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一國兩制是港人最大公約數

<轉載自20197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香港亂局行到今時今日,主要賭注已變為是「駐港解放軍會否出動」。也許之前賭過會否撤修例、林鄭月娥下台否、政府改組否,但是自圍衝中聯辦,矛頭轉為直接對中國中央政府開始,解放軍會否出動已成為朋友交談的最主要預測事項。國防部記者會,這也是香港媒體最關心的話題。

一國兩制 當下治亂圭臬

筆者以為,是否需解放軍出手維護香港社會秩序,事實是與一國兩制行不行得下去掛鈎。也許,香港社會是否重回正軌,不是解放軍是否出動的問題,而是香港是否還要一國兩制的問題。如果大家都還珍惜一國兩制,有「say」的人都發聲,香港重回正軌不是難事。畢竟,一國兩制是全體港人包括有錢人、中產和草根,也不管是建制和泛民之利益所在。一國兩制是港人的最好安排,一國兩制是港人最大公約數,這是當下治亂的圭臬。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形容激進分子衝擊中聯辦,已觸碰一國兩制的原則底線,絕對不能容忍;至於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香港事務,他則表示《駐軍法》已有明確規定。軍方的表態,可以視其認為是否要出動解放軍維護香港的秩序,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事情。有朋友說,《基本法》和駐軍法已做出相關規定,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駐港部隊經特區政府請求,出動維護香港社會秩序,這本身也是香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出動解放軍,不等於不要一國兩制。也有朋友說,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况,到了香港特區不能由自身去解決問題,才能出動解放軍。一旦解放軍出動,等於宣示香港特區政府已無力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需中央出手並出動了中央的強力部門,在此還必然要慎重而又周全地考慮各種可能的流血變數。

事實上,即使當下駐港部隊還沒有出動,但已有不明的勢力在網上多次發起「衝擊軍營」的號召。他們邪惡的用心,就是不惜犧牲香港一小部分受蒙蔽的年輕人的性命,造成嚴重的流血事情,以摧毁特區政府,摧毁一國兩制,摧毁我們廣大善良的香港人的共同家園。

有爆發大規模流血的危機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示威者是和平理性地表達意見;而且在衝擊立法會等行動中,有不少泛民的議員朋友是勸解、阻攔的。但是,的的確確有黑手推動暴力升級。大家都看到,警方已在荃灣德士古道隆盛工廠大廈搗破一個武器及炸藥庫,檢獲一批TATP烈性炸藥、燃燒彈、刀及彈叉等武器,當場拘捕「港獨」組織「香港民族陣綫」成員盧溢燊,其後再拘捕「香港獨立聯盟」成員鄧梓聰,並在機場截獲欲逃往台灣的另一陳姓同案疑犯。事實表明,香港的的確確存在爆發大規模流血的危機。香港人口高度密集,而衝突事件現又往往發生在鐵路站內、車廂內,一旦有爆炸發生,不堪設想。

此外,根據國際間「顏色革命」的套路,必然要走到流血衝突這一步。已破獲的這個別的港獨組織武器庫可見,不惜製造流血事件已在他們計劃之中。不難設想,即使出動駐港部隊,這些人也不會收斂,相反可能更設法製造流血衝突。那麼,已出動了的解放軍怎麼辦?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當然不是了,筆者相信,只會複製當年英軍六七鎮暴的場景。有些港獨青年還以為美國可以保護,這真是太幼稚了。相信,到了最後關頭,解放軍會不惜一切。國防部發言人吳謙說為了不讓台灣「獨立」都可以不惜一切,解放軍怎可能丟掉香港?於是,一國兩制還剩下多少呢?

固然,香港還可以「二次回歸」,還可以「二次」一國兩制。但是,相信那時的一國兩制不走樣也要走樣,港人自治權利和空間必然會被大大壓縮。筆者相信,這也是泛民朋友和香港商家不願看到的。

事實上在這場反修例抗爭中,可以以是否「打爛香港」細作分析。筆者相信絕大多數示威者是希望香港更民主、更繁榮,而不是要「打爛香港」。但是有3種勢力,香港愈爛可能是獲利愈多的。第一,就是大陸逃到香港和美國等地的大經濟罪犯。他們可說是《逃犯條例》修訂「壽終正寢」的直接得益者。北京公安部前副部長公開表示過,這些人有名有姓的就有數百人,其捲走的國家資金龐大得驚人。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大陸通緝犯郭文貴和梁頌恆的對話視頻,郭文貴是赤裸裸地說要「資助」暴力行動。筆者相信,港人怎會要保護這些大陸通緝犯?可是,客觀上他們得逞了這一回。香港可不是他們的家,香港打得愈爛,他們認為對北京壓力愈大,他們笑得愈開心。

