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倘陸示好 陳建仁:解禁團客赴陸

<轉載自20242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交通部此前以大陸片面宣布改變M503航路運行方式等原因,叫停6月及之後的赴大陸旅行團。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如果獲得善意回應,當然就會繼續執行原定3月解除台灣旅行團赴大陸旅遊禁令;希望對方釋出善意,盼望春暖花開,兩岸可以有很好的交流。

何謂「陸方善意」 台交通部長:尊重主權 陸客來台

中央社報道,陳建仁說,業者應該了解,雙方沒有辦法健康永續的互相組團觀光交流,主要的問題是因為大陸並沒有開放。

台灣交通部長王國材當天在立法院談及禁團令議題時,解釋何謂「陸方善意」:第一是大陸的觀光客要來台灣,否則800億元新台幣的觀光逆差會損害台灣業者;第二是在國際上尊重主權,希望盡快洽談M503航路問題。

大陸在21日起,單方面取消M503北向南偏西飛航,及銜接航路由西往東飛。台灣民航局長何淑萍昨說,因雙方在不同飛航情報區,在未經協調下,天候不好時,航機萬一有緊急狀况,對第一線的飛管制人員有很大困擾,有飛安風險;目前請第一線管制員持續高度嚴密監控,希望盡快恢復協商。

台官籲拒陸海警查船 速返航求援 台軍不主動介入避衝突

<轉載自20242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漁船金門「214」翻覆事件後,陸方宣布將在廈金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金門金廈遊輪「初日號」周一(19)遭大陸海警強制登船臨檢,昨(20)再有大陸海監船進入金門水域。台當局公開表態,台灣船舶如被陸方要求登檢不必停留,立即通知海委會馳援;有關說法被指恐「激化矛盾」,台軍方則表示為避免升高衝突,不會主動介入此類事件。

台海巡署昨公布,「中國海監8029」當天上午95分航入金門水域,台方以無線電、廣播要求離開,並在旁以3556海巡艇伴航,直到該大陸海監船在105分駛離。3556艇則於附近海域繼續巡弋。海巡署表示,未來將持續運用雷達、守望及巡邏三道手段,全面掌握周遭海域目標動態,機動調整勤務因應,確保金門海域和諧安全。

「初日號」前日遭大陸海警強制登檢後,台交通部航港局表示台方船舶若再遭大陸海警要求登檢,應拒絕並且不要停船、盡快返航。台灣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昨在立法院表示,陸方做法傷害人民感情、製造恐慌,將教育台灣船舶,如對方有登檢要求時不必停留,並立即通知海委會馳援。台灣時評人謝寒冰認為,這是政府把責任全部甩鍋給人民,由人民自己解決。

管碧玲又表示,「初日號」當時位置是比較偏陸方,但對於登檢行為表示遺憾。

國民黨金門籍立委陳玉珍則稱,就她與海巡了解,是「初日號」越界兩岸限制水域「超過半海里」,現在兩岸關係比較緊張,呼籲漁民與觀光船在台灣水域內行駛。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大陸試圖模糊禁限制水域的認定,進一步模糊台灣的主權和管轄權,政府不容片面予取予求、得寸進尺。

台國防部長邱國正昨表示,為了避免戰爭,台軍不會主動介入此類事件。軍方一旦介入,可能會升高衝突,這不是所有人樂見,希望可以平和地把問題處理好。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表示,大陸海警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將增加擦槍走火風險,呼籲台當局對大陸灰色地帶行動如何因應多加思考,強調這次登船臨檢不會是單一個案。張又表示,從大環境來看,兩岸雙方皆無升溫、惡化台海情勢意圖;從小環境來看,金門地理位置接近對岸,長期以來很有互動默契,加上金門、廈門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第一線,金門事件不會升溫兩岸情勢。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指出,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代表達成的「金門協議」,但僅能處理善後事宜,沒有事務性協商權力。未來大陸海警「常態化」巡查,台灣海巡部門會很被動,要處理後續問題,仍要回到「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內處理,因大陸認為這是兩岸內部事務,但民進黨當局不願對此作出表示。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台學者料施壓增 劍指總統就職演說

<轉載自20242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海警局宣布福建海警局在金廈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台學者認為,若執法船侵入金門、馬祖等台灣外離島的禁止及限制水域,屬嚴重挑戰主權行為,就北京持續施壓,必須慎防擦槍走火。

中央社引述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陳世民表示,可預料中國海警局作宣示後勢必有動作,關鍵在於其是否刻意擴大事端,若執法船進入台灣外離島的禁止及限制水域,將是嚴重挑釁行為。

