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讓陳同佳投案 政治勿凌駕司法

<轉載自20191024 社評>

因洗錢案刑滿出獄的陳同佳,昨重申欲赴台就殺人案自首,惟台灣政府頻改口風,他今天不會前往台灣。箇中癥結是台灣地位問題,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又為連任而政治操作,令司法公義未能伸張。

台地位敏感 蔡英文力爭連任

陳同佳在台殺害潘曉穎,衍生反修例風波,弄得香港滿城風雨,還影響台灣選情,觸動兩岸、中美和中港關係。陳同佳昨出獄時,為做了無可挽救的錯事鞠躬道歉,表明願赴台自首、受審和服刑,望死者能安息及其家人釋懷。

惟台灣當局反覆,既質疑陳同佳自首的動機,又指他是通緝犯,不符自首條件,只是投案,不會獲減刑;昨則否認不是禁其入境,而是不許他與預定陪同人員網上簽證,只許在台辦落地簽證。台灣又反建議,除了要港府交出完整罪證,並稱可派檢警來港拘押陳同佳。港府以此是跨境執法而斷言拒絕。

港人以至台灣輿論都認事件已深受政治操弄,凌駕司法之上。事態如此發展,底因應有二。

其一,最根本的是,此涉及兩岸關係中台灣的敏感地位問題。蔡英文政府認為,讓陳同佳在司法協作以外,入台自首,會矮化台灣主權地位。港府在處理陳同佳赴台上亦極度小心,因港台之間沒引渡協議,若容許台警來港拘押陳,不但損害香港司法管轄權,更擔心會否變相承認台灣主權地位,衝擊「一個中國」原則。

兩岸和暖時 港台協作有先例

其二,台灣大選還有不到3個月便舉行,令問題變得更複雜。蔡英文民望本低迷,今年1月時只有15.3%人支持她連任,但港府以陳同佳在台殺人,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激發反修例風暴,牽動兩岸三地,令蔡英文民望翻盤,明顯領先。外界認為她要把這張牌繼續打下去,穩固連任勝算。

在兩岸關係和暖時,一切好辦事,2016年馬英九在任台灣的總統時,港台之間便就香港的石棺案疑犯潛逃台灣,充分協作,台方在桃園機場空橋上將3名疑犯移交港警,港警直到飛機降落香港後才正式拘捕3人,免卻跨境執法的問題。

蔡英文連日遭台灣輿論狠批,在民意壓力之下,她不斷改變立場。其實現時最簡單做法,是參考2016年的港台協作,只是將場地換了在香港機場的空橋。惟是否能實行、該案的司法公義能否伸張,便要看政治是否持續凌駕公義了。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拆局:台政府鋪排巧妙 考港府政治智慧

<轉載自20191023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台灣政府前日仍未對台灣殺人案疑犯陳同佳赴台自首開綠燈,限制陳入境並要求港府「港人港審」,翌日卻突然提出派員到港「押解」陳同佳到台灣,港府又要再「接波」。熟悉台港事務的消息人士和本港政界中人均指出,台方每行一步都已預計港方的反應,鋪排巧妙,如今台灣做法是證明自己比港方更願意執行公義;若港方想讓陳同佳順利接受制裁,要先承認台方可「跨境執法」和「台灣主權」,兩者都是棘手政治問題,公義能否伸張又變為港方的責任。

「一中原則」「台灣主權」角力 證據交台方式成伏線

台方多次向港方要求取證,提出司法互助,但港府沒有理會,熟悉台港事務的人指出,港方背後的「一中原則」成為台方的不滿點。有政界人士認為,台灣基於面子問題,不會如此順遂,願意接受「私了」,加上有北京巿政協管浩鳴高調協助陳同佳,更令面對選舉的蔡英文政府認為事有蹺蹊,要高調強硬回應陳同佳自首。該人認為,港府在此事上的操作反映與台灣政府無默契和溝通。

他說即使陳同佳順利被台方「押解」赴台,但港府下一步仍要面對台方早已埋下的伏線──要求港方在司法互助的前提下交證據,否則可能未能完成審訊,責任又在港方。該政界人士認為,這事反映港府無政治智慧與台方較量。

有熟悉台港事務的人表示,今次事件對台灣而言是「主權問題」,台灣想藉機彰顯其國際地位,而蔡英文在修例風波中獲益甚多,不會讓風波停止。該人慨嘆由修例開始,香港就陷入政治漩渦、不斷糾纏。

台方轉軚仍卸責港府 陳同佳案防再生枝節

<轉載自20191023 明報 社評>

港人陳同佳赴台自首一事峰迴路轉,之前信誓旦旦「不會上當」的台北當局,突來一記「華麗轉身」,強調從來「沒有拒收問題」,今天將派檢警赴港押解陳同佳。政治不應凌駕公義,殺人是萬國公罪,還受害人及家屬公道乃應有之義,陳同佳案關鍵罪證在台灣,港方未能繩之於法,現在台北當局轉軚,我們希望案件不會再橫生枝節,好讓司法正義得到伸張,既讓死者安息,亦讓家人釋懷。台灣大選臨近,香港早已淪為台灣政客「政治消費」的「提款機」。台北當局同意「收人」,不代表政治操作就此罷休,港府不能太過天真,以為圍繞陳同佳案的風波已告一段落。

香港變「政治提款機」 台方政治操作未停

陳同佳涉在台灣謀殺港人女友,一屍兩命,其後潛逃返港。由於兇案所有重要證罪均在台灣,加上香港沿用普通法,奉行「屬地原則」 ,對發生在台灣的殺人案鞭長莫及,最終只能以在港洗黑錢罪名給陳同佳定罪。陳同佳今天刑滿出獄,各方都關注他的去向。