台獨勢力也是香港亂局的另一個直接得益者。善良的港人應這樣思考:誰是香港亂局的得益者,誰就是搞亂香港的另一個黑手。可以說,對於香港之亂,他們也好似沒有底線的。台獨勢力的盤算是,第一,香港之亂證明一國兩制不可行,他們反對一國兩制就有了事實根據。第二,香港是中國的不可替代的金融中心,香港愈爛,直接削弱中國大陸實力,減輕對台灣壓力;至於生活在這裏的700萬港人的福祉,並不在他們考慮之中。因此,台獨勢力也是一個亂香港而無底線的黑手。

危機關頭 美英商家應出來說話

第三,自然是美國及其追隨者英國。當下一切,都需放在中美兩個大國的博弈大背景下觀察。美國是將香港作為一張牌來打。美英對港事務干預太多了,不需在此一一枚舉,以致北京外交部都公開要求其收回「黑手」。只不過,美英恐怕還是有些底線,至少美英商人和美國中情局的想法不一定完全一致。2017年美國在港直接投資逾810億美元;香港是美國賺取最高貿易順差的單一經濟體系,2017年為345億美元;在港運作的美國公司逾1300家,其中有283個地區總部和443個地區辦公室,數目為全球各國或地區中最多。英國在港利益更加不用說了,港人都心知肚明。故此,筆者有個期望,也許幼稚,那就是美英商家到了這個危機關頭,也應出來說話了。一拍兩散,對大家都沒好處。

香港的一國兩制,得利最大的是商家,大財團也要出來說話了吧?還有在泛民裏有影響力的人士,也應知道底線在哪裏。不敢與暴力切割也要切割!一國兩制都沒有了,你還要那些選票幹什麼?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沒有真誠溝通 休言與民同行

<轉載自201972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7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2周年酒會上致辭說:「近月發生的事……我會汲取教訓,確保政府日後工作更貼近民心民情民意,積極回應社會大眾的所思所想所求。最基本的第一步,是政府的施政風格需要改變,要變得更開放、更包容,聽取民意的工作要革新。」隨後,她提出5點聽取民意的革新方法。

聽取民意 是特首和官員應做的事

特首提出的5點方法,從筆者的角度看,實在很難用「革新」來形容。聽取民意,本該是特首和官員應做的事。政府不聽民意,或逆民意而行,惡果就如今天修訂《逃犯條例》所看見的。所以,政府本該做的,根本沒有「革新」這回事。特首應該承認,過去兩年,她忽視了市民的意願,現在唯有痛改前非,誠心地聽取意見,否則講什麼「革新」都無補於事。

特首說:「我會安排更多時間,親自會見不同黨派、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士,讓我保持政治觸覺,掌握社會脈搏……」特首這樣說,可見她也知道,過去沒有太多時間與民眾會面。而市民看到的,是她一天連跑幾場出席大大小小的典禮,並作為主禮嘉賓講幾句客套話。說得俗套一點,這些場合只是「畀面」派對,並非接觸市民,也不會增加市民對政府政策的認識。特首出席這些典禮,簡直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幾屆特首皆害怕與市民公開接觸

不知怎的,回歸以來的幾任特首,似乎都不太願意,甚至害怕與市民面對面地交談,聽取意見。董建華上任特首後,最初一兩年曾「微服出巡」,直接與街坊接觸,市民也樂意向他表達意見。後來,香港經濟轉壞、失業率上升。有次董建華外出訪問,途中遇見一名與他年齡相若的男士,董建華意欲伸手打招呼,但這名男士不識趣地請特首「食檸檬」,不屑與他握手。當時董建華不知如何回應,尷尬地說「不要緊」。從此,董建華鮮有在沒有安排下與街坊接觸。

曾蔭權出任特首7年,市民對他的印象整體還算不錯。但曾蔭權可能做官太久了,也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總與民眾格格不入,給人的印象是看不起市民,更不要說聽取市民的意見。例如2008年,在完全沒有諮詢市民的情况下,政府增加高齡津貼的金額到每月1000元,卻要引入收入和資產審查。結果輿論激烈反彈,批評政府沒有體察民情,曾蔭權只好把方案收回。

梁振英出任特首的5年,與市民的關係可用「惡劣」來形容。梁振英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受市民歡迎,每次出席活動也會引起抗議,所以除非必要,不會公開與市民接觸。這樣遠離群眾的特首,在外國記者眼裏,簡直不可思議。有外國記者對筆者說:「只有在香港,因為行政長官不是由人民選出,才可以這樣毫無顧慮地拒絕走入群眾中聽意見。」

