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習拜會重啟中美關係 釐清紅線未掃除陰霾

<轉載自20221116 明報 社評>

印尼峇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面對面會談,成為國際焦點。過去數年,中美關係每况愈下,今夏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更令台海局勢空前緊張,北京中斷與華府多方面接觸合作。今次「習拜會」,可視為佩洛西訪台後,中美關係一次重啟。二人重申了各自原則及底線,同意採取切實行動,就外交、安全、經貿、氣候變化等領域,保持戰略溝通與聯繫,對於劃清紅線防止衝突,具有積極意義,然而拜登有關美中「激烈競爭」的表述,突顯美國的科技經貿打壓,不會緩和下來;美國政客放眼2024年大選,反華操作層出不窮,倘若不知收斂、踰越中方紅線,有可能令避免兩國衝突的努力前功盡廢。

中美多方面恢復溝通 台灣問題紅線說清楚

拜登2021年初上台以來,先後與習近平舉行過兩次視像峰會,至於面對面會談,今次才是第一次,兩人見面微笑握手,氣氛友好。習近平與拜登相識多時,兩人首次視像峰會,習近平還稱呼拜登為「老朋友」,反觀拜登上台未幾卻劃清界線,強調兩人「純粹公務往來,不是老朋友」,不過這次兩人峇里會晤,拜登作為主動邀約一方,表現相當熱情,除了伸出雙手緊握習近平右手,又主動提到兩人相識多年,雖有經常保持溝通,但始終代替不了面對面會晤,顯得對今次峰會充滿期待。

過去數年,中美關係急速惡化,新冷戰寒風勁吹,熱戰風險亦見增加,台海擦槍走火的可能,備受關注。白宮再三「切香腸」,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內涵,國會政客為了一己之私,操作台灣牌更是肆無忌憚。今年8月佩洛西訪台,挑起台海緊張局勢,破壞中美關係,政治衝擊波延續多時,近期總算逐步緩和下來,解放軍連串舉措重塑了「台海新常態」,適逢中共二十大及美國中期選舉相繼落幕,習近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步入第三個任期;拜登所屬的民主黨,逆境下保住參議院控制權,也為拜登注入政治強心針。佩洛西訪台重挫中美關係,今次習拜會正是合適時機,重啟(reset)中美關係。

習拜會歷時超過3小時,比原定時間為長,觀乎會後兩國政府反應,雙方似乎都對今次峰會感到滿意。根據中方說法,兩國元首會談達成6項「同意」,包括:1)兩國外交團隊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磋商;2)兩國財金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調;3)共同努力推動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開展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對話合作;4)用好中美聯合工作組,推動解決更多具體問題;5)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勵擴大兩國各領域人員交往;6)兩國元首繼續保持經常聯繫。白宮則表示,美中同意恢復在應對跨國挑戰上的合作,包括氣候變化、衛生安全及糧食安全等。

重奠框架穩定關係 只怕華府政客作梗

元首峰會最大作用是引領兩國關係朝正確方向發展,實務工作留待相關部門跟進。這次習拜會,除了恢復因佩洛西訪台而中斷的氣候變化商討,以及兩國一些溝通合作,更重要是重訂中美關係發展方向,嘗試奠下一個有助兩國關係穩定的框架,避免嚴重衝突發生。拜登政府峰會前談期望,提到美中須弄清彼此紅線,盼跟中方找出一條可以「既競爭亦共存」的方程式。習近平在峰會上就此清晰回應: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踰越的紅線」。習近平表示,拜登多次說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拜登承諾落到實處。有關說法既是申明立場,同時亦暗批過去一段時間,美方講一套做一套,沒有將承諾「落到實處」。倘若華府繼續玩兩面派以台制華,中美關係無法保持穩定。

世界百年不遇變局,拜登表明美國會繼續與中國激烈競爭,反映之前的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將持續,中美鬥爭摩擦迭起,倘若兩國關係下滑太快,容易出現不可預測事態。釐清紅線、設定底線,有助妥善管控分歧,穩定關係。習近平強調,不衝突、不對抗、和平共處,是中美最根本共同利益;拜登則表示,美中兩國激烈競爭,但不尋求衝突。這些大原則,可以成為新時期穩定中美關係的框架,至於這個框架是否穩固,則取決於履行承諾的誠意和決心。

