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金融界只能靠攏內地的現實

 <轉載自20211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任建峰 執業律師>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亞洲金融論壇發表演說,當中提到包括金融界的多個香港經濟界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可代替角色。看到這報道,就令我想起近年一些朋友不時會問我的問題:為何香港金融界(包括外資金融機構駐港的支部)總是顧着靠攏內地市場,而不多一些努力拓展其他市場?

朋友們選擇問我這問題理由有二。首先,我日常的工作就正是專門為客戶處理金融監管機構調查案件,所以較多機會與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及它們的高層接觸。第二,問這問題的朋友們當中不少都會以為,我會因某些個人政見而與他們一起批評香港金融界靠攏內地的趨勢。

各洲資金流向各有首選

不過,我對他們的回答,除了沒有任何長篇大論的前海、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官腔,就總是會令朋友們感到驚訝。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觀察,當中已經是只提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較小規模的其他金融中心都已不提;而另一些較近期或許影響香港金融界招攬非內地生意的因素,亦已有不少輿論覆蓋,我不需要在此重複了。

先說香港看來是舉世聞名的融資項目。香港多年來能成為融資龍虎榜冠軍,其實幾乎完全是靠有無數的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為何香港不嘗試找多些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來上市?其實,香港在這方面是有努力嘗試的,更較成功地找到一些嫌棄新加坡股市流動性(liquidity)不足的東南亞公司來港上市,但此與其他世界各地企業來港上市的數量與市值,整體都是遠比不上內地企業。始終,因各種根深柢固理由,北亞企業會選擇去東京,南亞、中東、歐洲、非洲企業會選擇去倫敦或法蘭克福(或去巴黎發債),美洲甚至(至少是實力雄厚的某些)全世界企業都會去紐約。

好了,融資有這麼情况,那麼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又如何?除了內地資金或相對比例逐漸減退的香港本地資金會用香港作基地(而肆意走資的內地人連香港都未必會選擇),香港可以選擇去拓展的其他市場又是有限了。北亞資金不少會流去東京,東南亞、南亞資金較大機會去新加坡,美洲資金去紐約,非洲資金去倫敦(無論是直接或以約翰內斯堡作中介站),歐洲基金除了去蘇黎世或倫敦,前者更在私人銀行範疇上吸引全球資金。

國際基金較難在港執行對冲策略

至於各種投資基金,在香港發展較快的都總是有內地背景的基金。它們較多服務對香港股市較熟悉,而因此有興趣投放資金在內的客戶。反觀,國際基金雖然在香港有運作,但它們一不就本身都是嘗試以香港作為基地去服務內地客戶,一不就是因稅務或人才理由在香港有支部、但就在香港市場本身的投資有限(後者當中有不少是運用較複雜投資策略的對冲基金)。對於這些對冲基金來說,它們需要流動性、交投量較高的市場,才能有效地執行一些較精密的對冲策略,但香港市場除了小量大藍籌股,就一般會被視為:相對於某幾個其他大資本市場,流動性、交投量較低。

靠攏是現實 可對此各有看法

所以,在上述的情况下,香港金融界要生存或有增長就只能靠攏內地,這是在可見將來下的現實。當然,大家可以因政治、社會、文化理由而對此現象的利與弊有各種看法。不過,作為香港支柱之一的金融界,如果真的是要減少或停止靠攏內地,大家在這一刻真的能承受其後果嗎?

真興利除弊 才可真抗疫

 <轉載自20211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在全球疫情還未穩定之時,內地的疫情也有反彈趨勢。有關方面對此不敢掉以輕心,明顯吸收了去年的經驗教訓。不妨對比一下去年和眼前的應對措施,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興利除弊?更重要的是,在興利的過程中能否同時除弊(至少要進一步弊少利多)?否則,一面興利,一面不能除弊,甚或一面改進,另一面卻在破壞,只會令中國長期在怪圈中打轉。

先談一些改進的成績。

成績之一:對春節經濟的取態

眾所周知,春節消費是中國傳統的「冲喜頭炮」,每年的「創紀錄新聞」(例如消費額、微信拜年和電子利市的使用量等)已成了「例牌菜」。去年疫情爆發之際,正值春節快將來臨之時,有關方面也許為免春節經濟受到影響,延誤了公開疫情的時機。

此刻,春節又將到來,幸好有關方面已有醒覺,作了不少彈性的部署,例如呼籲就地過年,減少公共交通和人流;各地的群眾春節活動,也作了隨時停辦的準備。這些防疫重於經濟的措施,對預防新一波疫情擴散肯定有正面效果。