到了林鄭月娥,情况不見有改善。特首在競選時,曾強調與市民「同行」。但兩年過去,特首與市民有緊密的接觸嗎?市民看見的,是林鄭月娥更願與有權有勢的人「同行」。現在特首說「透過不同途徑主動接觸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聆聽他們的心聲」,又說「加強政府整體就不同政策或社會關心的議題,與不同人士溝通……」

約見大學生 犯了「低級」錯誤

酒會致辭後,特首坐言起行,立即透過大學邀約大學生閉門會面。目的是什麼?看來是聽取大學生對逃犯條例修訂的意見。筆者真不知道,特首是怎麼想的?在這風頭火勢的時候,邀約大學生閉門會面,學生不拒絕才奇怪呢!若然學生真的答允,見面後怎向其他同學交代?單是與大學生會面的形式,特首便犯下「低級」的錯誤。真不知在她周邊的官員,有否勸阻特首不要這樣做?如果沒有,特首在接觸年輕人之前,首先便得學習如何與她的親信溝通。

至於特首盼望就不同政策和社會關心的議題與不同人士溝通,幫助她掌握民情。這方面,筆者總算有點經驗,或可供特首參考。從董建華出任特首開始,他每年總有兩三次邀請一些學者與他見面,時間可長達兩小時,學者可隨不同議題發表他們的意見。董建華態度較隨和,聆聽意見後他總有簡短回應,可行的,就說政府會考慮;不可行的,也會解說政府的困難。

單向諮詢 不是真誠溝通

到曾蔭權年代,他仍舊與學者會面,每次時間約一小時。但最使參與者氣餒的是曾蔭權只作選擇性的回應,不合他心意的,有時連多謝一聲也不說。所以到了他任期的最後兩三年,出席的學者寥寥可數。沒有出席的,可能覺得與特首見面一點意思也沒有。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與學者見面的任務,交給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她也只限於聆聽學者對施政報告的意見,一般只聽不講,差不多完全沒有回應。林鄭月娥出任特首的兩年,任務同樣交給政務司長張建宗,情况依舊,與會的學者輪流發言幾分鐘,感覺猶如向空氣說話。

溝通是雙向的。有市民表達意見,政府官員作正面回應,這才算得上是溝通;聆聽意見而不作回應,這只可以是蒐集意見,極其量是知道對方的想法,完全沒有互動的效果。這樣的單向溝通,政府不但失去解釋自己立場的機會,更無法改變表達意見人士的想法。為什麼政府與市民的溝通常常是有名無實?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官員總有一種想法:不要給市民知道得太多,恐怕他們知道多了,就會挑戰政府的權威。所以,政府發出的文件,動不動就蓋上「保密」(confidential)兩字。這種「保密」的官僚作風,怎樣可以「加強行政立法溝通」?又怎樣「確保政府內部在制訂政策時審時度勢、反覆推敲……」?

勿用「暴徒」形容示威者

林鄭月娥要「革新」聽取民意的方法,問題並不在主動接觸年輕人,或加強與不同人士溝通;而是官員必須首先有開放的態度,誠摯地與市民分享自己的想法,並認真地聆聽市民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與民同行」

最後,筆者再次借用《明報》篇幅,懇請特首不要用「暴徒」來形容曾使用暴力的示威者,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使用暴力是否違法,自有法庭裁決。但「暴徒」一詞,指的是那些目無法紀、但求破壞、危害他人財物和性命的人。我們的年輕示威者是這樣嗎?形容他們為「暴徒」,只會進一步加深政府與年輕人的對立和仇恨。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政績乏善足陳 政治禍國殃民——評李鵬的生前死後 兼談中國政治出庸才

<轉載自201972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李鵬死了。我的評價是:死不足惜!因為論政績,他乏善足陳;論政治,他禍國殃民。

我當年長駐北京採訪,可以拿出真憑實據。先說政績乏善足陳,以李鵬晉身黨國高層後的幾件大事為例。他擔任副總理時分管教育,除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基本錯誤不能由他個人承擔之外,很多問題都跟他直接有關。例如教育界人士的待遇不增反減,生活和工作條件不斷惡化。清華大學調查發現,教職員的平均壽命縮短至65歲以下。著名作家冰心看了反映教師苦况的《神聖啟示錄》後致函李鵬,要求正視,但無改現實。