自從上周陳同佳表示希望赴台自首,台港兩地一直議論紛紛,港府表示願意配合及提供協助,惟台北當局擺出不合作姿態,要求香港必須承諾與台灣締訂司法互助協議,台方才會「收人」。台灣陸委會高談陳同佳「被自首」,將事件描繪成是政治陰謀,「台灣政府不會接受來自香港的逃犯」;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稱,北京和香港企圖將陳同佳送來台灣,藉以「合理化修例」,「我們不會上當」,台灣不會讓「逃犯隨便趴趴走」。言猶在耳,台北當局忽然「華麗轉身」,陸委會宣布,台方今天將派檢警赴港「押解疑犯」。

台北當局最新口徑是指控港府不負責任,「放棄司法管轄權」,「任由殺人疑犯逍遙法外」,台方唯有仗義出手,云云。有關說法明顯混淆視聽。港府處理修例風波縱有諸般過失不是,可是香港司法機構無法處理一宗發生在台灣的謀殺案,乃是本港法律界所公認,台灣總統蔡英文揚言「相關的事證都在香港,港府卻拒絕行使管轄權」,未免匪夷所思。台方聲稱港府應負起責任,不能讓陳同佳出獄後有逃亡可能,邏輯更加奇怪。法治社會不可能將釋囚任意繼續拘留,只有滿腦子專制思想、不重視法治的人,才會有這種離譜想法。台北當局堅稱台方立場「未變過」,一直是「陳同佳來台即予逮捕」,惟有立委指出,之前台方移民署明言將陳同佳列入入境管制名單。所謂「入境即予逮捕」的說法,帶有「語言偽術」味道。

港府漠視民意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反修例風暴,台灣藍綠陣營都承認,總統蔡英文在事件中政治得益不小,明年初大選形勢看好。台北當局透過密集政治操作,撈得大量政治本錢,當地輿論甚至形容,香港已經成為台灣綠營的「政治消費」的提款機,撳多少有多少。然而這次台北當局有關陳同佳的政治操作,卻似乎惹來反彈,除了藍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質疑蔡英文政府自閹司法主權,背離司法正義,一些法律界人士以至不少民眾亦覺得,殺人犯來台自首,沒理由不開門「收人」。

大選臨近綠營施壓 港府須有應對準備

政治牌操作要靈光,離不開搶佔「道德高地」,利用民情製造同仇敵愾氛圍。台北當局突允收人,台北市長柯文哲冷嘲熱諷,「不(繼續反修例)操作很可惜啊」。台北當局箇中有何政治盤算,只有他們最清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當「香港反送中,台灣反送台」一類順口溜開始在台灣社會不脛而走,對蔡英文政府並非好事。 較諸香港高官和政客,台灣政客的政治觸覺和敏感度,可說高出一大截,倘若覺得急需「政治止蝕」,也不會介意放下身段,「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陳同佳赴台自首,台方若以平常心處理,事情完全可以作為一宗純刑事案件,依法正常在司法層面了結,然而總統大選臨近,台北當局會否輕易放下香港這部「政治提款機」,仍是一大疑問。無論是先前拒絕陳同佳入境,還是現在轉軚讓他投案,台北當局着眼最多的似乎都是政治盤算,現時只能期望台方以案論案,不要再讓陳同佳案橫生枝節,妨礙司法公義伸張。

台灣政界精於政治操作,今天台方警員如何在港「押解」陳同佳,本身便要密切留意。港府深夜已表明,台灣無權派員到港「押解疑犯」。 港府一心希望以2016年荃灣石棺案疑犯移交方式處理陳同佳,由台方警員低調陪同陳登機赴台,然而台方有何操作打算,又是另一回事。誰也不敢擔保,台方會否搞一些政治小動作令港府難堪,甚至令陳同佳赴台自首安排臨場拉倒。台北當局要求港府與台灣簽訂司法互助協議,當中包含大量政治計算,牽涉到兩岸關係和「一中原則」,就算陳同佳赴台自首,相信台北當局也不會就此罷休放棄操作,不排除台方會不斷指控港府「不合作」、未有提供所謂「關鍵證據」,向港方施壓,港府必須有應對準備。

Taiwan's U-turn on Chan's case

Hongkonger Chan Tong-kai's proposed self-surrender to Taiwan has taken another twis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which vowed that they would not "take the bait" the other day, have done a sudden, splendid U-turn, stressing that "there has never been a refusal to arrest Chan". They are to send police charged with prosecution to Hong Kong to escort Chan today (October 23).

Chan's alleged murder of his girlfriend, also a Hongkonger, resulted also in the death of the baby she was expecting. He then fled to Hong Kong. All the important evidence of crime concerning the murder case is in Taiwan. Furthermore, Hong Kong has a common law system and adheres to the "territoriality principle", meaning that it can do nothing about a murder case that happened in Taiwan. Ultimately the Hong Kong authorities managed to convict Chan of money laundering only. Having served his term of imprisonment, Chan is to be released today. All eyes are on his next move.

Chan's indication of his willingness to surrender himself to the Taiwan authorities last week has generated a buzz of discussion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Whil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expressed its willingness to act accordingly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he Taiwan authorities adopted a stance of non-cooperation. Talking loftily about Chan's so-called "reluctant self-surrender", Taiwan's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depicted the whole affair as a political conspiracy, demanding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promise to sign a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if it wante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o remand Chan in Taiwan's custody. Su Tseng-chang, president of the Executive Yuan, even said that Beijing and Hong Kong were trying to send Chan to Taiwan so as to "justify the amendments", that "we will not fall into the trap", and that Taiwan would not "let a fugitive fool around". Such words still ringing in the ear, the Taiwan authorities have suddenly done a "splendid U-turn", with the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announcing tha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will send their police tasked with prosecution to Hong Kong to "escort the suspect" toda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ed ahead with the amendments to the Fugitive Offenders Ordinance in complete disregard of public opinion, sparking the anti-amendment storm. Both the blue and green camps admit that President Tsai Ing-wen has derived considerable political benefit from the incident, which has put her campaign for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early next year in a favourable position. Through intense political manoeuvring, the Taipei authorities have earned a lot of political capital. Some observers in Taiwan have even described Hong Kong as an ATM machine for the green camp's "political spending" with an unlimited overdraft facility. However, the Taipei authorities' political operation on Chan seems to have provoked a backlash. Apart from the blue camp, which has turned the Tsai administration's weapon against itself by accusing it of doing away with its judicial autonomy and departing from judicial justice, some people in the legal sector as well as many ordinary citizens also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why Taiwan should not open its door and accept a murder suspect's self-surrender.