成績之二:改善了通報機制

去年武漢爆發疫情後,由於通報機制一般需要層層上報,從前線醫務人員和醫院,到武漢衛健委、市委、湖北省委,再到中央疾控中心和國家衛健委,再到中央決策層;下級不能越級上報,更不能主動公開疫情(武漢市領導之語),因而延誤了公開的時間。

據悉,現時的上報機制相對快捷,強調落實2006年啟用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機制」中涉及公共衛生的部分。有關疫情的狀况,更是全國性實時上報;即使個案數量未達需要上報的要求,但一宗也要上報(綜合近期內地的指令)。

成績之三:「嚴防死守」的措施不斷加強

官員為免出事,更為免事後被追究,不少地方出現「上緊下更緊」的現象,河北三市(石家莊、邢台、廊坊)封城,就是典型事例。官方希望從發現苗頭的地方遏止,切斷傳播途徑。這跟政治上的無限上綱和「寧左勿右」不同,過去一年的決斷措施,證明抗疫效果不錯,而一般民眾也願意犧牲部分自由空間,換取安全的健康環境。這是中國特色的國情,西方國家則較難實行。

不過,在發揮抗疫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精益求精。以下提及的角度,並非雞蛋裏挑骨頭,而是着眼於可以做得更好,順勢改變過去的負面形象。

須改進之一:開放和科學處事

1)未能善用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到武漢的時機,建立開放和科學處事的形象;相反,還讓外界感到中國隱而不宣,給對手提供輿論戰的子彈。

首先,外界認為,中國在一年之後才讓世衛專家組到武漢現場視察,很多證據和線索都已經清理乾淨,無法查證病毒源頭是否在武漢。到了今天,讓專家組到現場去,已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了。

其次,中國確定世衛專家組來華的日期後,但不知何故又突然延期數天。這是中國在敏感事件上的特色,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滴水不漏,才敢於行事。我理解也許當中有一些問題需要處理,但如非重大和必要的事情,無論如何不應隨便改變原定的日期,以免外界有更多炒作的話柄。這涉及事前的考慮是否細緻、每個環節是否接軌的問題。

還有,不少外界感興趣的資料先後被刪除,馬上引起「無私顯見私」的指摘。其實,如果外界認為某些資料有用的話,早已用不同的方法下載,不會留待中國官方刪除。如果處處謹小慎微,以致刪除資料成了一種有沒有需要也行禮如儀的習慣,那就必須改了,因為這樣只會抵消了建立開放形象的努力。

須改進之二:適當提及過錯 自我警惕

2)對於去年所犯的錯,毋須忌諱;相反,適當的提及更有好處,以示自我警惕之效。

最典型的例子是「吹哨人」李文亮。他因為在同事之間傳播了疫情的初步信息,希望大家小心,結果被官員訓誡;其後,他也因為感染病毒而犧牲。這個悲慘的例子引起國人同情,形成對官方的壓力。官方後來才不得不肯定李文亮,但很快又不再提及了,生怕提起李文亮就會引起官方的尷尬。其實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擔心。

此外,官方對其他類似的醫務人員(例如最早把疫情信息通知李文亮的艾芬醫生),不單沒有正面對待,還把他們視為敏感人物,在過去一年裏「特別關照」。艾芬發表的文章被禁,導致網民用多種文字讓內容「復活」,但艾芬卻因此又多了一層「關顧」,連接觸境外傳媒的機會也少了。去年底,還傳出艾芬的眼疾得不到適當治理的消息。此事有不同的版本,但無論如何,官方已蒙上「卡壓敏感人士」的負評。

此事也反映了官方一向以政治先行的思維──如果官方認為某人或某事可能引起負面的政治效應,就會慣性地先發制人,「管卡壓」的陋習至今未改。更有甚者,這種心態由中央到地方官員也很普遍,只看會否發作而已。

須改進之三:疫情階段總結 容許不同聲音

3)對於疫情的階段性總結,可以容許不同聲音,而不應只讓官方歌功頌德。

在過去一年裏,一些較有影響的疫情紀錄或言行,如果超出官方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打壓。例如方方的《武漢日記》,又如親身前往武漢體驗實情的律師陳秋實,都傳出受到官方打壓、拘禁以至失去聯絡的消息。其實,無論從善待不同聲音的角度出發也好,從政治公關的角度出發也好,大可讓這些民間的聲音存在,藉以襯托官方開明納諫,不會因人廢言。這也是中國需要建立的形象,否則,只會繼續讓外界感到惡形惡相,毫無人氣可言。

從官方的角度看,當然控制疫情最為重要。但上述所說的內容,其實並不浪費氣力,甚至是信手拈來;做或不做,關鍵只在官方的一念之間。

特朗普路線會延續下去嗎?