今年初習拜視像會議,根據中方說法,美方作出了「四不一無意」承諾,即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今次峰會,有評論認為拜登所作承諾,加碼至「五不四無意」,包括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鈎、無意圍堵中國、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不過美方如何理解,又是另一回事,近年事態發展亦令人懷疑美方這類承諾有多可信。美國中期選舉過去,2024年大選又來,華府政客為爭取支持,操作反華牌樂此不疲;台灣未來兩年政局如何變化,同樣惹人關注。習拜會後,中美關係似見緩和,能夠維持多久,仍是一大疑問。

The Reset of Sino-US Relations

At the G20 summit in Bali, Indonesia,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d a face-to-face meeting with US president Joe Biden, which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ocu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 downward spiral in Sino-US relations. This "Xi-Biden summit" could be seen as a rese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two reiterated their respective principles and bottom lines and agreed to mainta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in areas such as diplomacy, security, economy and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This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nflict by drawing a red line. However, Biden's remarks about the "vigorous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ighlight that Washington will not ease up on its suppression of Chin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and trade. US politicians eyeing the 2024 general elections have been inexhaustible in playing the anti-China card. If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exercise restraint and cross Beijing's red line, all the previous efforts made to avoid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may go down the drai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Sino-US relations have deteriorated rapidly, and a new Cold War is beckoning. In August this year,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peaker Nancy Pelosi visited Taiwan, stirring up tens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sabotaging Sino-US relations. Just a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US midterm elections have both come to an end, this "Xi-Biden summit" comes exactly at an opportune time to reset Sino-US relations.

The "Xi-Biden summit" lasted over three hours, which was longer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Judging from the responses of the two governments after the meeting, both sides seem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summit. According to China, the two leaders reached six "agreements" during the talk. They include: 1) The diplomatic team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mainta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carry out regular consultations; 2)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nd trade team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nduct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n issues such a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3) They will work together to facilitate the success of the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and launch cooperative dialogues on public health,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4) The Sino-US joint working group will be fully utilised to help resolve more specific issues; 5)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the expansion of personnel exchanges in various fiel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be encouraged; 6) The two leaders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frequent contact. Meanwhile, the White House stated that the US and China agreed to resume cooperation on transnational challenges like climate change, health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Prior to the summi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talked about its expectations and mentioned that the US and China have to be clear about each other's red lines and that it hopes to find a formula through which the two countries can "both compete and coexist". Xi gave a clear reply to this at the summit —the Taiwan issue is at the very core of China's core interests and it is also the bedrock of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ino-US relations. It is "the first red line that must not be crossed in Sino-US relations".

Clarifying red lines and establishing bottom lines can help properly manage differences and stabilise relationships. Xi stressed that it is in the mutual and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avoid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and coexist peacefully; while Biden said that the US will compete vigorously with China but will not seek conflict. These grand principles can become the framework for stabilising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As for whether the framework is solid, it depends on the sincerity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two sides in fulfilling the promises.

習拜會重啟中美關係 釐清紅線未掃除陰霾

印尼峇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面對面會談,成為國際焦點。過去數年,中美關係每况愈下,今次「習拜會」,可視為中美關係一次重啟。二人重申了各自原則及底線,同意就外交、安全、經貿、氣候變化等領域,保持戰略溝通與聯繫,對於劃清紅線防止衝突,具有積極意義,然而拜登有關美中「激烈競爭」的表述,突顯美國的科技經貿打壓,不會緩和下來;美國政客放眼2024年大選,反華操作層出不窮,倘若不知收斂、踰越中方紅線,有可能令避免兩國衝突的努力前功盡廢。

過去數年,中美關係急速惡化,新冷戰寒風勁吹。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挑起台海緊張局勢,破壞中美關係。適逢中共二十大及美國中期選舉相繼落幕,今次習拜會正是合適時機,重啟(reset)中美關係。

