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強積金淪不公義化身 當局須拿出決心匡正

<轉載自2015916 明報 社評>
本港衆多的深層次矛盾,強積金肯定是其中之一,其不公義實質,加深了勞資對立和打工仔對政府的怨懟。當局知道箇中利害,也提出優化措施意圖補救,只是改革進度太慢,未能符合實際需要。例如預期年底將推出的預設基金,能否扭轉管理費高昂仍未知道,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提出的逐步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對冲機制,則3年來未有進展。昨日有傳媒報道說明年1月的施政報告將提出取消對冲機制,期望今次並非再一次狼來了,而是梁振英已有決心處理這個棘手問題。
高管理費對冲機制 剝蝕打工仔血汗錢
報道引述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免僱主要一次過作出太大承擔,減少商界反對聲音,政府構思新措施不會有追溯力,容許實施日期前的僱主供款,仍然可以對冲,即是實施後的僱主新供款,才會取消對冲。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回答記者提問時,並未否定政府正構思取消對冲機制,只說現在處於聆聽階段,未有傾向看法。他同時強調取消對冲是複雜的事,必須平衡各方面,找到適合的路。從這些事態看來,政府已經把取消對冲機制排上議事日程,有理由相信梁振英會在他的第4份施政報告,向市民有所交代。
打工仔每提起強積金,大多咬牙切齒,因為辛勤所得竟然被七除八扣,只剩一個桔,不足以維持退休生活。先說強積金的管理費和回報。根據工聯會定期發布的強積金最新資料,市面有38個強積金計劃涉及537隻基金,年度實際基金開支已經突破100億元;強積金實行了15年,資產累積約6000億元。若每年基金開支平均為50億元,則打工仔已經給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經理等相關人等奉獻了750億元。
委託人說過強積金成立之初,因為需要投入資本,而資產不多,管理費高昂是必然的事,待運作底定和資產增加之後就會相應下調,云云。這些說辭,事實證明一派胡言。按工聯會的研究,8年前的強積金實際基金開支約40億元,現在突破100億元,期內打工仔人數沒有特別增長,開支卻增加了150%;若非牟取暴利,根本無法解釋。另外,截至今年7月,537隻基金的回報大約65%低於通脹,較前年上升34個百分點,62%基金回報亦跑輸盈富基金。
由此可見,打工仔的強積金要繳付高昂管理費等費用,回報卻少得可憐,折射出來的現實是:法例規定並容許透過基金開支剝削打工仔的血汗錢,完全偏離了強積金為市民退休保障4條支柱之一的原旨,景况極其荒謬。
除了管理費高、回報低,對冲機制是強積金另一個不公義。現行強積金對冲機制,法例容許僱主向離職僱員發放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後,可從僱員的強積金戶口內僱主供款部分提取相同款額以作抵消。這個機制,影響最大的是低薪一族,薪金低於強積金供款下限7100元的打工仔,本已毋須作僱員供款,如被遣散時94%的僱主供款因為對冲機制而被冲走,則這些僱員的退休保障差不多等於零。
強積金對冲機制已經淪為「僱主錢罌」。由20092014年,每年對冲金額約26億至30億元,估計15年以來,至少約有230億元強積金被僱主用作對冲遣散費和長服金。前任積金局主席胡紅玉今年3月離職時,批評對冲機制對打工仔不公平,認為政府應該取消機制,不能再拖。
預設基金成效未知 須繼續逼減管理費
實施強積金的主要目的是強迫僱員儲蓄,透過受託人資產管理,使僱員退休時有一筆錢養老。但是實踐下來,整個計劃完全荒腔走板,過去15年,對冲機制與歷年基金開支加起來涉及約1000億元,數額龐大,反映強積金計劃究竟為誰而設?替什麼人服務?真是說不清楚了。清楚的則是打工仔不能靠強積金安享晚年。
預期年底實施的預設基金計劃,規定每年管理費上限不能高於0.75%,與去年平均基金開支1.65%比較,算是當局回應強積金被指「不公平、不公義」的作為。不過,這會否收到效果,仍須視乎當局如何引導市民正確體待新計劃。其實,預設基金只是芸芸強積金計劃的基金之一,仍然未能全盤解決管理費高昂的問題,當局要繼續設法透過強力監管強積金計劃,迫使基金調低收費至合理水平。
強積金制度未能達至政策目標,其不公義實質已經暴露無遺,一個退休制度竟然成為替金融界生金蛋的鵝,委實咄咄怪事。另外,強積金的不公義,正在侵蝕香港的肌體,社會貧富對立,市民怨懟政府,一定程度與此有關。因此,政府務必拿出決心整治,否則社會不可能和諧,而對立和怨懟持續累積,也有可能成為衝擊社會安定的計時炸彈,必須及早拆除。