<轉載自20211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美國新總統拜登今天(120日,當地時間)就職,特朗普離任;人走了,但特朗普路線會延續下去嗎?

雖然被指煽動暴徒攻入國會、遭眾議院彈劾,但據民調機構Axios-Ipsos的調查顯示,共和黨內仍有64%黨員支持特朗普近期的言行,更有57%支持他在2024年再次代表共和黨參選。

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佩洛西對特朗普窮追猛打,要趕特朗普在任期結束前離開白宮;明知成事機會微,但彈劾仍然繼續,因為特朗普落任之後被彈劾,將無法再參選公職,這等於堵截了他再次參選總統之路,相信這是民主黨人要彈劾到底的主因!

Axios-Ipsos在民調分析中指出,以為特朗普被彈劾之後就已經完蛋的人,可能大錯特錯。正如我在上周說過,支持特朗普的美國選民佔了接近一半,以票數計,特朗普今屆得票比2016年更多,反映他的支持者正在增加而非減少。

特朗普路線料不會輕易淡出

共和黨在2012年輸掉大選之後,黨內重量級人馬曾經深入討論,如何制定一條新路線「救黨」,希望在4年後有機會再次執政。當時結論,是認為需要在移民問題上採取更開放態度,期望可提高共和黨在拉丁裔等少數族裔群體的支持。此外,共和黨傳統上是爭取縮減財政赤字、加強全球安全防衛聯盟、提升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等等。

到特朗普上場,完全推翻了共和黨的傳統,不惜進一步開罪少數族裔,打出強硬的反移民政策;他的「得意之作」是大幅減稅,不惜令財赤可能進一步惡化;特朗普更令共和黨高層錯愕的是,他不斷指摘北約不願增加歐洲的防衛經費負擔,把責任推給了美國;他又下令退出多項國際合作協議(最令盟國氣餒的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大有走回「孤立主義」之勢。

可以說,特朗普徹底重整了共和黨的路線,而且取得輝煌成績,凝聚了一大批支持者,除非共和黨在未來4年有另一人可以提出另一條路,否則特朗普路線不會輕易淡出。

特朗普有些「戰果」言過其實

政治上特朗普雖然可保住影響力,但以實際成績計,他的「戰果」並不亮麗,有些甚至是言過其實,中美貿易戰是其中一例。

特朗普經常吹噓對中國打貿易戰令美國增加了很多「收入」。實情卻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對比特朗普上任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無甚改善,2016年對華商品貿易逆差約3470億美元,到2019年逆差約3450億美元。

特朗普另一招是「放棄」從中國大陸輸入商品,轉向其他國家,例如越南。然而數字顯示,2019年貿易逆差確實比前一年下降,但仍接近2016年逆差的水平,原因是中國對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貨加徵報復性關稅,減少了從美國進口,情况直到2020年第四季才見明顯改善。美國對華貿赤的數字表明,企業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仍然很大,過去4年貿易戰並沒有根本扭轉這個現實,特別是疫情期間中國是唯一能大幅增加產能的國家,供應如家居電腦和醫療設備等疫情時期需求激增的產品。

至於特朗普呼籲企業要留在美國,並需「盡快尋找替代中國的方案」,可是4年下來,同樣看不出任何「成績」!據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為133億美元,較2016129億美元還輕微上升。上海美國商會會長Ker Gibbs表示,無論特朗普把關稅提高多少、勸說美國公司不要在中國投資,成效仍不彰;去年一項200多家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美國生產企業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公司稱不打算將生產遷出中國(註1)。

拜登修訂貿易政策 料遭「撐特者」批親華

面對上述貿易戰的「不利戰果」,拜登政府不可能不改變策略。以大幅增加關稅為主的政策無法奏效,相信美國會轉而針對科技貿易(這方面是中國弱項,很難頂得住美國制裁)、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金融業開放等美國明顯佔上風的領域。

拜登政府在貿易戰上能做的,還包括重新組成一條反中國陣線,聯手其他國家或區域組織一同對付中國;然而此法也不容易,因為中國在去年11月跟14個亞太國家簽署了全球最大的自貿協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去年12月跟歐盟也簽訂了投資協定。拜登曾經表示,美國佔全球貿易量25%,需要聯合其他民主國家所佔的25%,才能制定全球貿易新規則,否則中國就會決定這場遊戲的結局。

無論從政治考量(新政府不會原裝承襲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或實際結果(對華貿易戰收效極微)推算,拜登政府都會修訂對華貿易政策,可是如此一來,特朗普支持者就會振振有辭,力證拜登「親華」、「對中國示弱」、「放棄對華強硬政策」等,結論就是「特朗普的施政優於拜登」;這種「結論」,對延續特朗普路線顯然十分有利!