習拜會歷時超過3小時,比原定時間為長,觀乎會後兩國政府反應,雙方似乎都對今次峰會感到滿意。根據中方說法,兩國元首會談達成6項「同意」,包括:1)兩國外交團隊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磋商;2)兩國財金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調;3)共同努力推動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開展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對話合作;4)用好中美聯合工作組,推動解決更多具體問題;5)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勵擴大兩國各領域人員交往;6)兩國元首繼續保持經常聯繫。白宮則表示,美中同意恢復在應對跨國挑戰上的合作,包括氣候變化、衛生安全及糧食安全等。

拜登政府峰會前談期望,提到美中須弄清彼此紅線,盼跟中方找出一條可以「既競爭亦共存」的方程式。習近平在峰會上就此清晰回應: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踰越的紅線」。

釐清紅線、設定底線,有助妥善管控分歧,穩定關係。習近平強調,不衝突、不對抗、和平共處,是中美最根本共同利益;拜登則表示,美中兩國激烈競爭,但不尋求衝突。這些大原則,可以成為新時期穩定中美關係的框架,至於這個框架是否穩固,則取決於履行承諾的誠意和決心。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李克強金邊深情告別

<轉載自202211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相對於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印尼、泰國行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結束的柬埔寨東盟峰會之行,幾乎無人關注。所以,他在峰會上的深情告別,也就鮮為人知。

根據「中國政府網」刊出的李克強在第25次中國-東盟峰會上的講話全文,在最後一段他表示,「各位同事!這是我最後一次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感謝東盟同事十年來給予我的支持與協助。中方近十年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上提出重要合作倡議160多項,在我們共同努力下,落實率超過99.5%。我很高興參與、見證了中國東盟關係發展的重要進程,留下了許多珍貴又美好的記憶。……我們對中國東盟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按照李克強所說的落實率計算,10年來中方提出的合作倡議,僅有一項未有落實。

這是否李克強總理任內的最後一次外訪尚不可知,但肯定是他任內最後一次出席東盟峰會,因為每年的東盟峰會一般都於11月舉辦,而明年3月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李克強就將卸任總理一職。也許是觸景生情,加上心情放鬆,就有了上述在國內罕見的感性發言。

據統計,李克強在10年總理任期內,共出訪30次,到訪49國。去得最多的是亞洲與歐洲,因為按照分工,他負責出席每年的中國與東盟系列峰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峰會、中國與歐盟峰會以及中日韓三國峰會;而習近平則負責出席APECG20、上合組織、金磚五國及中非合作論壇等峰會。不過,近年隨着17+1合作漸趨式微,中日韓峰會亦時斷時續,中歐峰會更已由習近平親自上陣,東盟的10+110+3系列峰會,就成了李克強的主要外交舞台。

今次是新冠疫情爆發後李克強首度外訪,而他疫情前最後一次外訪,也是出席東盟系列峰會,即201911月初的泰國曼谷之行。兩相對照,跟隨李外訪的最高級官員仍是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但不知是否告別之旅的緣故,3年前隻身出訪的李克強,今次到金邊,卻有夫人程虹陪伴。

3年前在曼谷,除東道主外,李克強還與越南總理阮春福、老撾總理通倫、柬埔寨首相洪森、澳洲總理莫里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西蘭總理阿德恩、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及代表特朗普出席峰會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奧布萊恩等人,舉行了8場雙邊會晤。今次與他雙邊會談的除東道主外,則有越南總理范明政、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老撾總理潘坎、IMF總裁和聯合國秘書長5人,日相岸田、韓國總統尹錫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僅與他短暫交談。李克強稍受冷落,既因國際關係變化,亦因他已被視作看守總理,外國領袖寧願稍後與習近平會談,國際政壇的人情世故,同樣是跟紅頂白,人走茶涼。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嚴防死守措施終放寬 期待盡快進一步放寬

