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選後高雄陸客自由行多2成

<轉載自201812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高雄旅館、飯店一房難求,陸委會聲稱「陸客沒來,都是暖冬旅遊補助奏效」,但業者21日打臉中央說,選後陸客成長約2成,更有「國旅與陸客搶房」情形,旅遊業界更盛傳有大陸大型企業指定高雄為員工獎勵旅遊地點,明年1月將有濟南、青島陸團相繼包機,估計3月陸團量會暴衝,寄望韓流加持,不管是國旅、陸團「人通通進得來」,揮別觀光「慘」業陰霾。

業者打臉中央暖冬說

高雄市旅館公會理事長劉坤福表示,已感受到陸客想來高雄的新鮮感,根據他的觀察,選舉後來到高雄自由行陸客多了2成,陸客就算從北部進出,也會想撥空到高雄體驗韓流。

高市旅行公會理事長吳盈良指出,陸團到台需辦理入台證等相關程序,動輒1個半月,預計明年1月中旬陸團會明顯到訪,濟南團確定113日有160人包機到台環島87夜,因「南進南出」會在高雄住2晚,這是睽違2年又有陸團包機來高雄。

急徵遊覽車司機回歸

京城旅行社協理王文龍透露,山東青島團也將包機抵達高雄,分3個梯次、每隔7天出團,同為87夜環島,走訪駁二、旗津,首發團為124日,業界普遍看好明年上半年市場,已急徵遊覽車司機回歸。另據了解,3月將是重要觀察指標,以往為陸團到台旺季,目前已知安利團有好幾百人將到高雄開會。

文賓大飯店董事長周文賓透露,以前1個月陸客團50團,現在10幾團,選後陸團成長約12成,但因國旅補助案,「大家一直搶訂,就沒房間給陸客」。

估計3月陸團量會暴衝

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林富男以自身經營的漢王洲際飯店為例,韓國瑜25日就職典禮,24日是平日,愛河周邊飯店爆滿,愛河外環的漢王也有9成住房率。

近來陸客團詢問度激增,就他與對岸業者聯繫的觀察下,預料韓流效應會在3月初顯現,屆時陸客可望增加三分之一,漲幅將是台灣之冠,優於台北。

旅遊公會全聯會召集人李奇嶽指出,從大陸旅行團傳回來的消息,明年的團賣得不錯,預估2019年高雄觀光會比今年好23成,也傳出大陸有航空公司想包機飛高雄,甚至有幾家大型企業,包括直銷公司,都把高雄納入員工獎勵旅遊地點,這種團的消費力非常驚人,多接幾次就數錢到手軟。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評總統的前後期同學 馬英九:蔡英文不如陳水扁

<轉載自201812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馬英九20日發表《八年執政回憶錄》新書,書中談到「總統的前後期同學」,稱前總統李登輝「坦率、親民、梟雄性格」,前總統陳水扁舉手投足都是焦點,行事有彈性,都有褒有貶,唯獨對現任總統蔡英文評價負面。

馬英九書中表示,1984年李登輝任副總統後就獲約見討論海洋法,對李的博學留下印象,也認為李是喜歡談實際問題的人。之後馬與李因總統直選轉彎爭議、法務部長遭拔事件,兩人有水乳交融過,但最後仍因兩岸路線主張不同漸行漸遠。至於陳水扁,馬英九書中提到,兩人冥冥之中的緣分,都是1950年,先後參選台北市長、總統,是藍綠兩大陣營過去20年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馬英九是陳水扁學長,大學時就聽過陳,還曾稱讚陳「這個人真厲害」。

馬英九書中回憶,1991年台大舉辦「修憲制憲辯論」是他與陳水扁首度交鋒,從政後兩人還兩度為九二共識激辯。馬英九肯定,陳水扁聰明、行事有彈性,對錢比較看重,認為「從政的人,最起碼的廉潔要有」,「台灣之子」值得所有人警惕。