If the Taiwan authorities handle Chan's self-surrender in a normal manner, the matter can be regarded as a purely criminal case and handled at a judicial lev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However, as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approaching, it is highly questionable whether the Taipei authorities are willing to give up this "political ATM machine" easily. From refusing to allow Chan to enter Taiwan previously to making a U-turn and allowing him to turn himself in, the Taipei authorities seem to care more about political manoeuvring. At this stage, it can only be hoped tha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will treat the criminal case as it is and that they will not create any more twists and turns to Chan's case that prevent judicial justice from being served.

台方轉軚仍卸責港府 陳同佳案防再生枝節

港人陳同佳赴台自首一事峰迴路轉,之前信誓旦旦「不會上當」的台北當局,突來一記「華麗轉身」,強調從來「沒有拒收問題」,今天將派檢警赴港押解陳同佳。
陳同佳涉在台灣謀殺港人女友,一屍兩命,其後潛逃返港。由於兇案所有重要罪證均在台灣,加上香港沿用普通法,奉行「屬地原則」,對發生在台灣的殺人案鞭長莫及,最終只能以在港洗黑錢罪名給陳同佳定罪。陳同佳今天刑滿出獄,各方都關注他的去向。

自從上周陳同佳表示希望赴台自首,台港兩地一直議論紛紛,港府表示願意配合及提供協助,惟台北當局擺出不合作姿態,要求香港必須承諾與台灣締訂司法互助協議,台方才會「收人」。台灣陸委會高談陳同佳「被自首」,將事件描繪成是政治陰謀。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稱,北京和香港企圖將陳同佳送來台灣,藉以「合理化修例」,「我們不會上當」,台灣不會讓「逃犯隨便趴趴走」。言猶在耳,台北當局忽然「華麗轉身」,陸委會宣布,台方今天將派檢警赴港「押解疑犯」。

港府漠視民意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反修例風暴,台灣藍綠陣營都承認,總統蔡英文在事件中政治得益不小,明年初大選形勢看好。台北當局透過密集政治操作,撈得大量政治本錢,當地輿論甚至形容,香港已經成為台灣綠營的「政治消費」的提款機,撳多少有多少。然而這次台北當局有關陳同佳的政治操作,卻似乎惹來反彈,除了藍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質疑蔡英文政府自閹司法主權,背離司法正義,一些法律界人士以至不少民眾亦覺得,殺人犯來台自首,沒理由不開門「收人」。

陳同佳赴台自首,台方若以平常心處理,事情完全可以作為一宗純刑事案件,依法正常在司法層面了結,然而總統大選臨近,台北當局會否輕易放下香港這部「政治提款機」,仍是一大疑問。無論是先前拒絕陳同佳入境,還是現在轉軚讓他投案,台北當局着眼最多的似乎都是政治盤算,現時只能期望台方以案論案,不要再讓陳同佳案橫生枝節,妨礙司法公義伸張。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政治操作凌駕公義 陳同佳投案遇障礙

<轉載自20191022 明報 社評>

台灣殺人案疑犯陳同佳願意赴台自首,本是一個積極發展,可以還受害人及其家屬公道,讓司法公義得以伸張,然而台北當局的態度,卻令事態變得相當複雜。陳同佳所有殺人罪證都在台灣,唯有台方可以依法治罪,台北當局卻堅稱陳投案背後「有陰謀」,云云,說來說去就是要港府背離「一個中國」框架,與台灣簽訂司法互助協議。合作貴乎誠意,障礙總可克服,只要雙方有心,無門亦可繞道,可惜陳同佳案目前的情况,卻是有門也開不了,追求司法正義的初心,遭政治操作所凌駕,叫人遺憾。

若有誠意無門可繞道 無心合作有門也不開

亞馬遜森林一隻蝴蝶拍翼數下,有可能數周後在美國引起一場龍捲風。去年初港人陳同佳涉嫌在台灣殺死女友,台港兩地輿論甚為關注,惟從來無人想到,這宗案件的「蝴蝶效應」竟會如此之大。人們不可能因為發生了奪命龍捲風,便去怪罪一隻蝴蝶;現今香港的亂局,也不能說是陳同佳所致,若非政府漠視民意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反修例風暴也不會爆發。一事還一事,相信沒有多少港人會認為,陳同佳赴台投案可以化解反修例風暴,又或成為下月區議會選舉一個左右大局的議題,不過陳同佳願意赴台接受法律制裁,對於遇害女子、死者家屬乃至他本人都是一種解脫,問題在於台北當局是否願意打開大門。

香港處理刑事案件,奉行「屬地原則」,犯罪行為要在香港發生,始有司法管轄權。陳同佳殺人案在台灣發生,所有重要罪證也在台灣,香港司法機構只能以洗黑錢等其他罪名給他定罪。陳同佳本周在港刑滿出獄,不代表案件告一段落,若要還死者及其家屬一個公道,始終需要台灣司法部門處理。可是台北當局卻堅稱,陳同佳投案背後有「政治陰謀」,旨在矮化台灣地位、「企圖合理化送中」,云云。

在台灣,泛政治化情况嚴重,就連島內輿論也不時慨嘆,很多原本與政治無關的事情,都被拿來政治操作。就着陳同佳有意投案,台北當局指控港府「政治操作」,可是當中一些說法,卻叫人感到奇怪和困惑。

台北當局高談陳同佳「被自首」之說,又聲稱港方掌握「諸多證據未有交台方」,港方理應對陳同佳「續押追訴」,自行蒐證檢控陳同佳殺人。陳同佳案在台灣發生,台方對案件有司法管轄權,台北當局經常強調「捍衛主權」,沒理由自削司法主權。如果陳同佳真的是「被自首」,難道這不是台北當局昭示台灣人權民主法治的良機?台北當局理應把握這次機會,還陳同佳一個公道,確保他得到公平公正審訊。既然蔡英文政府認為台灣比香港擁有更優越的民主制度,為何還要讓陳同佳在港受審?