<轉載自20221112 明報 社評>

經過兩年零10個月的嚴防死守,人類歷史上最嚴格的抗疫措施終於有較大幅度的放鬆,國務院昨天公布優化疫情防控20條新措施,包括將原來對入境人員7天集中隔離加3天居家隔離(7+3),改為5+3,以及將判定感染的Ct值從40降低到35。新措施是否及時、是否足夠等等,都可以科學標準進一步討論。但何時大幅放寬始終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總不能以病毒完全消失作為大幅放寬的條件,這一關無論如何是要闖過去的,如何創造條件及早「闖關」,才是政府應該謀劃和向人民交代的事情。

被隔離人數過億超乎比例 影響民心與經濟需要疏解

新增感染人數雖然昨天罕有地升到過萬宗,但相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還是非常低的比例。而昨天全國卻有4015個高風險地區,3652個中風險地區,加上不計其數在方艙醫院和居家隔離,以及被「靜默」的人數,粗略估計少說也有一億人處於隔離狀態,而在同一天要做核酸檢測至少也有一億人。這些數字跟現時被感染未治癒的68,526人來說,從比例上看是極不相稱,而且自Omicron病毒變異以來,重症率和死亡率十分低,從這個角度看,20條新措施是姍姍來遲了。

遲到好過無到,起碼為未來進一步大幅放寬展現曙光,終歸是好消息,但放寬的措施足夠嗎?被劃定為高風險地區的居民,實施不進不出隔離,放寬前高風險地區以小區為單位,連續7天無新個案才解封,放寬後變成以一棟樓為單位,7天減到5天,應該說是較大幅度的寬鬆了,判定感染Ct值從40降到35,將來每天新增感染人數也會大幅下降,而且取消了中風險地區,以及不再對次密接觸者實施隔離,入境人員以及密切接觸者的集中隔離天數從7天縮短到5天,能夠享受自由的人數將大幅增加,無論從人員自由流動以及經濟活動的角度看,都應該說一大喜訊。

然而,入境實施5+3,以至取消飛機航班的熔斷機制,和從境外登機前48小時需要做核酸檢測由兩次減為一次,新措施的確不可能為需要入境內地提供更大的誘因,從這個角度看,新措施的效果是不明顯的。

中央政府在宣布新措施的同時,明確表示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而且不能有躺平的誤解。無疑,新冠病毒還在變異中,而且冬天是感染高發季節,中國是人口眾多,地區之間的醫療設施很不平衡,的確不可能完全放棄防疫抗疫的手段,更加不可能像外國般,設定一天舉行集體除口罩進酒吧的狂歡「儀式」,這是不符合中國一直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然而,如何判定下次進一步更大幅度放寬的時間呢?

問題是在新措施下,仍然需要實施隔離的範圍,是否確實有需要,以及隔離天數是否合理,應該以科學標準來判定,3萬人參加的北京馬拉松於周日(6日)舉行,之後4天的新增感染總人數是357人,沒有因為大規模人群聚集而飈升;正在舉行的珠海航展,昨天開始數萬名普通觀眾入場觀看,之後新增感染人數是否飈升,都可以作為說明。而感染後出現症狀的天數究竟是3天或者更長,感染病毒數量不同Ct值的潛伏期時間長短等,則需要有權威機構用大數據來加以說明,並定時公布有關分析數據,才可以讓人們判斷,繼續維持新措施規定的隔離範圍與幅度是否合理。

國務院宣布的新措施,除了有關隔離範圍等規定外,還有幾項要求,對於判定何時能夠進一步放寬,有所根據。要求制定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劑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的覆蓋率,尤其重要,現時60歲以上接種加強劑的比率只有75%80歲以上的更低,這方面如果不能及時提高,進一步放寬難以實施。另一要求是,摸清住宅區的人員構成,需要幫助的人員分佈,作為一旦實施封控措施要提供協助的根據,現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是,封控後物資供應不足,特別是需要照顧的群體陷入無助困境,以及需要就醫的特殊群體不會因為封控而失救,這是實實在在的問題,都需要有更加精細的預案。