談到蔡英文,馬英九說,蔡是馬的台大學妹,政大同事,他認知中,蔡原本是有彈性的人,但兩人君子之交在蔡任陸委會主委後質變,馬任台北市長時有次行政院會談到以「中華台北」參加國際組織,還遭蔡怒斥「那是你們國民黨用的」。馬英九在書中也質疑,蔡英文20161月都選總統晚上宣示「謙卑、謙卑、再謙卑」,事實上蔡政府很少做到,都是空話,認為「蔡英文不如陳水扁」。



































馬英九回憶錄揭露枱面下的政治祕辛。

雙城晚宴同提兩岸一家親 綠營缺席 滬副市長憶18年前訪台「歷歷在目」

<轉載自201812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20日舉行,上海常務副市長周波昨率團抵達台北松山機場,但在機場外遇獨派團體舉布條高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等口號抗議,警方共出600名警力維持秩序。台北市長柯文哲晚上在圓山飯店設宴迎接,柯文哲和周波分別致辭時同提「兩岸一家親」,而民進黨、時代力量市議員集體缺席晚宴。

周波在昨日上午率團抵達台北松山機場,由台北市政府秘書長張哲揚接機。周波表示,18年前他曾率團訪問台灣,差別還是很大,因為那次要經香港,花了很長時間,「這次只花1個半小時,這就是雙城論壇發展到今天產下的一個成果」,他表示對於當時台灣民眾的熱情和美麗的風景印象深刻,「尤其是阿里山的傳奇,日月潭的秀美,以及士林夜市的美食」,「至今歷歷在目」。

周波表示,雙城論壇是兩岸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機制化平台,也是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典範。上海正按照2035規劃,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創中心,「這次一定有很多收穫,能認識新朋友,學到新知識,共享發展成果」。

周波致辭後隨即搭車離開,獨派台灣國辦公室主任陳峻涵率員到場抗議,高喊並高舉寫有「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歡迎周波來台灣國」的橫額,而統派團體則在另一邊對陣。台北警方表示,由於統、獨團體都分別有聲援和抗議活動,昨日和今日均安排約600警力維持秩序。

周波昨日按計劃先參訪台達電子,柯文哲晚上在圓山飯店宴請周波一行。柯在歡迎晚宴致辭時表示,上海市這次派出130個人的代表團、台北也有250名產、官、學人士出席,人數超越歷屆,盛況空前,代表大家對雙城論壇的重視。他提到五個「互相」及再提「兩岸一家親」,稱「只要秉持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和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兩岸關係一定會有和平穩定,也會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周波在歡迎晚宴也表示,相信隨著兩市的進一步交流合作,一定會有更多的成果展現,「兩市的人民也在這種『兩岸一家親』的氛圍當中,共同分享這珍貴的親情和友情」。

昨日的晚宴民進黨、時代力量市議員集體缺席。聲稱個人原因缺席的時力候任台北市議員林亮君表示,黨團希望兩岸交流對等、互相尊重,且避免「兩岸一家親」這種引起風波的統戰語言,盼展現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

柯文哲則在出席「消費者保護創新服務宣傳記者會」稱,應是「多一點經濟,少一點爭議」,他說,「這樣講會比較smooth(平順)」,因為賺錢總是沒有爭議。柯文哲表示,上海方面釋出善意,周波是主管經濟事務,上海代表團也比往年龐大。

柯文哲被追問雙城論壇會不會談到豬瘟議題時稱,稱防疫「兵貴神速」,通常不會在雙城論壇談,應該一發生時就該處理。





















20181219日雙城論壇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歡迎晚宴,台北市長柯文哲(左)送上精美的「靚瓶」給上海市副市長周波。




















20181219日上午獨派台灣國組織到台北松山機場外抗議上海常務副市長周波率團到訪,高喊並舉寫有「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歡迎周波來台灣國」的條幅。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引《蜘蛛俠》台詞「能力愈大責任愈大」 華駐世貿大使批美:應有老大樣子