台方認為陳同佳在港已有預謀犯案,質疑港府未有交出陳同佳在港的「諸多證據」,台北當局不妨公開交代詳情,以免有人質疑是渲染陰謀論,然而以法論法,在台灣,審理殺人案根本就不需要被告預謀殺人的證據,根據當地刑事案件律師說法,殺人案只需殺人部分相關證據就可審理,被告的預謀或犯罪動機只屬量刑參考因素之一。殺人罪為萬國公罪,協助兇殺案受害者討回公道是普世價值,台北當局這麼強調人權民主,看不出為何不去伸張司法正義。

兇案追求司法正義 叩問台北當局初心

礙於兩岸政治關係,香港與台灣沒有引渡或司法互助協議,可是兩地執法機關過去亦有合作默契,數年前的荃灣石棺案,3名疑犯潛逃台灣,最後台港雙方協調,由台灣警方將3人送往桃園機場,再由香港警員陪同疑犯坐飛機返港。政府與政府之間,只要有合作意願,技術問題再多,總有方法克服困難障礙,理論上,台方確可參考當時香港警方做法,問題在於台北當局是否願意。

細察台北政府和陸委會說法,台方的立場,說來說去就是要香港先與台灣簽署司法互助協議,才可談交人。可以想像,協議必須開宗明義,先確認締約方的名分地位,台北當局講的所謂「對等」,實際就是變相要港府在協議中明確承認「中華民國」,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台灣陸委會口口聲聲說願以「對等、尊嚴及互惠」為基礎,就陳同佳案與港府溝通配合,然而台北當局的政治操作,卻是另一回事。倘若台方堅持「玩政治」,就算現在陳同佳願意自首,未來恐怕還有不少變數。

反修例風暴中,有關台灣方面的角色,過去數月坊間有很多傳聞,不過一個客觀事實倒可肯定,這場發生在香港的政治風波,完全改變了明年初台灣總統大選的形勢。一年前國民黨韓國瑜以務實主義掛帥,憑經濟牌冒起,然而民進黨的蔡英文成功利用香港反修例爭議,以政治牌「翻身」,民望由谷底反彈,拋離韓國瑜。隨着台灣大選臨近,各式政治操作只會有增無減,將台灣殺人案兇手繩之於法的初心在哪,死者家屬也許要問問台北當局。

Political manoeuvring in the row over suspect's surrender to Taiwan

THE indication by Chan Tong-kai, the suspect in the Taiwan homicide case, of his willingness to surrender himself to Taiwan was a positive development that would have done justice to the victim and her family. It would also have upheld judicial fairness. However, the attitude shown by the Taipei authorities has very much complicated the matter. Although all evidence against Chan concerning the homicide case is in Taiwan and only the authorities of Taiwan are in a position to punish hi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Taipei government argues that there is a "conspiracy" behind the voluntary surrender of Chan and so forth. No matter how Taipei puts it, what it wants is a departure from the "One China" framework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sign a judicial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Taiwan. Obstacles can always be overcome with sincerity, the most valued thing when it comes to cooperation. As long as each side's heart is in the right place, there will be a route, though circuitous, to resolving the situation. Unfortunately, the case of Chan is like a door that cannot be opened despite its very existence. How regrettable it is to see political manoeuvring taking precedence ove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seeking judicial righteousness.

In Hong Kong, the "territoriality principle" governs the handling of criminal cases, meaning that Hong Kong can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criminal acts that have happened in Hong Kong only. The homicide case of Chan Tong-kai happened in Taiwan. All the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crime is also there. Hong Kong's judiciary has been able to convict him of the other charges such as money laundering only. The fact that Chan is about to be discharged from Hong Kong prison this week does not mean an end to the case. In order to deliver justice on behalf of the victim and her famil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judiciary of Taiwan to handle the case.

The Taipei authorities have talked loftily about Chan's so-called "reluctant self-surrender", claiming that the Hong Kong authorities have "withhel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Taiwan". They demand that Hong Kong follow up the case by "keeping the suspect in custody and pressing charges against him", at the same time gathering evidence to prosecute him for homicide. However, Taiwan indeed has jurisdiction over the case because it occurred there. In view of the Taipei authorities' frequent emphasis on "safeguarding its sovereignty", it is hard to see why it wants to cripple its own judicial power this time.

Arguing that Chan had planned the homicide in Hong Kong, the Taipei authorities have accuse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of withholding the "multifarious evidence" of his action in Hong Kong. Regarding this accusation, the Taipei authorities might as well release the details concerned, so as to rid themselves of the doubt that they are employing conspiracy theories. Nevertheless, if we consider the legal row 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evidence of the suspect's plans to commit homicide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case to be heard in Taiwan. According to a criminal lawyer in Taiwan, only evidence for the homicide itself is necessary for the court to hear a homicide case. The suspect's plans beforehand or the motives for the crime are but one factor in sentencing.

Due to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ere is not an extradition or judicial coope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However, there has been taci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of the two sides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go, three suspects in connection with a body-in-cement murder case in Tsuen Wan fled to Taiwan. After a coordinated effort betwee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three fugitives were at last sent by the Taiwan police to Taoyuan airport, where they boarded a plane to Hong Kong under the escort of Hong Kong police officers. As long as there is the intention to cooperate, there is always some wa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no matter how many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 Theoretically, this time the Taipei authorities can refer to the way Hong Kong police handled the body-in-cement case. The problem is whether it is willing to do so.