李鵬任總理時,三峽工程遭「下馬派」大力反對,他和副總理姚依林拋出「三峽工程5年內不會上馬」的緩兵之計,同時禁制「下馬派」發聲,暗裏卻進行百萬大移民,創造上馬條件。三峽工程建成後,最近傳聞移位,官方由否認改為承認「正常的彈性移位」。這些都是當年「下馬派」提出的憂慮,但李鵬好大喜功,充耳不聞。

「六四」鎮壓後,仍任總理的李鵬的經濟政策是「治理整頓」,把經濟綁死,增長率只有3%4%。朱鎔基接任總理後,改用「宏觀調控」,經濟才逐漸恢復生機。

李鵬後來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在此之前,兩名前委員長萬里和喬石曾嘗試把人大的橡皮圖章「變硬」。喬石(因為與江澤民爭權)還把立法權轉回人大系統,改變以前由黨起草再交人大舉手通過的規矩。但李鵬接管全國人大後,又把主導權回復舊制。

六四鎮壓罪魁禍首之一

以上說明李鵬的政績乏善足陳,再談他在政治上如何禍國殃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在「八九民運」和「六四」鎮壓的角色。他自稱只是執行鄧小平的政策,有評論認為他是鄧小平的棋子、幫兇。我說不對,應該說李鵬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當年胡耀邦逝世和學運之初,李鵬已抓準多個機會自利,趁趙紫陽不在北京之際,利用北京市委亂編的報告,逢迎鄧小平的強硬政策,製造「動亂」之名,還製造有「黑鬍子」(外國勢力)在背後的言論。其後,李鵬多次把已經緩和的形勢變得緊張,例如把(與學生的)對話變成訓話;又贊成並宣布戒嚴,促使已經停止絕食的民眾馬上再度絕食。這些都發生在暴力鎮壓之前,足以證明:鄧小平是「六四」屠城的主要罪責者,但李鵬也是製造、催化和惡化形勢的罪魁禍首。

官方高度評價李鵬 「為今我所用」

李鵬死了,官方對他仍保持高度評價,這是典型的「為今我所用」(不單「為我所用」)的政治需要。從官方角度看,「六四」不僅是中共的底線,更是它的死線。因為昔日中共倒行逆施(例如「大躍進」、「反右」、「文革」),導致人民間接死亡,但「六四」則是中共用槍炮射向人民,導致人民直接死亡,罪無可恕,罪責難逃,論罪當誅。所以,今天中共仍要捧着李鵬的屍體向外宣示,「六四」的定性不會改,藉以杜絕外界幻想。

所謂幻想者,皆因有人認為與「六四」有關的當年人,例如鄧小平、李鵬、陳希同、袁木等人都死了,今天的中共高層有可能改變「六四」定性。可是,反觀今天的中共,政治愈趨強硬、倒退,李鵬死了還得到金袍玉帶加身,就可以看出民間仍需努力,才能平反「六四」。

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一些中共黨官都見馬克思去了,中共公布其死訊時,很少提及「六四」;但在李鵬死去的公告中,卻有一段文字刻意重提「六四」,肯定李鵬的作用。這正好說明,今天的中共高層仍然要死抱「六四」的死線,不想出現磚頭鬆脫、牆傾楫摧的骨牌效應。

從李鵬的一生折射中共的政治,最易見的結論就是:庸人多厚祿,奸人更多福。這是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文化延伸至今的結果。只要下臣按照皇帝的御旨辦事,滿足皇帝的需要,就可以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所以,歷代都有宦官和太監之類的權臣、讒臣。在中共歷史上,康生、「四人幫」之流,比比皆是。李鵬雖不至像前者那麼罪大惡極,但都是這類罪人。

由李鵬經歷 看今日香港

再由李鵬在大陸官場的經歷輻射到今時今日的香港,同樣令人感到悲哀。今天在香港出現的情况,可以歸納為積習數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管治模式和意識,與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的碰撞。香港守不住,全中國將倒退30年至50年。今天香港的官員,從林鄭月娥到多名問責官員,在政治上已不再站在「兩制」一邊,而是向北京的權力來源負責。北京也正好利用港府官員對中國大陸政治的無知,以及上行下效的慣性,大力推行北京的左傾政策。

但必須指出的是,港官在「上有好者,下有甚焉」的驅使之下,已經變得六神無主,甚至出現「放鬼」而不能「收鬼」的情况。也就是說,他們已不能完成上級的任務,反而為中央添煩添亂。這樣的形勢如果繼續任之由之,只會令亂局更亂。

說得嚴重一點,假如有人趁勢製造危機,從中漁利,更是必須嚴防和嚴懲的。這無疑是趁火打劫。眼前香港的情况,跟1989年「六四」前的政治形勢趨同,最終只會令親者痛,仇者快。