Injustice of MPF system is threatening social stability

 WITHOUT a shadow of a doubt, the 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MPF) system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Hong Kong's many deep-seated conflicts. It is an unjust arrangement, and has worsened the antagonism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as well as working people'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While the authorities are well aware of this and have introduc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PF system, the slow pace of reform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ociety. Yesterday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abolishment of the offsetting mechanism would be proposed in the policy address to be published next January. It is our hope that Hong Kong people will not be let down again and that Leung Chun-ying will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tackle the thorny issue.

The report quoted a government source as saying that, in order to save employers from "committing too much" and reduce opposition from the business 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is planning to introduce a new, non-retroactive measure. In other words, contributions made by employers before the effective date can still be used for offsetting purposes. Employers' contributions made after that date, however, will be barred from serving such purposes. When answering questions asked by the media, Matthew Cheung, the Secretary for Labour and Welfare, did not deny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planning to abolish the offsetting mechanism, saying merely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listening to different views and had not sided with any of them as yet. He added that the abolishment of the offsetting mechanism was a complicated matter, and that in order to choose the right way for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ha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When it comes to the MPF system, most working people are gnashing their teeth. It is because under the system, a myriad of deductions are made from their hard-earned money, making what is left too meagre to support their retirement. Consider the management fees and the returns.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HKFTU), which releases such information regularly, there are altogether 38 MPF plans on the market, which are linked to 537 funds. The yearly expenditure on these funds has exceeded $10 billion. It has been fifteen years since MPF system was introduced, and its total accumulated assets amount to around $600 billion. Let us assume that the yearly expenditure on these funds is $5 billion. Over the past 15 years, employees have given $75 billion to banks, insurance companies, fund managers, etc.

When the MPF system first came into operation, its trustees maintained that, since the system needed capital to run and since there was not much capital at the beginning, high management fees would be inevitable. The trustees said that, when the system began to run smoothly and accumulate capital, the management fees would be lower. Such a theory has now proved to be an exploded myth. According to studies conducted by the HKFTU, MPF yearly expenditure was around $4 billion eight years ago. It has now exceeded $10 billion. In other words, while the size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has stayed largely the same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the expenditure has jumped by 150 per cent. The only logical explanation is that unreasonably high profits are being made from the MPF system.

As a policy, the MPF system has failed to achieve its objectives. Its injustice has been completely exposed. It is very bizarre that a retirement system has become a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for the finance industry. Furthermore, the injustice of the MPF system is destroying the social fabric of Hong Kong. To a certain extent, 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Hong Kong people'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fix the MPF system. Otherwise,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society to be harmonious, and society's antagonism and dissatisfaction could accumulate into a time bomb that threatens society stability. The bomb has to be defused as soon as possible.
強積金淪不公義化身 當局須拿出決心匡正

本港衆多的深層次矛盾,強積金肯定是其中之一,其不公義實質,加深了勞資對立和打工仔對政府的怨懟。當局知道箇中利害,也提出優化措施意圖補救,只是改革進度太慢,未能符合實際需要。昨日有傳媒報道說明年1月的施政報告將提出取消對冲機制,期望今次並非再一次狼來了,而是梁振英已有決心處理這個棘手問題。

報道引述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免僱主要一次過作出太大承擔,減少商界反對聲音,政府構思新措施不會有追溯力,容許實施日期前的僱主供款,仍然可以對冲,即是實施後的僱主新供款,才會取消對冲。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回答記者提問時,並未否定政府正構思取消對冲機制,只說現在處於聆聽階段,未有傾向看法。他同時強調取消對冲是複雜的事,必須平衡各方面,找到適合的路。

打工仔每提起強積金,大多咬牙切齒,因為辛勤所得竟然被七除八扣,只剩一個桔,不足以維持退休生活。先說強積金的管理費和回報。根據工聯會定期發布的強積金最新資料,市面有38個強積金計劃涉及537隻基金,年度實際基金開支已經突破100億元;強積金實行了15年,資產累積約6000億元。若每年基金開支平均為50億元,則打工仔已經給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經理等相關人等奉獻了750億元。

