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中國海警釣島海域驅日漁船

<轉載自202371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中日釣魚島爭端再起,中國海警局前晚通報,日本「瑞寶丸」號漁船進入赤尾嶼領海,中國海警艦艇對其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並警告驅離,強調這是中國海警艦艇依法在本國管轄海域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活動,「我們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該海域一切違法活動,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共同社報道,中國海警局兩艘船前日清晨接連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是中國公務船繼621日之後再次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為今年第21天。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那霸)稱,中國公務船當時跟隨一艘日本漁船在領海內航行。

台調查船駛赤尾嶼周邊 日台皆稱其專屬經濟海域

在此之前,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通報,12日在尖閣諸島大正島(赤尾嶼)以北約183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內,發現台灣的海洋調查船把似乎是線纜的物體放入了海中。11管區認為其疑似實施未經同意的海洋調查,通過無線電要求停止活動。

台灣海巡署回應稱,台灣調查船「新海研1號」這次航次研究,是經台灣海委會跨部會會議審查通過,自今年76日至18日赴東北海域(含台日重疊海域)作業。海巡署吉安艦12日為「新海研1號」執行戒護任務期間,發現日本公務船在「新海研1號」附近海域,立即趨前部署於兩船之間,並向日船廣播事發海域為台專屬經濟海域,請日方勿干擾「新海研1號」。

據中國國新辦2012年發表的《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台灣的附屬島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南嶼、北嶼、飛嶼等島礁組成。


 










台「新海研1號」調查船在釣島周邊海域作業時,遭日本驅趕,圖為「新海研1號」早前在海上試航。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外部環境影響中國經濟 耶倫訪華未見合作曙光

<轉載自2023710 明報 社評>

內地經濟不但未見疫後V形反彈,5月份出口負增長,製造業信心指數(PMI)連續3個月低於50%,實體經濟回落影響消費信心,投資環境籠罩着一片愁雲慘霧。美國財長耶倫剛剛結束訪華,外界期望通過兩國財經高官會晤成果,窺視中美是否可以在某些方面合作,帶動改善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雖然中美雙方都表示會談「具建設性」,但恐怕連最有機會合作的氣候變化範疇,也未見合作曙光。

出口內需消費均現疲態 外部環境不利出口持續

今年初內地經濟開局良好,國際金融機構還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然而,踏入5月以來,經濟趨勢逆轉,出口呈現多年來罕見的負增長,雖然只是輕微下降0.8個百分點,而且頭5個月累計出口仍然有8.1%增長,但細看數據,情况不容樂觀。從出口商品看,傳統佔比例居前的商品諸如手機、鋁材和鋼材的增幅轉弱,消費品諸如服裝等更出現負增長,雖然汽車和汽車零件增幅和比例都提速,但一枝獨秀是否能夠支撐出口總量繼續增長,令人擔憂。

從出口地區看,歐盟和美國仍然居前,歐盟還成為5月份份額最大的地區,但這兩個地區的通脹居高不下,購買力會進一步下降。而傳統佔出口份額較大的東盟國家,主要從中國進口半製成品加工裝配出口歐美,歐美市場疲軟,東盟從中國進口下降的趨勢將會維持。

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只是三頭馬車其中之一,然而國內投資與消費的數據也缺乏後勁。頭5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只有4%,增速比頭4個月輕微回落0.7百分點。問題是各地方政府財政狀况不佳,過去依賴甚深的賣地收入大不如前,公務員減薪甚至要「回吐」往年多發的獎金,節約的資金對於在教育、醫療和福利不減反加的龐大開支,只是杯水車薪,一些地方已經傳出政府工程未能如期支付工程款。

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3%,但這個數據不包括兩個數額最大的耐用品,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0.9%,反映未來市場信心的房地產投資出現負增長7.2%。汽車產銷量都十分可喜,同比增長達到11%,但這主要依靠新能源汽車銷售,而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延長了補貼年期。

消費信心以及民間投資信心,取決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當消費者對工作穩定性或者工資增長出現擔憂,私營企業對於未來市場信心不足,花錢與投資都會出現遲疑。

中央政府已經啟動應急機制,總理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6名民間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改善經濟的意見建議。同時又打開金融工具箱,人民幣貶值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但無力影響歐美的通脹與購買力。