更有甚者,北京不應把香港眼前的局勢視為「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搞亂香港」的結果。1989年李鵬就是利用這種假象,順着鄧小平的強蠻思維和政策,挑起和激化矛盾,才促使形勢一發不可收拾。撫今思昔,真的要努力避免,不能重蹈覆轍了。

最後一提,我不是因為李鵬在「六四」後指摘我「顛覆政權」(這是我被公開點名和追究的「罪狀」之一),才對他有上述評價。我只是想,今天的人不要再跌入中國政治的陷阱,所以必須指出李鵬的罪,以及中國政治的頑疾。僅此而已。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展現軍改後管理及作戰體制變化


<轉載自20197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防白皮書第四章「改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中,全面介紹軍改後,解放軍從領導管理和作戰指揮體制的情,包括將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4總部調整為軍委機關15個職能部門;大幅壓減陸軍現役員額,保持空軍現役員額穩定,適度增加海軍、火箭軍現役員額,裁軍30萬,使現役兵員額減至200萬。

白皮書稱,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原則,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和戰略指揮、戰略管理功能,軍改打破了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成立陸軍領導機構、戰略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構建起「中央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將7大軍區劃分為5個戰區,構建起「中央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

18集團軍整合重組為13 30萬人

與此同時,陸軍原18個集團軍整合重組為13個集團軍,在全軍主要作戰部隊實行「軍-旅-營」體制,要求建設一支新型陸軍。同時大力發展海軍、空軍和火箭軍。

白皮書還說,戰支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包括戰場環境保障、信息通訊保障、信息安全防護、新技術試驗等保障力量。

武警不列入解放軍序列

此外,武警部隊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不列入解放軍序列。公安邊防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公安警衛部隊退出現役,國家海洋局轄下海警隊伍轉隸武警,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移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撤收武警部隊海關執勤兵力。調整後,武警部隊包括內衛部隊、機動部隊、海警部隊等,將加強執勤、處突、反恐、海上維權和行政執法、搶險救援等能力建設。

國防白皮書:永不稱霸誓捍統一 3處提台獨 稱軍隊不惜代價挫敗圖謀

<轉載自2019725 明報 加東版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第10部國防白皮書,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發表的首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防禦性國防政策,稱堅持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是新時代國防的鮮明特徵。同時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於台獨等分裂國家行為,中國軍隊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國家統一。

白皮書全文約2.7萬字,共分國際安全形勢、新時代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履行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改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合理適度的國防開支、積極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個章節。

新華社引述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曹延中說,白皮書「全面貫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強軍思想和習近平軍事戰略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高度的綜合性和突出的創新性。」

指行防禦性國防 鞏固中共領導

白皮書稱,中國始終不渝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並為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戰略支撐,為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提供戰略支撐,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提供戰略支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其中首次把「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作為新時代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徵;首次指出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國防的世界意義;首次通過國防開支的國際比較闡明中國國防費與保障需求的差距等。

領土主權是白皮書墨重點之一,其中至少3處提到台獨,指摘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強化敵意對抗,挾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愈走愈遠。大陸艦機「繞島巡航」,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正警告。

白皮書又稱,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終必然統一。「如果有人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予以挫敗,捍衛國家統一。」昨日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也稱,搞台獨就是死路一條。

中國自1998年首次發布國防白皮書,2000年首次在國防政策部分專門論述台灣問題,強調製造分裂就意味不要兩岸和平。2010年首次闡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相較於2015年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稱,「近年來兩岸關係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昨日發布的白皮書措辭更嚴厲。

批美調整戰略 奉行單邊主義

白皮書還指出,境外藏獨、東突等分裂勢力活動頻繁,也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又稱南海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會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提出維護核、太空、網絡空間等重大安全領域利益。

白皮書還批評美國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奉行單邊主義政策,挑起和加劇大國競爭,大幅增加軍費投入,加快提升核、太空、網絡、導彈防禦等領域能力,損害全球戰略穩定。在「積極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章節,又闡述了中國和俄羅斯、美國、周邊國家、歐洲國家等軍事關係,其中中俄關係高居首位;而美國強化亞太軍事同盟,加大軍事部署和干預力度,給亞太安全增添復雜因素。








中國政府2019724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發表的首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圖為國新辦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內容。


韓國瑜初選雖勝 憂慮卻多

<轉載自2019725 國是港事 撰文: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韓國瑜在國民黨的初選以44的選票勝出,代表國民黨出戰2020年台灣大選,韓國瑜的高人氣,韓粉的凝聚,讓韓得以一枝獨秀,但政評者分析這將是韓國瑜的天花板,韓國瑜今後民調只有下降,不可能再衝高,這有幾點理由:

1)他選總統正當性的問題,他當選高雄市長3個多月即宣布選總統,背棄對高雄市民做好做滿的承諾,高雄已發起了罷免韓國瑜的聯盟,現階段已有超過10萬人連署,超過了3萬人連署就可立案的門檻,因為罷免案必須執政一年後才可提出,因之年底將是罷韓,擁韓的攻防戰,對韓進攻總統大位,難免有所消耗。

2)現適逢雨季,高雄的颱風暴雨造成了嚴重淹水的情況,市民對韓治水的功效有所懷疑,加之他又忙於啟動大選工程,難免有疏於市政之處,若未能經得起考驗,必嚴重影響其威信。

3)當韓國瑜競選總統時,呼籲北漂的青年回高雄投票,但韓執政半年,經濟未有改善,北漂的青年頗感失望也沒有返回高雄發展的意願,「高雄發大財」淪為口號,高雄的經濟並未提升,大型酒店、餐廳均關門,房地產被拱抬了一陣現又回落,現高雄有許多空屋賣不出去,令高雄人着急。

4)韓國瑜口號式的競選,年輕人不滿,連國中畢業生都嘲諷韓國瑜草包,韓國瑜失去了中間選民及年輕選民的選票。

蔡韓對決還有懸念

但是韓國瑜擅長用口號的號召喚起民粹的激情,這是今後大選時他善用的方式來激勵韓粉的繼續支持。

這次的大選,似藍綠對決,韓國瑜對蔡英文,兩位政黨選出的候選人,但今後是否是他們的對決還有許多懸念,因為堅持選到底的王金平,以及現在國外活動動向不明的郭台銘均未表態是否堅決參選,王金平有1成左右的基本盤,他的票源將可影響藍營大選。至於郭台銘雖敗猶榮,他才活動3個月就可拿到27的選民支持,在此基礎上,加之郭粉的熱情未減退,郭台銘口口聲聲為中華民國,他是否參選有極大的變數,他稱是國民黨忠貞黨員不退黨,如又堅持參選,國民黨將有兩組參選人。

或許國民黨會開除郭台銘,讓郭台銘有了選舉的正當性,郭台銘擁有中間選民,企業界及年輕選票,他和小英的選民頗有重疊,因之他參選會吸走小英的選票。

現無黨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否投入選戰是大家的關注,他也有26%左右的支持者,這股白色力量不容忽視,尤其是外界關注的他是否會和小英配,綠白合作,目前看來不太可能,也有稱是否和郭台銘合作,有了郭柯配之說,但誰為正必有爭議,態勢仍未明朗,現柯文哲左批蔡,右批韓,甚至口出重話,讓選民不要忽略他的存在,民調也稍提升,他表示89月就會提出參選與否的決定。

柯文哲現批綠,但他的母親出來說,柯應對民進黨感恩,因當年民進黨支持柯選台北市長,條件乃是柯支持小英連任,因之柯現時的重炮乃是要進入選舉的策略。

至於民進黨小英,初選時,蔡英文和賴清德兩人砍殺刀刀見血,但小英用其行政優勢強力過關而勝出,初選是有不公之處,但賴隨即表示全力支持蔡英文,塑造民進黨的團結,也展現了民進黨定於一尊之後,黨內團結一致對外。

現小英仍未提副手人選,或於稍後全代會提出,黨內強烈建議蔡賴配,但需磨合,賴似乎有意見,也有謂可能蔡蘇配,蔡和行政院長蘇貞昌配,蘇擔任行政院長之後,頗為落力,亦有稱可能蔡鄭配,和台灣評價第一名的縣市長鄭文燦配。因鄭的治理、執行力獲得了頗高的支持。

小英冀吸淺藍選民

近亞洲台商總會在桃園召開,鄭文燦本隨小英出訪,特趕回參加亞總的開閉幕儀式,並致辭表示將在桃園建設3,000畝的世界台商工業園區,下月世界台商總會也在桃園召開,鄭文燦必全程參與。民進黨已努力地經營海外台商的票源,現有近90家台商,在中美貿易戰興起時,回台投資,總金額達4,400億台幣。

蔡英文近日赴美訪問受到美國的高規格接待,提升了蔡英文的聲望,蔡英文也改變了選戰策略,高呼是台灣派、中華民國派,希望能吸納得淺藍選民。

現民進黨喊出對國民黨雙殺,就是殺掉韓國瑜高雄市長職務,殺掉韓國瑜的總統夢,殺掉立法院改選國民黨的優勢,徹底封殺國民黨,今否成功眾人觀望。

其實國民黨原本可雙贏的策略,應是穩住高雄市長的寶座,他這4年做出政績,郭台銘也喊話說他若當總統會只當一屆,下屆讓韓國瑜出來競選,本來韓國瑜駐守高雄,以他的高人氣為國民黨的總統大選候選人助選,國民黨必雙贏。

但國民黨也被韓粉綁架,不敢得罪韓粉,不敢對韓國瑜曉以大義而勸退,現國民黨的大選充滿了不定數,國民黨因不公的初選,讓黨內候選人不滿,韓國瑜初選出綫之時,即是國民黨分裂之日!