委託人說過強積金成立之初,因為需要投入資本,而資產不多,管理費高昂是必然的事,待運作底定和資產增加之後就會相應下調,云云。這些說辭,事實證明一派胡言。按工聯會的研究,8年前的強積金實際基金開支約40億元,現在突破100億元,期內打工仔人數沒有特別增長,開支卻增加了150%;若非牟取暴利,根本無法解釋。

強積金制度未能達至政策目標,其不公義實質已經暴露無遺,一個退休制度竟然成為替金融界生金蛋的鵝,委實咄咄怪事。另外,強積金的不公義,正在侵蝕香港的肌體,社會貧富對立,市民怨懟政府,一定程度與此有關。因此,政府務必拿出決心整治,否則社會不可能和諧,而對立和怨懟持續累積,也有可能成為衝擊社會安定的計時炸彈,必須及早拆除。

3機場加強中國「軍事存在」

<轉載自2015916 明報 中國版>
「在南沙修建跑道,可有效提高飛機在南海的留空時間,滿足在那裏的巡航、維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內地軍事評論員吳戈對本報指,中國在南海修建三條長達3000米的跑道,不但可滿足各種戰鬥機的起降條件,更重要是可供大型運輸機和海上巡邏反潛機使用,增強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事實。
美軍倘駐菲越軍港可夾擊
吳戈分析稱,由於南沙遠離內陸,在沒有機場之前,中國的飛機從西沙的永興島起飛,在南沙的留空時間較短,無法滿足巡邏及海監等任務;機場建成後,中方在南海的動作將更加強硬。不過,短期內可能以非軍事行為的海警、海監等維權巡航為主。
「這些島礁及機場,可確保中國在南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在戰時則沒有太大意義」。吳戈指,這些彈丸之地的防禦能力差,如果中國一味將南海軍事化,除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防務同盟外,也促進越南和美國的聯繫。吳戈指,南沙東部的菲律賓蘇碧灣,以及南沙西部的越南金蘭灣,這東西兩個海空基地如讓美軍進駐,不但戰力比中國在南沙的軍力強,也對南沙有夾擊之勢。
吳戈指,即將進行的「習奧會」料將談及南海填海問題,但預計將是雙方坦率交換意見而沒有共識,「因為中國不可能答應美國如停建等要求」。

中國建第三條南沙跑道 稱加強防衛 習奧會前再掀爭議

<轉載自2015916 明報 中國版>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前夕,美國智庫再公布南海填海近况,最新的衛星圖顯示,中國正在已填海成島的美濟礁修建長3000米的飛機跑道。這也是繼永暑礁和渚碧礁後,中方在南沙群島修建的第三條跑道。美國國防部拒作評論,中國外交部則強調,在南沙的建設合法合情合理,同時也是為滿足必要的軍事防衛需求。軍事評論專家指,中方在島礁修建跑道,在和平時期能滿足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及增強巡航維權能力。
曾停滯一段時間的南海填海爭議,在習近平訪美前夕再成熱點。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98日公布南海美濟礁的最新衛星照片。路透社引述CSIS「亞洲海事透明計劃」主任波林(Greg Poling)說,美濟礁上的這個工事很明顯是一條長3000米的飛機跑道,另外還有讓船艦停泊的碼頭工程。
「衛星照顯示3000米跑道工程」
波林稱,新跑道與附近渚碧礁和永暑礁相似。他指美濟礁跑道的長度足夠中國正在服役的飛機起降,使中國可更深入東南亞海域,機場亦與其他南海爭議島礁的聲索國較近。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厄爾班(Commander Bill Urban)拒絕評論波林這番話。但他重申,美國呼籲各有關聲索國停止在爭議島礁展開填海造島工程,也不要將南海軍事化,以便為紓緩緊張局勢和以外交手段解決爭議留下空間。
美智庫指威脅菲佔中業島
波林稱,中方在美濟礁上修建跑道將使中國軍機或多或少經常在禮樂灘周邊區域巡邏。菲律賓長年在禮樂灘鑽探石油和天然氣,此舉令讓菲國更為緊張。對於中方於渚碧礁修建第二條跑道,《菲律賓星報》上周六(12日)援引軍事歷史學家何塞·庫斯托迪奧( Jose Custodio)的話說,由於中國建造這個設施,菲面臨喪失中業島的危險。中業島距離渚碧礁只有十幾海里,1974年後由菲方實際控制。目前,據最新衛星圖顯示,永暑礁跑道已幾近完工,渚碧礁及美濟礁的跑道工程則仍在進行。
對於在南沙修建第三條跑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周一(14日)重申,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他指「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和最大的南海沿岸國,中國有能力、有需要、也有義務通過在南海建設一些必要設施,向本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公益服務,同時滿足必要的軍事防衛需求」。

