的投票將決定26罷免名單的其中24人能否繼續留在立法院。國民黨與另一在野黨民眾黨在立法院掌握60席,加上兩名立場接近的無黨籍立委,目前擁有11席的優勢。換言之,民進黨至少需要奪取6個議席才能重新控制立法院。觀乎歷史經驗與民調走向,24名立委全數被罷免的可能不大,而罷免之後還要重選。民進黨首先要爭取不少於四分之一的國民黨立委被罷免,才能徐圖後計。
盧秀燕領軍反罷 政治能量受考驗
相較於民進黨的傾巢而出,國民黨在大罷免攻防戰中,再度暴露了領導層優柔寡斷、戰略搖擺、戰術錯亂等積弊。從連署階段慢半拍到捲入製造「死亡連署」的爭議,國民黨鎖定的反罷目標全數落空,多名地方黨部成員卻被拘捕,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隨着投票日臨近,藍營內部新勢力的動向成為焦點。台中上周末(12日)成為兩大陣營交鋒的戰場,罷團發起「反共護台總動員」晚會,媒體人趙少康發起的「戰鬥藍」與國民黨前立委鄭麗文組織的黨外在野大聯盟則舉辦拼經濟、反惡罷造勢晚會,由台中市長盧秀燕領軍。盧秀燕民望高居台灣「六都」市長之首,被視為最有機會帶領國民黨重奪政權的人選,她近日奔跑多地為反罷陣營拉票,反罷戰儼然成為檢視其政治能量的試金石。
政黨沉迷於罷免攻防,許多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卻被掩蓋。美國對台灣徵收「對等關稅」迫在眉睫,台幣匯價高企令中小企業出口壓力驟增,加上低薪、高房價、詐騙猖獗等問題積聚,大量行政能量與政治資源卻投注在大罷免。近日,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因捲入柯文哲案被檢控,其妻子早前疑因不堪受壓墮樓身亡,台中則一家五口因被詐騙而集體自殺身亡,引發社會質疑司法不公和打詐不力的憤怒與失望。這些問題對中間選民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會否轉化為實際投票行為卻有待觀望。
從民調數據來看,在兩岸關係長期處於低谷的現實裏,「抗中牌」掀起的漣漪很有限,然而,雖然有許多人不滿民進黨的作為,對國民黨卻同樣失望。這說明,罷免與反罷政治動員的角力,終歸仍是藍綠雙方各自的基本盤對決。罷免成功需要達到兩個條件:該選區投票權者有四分之一出來投票,且贊成罷免者多於反對罷免者。以去年選舉為參照,台灣選民結構藍白合計六成,綠營四成,但綠營支持者的凝聚力與行動力較高,藍營因此不斷宣傳「不同意罷免也必須出來投票」。
賴清德想要重溫民進黨此前「完全執政」的舊夢,大罷免只是中站,而非終站。他為求達成政治野心濫用民主制衡機制,若得償所願,將成為少數執政者可動輒推行「大罷免」的惡例,為台灣民主政治增添不穩定因素;但若罷免失利,卻難以期望他就此收手。無論結果如何,台灣社會益趨極化,藍綠各自在同溫層內取暖且相互仇視的現象,在可見的未來難望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