國防白皮書駁威脅論 反分裂鬥爭成為焦點

<轉載自2019725 明報 社評>

國務院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新時代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中國堅持永不稱霸、永不謀求勢力範圍。今次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首度發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花了不少篇幅闡述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的戰略方向,一大目標相信是提高戰略意圖透明度,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威脅論」疑慮。白皮書沒有觸及香港,國防部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表示關注香港形勢發展。我們相信,事情可以亦應該由特區政府自行處理,解放軍毋須介入。

捍衛主權永不稱霸 北京闡述戰略意圖

白皮書談及近年軍改進展,闡述改革後兵種基本情况和指揮體制變化,反映中央認為現階段軍改已大致完成,是時候綜合總結。中國國防政策和軍費,一直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白皮書亦針對這兩個議題,單獨成章分別交代,盼以具體數據和說清楚戰略意圖,回應外界疑慮,試圖破除「中國威脅論」。

軍費方面,白皮書羅列了大量數字,兼顧縱比橫比,藉以強調過去數年國防開支增長適度合理﹕2012年至2017年,國防經費年均增長9.42%,與國家財政支出年均10.43%增長步伐相適應;期內國防費佔GDP總值平均比重為1.3%,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最低,國防費佔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約為5.3%,跟英國相若,比美俄印度少一大截,至於人均國防費更僅及美俄英法等國5%至25%。每年北京「兩會」交代軍費開支,均惹來西方議論,部分言論有斷章取義或炒作之嫌。提高透明度是最佳抗衡方法,北京當局可以朝這方面更加努力。

國防政策方面,白皮書詳述新時代中國奉行的「防禦性國防政策」,交代戰略意圖。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並首度表明新時代中國國防,「鮮明特徵」是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至於「世界意義」則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回顧歷史,戰略意圖誤判,往往是大國墮入修昔底德陷阱主因,比起軍費透明,戰略意圖透明更重要。西方對中國崛起有猜忌,看待白皮書,可能更關心有關保護海外利益的段落,是否意味中國兵力投射能力顯著提升,又或「國防開支與保障國家發展需要仍有較大差距」,是否意味軍費持續增長,云云,然而白皮書闡述的戰略意圖,某程度也是中方公開承諾,就算未能即時增強互信,一定比不說為佳。

當前香港社會動盪,駐港解放軍動向受到關注。白皮書談的是國家大政策,內容沒有談及香港,乃是意料之內,不過國防部發言人出席記者會,也有回應近期香港局勢以及「港獨」勢力是否抬頭的提問。發言人表示密切關注香港形勢發展,重申衝擊中聯辦觸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會後記者追問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他表示關於這一具體問題,《駐軍法》第3章第14條有明確規定。

港局勢毋須駐軍介入 「黑手論」港陷中美漩渦

根據《駐軍法》相關條文,特區政府根據《基本法》,必要時可向中央請求香港駐軍協助維持社會治安和救災。今次是近期中央部門首次具體談及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然而際此敏感時刻,必須避免捕風捉影過分解讀。國防部發言人的說法,相信只是重申「依法辦事」這一大原則,是否要求駐軍協助,主動權在特區政府手中。本月特區政府兩次澄清,否認特首要求解放軍出動。我們認為,為了一國兩制,當前香港局勢應由香港自行收拾,解放軍毋須介入。

白皮書談到國土安全威脅,重點談論台獨,另外亦有提及境外「藏獨」、「東突厥斯坦」等分裂勢力活動頻繁。觀乎白皮書內容,港獨問題遠遠未到威脅國土安全層次,然而白皮書對台獨的強硬表述,值得留意。白皮書強調「反分裂鬥爭形勢更加嚴峻」,批評台灣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推動台獨,北京有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重申中共19大報告的「六個任何」,「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若有人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將不惜代價捍衛國家統一。