政策或許不同,但拜登與特朗普對「中國威脅」的認知並沒有太大分別。拜登2020年在《外交事務》撰文,認為「中國會繼續搶奪美國及其企業的科技和知識產權,繼續利用政府補貼為國企帶來不公平優勢,在統治未來科技和工業時盡佔上風」(註2)。拜登還建議投資7000億美元採購美國商品和服務,以及用於研發,並且動用更多非關稅手段,包括用政府資金鼓勵美國企業在美國國內生產。

內政南轅北轍 大分裂不見解決曙光

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不會有太明顯分歧,但其他諸如移民政策、環保、醫保等,拜登的「新政」(其實大多來自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顯然南轅北轍,將會刺激特朗普支持者繼續「上下一心」反對現屆政府,令美國的大分裂看不見解決曙光。

Axios-Ipsos今年11113日(16日國會被攻入之後)的另一項調查,訪問了1000多名美國成年人,結果顯示近80%受訪者認同美國正處於四分五裂(falling apart),有人表示對國家信心下降,也有人認為國會被攻入事件令美國成為國際笑柄!面對如此局面,拜登又有什麼方法可以令美國人「團結一致」?

1:參考How Trump Lost His Trade War With China, Bloomberg, 2021111

2Joe Biden, 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20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台北念中學新奇事

 <轉載自2021119 明報 副刊 :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

數數手指,來台灣生活快一年了,離港心情糾結,但今日聊點輕鬆的。譬如兩孩眼中在台北念中學的新奇事,先聊三樁。

師長請飲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的驕傲:說珍珠奶茶是台灣人的驕傲,也許不為過。Bubble milkteaboba milktea登上The New York TimesThe Independent等國際傳媒,自然也把Taiwan一併帶上去。在孩子念的學校,珍珠奶茶也是驕傲一種。同學生日,媽媽請全班飲;贏得班級獎項,班導請全班飲;考試成績好,科導師也來請飲……小女最高紀錄是1天得到3大杯。孩子非常受落,但媽媽聽着,彷彿自己的胃也被貫進大量奶精和糖。香港教師流行派文具,台灣教師喜歡派糖水,但都值得發揮想像,發掘更多非物質兼不危害健康的獎勵方式。

小息跑跑跑:初到台灣時,兩小對於台北校園之大,最是驚喜。他們念的私立學校在山腳,從校門走到課室已經是健行了;而操場空間大,也減低了互相碰撞的風險,所以台灣孩子放小息是盡情奔跑,不必被罰站。又所以,上學第一個月,我家小妹每天回家都投訴兩條腿累死了,因為她一直在跑,彷彿要把從前沒被容許的里數一下子追回來。至於台北偌大的公立學校,課餘時間更是街坊的公共空間,既推廣全民運動,也可以用來辦社區教育。也許香港可以參詳?

用王維古詩考地理題

頭暈在ABCD之間:國中會考幾乎都是選擇題,考生要在滿卷的ABCD中,找出一個個標準答案。但別以為選擇題一定容易,我家小子告訴我,解題常常要腦筋急轉彎,有時還會把不同科目的能力一併考進去。譬如題目引用王維的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問詩人寫的是哪種月相?這是地理科題目。也有把當地常識入題的,像棒球,所以不熟球星也不懂賽例的新移民如我家兩小,只能傻眼了。

香港的孩子,經歷了很不一樣的一年:有的要適應視像課堂,挑戰更自主自律自發的學習方式;有的離開熟悉的親友和土地,挑戰另一個國度的學習生涯。無論是哪一種,我都有信心,他們會長得強壯堅韌——因為,都是來自香港的好孩子。

油站沒捐錢扶貧被封 旅遊幫扶變圈地項目

 <轉載自20211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扶貧過程中常遇到各種問題,深圳負責一對一助河源扶貧工作組人員表示,有人因為「懶」,不想脫貧,也不想工作,因為處在「貧困線」下,能領取國家補助。而在有些地方,扶貧則可能成為地方斂財、掠地的「工具」。在河南上蔡縣和10多名村民合資開加油站的張舉向本報表示,扶貧工作組曾讓他捐錢給村裏,他因為沒捐,加油站被列為違法經營被查封。

