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大罷免民進黨完敗 台政治生態仍混沌

<轉載自2025727 明報 社評>

台灣昨日迎來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罷免民選政治人物投票,但這場被賴清德形容為展現「更大民主」的政治攻防戰,卻以25個罷免案全數否決告終。民進黨無法打響藉由罷免扭轉立法院劣勢、重新全面執政的如意算盤,反而吞下比預期最低成績更差的苦果。台灣民眾在這場鬧劇中,用理性捍衛了民主政治的尊嚴,然而,大罷免從醞釀到落實歷時一年多,綠營以製造仇恨對立為主軸發起政治動員,令台灣社會長期處於泛政治化狀態,造成更深的撕裂。第一波「惡罷」雖被否定,下一波卻已蓄勢待發。台灣社會仍然亟需持續凝聚理性力量,逼迫在位者拋棄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

操弄民粹物極必反 大罷免討回「大失敗」

大罷免耗費了逾12億新台幣,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政治鬥爭色彩。民進黨在去年立法院選舉中敗陣,以11席之差成為少數派。面對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它假借「公民團體」之手發起罷免行動,徹底表露出輸打贏要的政治投機心態。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投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時親自披甲上陣,將大罷免與「打掉雜質」畫上等號。投票前夕,他在民進黨中常會喊話選民「一定要堅定地站出來」,走好「最後一哩路」。背水一戰的國民黨則喊出「一席都不能掉」的口號,與另一在野政黨民眾黨攜手反罷。朝野雙方各自用打選戰的方式全力動員,令這場政治鬥爭一反罷免案投票偏冷的常態,多個選區催出了超過五成的投票率。

罷免要取得成功,需要跨過兩個門檻,一是選區25%選民投同意票,二是支持者多於反對者。如果說常規的代議制選舉以擇優汰劣為目標,只有一個投票對象的罷免案,更多是用來宣泄個人喜惡,尤其是發泄負面情緒。因此,昨日早上熾熱的投票氛圍,令一些綠營人士暗自竊喜,下午四時票箱一開,他們卻立即鴉雀無聲。24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一開票就是「不同意罷免」票全面領先,從頭帶到尾。唯一營造了些許懸念的是一同面臨罷免的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但最終也以顯著優勢取得勝利。

綠營由始至終用敵我二分的方式推動大罷免,將罷免對象清一色扣上「親中賣台」帽子。藍白陣營在這場被動選戰裏取得大捷,顯然不僅是因為成功動員了基本盤。更重要的是,許多中間選民看穿了大罷免背後的政治計算,拒絕接受情緒勒索。由原民進黨人士成立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本月中旬公布民調,台灣各大政黨的支持率,民進黨以36.5%居首,比國民黨與民眾黨加起來還高,另有超過四分之一民眾不支持任何政黨,但對賴清德執政表現,卻有44.5%民眾不贊同,比贊同者高1.6個百分點。至於大罷免,無論是基本態度,還是綠營所堆砌的罷免理據如「國民黨立委毀憲亂政」、「大罷免攸關台灣未來存亡」,都是不認同的人顯著多於認同者。 

民進黨逆民意而行,結果自取其辱,留下的未知數是它會否坦然面對失敗,接受自己口中所說的「民主自我修復機制」所給出的「更大民主」。從罷免案頭面人物的反應來看,裝睡的人始終叫不醒的。號稱「罷團總指揮」的商人曹興誠繼續自欺欺人地聲稱,罷免結果不如預期,是因為中共對台灣滲透的程度遠大於想像,以及罷團拼不過藍營基本盤的動員。賴清德昨晚發文稱「大家都應尊重接受」投票結果,但其字裏行間稱讚的「公民力量」,依舊只是「凝聚反共護台」。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藍綠惡鬥未見終點

民進黨發起大罷免,旨在挑起「仇恨值」以謀取政治私利。作為執政黨卻利用了手中掌握的政治資源挑撥社會對立,相當可惡。從年初正式啟動罷免行動以來,台灣社會歷經七個多月的紛亂吵鬧,反智亂象頻現。從咖啡連鎖店因拒絕讓綠營團體進行罷免聯署而遭遇杯葛,到藝人猝逝新聞被罷團污衊為是在配合轉移罷免焦點,都清晰地反映了這種民粹操作對社會的損害。就連對罷免有異議的綠營人士也遭遇「不去罷免非台灣人也」的極端情緒勒索。多位民進黨元老分別指出「大罷免是惡的循環」、「全面性的罷免毫無道理」,結果遭到綠營網軍「圍剿」。比較聰明的也許是蔡英文,她在投票前兩天才表示稱會投票,但避免明確支持罷免。蔡英文三年前為自己人「反罷」時,曾慷慨激昂宣稱「罷免不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為了黨派利益、個人權位罷免,都是沒有道理」。值得一提是當時擔任蔡英文副手的賴清德,也呼籲「終結惡質罷免文化」,今日比對,更突顯他在幕後推動此次大罷免的虛偽與投機本色。

大罷免全數失敗,是台灣民眾用理性對一場荒誕政治鬧劇作出否定。然而,台灣未來的政治動向仍充滿變數。823日還有7名國民黨立委面對罷免投票,儘管島內輿論認為他們面對的「仇恨值」,比昨天成功保位的幾位焦點人物要低,但罷團恐怕不會善罷甘休。當罷免制度偏離其制衡的本意,轉而淪為打擊異己的政治工具時,保障民主的作用便會喪失,甚至可能反噬民主本身。

藍綠陣營徹底撕裂、政治互信蕩然無存,以及理性議政論政的艱難,都預示着台灣政治環境在短期內難以回歸正軌。如何召喚理性力量,修復社會裂痕,將是台灣的嚴峻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