國際環境在烏克蘭戰爭的陰霾,以及歐美國家的經濟結構問題,導致通脹仍然高企,雖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6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長預期,從3個月前的2.6%,調高到2.7%,國際經濟大環境似乎可以毋須悲觀,但對於中國經貿的小環境,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中美關係的影響。

耶倫口講中美共同繁榮 美國繼續遏制中國不變

掌管財政部的耶倫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內閣中對中國較為友善者,而且倚重專業和實際的分析,但對華經貿關係要服膺美國總體的對華政策,耶倫的影響力不如鷹派的沙利文和戴琪。無論國際輿論以及中國官員,對於耶倫訪華能夠改善經貿關係甚至減少制裁不抱期望,若能做到增進了解、減少誤判,已經是「功德無量」,誠然,高級官員多交往、坦誠對話,確實可以做到減少誤判,但美國的實際做法還是「邊打邊談」,制裁中國不斷加碼,合作態度也是缺乏誠意。

耶倫結束訪華,雙方一致的說法是:「就兩國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等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會談具有建設性。」

本來,在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問題,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是氣候變化。最近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爆發,成為共通話題,全球合作應對刻不容緩。然而,美方建議中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綠色氣候基金(GCF),中國加入國際合作組織本來也是應有之義,但美方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分加入,意味着在繳費方面採用高標準,但在受惠方面卻是低標準,中國無形中是付出代價卻要聽命於美國,這是強人所難。

中國近年在環保及節能產品方面屢有創新,而且價格低廉,無人機或者無人艇應用於監測氣候變化以及環保執法,十分有效。然而,美國對於中國大量出口這些產品,視之為中國藉機提高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加以阻撓。中國指摘美國將經貿問題「泛化國家安全」,不無理據。

內地經濟不景因素很多,亟待中央政府全方位應對,對於外部環境變化,也會盡力改善,但不是依賴美國收斂。雖然耶倫在總結訪華中,借用中國領導人所說,世界之大,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繁榮,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不會改變。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耶倫姿勢大於實際 鎵鍺管制開創先例

<轉載自202379 明報 社評>

美國財長耶倫4天的中國之旅已近尾聲,外界預期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耶倫曾表示,希望此行能推動中美在經濟方面的溝通與協作。初步看,她此行確有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氣氛功效。惟在其訪華前夕,中國上周對鎵、鍺兩種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被認為是對美國聯合盟友在半導體晶片方面圍堵中方的反制,亦是給耶倫的「下馬威」,事件引起高度關注,目前仍在發酵。中方此舉從時機上看,的確有針對耶倫訪華的用意,但更顯示出「對外關係法」生效後外交上針鋒相對的新風格。從建章立規的角度看,中國為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建立完備出口管制體系,對西方的圍堵,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對華鴿派難敵大氣候 中方給面仍針鋒相對

耶倫作為學院派經濟專家,被認為是拜登政府中的對華溫和派,但在美國的政治大氣候下,她需要對外表現對華強硬,訪華時召集美資公司開「訴苦」大會,又要在財金層面緩和與北京的關係。至於她所說美方高科技禁令「並非為獲得對華經濟優勢」之類的話,恐怕連她自己都不相信。但中方對耶倫今次訪華還是給足面子,除國家主席習近平未出面外,其接觸中方官員面之廣,雙方會晤氣氛之融洽,都超出布林肯的中國之行。

至於中方在耶倫訪華之前宣布,對鎵(Ga)、鍺(Ge)兩種半導體所需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與中國特意選在74日美國國慶日進行「高超音速導彈緊急試射」一樣,針對美國的意味明顯,卻未必是針對耶倫本人。

不過,今次出口管制的意義仍不可低估。在此之前,中國首部「對外關係法」剛剛生效,白紙黑字地寫明反制裁的法律依據,等於昭告全世界,有了法律剛性約束,以往的「戰略耐性」空間正在縮小,換言之,對外政策制度化以後,對外國的制裁和干涉,只能是針鋒相對硬碰硬了。

美國已經對中國發起高科技戰爭,多間中國公司實體上了黑名單。美國不僅以國安理由,禁止對華出口高端晶片生產設備,還拉日本、荷蘭聯手限制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雖然日、荷都宣稱限制「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但矛頭所向不言自明。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決定對兩種稀有金屬出口管制。中方亦強調,此舉並非禁止出口,亦不針對特定國家。但美日荷已對號入座,反應強烈,美國表示「堅決反對」,日本聲言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作反應,荷蘭乾脆呼籲歐盟作出回應。