張舉的加油站2014年開業,當時並沒有辦齊所有手續,到2018年就成為村官和上級派出的扶貧工作組指控違法的藉口。加油站被封,7把加油槍等設備被沒收,張舉稱他損失二三百萬元(人民幣,下同)。此後他不停上訪,又希望能補錢辦齊開加油站的手續,「但當局已不給我這個機會了」。如今事情不僅沒能解決,他一家大小還要四處躲避當局搜查。

基層官員:扶貧只是「空殼」

貴州省化名「智子」的基層官員去年12月在網上論壇投訴,扶貧其實只是一個「空殼」。智子所在的地區脫貧後,先後通過國家檢查和省市覆檢,「我感覺問題其實是非常多,一排排漂亮的房屋,進去看實際上是家徒四壁」,這不僅限於貧困戶,連「四在」農家(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及美在農家),改造的都是一樣的模板。智子又指,以旅遊幫扶為口號實則在圈地,某地級市在建濕地公園項目就多達20多個。

要脫貧亦要護環境 長江漁民禁捕魚

扶貧同時如何保護環境,及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眾返貧,也令人關注。長江流域自去年起按期實現全面禁捕,估計至少影響23萬漁民;在內地扶貧可以精準到一人一戶的情况下,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對此,農業農村部去年11月發布「意見」,要求地方統籌各類保障扶持政策,並提供200億元幫扶資金。

千萬人搬遷脫貧 官方形容「偉大壯舉」

 <轉載自20211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去年123日在記者會上說,「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並將這形容為「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說到易地搬遷,不能不提到被稱為「懸崖村」的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這個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村民外出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由於這裏「與世隔絕」,也成為全國最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從去年5月起,「懸崖村」的84戶貧困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人,陸續搬進縣城的集中安置點新家被認為人生也多了一種選擇。作為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懸崖村」村民也開始重點發展旅遊和土產資源,改善生活。

早在1983年,甘肅定西、河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就已開啟扶貧搬遷先河。根據公開資料,從1983年至2015年「十二五」規劃結束的32多年時間,中國易地搬遷扶貧的人口是680萬。其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現國家發改委)2001年提出「易地扶貧搬遷」概念,並安排專項資金,從國家層面展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土房換1500呎小樓 受訓做陪月

國家發改委、扶貧辦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提出用5年時間完成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助建全面小康社會。其中除了沿海幾個省份外,全國22個省(區、市),不僅要易地扶貧搬遷的建檔立卡(即貧困戶檔案)貧困人口約981萬人,還計劃同步搬遷與貧困人口同村的647萬人。

經過5年,各地陸續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其中貴州在2019年底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日報》去年123日引述遵義市正安縣的搬遷者米莉稱,搬遷前丈夫外出打工,她帶着兩個孩子過着入不敷出的日子;搬遷後,經過社區培訓,她拿到陪月員初級證書,工作應接不暇,「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甘肅日報》也報道了30歲搬遷戶趙干干一家七口的生活,他原住在土房子裏,現在則搬進約1500呎的三層單棟小樓。

漸失民族特色 難耕種影響生計

不過,易地搬遷也引來爭議,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住進了新居,卻失去了民族特色;一些老人家也不願離開故土。還有的人抱怨,搬遷後不能耕種,打工收入又不穩定,「掙不了錢」。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台美關係走近 台學者:陸盼拜登保證回到「一中」

<轉載自2021117 明報 加東版 >

台美關係近期高速推進,台媒引述專家指出,北京為應對局勢,勢必積極強化與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政府的溝通,目標是讓美國新政府重申保證,確切回到美國「一中政策」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舊途。

中央社報道,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表示,目前美國兩黨、民間「友台仇中」氣氛短期不會改變,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也很難回到過往。張五岳指出,以北京的角度,美國總統特朗普任期尾聲多次試圖顛覆美國既有的「一中政策」,拜登上台後,北京會希望拜登能提出「保證」,雖不期待拜登緊縮對台政策,但至少要回到過去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

台智庫:美對台政策不會逆轉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認為,美國對台政策不會逆轉,往前的趨勢不會改變,拜登及民主黨人雖然不太認同特朗普一系列強化美台關係的方式與時機,但對其方向與內容,看法仍是一致的。董立文稱,對於台美關係進展,北京目前沒有有效應對方式,只有軍事恫嚇手段,但也因此會招致極大反作用力。他說,過去北京單方關閉聯繫渠道、打壓台灣,但台灣總要有路走,台美關係也因此大幅前進,日後兩岸關係取決於北京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