中美角力激烈,華府不斷操作「台灣牌」,為台獨張目,白皮書反映中方不會坐視,堅決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早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談到香港局勢,亦有批評香港有極少數人「挾洋自重亂中取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說絕不容忍任何外部勢力插手香港事務,「奉勸(美國)收回在香港伸出的黑手」。「黑手」是很嚴重指控,突顯北京認為有足夠材料顯示,香港已成為美國向中方索要利益的一張牌。「挾洋自重」、「黑手」等強硬措辭,令人擔心香港會全面成為中美對抗博弈之地,香港繁榮穩定將蒙上不確定因素。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THE STATE COUNCIL has published a white paper titled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stressing that resolutely safeguarding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will b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The white paper talks about the progress of China's military reform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ain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e command system. This show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lieves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stage of military reform is complete, and it is time to sum up the progress. China's defence policies and spending have long been one of the ques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white paper dedicates separate chapters to these topics, trying to cite concrete data and explain clearly its strategic intent so as to addres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concern and try to shatt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s for military expenses, the white paper includes a large amount of data with both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s to stress that the rise in military spending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been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Between 2012 and 2017, military spending rose by 9.42% yearly,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10.43% increase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During the period, military spending accounted for 1.3% of China's GDP on average, the lowest percentage among th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Military spending accounted for around 5.3%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percentage of the UK and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S, Russia and India. As for military spending per capita, China's figure is only 5% to 25% of that of the US, Russia, the UK or France. Every year when the "two sessions" in Beijing disclose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it invariably attracts discussion in the West. Some of the commentators seem to take matters out of context or blow things out of proportion.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is the best countermeasure.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can work harder in this direction.

As for defence policies, the white paper details China's "defensive national defence policy" in the new era and explains China's strategic intent. The white paper stresses that resolutely safeguarding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will b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t also declar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is "never seeking hegemony, expansion or spheres of influence", while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is "to be in the service of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Looking back at history, misjudgment of the other side's strategic intent has often been the primary reason why great powers fell into the Thucydides's Trap. So transparency in the strategic inten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ransparency in military spending. The West has misgivings about China's rise. When reading the white paper, it might pay more attention to paragraphs dedic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interests. It is also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 words "there is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China's defence expenditure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mean that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will continue to rise. But the strategic intent stated in the white paper is, to a certain extent, China's promise made publicly. Even if it cannot increase mutual trust instantly, it is definitely better than saying nothing at all.

Hong Kong society is in turmoil,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ong Kong Garrison's future move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The white paper is about the country's grand strategies and, as expected, does not talk about Hong Kong. However, the spokesperson of the defence ministry did talk about the recent situation in Hong Kong and whether the forces advocating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are on the rise in a press conference.

國防白皮書駁威脅論 反分裂鬥爭成為焦點

國務院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新時代中國國防「根本目標」。

白皮書談及近年軍改進展,闡述改革後兵種基本情况和指揮體制變化,反映中央認為現階段軍改已大致完成,是時候綜合總結。中國國防政策和軍費,一直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白皮書亦針對這兩個議題,單獨成章分別交代,盼以具體數據和說清楚戰略意圖,回應外界疑慮,試圖破除「中國威脅論」。

軍費方面,白皮書羅列了大量數字,兼顧縱比橫比,藉以強調過去數年國防開支增長適度合理:2012年至2017年,國防經費年均增長9.42%,與國家財政支出年均10.43%增長步伐相適應;期內國防費佔GDP總值平均比重為1.3%,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最低,國防費佔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約為5.3%,跟英國相若,比美俄印度少一大截,至於人均國防費更僅及美俄英法等國5%至25%。每年北京「兩會」交代軍費開支,均惹來西方議論,部分言論有斷章取義或炒作之嫌。提高透明度是最佳抗衡方法,北京當局可以朝這方面更加努力。

國防政策方面,白皮書詳述新時代中國奉行的「防禦性國防政策」,交代戰略意圖。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並首度表明新時代中國國防,「鮮明特徵」是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至於「世界意義」則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回顧歷史,戰略意圖誤判,往往是大國墮入修昔底德陷阱主因,比起軍費透明,戰略意圖透明更重要。西方對中國崛起有猜忌,看待白皮書,可能更關心有關保護海外利益的段落,又或「國防開支與保障國家發展需要仍有較大差距」,是否意味軍費持續增長,云云,然而白皮書闡述的戰略意圖,某程度也是中方公開承諾,就算未能即時增強互信,一定比不說為佳。

當前香港社會動盪,駐港解放軍動向受到關注。白皮書談的是國家大政策,內容沒有談及香港,乃是意料之內,不過國防部發言人出席記者會,也有回應近期香港局勢以及「港獨」勢力是否抬頭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