If we carefully examine the arguments put forth by the Taipei government and its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we can see that no matter how they put it, the stance of Taiwan is that Hong Kong should sign a judicial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it before they can talk about the transfer of Chan. One can imagine that Taiwan would demand in the text of the agreement a confirmation of the statuses of the two signatories. What is called "equal status" by the Taipei authorities would in fact mean requiring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clearly recognise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agreement in a departure from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政治操作凌駕公義 陳同佳投案遇障礙

台灣殺人案疑犯陳同佳願意赴台自首,本是一個積極發展,可以還受害人及其家屬公道,讓司法公義得以伸張,然而台北當局的態度,卻令事態變得相當複雜。陳同佳所有殺人罪證都在台灣,唯有台方可以依法治罪,台北當局卻堅稱陳投案背後「有陰謀」,云云,說來說去就是要港府背離「一個中國」框架,與台灣簽訂司法互助協議。合作貴乎誠意,障礙總可克服,只要雙方有心,無門亦可繞道,可惜陳同佳案目前的情况,卻是有門也開不了,追求司法正義的初心,遭政治操作所凌駕,叫人遺憾。

香港處理刑事案件,奉行「屬地原則」,犯罪行為要在香港發生,始有司法管轄權。陳同佳殺人案在台灣發生,所有重要罪證也在台灣,香港司法機構只能以洗黑錢等其他罪名給他定罪。陳同佳本周在港刑滿出獄,不代表案件告一段落,若要還死者及其家屬一個公道,始終需要台灣司法部門處理。

台北當局高談陳同佳「被自首」之說,又聲稱港方掌握「諸多證據未有交台方」,港方理應對陳同佳「續押追訴」,自行蒐證檢控陳同佳殺人。陳同佳案在台灣發生,台方對案件有司法管轄權,台北當局經常強調「捍衛主權」,沒理由自削司法主權。

台方認為陳同佳在港已有預謀犯案,質疑港府未有交出陳同佳在港的「諸多證據」,台北當局不妨公開交代詳情,以免有人質疑是渲染陰謀論,然而以法論法,在台灣,審理殺人案根本就不需要被告預謀殺人的證據,根據當地刑事案件律師說法,殺人案只需殺人部分相關證據就可審理,被告的預謀或犯罪動機只屬量刑參考因素之一。

礙於兩岸政治關係,香港與台灣沒有引渡或司法互助協議,可是兩地執法機關過去亦有合作默契,數年前的荃灣石棺案,3名疑犯潛逃台灣,最後台港雙方協調,由台灣警方將3人送往桃園機場,再由香港警員陪同疑犯坐飛機返港。政府與政府之間,只要有合作意願,技術問題再多,總有方法克服困難障礙,理論上,台方確可參考當時香港警方做法,問題在於台北當局是否願意。

細察台北政府和陸委會說法,台方的立場,說來說去就是要香港先與台灣簽署司法互助協議,才可談交人。可以想像,協議必須開宗明義,先確認締約方的名分地位,台北當局講的所謂「對等」,實際就是變相要港府在協議中明確承認「中華民國」,背離「一個中國」原則。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台大選開跑 韓國瑜勿只喊發大財


<轉載自20191021 國是港事 撰文: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正式宣布請假三個月投入選戰,他上任才九個月即請假三個月,背負了他對高雄市民要做滿做好的承諾,因之被質疑失去誠信,沒有請假競選總統的正當性,高雄有六成民眾反對他請假競選,其實更重要的是他想迴避年底議會的總質詢,他能否掌握市政即可見真章。

只討好韓粉 難吸年輕中間選民

這數月來也因為他個人作風,問政的態度不夠認真,對市政的生疏,被稱為草包,以致讓民調直落,當他在被宣布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民調高達四成多,這是他民調的屋頂,隨後民調直直落,現已至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因之被認為與當年國民黨換柱有雷同之處,民調都跌至二成左右,找不到競選的搭檔副手,立委候選人不敢與其同掛看板等動作,讓國民黨又遭遇一次重大的挫折,但不同的是韓國瑜有一群鋼鐵韓粉的死忠者,「非韓不投」的排他性極強,讓國民黨不敢輕易動他。韓國瑜在選舉的頹勢顯現下決定放下公務,全力投入選戰,並從屏東出發,直搗蔡英文深綠的老家,走庶民風號召選民支持。

韓國瑜曾綠地拔樁,現盼再掀韓流的熱潮,走出高雄韓國瑜就活了起來,回到他競選高雄市長的態勢,炒熱場面,他的全省走透透乃以拜宮廟為主要行程,並與當地民眾會面,稱之為「傾聽之旅」。韓陣營希望由韓國瑜帶動起來的庶民力量能遍地開花,不用傳統選戰希望在各地方建立起基層的實力扎下穩穩票源,加之所到之處均有韓粉的擁戴,以此氣勢來逆轉勝。

民調落後10% 郭粉流向蔡英文

但韓國瑜不受經濟選民、年輕選民及中間選民的青睬,其實韓國瑜要翻盤求勝,就必須向外擴張他的支持者,而不是在韓粉的同溫層取暖,但遺憾的是他啟程造勢的表現,均是在討好韓粉上下工夫,投韓粉所好,如此很難拓展他的票源。

目前在總統大選的民調,一連七個禮拜韓國瑜均是穩定落後蔡英文十個百分點左右,韓國瑜成了爭議性的政治人物,民調指出有百分之五十六的選民不喜歡韓國瑜,在本周《聯合報》公布的最新民調,若蔡英文對上韓國瑜,蔡獲得45%支持度,韓則是33%,差距是十三個百分點,另有22%的選民意向待定,在看好度方面有53%認為蔡英文順利連任,僅28%看好韓國瑜。

國民黨較早時提出參選的郭台銘,不願承擔分裂國民黨的罪名,退出選戰,韓國瑜本應鬆口氣,但事實展現,韓國瑜並未因此獲利,郭粉的選票並沒轉至韓國瑜,郭粉有12%選票流向蔡英文,但只有4%的選票流向韓國瑜,蔡英文是韓國瑜的三倍。
支持郭台銘的郭粉稱為老虎軍團,在前一段時間看到郭台銘受到的委屈,韓粉強烈地批判郭陣營,因之對韓國瑜一股憤怒的情緒難消,現郭粉與其投韓國瑜,還不如轉向去投蔡英文,原屬國民黨的郭粉,部分發起投票日郊遊去,當初因為不滿韓國瑜而轉而支持郭這些人已回不去了!