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益受原材料左右。稀有金屬之於高科技精密元件,就如食鹽之於一道佳餚,雖廉宜卻不可或缺,鎵和鍺皆屬軍民兩用的戰略物資,中國的儲量、產量及生產工藝,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中方有充分理由對其實行出口管制。

中國的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根據海關數據,去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由於鎵屬電解鋁副產品,污染大,耗電多,中國生產這些原材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中國一旦停供,美日等國的半導體乃至軍工生產都會面臨嚴重衝擊,這就是內地前官員所說的「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痛」。前幾年,日本僅禁止幾種化學原料出口,就令韓國半導體業痛苦萬分,而中國的「工具箱」比日本更大。自中方發布管制公告後,國際市場鎵與鍺價格均有上揚,意味此舉至少在鞏固定價權方面初見成效。

稀有金屬高科技之鹽 出口管制學西方之道

中國雖是鎵的最大出口國,但高純度精鎵的主要生產仍在美日,中國每年還要進口精鎵。早在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就將「第四代半導體化合物」氧化鎵(GaO),列入對華出口管制清單。所以說,在出口管制方面,是美國做了初一,中國才做十五。

出口管制是國際常見做法,美日歐盟都有龐大的出口管制清單,管制種類不僅繁多,各種類之間還相互配合。出口管制一般包括3類對象:一是本國有優勢的關鍵技術;二是本國在全球佔比較大的關鍵物質;三是非本國獨有、但在本國提煉或形成產業鏈,擁有較低成本,他國對此有一定依賴的物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於202012月生效後,中國公布過包含30多項技術的出口管制技術清單,但是至今沒有宣布關鍵行業的完整產品出口管制清單。所以今次公告對鎵、鍺出口管制意義重大,中方講明管制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標誌「出口管制法」從書面上的法條,轉化為實際且有針對性的行動。

作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中國早應建立自己的出口管制體系,除針對某些國家對華發起貿易戰或技術戰外,中國也確實需要類似的管制體系,來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為破壞國際產業鏈,而是要打破美國和西方操控下的不合理的國際價格與市場體系。弔詭的是,正是西方的制裁遏制,加快了中國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步伐。

建交不足4月 洪都拉斯尋求中國千億投資

<轉載自20237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洪都拉斯棄台轉與北京建交不到4個月,近日和北京就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談判,提出商討總額200億美元的鐵路項目投資。

據商務部消息,中國—洪都拉斯自貿協定第一輪談判前日(7)在洪首都特古西加爾巴舉行。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團與會;洪經濟發展部部長塞拉托率洪方代表團參會。同日,雙方還出席中洪經貿混委會首次會議,王受文表示,中方願與洪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戰略對接,通過商簽自貿協定等方式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塞拉托稱,洪方願與中方加強政策對接,歡迎中國企業積極參與洪戰略優先項目。

路透社援引洪政府官員同日表示,正為該國橫穿國境、聯通兩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的鐵路項目,尋求投資者提供建設資金,項目價值約200億美元,是兩國貿易與投資合作的一部分。

洪方料15年內建成 稱中方感興趣

報道引述洪經濟發展部長塞拉托透露,向中國官員介紹了洪都拉斯有興趣獲得融資的項目,「這些項目對我們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包括建造水壩、聯通兩大洋的鐵路線,還涉及發電系統。他表示,計劃中的鐵路線可能會在大約15年內建成,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方官員對利用公共和私人資金開發的項目都表現出了興趣。

而在中國網民看來,洪都拉斯是在「獅子開大口」。立場偏左「觀察者網」文章留言區反對聲一片,質疑洪都拉斯「把人當傻子」、「建交就是為了要錢」,更有網民列出數據稱,2022年該國GDP296億美元,200億要中國建鐵路「你拿什麼東西還啊」,呼籲大家「必須堅決抵制,都是中國人的血汗錢!」

此外,首批26名原本在台灣的洪都拉斯留學生,上周二分別抵達北京、天津、西安等地,開始在大陸的留學生活。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賴清德投書《華日》:願不設前提與京對話

<轉載自202376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台灣副總統、2024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周二以〈我保衛台海和平的計劃〉為題,投書《華爾街日報》,強調他堅定捍衛台灣和平穩定和民主成就,並重申應維持兩岸現狀,「我會努力不懈地捍衛兩岸現狀,因為維持現狀是符合中華民國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最佳利益」,也不排除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大陸展開對話。