陳世民認為,在520日總統就職日前,大陸擾台、施壓會愈來愈多,意圖很明顯,其欲施壓總統就職演說在闡述兩岸關係時,「不會聽到不想聽到的」;北京單方面造成區域不穩,也有向美國表態之意。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表示,踰越海峽中線、海警船執法巡查被北京「常態化」後,最令人擔心的是擦槍走火,此風險將有增無減。

趙認為,北京不會直接衝突或開戰,不過會持續在法理上挑戰台灣主權,兩岸如何控管危機,屬嚴重嚴肅的問題。

他指出,520日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對改善兩岸關係無幫助,但至少可避免局勢惡化。

陸4海警船巡廈金海域 登台艇檢查

<轉載自20242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快艇事件時續發酵,中國海警宣布將在廈金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後,4艘陸方執法船昨現身廈金海域,並一度登上一艘台灣遊艇檢查。金門漁會則發出警告,提醒漁民切勿越界捕魚。而就翻覆大陸漁船,國台辦宣布由泉州紅十字會派員陪同家屬赴金門處理。

據中國港口網船舶追蹤資訊,昨上午有4艘隸屬中國海警的執法船舶出沒在廈金海域,圍繞金門北方、南方及東南方海域航行。資訊顯示,該些執法船最小長15米、最大長92米。

聯會新聞網報道,金門「初日號」遊艇昨下午駛經金門大二膽海域、五通水道附近時,遭福建海警船5名海警登船檢查約30分鐘,遊艇上約20餘名遊客下艇後稱「嚇死了」、「真害怕回不了台灣」。金門海巡隊接報後派遣兩艘艇前往護航,「初日號」於下午5時許返抵金門。

中時新聞網報道,就大陸海警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金門漁會昨發出警告提醒,指出兩岸正處敏感時刻,呼籲漁民切勿越界及違規,以保障自身安全;若遇海事糾紛或大陸公務船攔查,應通報漁會電台,或撥打海巡署電話。金門漁會理事長陳水義表示,已在聯繫群組通知漁民出海務必注意安全,遇上狀况要隨時回報,尤其進入復國墩及金烈水道海域、與大陸海域多有重疊的漁區,要格外小心,一切以安全為優先。

央視新聞報道,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表示,上周三(14)台方粗暴對待大陸漁船致兩名漁民遇難後,福建省、泉州市有關方面持續與船員家屬溝通,決定由泉州市紅十字會等派人明日陪同家屬赴金門,接回兩名生還者並善後。朱鳳蓮強調,台灣有關方面應向船員家屬及有關人士前往金門提供便利,做好安排,認真對待其關切,配合善後工作,避免進一步傷害兩岸同胞感情。


 



















2024219日下午台灣「初日號」遊艇駛經金門大二膽海域、五通水道附近時,遭福建海警局大陸海警(穿紅背心者)登船檢查約30分鐘。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校方省台辦教育廳三層審批 陸準交換生苦等「生死簿」

<轉載自20242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本報了解,臨近開學,仍有許多已收到台灣校方邀請函的大陸「準交換生」在焦急等待赴台批件;亦有部分學校已明確告知學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交換取消或推遲。

由國台辦蓋章、省台辦下達的批件,猶如一紙「生死簿」,學生建立社群每日互通信息,獲批的歡天喜地,沒消息的心急如焚,被取消的則暗自神傷。

交換生赴台手續繁複,完成前期擇校、面試、資料申報等申請手續,獲得交換資格並收到台灣校方發來的邀請函、代辦的入台證後,要再將資料反饋給學校,等待學校所在省的台辦下發紅頭赴台批件,寫明請該生戶口所在省公安廳為其辦理《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及簽注,最後憑批件前往辦理。拿到通行證和簽注後,才算完成赴台前的所有手續。

吉林有等一學期被告知交換取消

各地台辦及學校的情况不一,上海、山東、廣東、河南等省份較多學生收到批件,吉林、四川、貴州的高校學生則有收到交換取消或推遲的通知。有學生總結「一般來說經濟更發達的省份願意開放交換」,而其中亦需校方、省台辦和教育廳三方都亮起綠燈才能成事。有在吉林讀書的碩士二年級生表示,自己從去年4月申請同年秋季交換,8月得知省裏「不下批件」的通知,「說讓大四和研三先去,其他人24年春季去」。該生苦等一學期後,校方116日通知這次交換「全部取消」,並且下半年也不太可能去了,「讓我們別等待了」。