港政情利綠營 韓國瑜被動

這次大選乃與立委同步舉行,國民黨立委們本期待母雞帶小雞創造競選的優勢,但由於韓國瑜的民調低落,因之黨內立委提名人也切割,不敢掛在與韓國瑜同框的看板,怕影響選情,而郭台銘雖退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賽局,但他表示是中華民國派,更願為中華民國效忠,願為理念相同的立法委員站台,現國民黨似呈現,總統與立委的選舉脫鈎,立委們正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因為韓國瑜無能力為立委們募款,未來可能有許多議員轉向郭台銘,希望他的支持站台與金援,因之有些立委要琵琶別抱了。國民黨也表示縱使有郭台銘之助也不會懲處,為的是希望衝高立委席次,才不會讓民進黨一黨獨大。

蔡英文的民調穩步上升,客觀條件乃是香港反送中的情況,讓蔡英文檢到槍,而韓國瑜在此議題上表現的實為被動迴避,因蔡英文強調維護台灣主權獲得選民的認同,而韓國瑜同樣表示反對「一國兩制」卻不被信任,這即是這場選戰中詭異之處,香港的情勢成了蔡陣營的利多因素。

韓要逆轉勝 須團結感召人心

去年是韓國瑜一人救全黨,明年選戰將是全黨救一人。過去韓國瑜擅於單打獨鬥,凸顯個人形象,慣於在逆境中自強,但就任高雄市長以後,獲徵召參加以至勝出初選,處於強勢中反而處處被動受制,形勢顯然已跟去年不一樣。

選舉策略上,韓國瑜似乎要更主動跟黨內同志互動,尤其黨內立委候選人,因為大家根本是同坐一條船,要贏大位,選戰的定位便不是韓蔡的個人對決,而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黨對決。

現韓國瑜或許有逆轉勝的機會,那就是在民調中沒有表態的15%選民,若他們都能夠含淚去投票,或許給韓有利之勢。總之,國民黨要勝選,必須要全黨團結,贏得中間選民、經濟選民的支持,韓國瑜必須加強論述感召人心,不能只喊發大財的口號。而這三個月他接地氣的造勢,希望給他帶來新的氣象。

寬按揭重啟換樓鏈 多贏政策


<轉載自20191021  國是港事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二百多項措施改善施政,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報告內有不少篇幅都有關土地房屋。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放寬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

樓價上限800 增私樓選擇

在上一次更新長遠房屋策略時,當局把新增土地的劃分,由原先公私營六四比,改為現在的七三比。在安達臣山上原本有不少土地,打算規劃為私營房屋,最終改變為公營房屋。新增土地撥給私營部分減少,減少未來私樓供應,如需求沒大幅改變,最終私樓樓價不會低。

正因為私樓樓價可能會持續高企,所以居屋及綠置居的售價要與私樓售價脫鈎,以市民可負擔能力為依歸。如新增土地供應與市民的可負擔能力一致的話,那麼七成市民要安居樂業,便要靠政府的資助性房屋,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白居二、首置上車盤等。而其餘較富裕,沒資格申請公營房屋的,便要以私樓解決居住問題。

市民要購買私樓,基本上要過兩關,第一關要供得起,即每月按揭供款,不應超過家庭入息的50%,還要通過銀行按揭供款的壓力測試;第二關是要能付首期,如物業只按七成,首期隨時要三兩百萬元。除非靠父幹;首期由父母、兄弟姊妹幫忙,否則就要靠自己儲,不知要待何年何月!普遍的情況是年輕家庭能負擔供款,但缺乏首期,而首期金額太龐大,就成為了年輕家庭未能夠置樓的主要原因,亦是很多年輕人的怨氣所在!

要減少首期負擔,加快年輕家庭入市的方法不是沒有,現行方法就是透過按揭證券保險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險。原本400萬以下的物業可按九成,而400600萬的物業最高按八成。以400萬物業為例,買家可透過按揭保險,只需付一成首期便成為業主,其餘九成樓價可做按揭,銀行可提供九成貸款,其中七成是一般樓按,額外的兩成,便要購買按揭保險。傳統樓宇按揭一般只能做七成,額外提供多兩成的貸款,為保障銀行權益,便要買保險。如借款人無力償還,樓價又跌超過一成,那麼七成以上的樓價下跌的風險,便由按揭保險承擔。

問題是,這些400萬、600萬的上限已是多年前制定,而樓價在過去的幾年中不斷上升,使到這些上限與實際情況有些脫節。就算市民想找些上車盤,經過樓價上升周期,要找400萬以下,可做九成按揭的樓盤已不復多見。要購買400萬以上的樓盤,便要多付首期,上車更困難。於是有些買家,便轉投一手樓市場,因為發展商能夠提供二按,甚至其他具彈性的付款安排。結果造成一手樓旺,二手樓冰封。如果想買「平樓」,便要多付首期買二手樓;如果要少付首期,便要買較貴的「一手樓」。

今次施政報告放寬香港按證保險公司按保計劃的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即申請時並未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將由400萬提升至800萬。原本400萬的上車盤沒有太多選擇,但提升至800萬,選擇便多了。很多年輕家庭、夫婦可能是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他們工資不錯,供款能力是有的,但苦無足夠首期,而他們對物業的質素、地點卻是有要求的。放寬按揭成數,便能讓他們更容易買到心儀物業。