提兩岸和平軍政經「四大支柱」

賴清德昨(5)在個人facebook頁面上載全文,他以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開篇,並表示那一刻「我下定決心,我有使命要參與台灣的民主」,要保護台灣不受侵害。

醫師出身的賴清德為兩岸和平提出「四大支柱」作為「解方」:提升台灣的嚇阻力、強化供應鏈安全、建立與民主國家的伙伴關係、推動務實一致的兩岸政策。賴清德表示,面對着大陸持續升高的軍事與經濟挑戰,維持務實及一致性的兩岸政策是他的首要任務。此前,對於賴清德有關涉及兩岸的言論,大陸國台辦多次駁斥。

5月及6月,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均表示賴清德標榜是「務實的台獨政治工作者」,無論怎樣包裝、粉飾,都掩蓋不了謀「獨」的「邪惡用心」。

沖繩知事祭北京琉球墓表態 盼續對華聯繫 「創和平繁榮時代」

<轉載自20237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正在北京訪問的日本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昨前往琉球國墓地遺址祭拜,《環球時報》報道,玉城透露祭拜時他想,「要對日夜長眠於此的琉球祖先說聲『謝謝』。祖先創造的琉球(即沖繩)與中國之間的聯繫,想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保持下去,為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而努力」。

琉球國墓地所在的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在明清時期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進京門戶;一共埋葬了琉球國貢使、官生、陳情使、都通官等14人,包括親清廷琉球士族、被視為「琉球民族英雄」的林世功,他在琉球王國末期來京死諫,要求清政府干預日本吞併琉球。抗戰時期墓地被破壞,僅存「琉球王國陳情都通官」王大業的墓碑現藏於通州區博物館。

《環球時報》報道,玉城來到琉球國墓地遺址,奉上沖繩用來祭奠先祖的冥幣,下蹲雙手合十低語。玉城稱他使用沖繩方式祭拜,香也是古代從中國傳到琉球,和日本本土的不同;琉球和中國的友好往來長達600餘年,希望傳承該傳統。

共同社則報道,玉城祭拜後表示,「將繫緊中國與沖繩之間已結下的紐帶,創造和平且富裕的時代」;現場除了記者,還有中國外交部相關人員陪同。

埋親清士族林世功 死諫反日吞併

由日本前眾院議長河野洋平擔任會長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80人代表團周一(3)抵京訪問,昨會晤中國商務部官員。

玉城作為代表團顧問一同訪華,周五(7)返日前,還將訪問福建福州,當地留存琉球館、琉球墓園等遺蹟。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提及中國福州與琉球淵源很深,各界猜測其用意,玉城此行因而備受關注。本報獲悉玉城的福州行程,預定安排拜祭琉球墓、參觀琉球館,後者是琉球朝貢使者登岸後落腳地,原名「柔遠驛」取自《尚書·舜典》中的「柔遠能邇」,寓意「優待遠人,以示朝廷懷柔之至意」。

琉球館位於福州市台江區,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官媒報道習近平講話後,台江區隨即稱要「深刻認識琉球館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推動驛館全面提升。

玉城反日介入台海 台:不代表日政府

玉城近日還明確表示,決不能因為所謂「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讓沖繩淪為戰場。台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昨表示,地方縣長的發言不能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場,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202374日,正訪華的沖繩知事玉城丹尼昨在北京的琉球國墓地遺址祭拜。他在標示牌前為逝者奉上冥幣、酒水等祭祀用品,雙手合十。

侯友宜提「合憲九二」 國台辦:願偕台政黨交流

<轉載自202375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周一(3)表示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引發各界討論。民進黨昨表示,「中華民國憲法從來就沒有九二共識的概念,不要偷換概念,欺騙台灣人民」。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昨舉行「誰的九二共識?」記者會,書記長莊瑞雄表示,看到侯友宜專訪的人都會嚇一跳,侯友宜的兩岸看法出現180度大轉變,全盤接受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主張,全面擁抱深藍。

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亦稱,侯友宜拋出支持「九二共識」的議題,是因選舉陷入極端,但「九二共識」非台灣社會主流民意。

針對侯友宜說法,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表示,大陸願與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島內各政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保持良性互動,鞏固增進互信,加強交流溝通,推動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陳重申,「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