禁與放之間不能周而復始 創造條件闖關需要下決心

新措施除了降低抗疫對國民的影響,還多了一份人情的考慮,是受到歡迎的,但缺乏有效措施解決層層加碼和一刀切所帶來的弊端。雖然中央三令五申,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准阻斷交通、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等,並且表示對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這些要求並不新鮮,且看這次重申,是否會有以儆效尤的做法。

若然層層加碼等問題未能解決,不但打擊新措施的威信,也難寄望新措施能夠令經濟活動正常運作。進一步放寬防控措施是人心所歸,這一關無論如何都要闖過去,現在制定一些闖關的條件必須切實執行,否則,在禁與放之間周而復始沒完沒了,就不可能做到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監管足負資產少 樓跌未見骨牌效應

<轉載自202211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阮穎嫻 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近日樓價下跌,有報道指負資產個案急升9倍,施政報告公布前,既得利益者不斷游說減辣,今日來談談樓跌負資產。

樓市勁升6倍後 回跌13%17%

樓市下跌可參考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及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指數。CCL20218月高位191下跌至165,累計下跌14%,這是地產經紀反映的,較貼市。分區看,距上次高位,九龍跌幅最勁,達17%,港島及新界東跌16%,新界西13%。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售價指數,則是從20219月的398跌至362,下跌9%,這可能是因為數字有所滯後,以及樣本不同所造成。細單位跌幅較大,A類(實用面積小於40平方米)距上次高位跌10%B類(實用面積為4069.9平方米)跌9%C類(實用面積為7099.9平方米)跌7%DE類(實用面積為100平方米或以上)跌8%。總括來說,樓價回到20172018年。

樓是資產,跟其他投資產品一樣,有起跌周期,只是樓的周期較長,一個樓市周期10年以上,甚至有說是30年。由SARS開始,樓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售價指數,平均已升6倍,當年很多人失業,供不起樓,公務員因為收入穩定,若當年有買樓,再「一爆幾」,就成為大贏家,代表人物有環境局常秘謝小華,共持有18個物業及9個車位。升得較多的是新界細單位。A類細單位升幅接近7倍,B類為約6倍,C類約5倍,DE類約4倍。以地區劃分,CCL指數新界西升最多,新界東次之,然後是九龍及港島。所以說上一代港人賺晒,一般人買一層樓自住已經贏很多。在市場奔高走低期間,不斷有人出市入市,所以有人在高位入市並不出奇,大家成本價不同,因此有人負資產是很自然的。

樓與股的回報、成本與風險

香港人「買磚頭」至上,甚至有人說「不買樓有風險」。樓是資產,持有一間住宅的回報包括租金和賣出時的樓價升值。持有其他資產也有各自的回報,例如銀行的定期存款有利息,買股票可以賺取股息和股票的升值,買債券可以得到債息和把債券賣掉時的市值(或債券到期時的面值)。從資產定價的角度,買一樣資產着數與否,要比較各項資產的預期回報,包括預期回報高還是低、它的不確定性,和它與經濟周期的關係(一般投資者希望資產回報在經濟差時較高)等。

一項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股票和樓的平均回報最高,真實年利率有7%。在二次大戰之後,股票的回報平均比樓高,但股票的回報波動性比樓更大,而且傾向在經濟不好時交出差的回報。因此樓似乎是不錯的投資選擇。

3點補充。第一,很多人認為樓比股票優勝,因為樓可以自住,買了就不用交租。這個推論不正確,因為自住就會失去了租金回報的部分,只是本身出租收的錢變成自己使而已。這兩年買樓的人,有些賣樓業主立輸「一兩球」。以往高位租金佔樓價百分比跌到低過2%,樓價累計跌10%,租金賺埋還不夠價格跌的輸。