陸生行前聽「政治提醒」 台教師課上自我審查

<轉載自20242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陸生赴台前,大陸台辦會召集學生開座談會,展開「行前教育培訓」。除介紹台灣風土人情等基本社會情况外,也會有台海形勢、中央對台政策、對台用語等政治上的提醒。Leo赴台前亦參加過此類會議。

李明軒也表示「聽過傳言」,「比如陸生來之前會不會被交代說哪一些課可以選,哪一些課盡量不要去聽,哪一些老師可以去、哪一些不可以去」,認為有些學生會遵照類似不成文的規定,也有比較叛逆的會覺得要去探索各種可能,也會想要多跟台灣學生聊一聊。

李明軒:聽聞「規定」 有陸生叛逆冀多交流

一半基於前述這樣的提醒,一半出於自身性格,Leo在台不參與也不談論政治,即使有台灣朋友主動問亦不至吵架,「大家小時候的教育就不太一樣,每個人觀念很難去改變,我自己不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李明軒亦提到台灣近二三十年中小學教材的本土化,她認為台灣年輕一輩生於斯長於斯,對很多人來說,要對一塊從未踏足過的土地(大陸)產生歸屬感的確有些牽強,「所以我覺得沒有辦法反駁(教材本土化的做法),可是造成的影響很實際,就是這一代孩子眼中的國家就是這塊小島,我們的世界觀再也不是從大中國之下台灣的角度去看東亞,而是變成這個小島怎麼樣去看鄰國、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什麼事情」。

她提到去年有陸生在座談會上說,他以前很痛恨台獨,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可是來到這兒,他是1999年出生的,他說假設他是長在台灣好了,他或許也會變成是支持台獨的那種人。因為他就說你就是在這塊土地長大,這輩子也沒有去過中國大陸,如果大陸一天到晚拿着飛彈對着你要打你,他也會支持台獨。」

兩岸學生多避談政治 聊吃喝玩樂

隨着社會氣氛變化,如今兩岸學生間的交往也減少了對敏感話題的談論。「大家都知道談政治就會吵架,就像一個家裏爸爸是藍的、小孩是綠的就要『鬧革命』。台灣學生會想,即使你喜歡聽我談,可是會不會造成你困擾?所以最後還是只能談吃吃喝喝,去哪裏玩。」李明軒提到,「有的老師看到課堂上有陸生,講話方式也會修正。大家會有傳言是不是有人會來『打分數』、有人會記錄,所以老師有時候也會自己調整上課的尺度」。

赴台升學續停擺 陸生學者冀重啓交流 2020陸方叫停新生急減 台學者:讓未來決策者赴台促理解

<轉載自20242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在海峽西岸,卻有大陸高校學生因本該開啓的赴台交換生活泡湯而倍感失望。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時代開啟的大陸赴台升學政策,2020年被陸方叫停至今未有恢復迹象,短期交換(台稱研修)亦隨着兩岸關係的急凍蒙上陰影。也許未來不會再有《我的青春,在台灣》,但學生和學者仍期盼着教育上的交流。有趕上升學末班車的陸生說「台灣給了我自信」,也有經歷過高校交流蜜月期的台灣教授呼籲,讓大陸未來的決策者們到對岸、了解對岸,兩岸才有可能互相理解。明報記者 劉曉宇

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國立中山大學,剛在廣州和家人過完年的Leo,回到依山傍海的實驗室繼續博士生涯。中山大學僑外組的組長李明軒,也從台南家鄉回到學校,準備新學期課程之餘,她亦期待重啓交換後,新學期會有多少陸生到來。

20204月,大陸教育部發布消息,「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自2022年開始擔任中山大學國際事務處僑外組組長的政治經濟系教授李明軒,上任之際已是兩岸交換項目停擺、學位生「去庫存」的時代。

大選疫情交換歸零 李明軒:政策封鎖即降

一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李明軒和本報記者相約在學校廣場前的草坪。她帶來一份剛整理好的數據資料,展示近年在校陸生的數量變化。2018年春季學期,校內有66個大陸學位生,秋季學期有63個。2019年春季增加到82個,「我們都在想會不會隔年就要破100了」。沒想到2020年先是大選後兩岸關係急凍,緊接着新冠疫情爆發,台灣開始限制陸生來台,2020年至2022年春交換生歸零,直到22年下半年才恢復至1人,次年增至39人;學位生則在大陸叫停後一直處於遞減狀態。