物業若自住 負資產只礙心理

放寬按揭上限,其實也只是因應樓價上升而調整。不過有些批評是,這會叫年輕人買樓去「送死」,因為容易成為負資產。

回看香港歷史也發生過負資產的情況,在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時,樓價大跌,因為當年按揭成數較高,容易變成負資產一族:即如果樓按七成,樓價要下跌三成才變成負資產;如樓按九成,樓價下跌超過一成便會成為負資產。所以樓按愈高,出現負資產的機會就會愈大!而「負資產」只是資產值與債項的狀態描述。但凡事有正反兩面,樓按成數愈高,所付首期愈少,市民入市就愈容易。問題是,市民因首期不足而買不到樓的怨氣大些,還是出現負資產的問題大些?

如果物業是自住,供款能力沒有改變的話,那負資產只是心理問題。心理上會感覺不好受,但物業價格會隨着時光飛逝而改變。筆者也曾經歷過9803年樓價大跌時期,物業在97年前高峰期買入,用來自住,但到了03年最低谷時期,樓價跌去六成以上,成為負資產。因為自住關係,所以沒有賣掉。但帳面上首期全部付諸流水,而尚欠貸款還比資產值高,那種心情很難形容。但該物業持有至今價格早已升超最初的買入價。這就是買樓要自住的重要性,因為會長期持有,所以能度過樓市起跌的周期。只要供款沒出現問題,負資產只會影響心情,以及短期的套現能力,不會影響居住。

又有人擔心,把按揭成數放寬,現在是否正確時機。放寬按揭成數,需求自然增加,對樓價有提升作用。如果樓價正值上升或持平,推出這些措施,似乎不是好時機。但在中美貿易戰及社會事件的影響下,過去數月樓價已經從高位下跌了數個百分點。當然有人會懷疑這個調整幅度是否足夠,又是否最好時機?但肯定的是,樓價下跌時放寬按揭,會比上升或橫行時放寬為佳。

市場續破冰 賣樓移民更易套現

當然,業主反價,或減少議價空間是可以預期。但不影響相關措施的效用。如果有留意條款,自用樓換樓按揭,按揭貸款上限會由600萬提升至1,000萬元,最高可做八成按揭,這樣換樓鏈可以重建。過往因為800萬以上的物業只能按揭六成,就算業主擁有一層中小型物業,想細樓換大樓也不能。因為賣出自住的物業所收回資金,不足繳付大單位的首期。把按揭成數提升至八成,1,000萬物業只需200萬首期,那麼賣掉原有細單位,所得來的數額多數能支付首期,說不定還有剩款用來裝修,這樣市民便可改善居住環境。而要符合這種按揭保險的要求,只限於樓位便要沽出,這可增加中小型單位二手市場的供應。

近月的社會事件,使到部分市民對香港是否適宜居住產生問號?有些市民甚至打算移民,而投資移民是方法之一。如果要做投資移民,隨時要求投資數百萬,甚至千萬以上。通常香港人的財富以物業佔最大比例。所以要作投資移民,很大機會要賣掉自住物業套現。新政策實施前,樓市是冰封的,賣樓套現不易。但放寬了按揭成數,需求大了,套現也較為容易,這為想離開香港的人士,提供了方便之門。這又為二手市場提供了新的物業供應。

二手市場活躍 或重奪定價權

又有批評說九成按揭是托市措施,但相信這不是政府原意,否則那些印花稅辣招就應早撤銷。過往幾年是一手樓主導市場價格,只因二手市場寂靜。新措施推出後,首幾天睇樓量及交投上升,二手市場有望重奪定價權。因為高成數按揭只限現樓,不包括樓花,所以部分預算不充裕的買家,可由一手市場轉投二手市場,發展商的定價能力就被削弱。

還有,過去幾年購買一手樓,而使用了發展商高成數的二按,那低息部分應該陸續到期,除非業主打算付高息二按,否則便要轉按。而轉按之時,又能否做到高成數按揭呢?這本來會困擾過去幾年購買新摟的業主,但政府的新措施減少了因轉按成數不足而導致業主出現財務問題的可能。

綜合而言,除了想置業的人士更容易置業之外,樓市的換樓鏈,有機會重新啟動,對於樓市的整體發展來說,是正面的。但對於想用九成按揭買樓的首次置業者,要先計算好自己的供款能力,而且物業最好用於自住,否則要承受不必要的負資產風險。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前政治部警官:暴力及和理非示威者無差別處理的失誤 論警政模式必然改革

<轉載自20191020 明報 副刊 撰文:謝弘一>

曾任職政治部的前皇家香港警察Martin Purbrick在最新一期學術期刊Asian Affairs《亞洲事務》撰寫〈2019香港示威報告〉一文,提及警隊處理反送中遊行集會時,將暴力示威者及和理非示威者「無差別式」處理的失誤,並論及香港警政模式的變化。

筆者近日與警隊中理性「白衫」(督察級警官)談及此文,對方提及香港警隊雖然已由六七暴動時輔助軍事化模式(paramilitary),進化至過去20年的社區警政模式(community police model),但今次當社會一旦彈回激烈抗爭形態,警隊工作與巿民期許便出現巨大落差,加上警隊管理層決策的明顯不足,警隊內部亦有聲音認為警隊需要全面改革,由「一哥」警務處長道歉開始,設獨立調查警方失誤,否則根本難以繼續管治。

Purbrick1980年代來港加入皇家香港警察,曾駐守商罪科、刑事情報科,並曾任職政治部(Special Branch)參與反恐工作,現為本港一大型機構的保安主管。他在本月中於《亞洲事務》發表的23頁報告中,詳述警隊處理「反送中」示威警力武備升級及變化過程、暴動法例的落伍,以及香港警政模式及今次處理的失誤。