第二,樓每間獨一無二,因此買賣起來要睇樓要地產經紀要律師,交易成本相對股票高很多。

第三,絕少人一炮過付出樓價的所有,否則買樓是槓桿行為,要借錢慢慢還,借得愈多風險愈大。首期兩成借八成是5倍槓桿,首期一成借九成即10倍槓桿。

買樓槓桿大 很多人卻面不改容

換着是股票市場做這個倍數的槓桿,正常人一定不會做到那麼大銀碼,孖展被斬倉絕對會「輸到跳樓」。虛擬貨幣更加有100倍槓桿合約,小小波動立刻要補倉,或被斬倉,更不要說虛擬貨幣市場波動超級大。不過去到買樓,突然大家又很放心了,有人會耗盡積蓄到一滴不剩,一夠錢就買。

大家總是覺得買樓安全,因為上次跌一半已是四分之一世紀之前,直至樓價下跌,開始有人問,是不是負資產,銀行就會追差價(call loan)。這樣很好笑,因為你在買樓的時候應該已經知道這個風險,現在才來擔心,即是說買樓時沒有好好諗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不過,整個系統自從金融危機後,因為有人還不到按揭燒炭跳樓,銀行間好像有了默契,當資不抵債時不會直接call loan,而是待按揭不能償還後,才收做銀主盤。這樣對債主較方便,因為要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有還款能力,及持續去監察他的還款能力,成本非常高。因此,做法是不去監察,批核了就算,但一旦還不了款就call loan。因此,只要有份工,仍然有糧出,或有積蓄,不斷供,就未必需要擔心。可是,如果借貸機構銀根短缺,就可能向這些人埋手。

負資產暫時仍屬微不足道

香港是否會廣泛地發生這個情况?供樓的人一般以入息供樓,在大家仍然有工作、失業率仍低的情况下,供樓的都是中產或以上,他們工作較穩定,近來因移民潮多了空缺,到處搶人才,所以暫時不見得有大量失業的情况。傳媒說什麼「負資產急增9倍」,原來只是由55宗增加至533宗,基數低,所以倍數大。根據2021人口普查,全港約有44萬住戶未還完按揭貸款(未計非自住物業),533宗相比起這個數字微不足道。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最重要的是整個金融體系穩定,而不是個別負資產個案。1990年代沒有壓力測試,沒有限制負擔成數,炒家心雄,一變四四變十二,一個人供3間屋甚至7間屋,不斷借上借,樓市一爆,一旦call loan,就會火燒連環船,全部變銀主盤,輸光輸淨。而因為這件事,即使沒有妻離子散,也常常因為錢的問題,家嘈屋閉,不是一件好事。但成功撲水的人,捱過了現在就牙擦。

2010年開始有了一系列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按揭負擔成數、加息壓力測試,正常人不能供幾疊樓。較高風險的是按上按,找私人貸款二按三按,做「呼吸plan」的業主,這些借貸息口較高,在加息周期,他們將會百上加斤。

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有咁大貪,就要承受相應風險。投資是自負盈虧的,監管機構無責任托市——這會令大家有遐想,使投資者紛紛冒上自己不能承受的風險。今次不如SARS,樓市暫時溫和下降,幅度仍較小,不會一下大跌死人冧樓。樓可以變得較可負擔,可能是官員最想見到的。且看樓市及政策以後如何走。

參考資料:

Òscar Jordà, Katharina Knoll, Dmitry Kuvshinov, Moritz Schularick, Alan Taylor (2019) "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 1870-2015".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台預5億赴大阪世博 僅以企業名義

<轉載自20221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經濟部明年起編列20億元(新台幣,下同;約4.87億港元)預算,參與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不過近日傳出台只能用企業名義參加,台網民以「台日友好」嘲諷事件,朝野亦紛發聲譴責。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回應稱,因被大陸打壓,台灣國際處境非常困難。

蘇貞昌:陸打壓 台國際處境難

有立委2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爆料,指台僅能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的企業名義參加大阪世博會,館內不能出現任何「台灣」、「Formosa」等文字和圖樣。相傳16世紀葡萄牙水手以「Formosa」(福爾摩沙,美麗之意)稱呼台灣島,並在地圖上以此名標注台灣。