<轉載自20181219 明報 中國版>

世界貿易組織(WTO)周一(17日)在瑞士日內瓦開始審議美國貿易政策,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張向晨率先發言,批評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敦促美國履行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義務,「是老大就該有老大的樣子」。

審議美貿易政策指美力量責任不匹配

中國商務部新聞辦的微信公號「商務微新聞」報道,張向晨發言時先肯定美國對建立WTO規則體系和發展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隨後張話鋒一轉,提到上月逝世的美國漫威(Marvel)漫畫之父史丹李(Stan Lee),並引述他筆下的超級英雄「蜘蛛俠」的著名台詞「能力愈大責任愈大」,表示這一說法也適用於普通人和國家,「令人同樣遺憾的是,自上次審議之後,特別是這一年來,在貿易政策領域,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美國,一個力量和責任嚴重不匹配的美國」。

檢討WTO改革 美批華「不公平競爭」

張向晨續稱:「經濟全球化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對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是競爭,就不能總做贏家;是合作,就不能只佔便宜;是談判,就不能以勢壓人……如果我們所在的這座WTO大廈的屋頂漏雨了,就應該齊心協力去修補,而不應該拆毁它,讓大家都暴露在風雨之中。」張向晨直指,中方不接受美國所稱對鋼鋁徵收關稅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的牽強解釋,不相信美國不清楚採取單邊「301措施」違反了它自己在WTO做出的承諾,不認同用癱瘓上訴機構的辦法能夠使WTO爭端解決機制變得更有效率。他表示,期待美國建設性地參與中國和歐盟等成員共同提出的改革WTO上訴機構的提案討論。

在總結時,張向晨重提「力量與責任」的問題,「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際組織,是老大就該有老大的樣子,不能只顧自身的狹隘利益,為所欲為,損害他人的利益」,又引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1943年在哈佛大學的講話稱,「偉大的代價是承擔責任……如果過去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那麼它在將來也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美國人不能逃避他們對世界的責任」。

另據外電報道,中美代表還在檢討WTO改革的閉門會議中激烈交鋒。美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謝伊(Dennis Shea)批評,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行為」,以違反WTO規則的方式,傷害外國企業和勞工,美國將帶頭推動相關改革。張向晨就此反擊,他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對進口鋼、鋁採取的關稅行動,是假藉模稜兩可的國家安全疑慮遂行保護主義。





























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張向晨周一在WTO批評美國「力量和責任嚴重不匹配」,又與美國代表謝伊在閉門會議中激烈交鋒。圖為張向晨(中)和謝伊(右)交談。

BBC:暗示政治改革絕無可能

<轉載自20181219 明報 中國版>

17:26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內地改革派媒體的財新傳媒,在其網站英文網頁中以「習近平的講話強調黨的領導沒有新的改革」為題報道,但刊出後不久,標題又更改為「習近平的講話強調黨的領導」。

洪振快:中共「政治改革」不同於外界「政改」

美國之音在「時事大家評」中,也認為習近平的講話沒有對未來改革提出具體的舉措,而在習近平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講話中,「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卻引起強烈關注。內地歷史學者洪振快在節目中認為,習近平說的不能改的,應是削弱中共領導,危及中共執政地位的事情。他指出習講話中,有一處提到「政治改革」,但和外界的認知是有差距的。

習近平在講話中稱,「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日益完善。」洪振快表示,這說明中共話語中,認為自己是有政治改革的,包括監察體制改革,也認為是一種政治改革。

章立凡:「堅決不改」指中共權力地位

英國廣播公司(BBC)以「習近平談改革開放: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為題,報道了昨天北京慶祝大會的情况,指出習近平在大會上暗示,政治體制改革絕無可能。