中國目前已在美濟礁填海造出約6平方公里陸地。圖為814日的美濟礁衛星圖。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爭入聯國 台民大會前夕示威

<轉載自2015912 明報 中國版>

70屆聯合國大會開會前夕,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率領的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宣達團及當地僑胞等200多人,昨日來到聯合國前廣場示威,他們揮舞「UN for Taiwan」的旗幟,希望各國重視台灣的國際參與權。

今年適逢聯合國70周年,各國領袖出席踴躍,包括美國總統巴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京等皆將出席。聯大預計15日開會,28日起為期8天展開總辯論。

稱望重視台灣國際參與權

宣達祈福活動昨日下午在聯合國前哈馬紹廣場舉行,吸引超過200僑胞出席,也有台灣的友邦海地友人出席。

他們揮舞「UN for TAIWAN」旗幟,大聲疾呼希望聯合國正視台灣的國際參與權,還派發傳單給途經廣場的大陸觀光團。

蔡明憲強調,台灣9成以上民意期望台灣入聯,聯合國以普遍性原則,更不應排除台灣在外,同時支持大陸人權運動,也希望即將登場的「習會」不應犧牲台灣的利益,美方不應接受大陸的「一中原則」。

參與人員在結束聯合國前祈福宣達活動後,一路走向時報廣場及Union教會造勢,到傍晚結束。參與團體計劃925日教宗訪問聯大時,再度在聯合國廣場舉牌靜坐,為台灣入聯發聲。




















聯大開會前,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宣達團周日在聯合國前廣場舉行造勢活動,吸引超過200名僑胞參與。

日漁民不敢到釣島 見中國船就快閃

<轉載自2015912 明報 中國版>

911日是日本政府將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所謂「國有化」3周年,日本傳媒報道,日本漁民已不敢再到釣魚島捕魚,並且看見中國船就躲開。

據《環球時報》引述日本《讀賣新聞》的報道,日本政府宣稱11日迎來釣魚島實現所謂的「國有化」3周年,日本方面對中國持續進入日本「領海」表示遺憾,並聲將「堅決守護領土領空領海主權」。據報,鑑於中方經常派公務船進入釣魚島及周邊海域進行巡航,日本政府感到「壓力巨大」,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島嶼防衛,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同時也將通過外交努力緩和中日領土爭端矛盾。

中國公務船頻出現釣島

日媒報道稱,日本漁民曾經可以在釣魚島海域「愉悅地捕撈到豐富的魚種」。但自從2012911日釣魚島被日本「國有化」後,中國公務船以及百噸級以上的大型漁船頻繁在該海域出現。一名日本男性漁民表示,自己「不敢再去釣魚島海域捕魚了」,稱「釣魚島周圍好可怕」。他還稱,一看到中國船隻就要躲到島的另一側,以至於釣魚島「國有化」後他不得不另擇漁場打漁,漁量減半。

《環球時報》指出,多方評論認為,2012911日,日本對覬覦已久的釣魚島發動了「國有化」運動,「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日本企圖侵佔他國領土的無恥行徑必然激起了中國人民及世界各國的公憤,中國外交部多次派出公務船前往釣魚島海域巡航執法,以向日本宣示中國對釣魚島的領土主權。日本政府卻多次以「影響周邊海域正常漁業作業」為由,無端向中國提出抗議。

日將釣島「國有化」 野心昭然若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本周四(10)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堅決維護釣魚島主權,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中國政府嚴正聲明,日方對釣魚島採取的任何單方面舉措都是非法和無效的,中方堅決反對。中方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將採取必要的措施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

《環球時報》指出,在釣魚島問題上,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是一貫而明確的,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此前中國外交部也曾就日本「購島」行動表示,中日關係的嚴峻局面是日方一手造成的,並強烈敦促日方改正錯誤行徑,為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創造氛圍和條件。
















911日是日本政府將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所謂「國有化」3周年,日本傳媒報道,日本漁民已不敢再到釣魚島捕魚,並且看見中國船就躲開。圖為2012年,日本人在釣魚島附近海域釣魚,日本海上保安廳保安船也出現在相關海域。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國民黨的深藍革命