「你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其實完全受到政策影響。政策鼓勵就有好多人來,政策一封鎖,它就下降。」李明軒總結。目前全台共有4651名陸生(見圖),其中包括2523名交換生及2128名學位生,2021年來台交換生數量為0,新入學學位生則在2020年後數量急減,全是在台高校繼續升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陸生。

上月台灣大選投票日前兩天,Leo剛送別相處了一學期的交換生朋友,就聽說新學期有些學校臨時取消了交換。原本將踏上這片土地的年輕面孔,又少了一些。

末代陸生感台予自信 家人滿意離家近壓力小

2019年,Leo通過學校「2+2合作計劃」從廣州赴台升學,次年學校便停止了這項合作,他也成為最後一批赴台學生。家人最希望他到台灣,覺得這裏的距離剛剛好,「有事可以隨時回來」。社會競爭壓力較小,令台灣學生對待課業態度輕鬆;Leo在台學業順利,即使在大陸時念大專,到台灣的學校,他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本科畢業成功申請進入心儀的中山大學修讀碩士,再跟着導師升博。「是台灣給了我自信」,5年時光過去,原本在家習慣說廣東話的他,國語已帶着一口台灣腔。

「其實我一直蠻喜歡接觸陸生。」李明軒稱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升學,她的課堂上也開始出現陸生身影。「每一堂大概都有三四個,我會特別找他們吃飯、聊一聊。」李明軒關心他們在台生活、為什麼想到台灣。她和接觸過的陸生一直保持融洽關係,有些人回去後要申請國外學校,還會來找她寫推薦函。那時她發現,選擇來台灣升學,「在那個階段的政治氣氛下(大陸政府鼓勵),好像對那些學生來說,是很正確的一個選擇」。

李明軒憂政治氣氛變 留台經歷成陸生「傷害」

在李明軒眼裏,這些在20歲的時候選擇赴台灣的學生,本身就「有一些叛逆」。他們期待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會去看政論節目、看反對黨(活動)。她所在的社會科學院,有的學生喜歡選「特別綠」的課,「比如一些比較主張台灣獨立的老師的課」。她又自問:「可是如果一旦政治氣氛不對,他們曾經來過台灣的這件事情,不知道在他們人生的某一個時點上,會不會變成是一種傷害?」

Leo:台學術仍勝一籌 學歷獲大陸認可

就讀工科的Leo想法則相對簡單,好好讀書,畢業後回到廣州,找一份外企工作。同門師兄去年回到浙江後,找到了22萬人民幣年薪的國企工作,令他感到台灣的學歷還是受大陸認可。儘管在台灣念書,學生間沒有很「捲」(競爭激烈)的氛圍,對比兩岸學術實力,Leo認為台灣仍勝一籌,一方面在於學科發展得早,導師多數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對學生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能夠給到幫助。

疫後文教交流化明為暗 台高校對陸資源減

過去20年,兩岸文教交流曾遍地開花,連邀請社科院的訪團「都是很普遍的事」,現在只能化明為暗。李明軒解釋所謂「化明為暗」,比如相熟的朋友邀請對方來台灣玩幾天,「順便來給學生一個talk」;或是海外的兩岸學者交流。這樣的交流雖然存續,對學術研究影響不可謂不大。高雄中山大學以前和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每年輪流做東,教師帶隊到主辦學校,展開3天的討論交流。「這件事2016(民進黨上台)後先暫緩了,疫情以後就全停了」,如今恢復無望。除了大環境的變化,校內行政團隊走向也是兩岸關係縮影,近年校方對陸資源分配較少,校長曾說「寧可花錢送學生出去(海外)」。

李明軒透露,台灣海基會曾和各個大學溝通,希望高教界繼續鼓勵陸生來,而高教界「其實也是主張交流可以再多一點」。她續說,台灣老一輩很多是從大陸來,就會覺得對岸是故鄉、兩岸是血肉,現在兩岸年輕人沒有接觸,一邊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搞獨立,一邊也有很多基於網絡、媒體造成的刻板印象,中小學難有系統交流,所以一定是高校的學生來,最能夠好好接觸。「在一些理論裏,人民跟政府是兩件事,愛國不是就一定要愛政府。尤其是中國的學生,未來有可能成為決策者。如果不跟他們交流、不讓他們多理解台灣,做出來的政策怎麼會彼此了解?人都是見面三分情,接觸之後才會知道裏面更多的原委,相處起來、做起決策來才不會有誤會,我覺得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