內地時政評論員章立凡在Twitter貼出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他(習近平)說的堅決不改是指中共的權力和地位。從兩會到現在,中共正經歷1989年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以及國際上被孤立的政治危機,這種情况可能會危及到中共的執政地位,所以他要強調,中共的權力和地位不能變。」

改革開放40年 中美異夢鬥難休

<轉載自20181219 經濟日報 社評>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的大會屬高屋建瓴,講話包括繼續改革開放的大原則,凸顯中美夢異,雙方關係或能暫緩和,長期角力勢激。

華走自己道路 美視挑戰霸權

在中國經濟增長滑波有加劇苗頭,以及中美正處90日談判的關鍵時期,外界期望習近平會藉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提及提振經濟或緩和中美矛盾的舉措。但此屬一廂情願,因改革開放40周年如此具歷史意義,及凸顯現最高領導層長遠宏圖的關鍵時刻,明顯不是談操作層次的提振經濟措施,或策略上如何緩和中美矛盾舉措之時,而是提綱挈領申明繼續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因此,習講話雖說到未來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主要是重申十九大以來習近平領導的國家發展原則與思路,指出「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等9個堅持,凸顯中國走自己的路,與美國無可避免出現愈來愈激烈的碰撞。

例如,中國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此與美國牽頭反對的國企獲制度扶持與補貼,難以調和。又例如,全面強化包括科技與國防實力,才能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此與美國要續保科技與軍事的絕對領先優勢有矛盾。

在堅持擴大開放上,表明要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同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已被美國視為中國以「債務陷阱」等大力拓展地緣政治力量,動搖美國在各地區的影響力與利益等。

縱使北京認為,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合理與和平路徑,但在美國眼裏,上述種種挑戰其在經貿、科技、軍事、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的霸權與利益,而由於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美的深層矛盾實質是制度矛盾。

對中美制度矛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40年,美國起初認為對美不構成實質挑戰,其後認為通過加深接觸,中國在經濟起飛和中產階層出現後,中國制度會走近西方,惟美國近年已失去耐性,並確認中國走自己的路,故已將中美由合作為主,改視為競爭為主,要大力抑遏。

修昔底德陷阱 考驗兩國智慧

北京近期以降低汽車關稅等,緩和中美經貿緊張,換取時間發展,但中美結構矛盾令雙方長期角力以至鬥爭,未見緩解之法。中美可如何避過「修昔底德陷阱」,考驗兩國領導與人民的智慧。

因為今年3月,中國憲法已經修改,第一條開宗明義說「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習近平的執政方向是,黨管一切,黨領導一切,而這個「管」和「領導」是要不斷加強和改善的,香港被要求「維護國家政治體制」即維護中共的執政,「立場堅定、敢於擔當」、「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林鄭月娥哪有不從之理?林鄭月娥的施政方向會否向這方面傾斜,各界不妨多多留意。

改革開放長路在半途 現代化強國須講法治


<轉載自20181219 明報 社評>

北京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擴大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改革開放是世界歷史大事,標誌中國經過百多年掙扎,終於找到實現現代化之路,昏睡百年的巨人蘇醒,顛覆了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和發展觀,西方學者紛紛研究中國模式,希望了解這個「紅天鵝」現象。過去40年,中國在工業、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成績斐然,惟在法治等方面的建設仍有明顯不足。中國要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現代化強國,「下層建築」固然重要,更關鍵是搞好「上層建築」,國家法治做得好,才能在國際社會得到相應的尊重。

百載尋覓現代化之路 解放思想提升生產力

習近平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談的主要是大方針,而非具體改革開放新措施。「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講話若要一言蔽之,就是中國走對了路必須堅持下去。現代化的核心精神,在於善用工具理性,依據科學定律,追求效益效率最大化。自晚清洋務運動以來,中國試過很多方式,希望克服社會、制度、文化等障礙,實現現代化,惟無論是中體西用、君主立憲、共和革命乃至斯大林主義計劃經濟,均未竟全功,文革更是一場空想主義盲動災難,直至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中國兜轉一個世紀,才找到通往現代化之路。