<轉載自201591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張鐵志 台灣評論家、《號外》雜誌前總編輯>
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最大的意義似乎就是,國民黨正在一步步走向深藍化,走到自我毁滅的邊緣——一如2008年之前的陳水扁與民進黨。
然而,2008年之後,當民進黨努力走向中間爭取選票,國民黨卻日益被深藍綁架,以至於到如今這個無可逆轉的地步。
上周日,總統候選人洪秀柱號稱閉關3天,出關之後發表一篇8000字長文〈反省與承擔〉,可以被視為一篇代表深藍觀點的文章。
在這篇被外界譏諷為是「反省別人、別人承擔」的文章中,洪開宗明義表示不明白為何馬英九的民調會低於貪腐的阿扁,並說這是社會毫無公義。此外,她先感慨「由於我們沒有處理好國家認同、身分認同與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大問題,以至讓政客們得以任意煽動人民的情緒?」但接着馬上說李登輝曾用血書效忠日本皇軍,並在幾天前公開表示他效忠的原來是日本;然後又指控蔡英文把黑手伸進高中校園,操縱高中生反課綱,「希望踩着血迹來擴大戰果」。
這樣的論述是嚴重的扭曲——李登輝說的不是他現在效忠日本,而是說他在殖民時期作為日本皇軍時,日本是他的祖國(當然李的言論有許多問題,如對日本殖民主義欠缺反省)。反課綱的高中生也的確不是民進黨所操控。洪的說法只是惡劣的抹黑,是她自己批評的「任意煽動人民的情緒」。
洪成總統候選人 代表國民黨質變
洪秀柱之所以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並不是出自一個真空的脈絡,而是代表國民黨的質變。
當李登輝在2000年離開國民黨之後,國民黨的權力核心就回到早前以比較強烈中國情懷的外省政治精英作為核心。2008年之後,除了馬英九,國民黨的明星是胡志強、郝龍斌、朱立倫,而馬英九和本土派代表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更是公開權力鬥爭。
此前台灣爭議甚烈的課綱微調,也是馬英九讓最深藍代表的學者王曉波(此人甚至在幾天前去參與93的北京閱兵)來主導課綱調整。所謂「微調」只是大中華意識形態保衛戰的障眼法修辭,事實上是要透過教育體制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再中國化」,然後迫使教育部、國民黨立院黨團和全民接受。
洪秀柱的參選總統也是深深負有使命感的——她未必覺得自己最終會贏,但她意圖把國民黨拉回正統的深藍路線。於是課綱這樣一個意識形態濃厚的戰場,就成為洪秀柱最好的政治武器(歷史科課綱審定委員張亞中教授同時也是洪秀柱的重要幕僚)。洪曾對蔡英文喊話,如果不支持教育部的課綱版本,就表示你支持台獨。這顯示,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統獨大義。
時代不同 只有深藍有戰鬥力
在去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連勝文也試圖掀起統獨標籤大戰,結果是自己嚴重內傷。洪秀柱如今重蹈覆轍,只會是站在輸的那邊。畢竟,至少從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來,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其實就是維持事實現狀的立場——承認中華民國,並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國家。這也是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立場,且大家也不希望繼續看到選舉的統獨口水。
20年前的1994年,新黨趙少康也把台北市長選戰操作成「保衛中華民國」,這在政治邏輯上或許還有點道理:畢竟那時「台獨」對大多數的人還是陌生或者禁忌的概念,所以這個修辭可以動員焦慮或恐懼。
但如今時代不同了。如果上次大選,兩岸因素仍然對國民黨是優勢,那麼經過太陽花學運之後氣氛逆轉,愈來愈多人對所謂中國因素產生疑慮,國民黨與北京的友好反而從正面轉為負面因素,因此蔡英文只需要輕鬆提出「維持現狀」。一旦情勢逆轉至此,一個意識形態保守、形象老舊陳腐的國民黨又沒有任何其他牌可以打,只能走向衰敗。面對這樣的困局,只有深藍尚有強大的戰鬥力,要為了他們的民族大義而戰,因此課綱微調和統獨泥巴戰成為他們的困獸之鬥。
老朽政黨的新挑戰
替他們哀傷的是,這些奮力的掙扎已然太遲了,因為歷史的陰影已經籠罩在他們頭上,畢竟台灣意識已經是主流意識,大多數選民並不在乎,也不想看見這些意識形態濃厚的指控和抹黑。
眼前局勢是,國民黨如果仍是洪秀柱參選到底,那國民黨必然大敗,黨主席朱立倫也必然會辭職。沒有「反省」的洪秀柱,只會讓整個黨共同「承擔」惡果。接下來國民黨可能分裂,也可能由本土派的王金平或吳敦義接任主席,也可能洪秀柱回去選黨主席。無論如何,這都將是這個老朽政黨的新挑戰,會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激烈鬥爭。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通往北京 蔡英文有沒有捷徑?