他指出,早在612立法會外示威當日,警隊已開始跌入「無差別式」(indiscriminate)地以催淚彈去處理數以萬計的和平示威群眾及數百暴力示威者的錯誤,而一哥盧偉聰更火速將事件定性為「暴動」。然而,在香港可被判處10年監禁期的暴動罪,根本仍停留在1967年殖民地年代處理共產黨的模式,《公安條例》 「非法集結」的定義,即「凡有3人或多於3人集結在一起,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或作出帶有威嚇性、侮辱性或挑撥性的行為,意圖導致或相當可能導致任何人合理地害怕如此集結的人會破壞社會安寧,或害怕他們會藉以上的行為激使其他人破壞社會安寧,他們即屬非法集結」,法例重點停留在涉案者「破壞社會安寧」(breach the peace)的寬鬆定義,有別英國的《公安法案 1986》(UK Public Order Act 1986)中,暴動的定義涉及最少12人,透過聚集、脅迫或透過使用暴力的共同目的,令在場人士就其個人安全感到恐懼;英法案明顯較嚴謹,要涉及該人使用暴力。

貼近戰爭模式運作

再者,Purbrick指在六七暴動時,警隊的行動如沒有社會公眾支持,根本是無法有效地處理社會上左派的激烈行動者,亦無法阻止暴力化行為;2019年警方卻仍選擇無差別式處理暴力示威者及和理非遊行集會人士,部分前線警察缺乏紀律,多次警民衝擊下,終至公眾對警隊怨恨日益加劇,令到「香港警隊由一支廣為公眾接受及支持的隊伍,成為公眾最不信任及討厭的隊伍,警隊亦陷入其合法性的危機(crisis of legitimacy)」。

是以,持續數月的「反送中」運動,雖仍有輔助軍事化的結構令其可以強大武力處理示威群眾,但負面效應至失去群眾的支持,警隊日後亦難以再採社區警政模式運作,始終,三萬人的警隊,其實是不能打敗有廣泛群眾支持的示威者。近日中文大學傳播及民意調查中心最新民調恰恰反映有關情况,「完全不信任」警隊(即信任度只給0分)的受訪巿民比例,由6月初時僅6.5%,大幅上升至今次調查(10814日進行)的51.5%,即半數巿民不信警隊,近七成受訪巿民支持大規模重組警隊。

有「白衫」前線警官亦對筆者指出,個人可以理解公眾對警隊出現強烈仇恨。香港社會太平盛世多年,警隊一直以社區警政模式運作,巿民對前線警也是抱着對社區巡警的期望,而現時警隊已貼近戰爭模式運作,警隊於今次衝突中的處理手法,必然與市民期望有強烈落差。

究竟警隊策略上能否將和理非示威者與暴力「衝衝子」示威者分開,以避免「攬炒式」失誤?該警官指出,觀察所見暴力示威者一直採用的「策略」,是透過和理非在前線遊行時做掩護,爭取空間作激烈行動的準備,運作上很難將兩者徹底分開處理。

無論是Purbrick及白衫警官均提及,警隊內有處理暴動的「FORMOB」(force mobilization)模式,有足夠武備及火力去全面鎮壓內部動亂,白衫警官指出,FORMOB屬總動員式「只許勝不許敗」的終極一戰行動,警隊最終未有採用,反而運動初期採取「避戰」策略,避免跟示威者直接衝突,如任由示威者塗鴉警察總部及警徽等。他指出,事後回看,警隊在「反送中」運動初期沒有作出一些必要的拘捕阻截行動,既令示威者感到暴力可以升級,前線警內部開始積存大量憤怨。

跌入「CATCH 22」困境

Purbrick的文章則提及,運動初期大型遊行示威持續,但警方採取強行驅散路面上示威者的手法引來關注,驅散行動不停增加和平示威者對警方的不滿,結果令大批本來是和平的示威者,改為向警方作出激進行為。

整個事態的轉捩點在721日,即示威者到中聯辦塗污國徽及元朗港鐵站的襲擊事件,元朗襲擊案中,警務人員接報後39分鐘後始到場,但無介入,終引致警黑合謀的指控,公眾開始廣泛地標籤警察為「黑警」(black police)。特區政府管治處於癱瘓狀態下,根本不能以警隊去解決政治問題,但警隊終卻被安排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促使前線警與示威者進入互相仇恨不斷升溫的狀態。

文章指,香港警察猶如跌入一個名為「CATCH 22」的左右為難、無法擺脫的困境狀態,一方面戰術上未能勝過示威的群眾;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挑釁,在苦無政治出路下終透過武力回應及背棄群眾。(CATCH 221961年的一本小說,描寫二戰時的空軍轟炸員,選擇呈報發瘋以逃避任務,還是繼續執行轟炸任務的困窘處境。)

警隊先道歉 再全面改革

白衫警官認為,現時前線警員的精神情緒已在不穩邊緣,如極端憂心在本港的人身安全,包括憂慮一家大細外出時,駕駛的私家車會被黑衫人截查,故近日出現警察員佐級協會人員竟然提出有如「收保護費」般,向發展商爭取優惠在內地買樓居住的「肇慶香港城」瘋狂舉措。有警隊管理層亦明知這些建議不容於公務員條例,而事態反映前線人員的躁動及混亂狀態。

對於警隊未來如何運作下去,白衫警坦言,不少警員對警隊管理層是極端失望,「既然特首都曾經道歉,警隊為何不可道歉?」尤其前線公開棍打示威者頭部等行為,根本有錯,先道歉,再全面改革,探討未來應用什麼架構策略處理持續示威騷動,警隊才有機會勉強能撐下去,而不是透過染血的槍桿子、強行壓着群眾仇恨及不滿的道路走下去。

Martin Purbrick, A Report of the 2019 Hong Kong Protests, Asian Affairs, 14 October 2019.

相關連結:bit.ly/2nVug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