蘇聯瓦解,西方學者形容是早已注定的「大失敗」,皆因社會主義制度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可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卻成為顛覆西方所有傳統理論的黑天鵝(或曰「紅天鵝」),很多專家不再輕信「中國崩潰論」,亦不再認為改革開放必然令中國變得更像西方。中國改革開放成功,有部分涉及歷史偶然因素,例如新中國初年經歷過激烈土地改革,土地由國家掌管,減少了日後改革發展阻力;有部分則是由於舉國解放思想,以務實主義代替意識形態教條,全面解放發展生產力。

愈來愈多西方專家放下成見,嘗試理解中國成功之道,有學者認為不能用民主與專制的二分法理解中國政治,改為將焦點放在中國決策過程的靈活彈性;有學者認為中國奉行的既非民主亦非獨裁,而是唯才制(meritocracy);有學者還形容中國進化為「幻影民主」(phantom democracy),雖然沒有民主選舉,打壓網上串連活動亦毫不手軟,可是政府對於網上輿情的緊張,亦驅使當局積極回應民情,情况跟民選政客擔心選票有幾分相似。不少西方專家都承認,北京確實走出一條獨特道路。

習近平提到中國是有數千年文明史、人口眾多的大國,推進改革沒有教科書金科玉律,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改什麼不改什麼完全視乎自身需要。美國正企圖迫使中國改變發展模式,習的說法隱然在向華府說不。一個國家的城鎮人口比例,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的指標,當前中國城鎮人口不足六成,跟歐美高達七至八成仍有顯著距離。誠如習近平所言,中國現代化之路,現時只處於半山,下一個40年,經濟改革任務將更為艱巨;而同樣艱巨的,還有政治上層建築的現代化改革。

提升軟實力爭取認同 中國法治須拿出成績

習近平展望未來,提及「九個必須」,一邊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一邊堅持從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然而單靠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持用人德才兼備,並不足以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還必須要有健全法治作為基礎。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法治有一定進步,最明顯是保護私有產權,近年中央還落實司法責任制,倘遇冤假錯案,必定追究責任,希望努力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可是一涉及敏感政治案件,國家機器霸道一面便顯露無遺。

以維權律師王全璋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為例,王於2015年被捕,與外界隔絕,被囚超過3年,至今當局仍未啟動任何法庭程序處理控罪,不管當局如何辯稱「依法處置」,看在一般人眼裏,都會質疑是堆砌理由,未經審訊長期剝奪一個人的自由。中國可以拒絕照搬西方一套,然而社會主義一樣要講法治講民主,不能簡單說一句國情不同、觀念不同,就將不合理的作為說成合理。

中國幅員極廣,一些地方司法和執法人員濫用權力,陽奉陰違,需要中央加強約束。去年習近平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現已升格為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習在改革開放大會亦提到,要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令法律體系日益健全。「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這是中共黨章明文規定,也是憲法基本要求,能夠切實律己律人,中國法治自然可以走上康莊大道。近年中國政經軍事硬實力持續提升,惟軟實力始終搞不上去,別人以有色眼鏡看待,雖是原因之一,不過中國亦需要在法治等方面拿出成績,否則難以在國際社會得到與國力相適應的尊重。

Rule of law has to be strengthened

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given a speech emphasising the need to broaden China's reform while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world history. It signals that China is finally on the path to modernisation afte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The awakening of the giant after a century's sleep has subverted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order and the dominant paradigm of development. Many western academics, eager to understand this "red swan" phenomenon, have conducted studies into the Chinese model.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China has achieved brilliant results in the modernisation of such areas as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ies. But obviously, efforts in establishing the rule of law are still inadequate. To help China become a modernised major power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the "substructure" is of course an important factor but building a good "superstructure" is even more crucial.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properly can the country win corresponding respect from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s described by Western academics as a destined "grand failur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elf-perfection ability in socialist systems. However, the suc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presented a black swan (or "red swan") case that subverts all the conventional theories in the west. Many experts do not believe the "China collapse theory" easily anymore. Nor do they continue to think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will definitely make it more like the West.