<轉載自201591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民進黨在2016年大選這個棋局裏,看來是信心滿滿。不管是媒體的形容,認為「蔡英文躺着都可當選」,或是蔡英文自己都可宣稱「2016年台灣將會出現一位女性的總統」。但是,就算這樣的敘述都接近事實,不過,在台灣由人民直接選舉總統的歷史裏,還是出現了幾次「選舉結果」與「事先評估」有很大出入的例子:2000年一直在民調領先的宋楚瑜,最後卻輸給殿後的陳水扁;同樣情况也出現在2004年,民調始終在前的「連宋配」,最後一夜竟然選情崩盤,也是輸給尋求連任的陳水扁。
選情仍有變數 維持兩岸和諧成關鍵
當然,本文主要的焦點,不在分析本次大選是否又會變調。但綜合很多可能會導致台灣選情變色的變數裏,還是發現民進黨或它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未來尚有5個月的競選日子裏,不得不謹慎有些讓選情轉折的因素或會出現。或者再嚴格來說,由於維持兩岸的和諧局面,必然是蔡英文必須打通的關節,也是她要向美國與中國大陸有所交代的關鍵,因此,想通往北京,蔡英文到底有沒有捷徑?也成了本文探討的重點。
「維持現狀」政策 未受北京肯定
首先,值得再深入觀察的是:美國對蔡英文「持正面」的態度是否持續?我們回憶蔡英文在訪美期間,能夠讓美國覺得她可以信賴的原因:一是蔡英文提出兩岸政策的重點是「維持現狀」,蔡特別強調的是,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的穩定發展,將是民進黨執政後的重要目標。另一則是蔡英文一直保證台灣會和周邊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保持順暢的溝通,盡最大的努力增進了解、消弭歧見。對美國來說,只要民進黨籍的總統候選人,不刻意挑釁北京,不改變台海現狀,也不會讓美國陷入兩岸的衝突漩渦裏,就是它可以接受的基本門檻。
但接下來的發展就需要被檢驗,而習近平下步要到美國去會見奧巴馬時,便是會考驗到蔡英文的承諾是否有效。依目前所得到的資訊來看,蔡英文所謂「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顯然沒有得到北京的正面肯定;而蔡另外曾信誓旦旦說過,將與中國大陸保持順暢的溝通,看來是白卷一張。當然,認定人是奧巴馬,他說了才能算數。但是如果他的客人習近平並不認同蔡英文自評的成績單,可能反過來提出更多對蔡及民進黨負面的評價,恐怕即使蔡英文自認是一盤好棋,也不容易通過華府這一關,到頭來再重新經營美國的信任,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更需要進一步分析的是:北京對蔡英文「不持正面」的態度是否持續?上文已經說過,蔡英文所提「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對北京來說,是空洞不切實際的宣示;而所謂與中國大陸保持順暢溝通的說法,根本在現實環境裏沒有存在過。即使民進黨內有人傳言,已與北京高層建立溝通管道,顯見這種說法是對中共決策層次的不了解,因為沒有一個可以讓民進黨和共產黨對話的基礎存在,怎能產生一個可以溝通的管道,即使秘密的管道也沒可能。
如何理解「九二共識」成關鍵
所以回頭過來,便是「九二共識」蔡英文是否接受,這是個關鍵。作者注意到蔡英文曾說過「不要忽略掉一個事實,也就是在1992當年,雙方都希望可以把關係往前推進,即便有不同意見跟想法,都希望能秉持相互諒解的精神,持續進行交流」。所以蔡說,自己的想法跟做法就是回歸這個基本事實,也就是她所說的累積成果的一部分,至於這個所發生的事實詮釋跟名詞的使用問題,就繼續「求同存異」吧。
用「求同存異」來詮釋「九二共識」,北京會不會接受?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者發現,從今年3月習近平刻意突出「九二共識」是兩岸互信及接觸的基礎,強調說一旦「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後,涉台系統包括台辦張志軍、海協會陳德銘,都一直在強調這個說法,這種鏈接性的政策宣示,真不能忽視中共這種縱軸的接軌。
所以習近平見朱立倫時曾說,兩岸關係的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跟所有社會各界的重大問題,需要大家認真思考。看來民進黨或蔡英文,或許真的很難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