館內禁出現台灣字樣

藍綠陣營都有立委認為,如不能以台灣名義參加,乾脆不要去。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當天決定凍結首年預算1000萬元,並作成附帶決議,要求經濟部國貿局須爭取以台灣名稱參展。台經濟部長王美花稱,這是聯合國旗下的博覽會組織所包含的相關規範,「就像台灣參加奧運一樣的道理」,强調台灣不斷被世界看到,才是最重要的事。

大開眼界:國家信訪局

<轉載自2022113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信訪俗稱上訪,指民眾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提出政治表達、請願及申訴,是內地特有的制度。國家信訪局是負責處理信訪事宜的最高機關,而各部委及各級地方政府亦設信訪部門。多地政府為防訪民鬧事,曾採取各種手段堵截。

■新聞撮要

內地一對夫婦的超生孩子30多年前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被政府派人抱走,20226月向廣西壯族自治區信訪局反映,要求追究涉嫌拐賣兒童案。社交媒體7月流傳一份全州縣文件,稱是按當時的計生政策對超生的子女進行「社會調劑」,不涉拐賣,亦沒有社會調劑超生兒童的去向紀錄,因此該信訪不受理,引起網民熱議。

桂林市衛健委官員同日證實當時確實有相關政策。當局已立案調查事件,廣西自治區和桂林市均通報派出工作組到當地深入調查,切實維護信訪人合法權益,全州縣衛健局長和分管副局長則被停職。

■知識增益

學者倡廢除信訪制度

信訪是內地民眾合法向政府提出意見的渠道,時任信訪局長舒曉琴提出信訪制度可以維權與維穩,政府可回應民眾的訴求,亦可保障其訴求獲公平對待,也可助政府分析社情民意,及時改進及完善政策。

然而信訪未必有成效,很多信訪者未必可討回公道,甚至遭政府打壓。內地著名學者于建嶸2016年曾公開主張廢除信訪制度。他表示調查農民稅項負擔時,發現地方官員會用各種方式阻止農民到北京上訪抗議稅項負擔過重;中央政府則一邊安撫上訪農民,一邊為北京治安而默許地方官員非法截訪。于建嶸認為信訪體制龐雜混亂,而且人治色彩濃厚,亦有程序缺失,立案程序和機制時常不合規範,形成政治迫害和政治激進主義,建議徹底改革。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美及兩岸學者對話 談台海「新常態」 倘京認為華府「掏空一中」 或不再受和平統一限制

<轉載自2022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上周六(1029日)發布題為《抗拒一個在台灣海峽的「新常態」》報告,指出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8月初訪台後台海情况日益危險,華盛頓、北京、台北三方在各級別的直接及實質溝通渠道仍然有迫切需要,但目前各方分歧限縮了對話空間,也使得台海兩岸關係更難管控。有中國學者甚至警告,如果北京認為華盛頓在「掏空一中政策」,就有可能將與美國的外交關係降級,並不再受「和平統一」政策的限制。

報告:分歧縮溝通空間 使台海更難控

美國之音昨報道,報告記錄三方學者9月底舉行的一場「二軌」對話內容。「二軌」(Track II)指的是在政府官方對話之外的前官員與學者之間的交流。所有與會學者都認為,當前台海情勢已經愈來愈危險,大家都對目前情形感到擔憂。

陸學者:京被動全面競爭 加劇中美互不信任

報告提到,中國大陸學者表示,北京認為被拉進與華盛頓的全面競爭,進一步加劇兩國互不信任;學者警告,如果北京認為美國正在「掏空其一中承諾」,可能考慮降級與華盛頓的外交關係;因為華盛頓與台北的行動,最終將使北京感到已不需要受其和平統一政策的限制,因此可做出相應的反應,包括通過軍事行動來阻遏台灣尋求獨立。

普萊斯:相信若一方需要就會再通話

外界相信中美目前正醞釀月中的印尼G20峰會場邊元首會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前天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表示,兩人通話時間約70分鐘,對話富有成效、有用且專業,雙方談論一系列議題;此次對話讓兩人有機會展現,美中致力維繫溝通渠道暢通。

至於兩人會否在印尼峰會前再次通話,普萊斯說,若其中一方有需要,「我相信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