More and more western experts have set aside their preconceived ideas and tried to comprehend the Chinese path to success. Some academics suggest dropping the democracy-autocracy dichotomy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politics and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flexibility in Beijing's policy-making process. Some say China is neither a democracy nor an autocracy, but a "meritocracy". Some even describe China as evolving towards what is called a "phantom democracy". Despite the absence of democratic elections and the iron-fisted crackdowns on online link-up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does care about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hat has motivated the authorities to be more responsive to public opinion, in a way quite similar to the elected politicians who care about their votes. Many Western experts agree that Beijing has indeed embarked on a unique path.

Over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certainly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regarding the rule of law. That is most evident in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n recent year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also implemented the judicial accountability system. All cases involving wrongful convictions shall be investigated to ascertain where the responsibility lies, so as to "give the public the impression that there is justice and fairness in every judicial case." Nevertheless, in whatever politically sensitive cases, the despotic side of the state apparatus is on full display.

Take the example of human rights lawyer Wang Quanzhang who was charged with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Arrested in 2015, he has been put under detention and lost touch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without any court procedures launched to deal with his charges. No matter how the authorities assert "the case is being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rdinary people may easily doubt if the authorities are concocting excuses for its long-time deprivation of a person's freedom without trials.

Even though China's hard power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pects, it has failed to strengthen its soft power all along. It is true that people's prejudice against China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at. Still, Beijing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enhancing the rule of law, otherwise it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earn the respect on a par with its state power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改革開放長路在半途 現代化強國須講法治

北京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擴大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改革開放是世界歷史大事,標誌中國經過百多年掙扎,終於找到實現現代化之路,昏睡百年的巨人蘇醒,顛覆了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和發展觀,西方學者紛紛研究中國模式,希望了解這個「紅天鵝」現象。過去40年,中國在工業、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成績斐然,惟在法治等方面的建設仍有明顯不足。中國要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現代化強國,「下層建築」固然重要,更關鍵是搞好「上層建築」,國家法治做得好,才能在國際社會得到相應的尊重。

蘇聯瓦解,西方學者形容是早已注定的「大失敗」,皆因社會主義制度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可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卻成為顛覆西方所有傳統理論的黑天鵝(或曰「紅天鵝」),很多專家不再輕信「中國崩潰論」,亦不再認為改革開放必然令中國變得更像西方。

愈來愈多西方專家放下成見,嘗試理解中國成功之道,有學者認為不能用民主與專制的二分法理解中國政治,改為將焦點放在中國決策過程的靈活彈性;有學者認為中國奉行的既非民主亦非獨裁,而是唯才制(meritocracy);有學者還形容中國進化為「幻影民主」(phantom democracy),雖然沒有民主選舉,打壓網上串連活動亦毫不手軟,可是政府對於網上輿情的緊張,亦驅使當局積極回應民情,情况跟民選政客擔心選票有幾分相似。不少西方專家都承認,北京確實走出一條獨特道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法治有一定進步,最明顯是保護私有產權,近年中央還落實司法責任制,倘遇冤假錯案,必定追究責任,希望努力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可是一涉及敏感政治案件,國家機器霸道一面便顯露無遺。

以維權律師王全璋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為例,王於2015年被捕,與外界隔絕,被囚超過3年,至今當局仍未啟動任何法庭程序處理控罪,不管當局如何辯稱「依法處置」,看在一般人眼裏,都會質疑是堆砌理由,未經審訊長期剝奪一個人的自由。

近年中國政經軍事硬實力持續提升,惟軟實力始終搞不上去,別人以有色眼鏡看待,雖是原因之一,不過中國亦需要在法治等方面拿出成績,否則難以在國際社會得到與國力相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