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從「換柱」亂象看國民黨的氣數

<轉載自201510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離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只剩下一百日之際,國民黨內部的「換柱」氣流終於釀成大風暴。黨內以朱立倫主席為首的主流派,已正式啓動「換柱」計劃,昨天國民黨中常會一致通過盡速召開臨時全代會,討論「換柱」議題。然而,目前仍然是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洪秀柱及其以統派、深藍為主體的「挺柱」勢力則誓言抵抗到底。
如今國民黨內分裂成「換柱」與「挺柱」兩大陣營,此一混亂局面不僅折射出國民黨無論在總統大選還是立法院的選情提前告急,更揭示了快速走向衰落的國民黨的氣數已逼近盡頭的危險境地。
在歷經去年1129日的「九合一」選舉結果的歷史性挫敗後,國民黨在黨內「大咖」紛紛躲避下,根據黨內初選機制,通過了被視為「B咖」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出征2016年的總統大選,為今日「換柱」混戰局面埋下伏筆。719日的國民黨全代會上,從總統、副總統到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再到國民黨主席、副主席群星拱照下,洪秀柱被正式確定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
然而,此後近四個月,一方面是洪秀柱的選情一路都沒有起色,支持度一直停留在15%前後,被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遠遠拋在後頭;另一方面,也因此引發此起彼伏、雜音不斷的「換柱」聲浪。
進入10月,國民黨內「換柱」聲浪愈滾愈大,國民黨內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憂慮如此下去,不僅國民黨在總統大選會以慘敗收場,更重要的是在無法期望「母雞帶小雞」的情勢下,立委選情日益惡化,不僅在議席上會失去目前的大多數地位,甚至可能淪落到只能保住三分之一席次的窘境。
「傾統」論述 背離主流民意
洪秀柱苦撐下來的大選困境,結果意外地引發國民黨另類的「地動山搖」。究其原因,不僅僅是洪秀柱個人的能力問題,也並非只是缺乏尤其是台灣中南部的人脈人氣,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清晰的「傾統」國家論述,與當下台灣主流社會所期待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所致。
去年台灣社會爆發了二十多年來罕見的「太陽花學運」,該學運表面上對馬英九政府推動的「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在立法院的審議及通過程序的異議,然其深層的背景卻是對「中國崛起」下兩岸經濟走向一體化後,北京透過經濟力量影響台灣政治,使台灣的自主性及包括自由與民主在內的價值受到侵蝕的憂慮。
重點是,正當台灣主流民意對現行的兩岸政策方向呈現否定態度之際,洪秀柱卻逆流而上,甚至在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上更進一步,提出連國民黨都不敢碰的「一中同表」,及連馬英九總統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而謹慎表述的「兩岸和平協議」。如此背離主流民意的兩岸關係思維,到了103日洪秀柱拋出闡釋憲法「終極統一」的震撼彈後,一舉加深了國民黨高層的危機感,加快了啓動「換柱」的緊急部署。
「換柱」與否 國民黨皆元氣大傷
如今國民黨中央已正式啓動「換柱」機制,在下旬召開的臨時全代會之前,將會上演「換柱」與「挺柱」兩幫人馬的激烈角力戰。然而,無論「換柱」是否順利,可以肯定的是,結果如何都將使國民黨的元氣大傷。
居於弱勢的「挺柱」陣營,因國民黨中央的「換柱」意志已明朗化,其作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正當性已被大幅度削弱,即使負隅頑抗,只會加深國民黨的分裂危機。
另一方面,倘朱立倫的國民黨中央最終力壓「挺柱」派,成功「換柱」,並由「願意承擔」的朱立倫出征,如此目不暇給的「臨陣換角」過程所暴露出國民黨內的混亂局面,已加深台灣社會對國民黨的負面印象。不僅黨內會出現追究朱立倫「毀壞制度」、「背棄承諾」及「治黨不力」責任的聲音,原本「柱下朱上」可能帶來選情向好的期待,恐怕因「換柱」混戰的後坐力造成對國民黨的傷害而被大幅抵消。
簡言之,即使國民黨「換柱」成功,恐怕也難以扭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上的優勢局面,對立委選情的助益也相當有限。一旦總統大選失敗,朱立倫將無可避免地在明年116日投票日當晚辭去黨主席的職務。必須指出的是,經過此次「地動山搖」,國民黨內的混亂局面及分裂危機,不僅會延續到大選之日,更會延續到大選之後。
國民黨欲藉「換柱」來阻止日落西山的衰落頹勢,恐怕不宜樂觀。

國民黨敗局難挽 台海勢添暗湧

<轉載自2015108 經濟日報 社評>
在台灣,國民黨啟動程序撤換洪秀柱,謀由黨主席朱立倫出戰總統大選,此僅為免立委選戰受牽連,民進黨蔡英文當選總統幾成定局,兩岸經貿關係雖難劇變,惟台海政局勢添暗湧。
朱立倫出戰大選 非為總統寶座
國民黨昨決定陣前易帥,將召開臨時代表大會,預料最快下周六正式撤換洪秀柱的參選人資格,改由朱立倫出戰。今次重大變動發出的信息,就是國民黨大選挫敗幾成定局。
此因現時距離明年116日的大選投票日,僅剩約3個月時間,在極短促的時間內,朱立倫除要擺平換將所造成的黨內嚴重撕裂,整個選舉工程更要推倒重來,要憑此贏得總統寶座,根本是不可能任務。
國民黨的盤算,應是為了避免同期舉行的立委選舉大面積崩盤。因馬英九施政不彰,加上黨內亂局空前,要贏取台島民眾支持,守住立法院過半數席位幾不可能;但最起碼亦借助朱立倫的較高人氣,盡量拉抬立委選情,死守四分之一的關鍵少數,力保修憲否決權,避免民進黨全面控制行政立法機器,以至修憲啟動權,令國民黨步向泡沫化。
正因如此,國民黨陣前易帥揭示,台灣的總統選戰結果大局已定,宣示國民黨將與總統寶座緣盡,民進黨蔡英文當選幾成定局,台灣將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
蔡英文難急獨 聯美日牽制大陸
蔡英文篤定勝選,外界雖憂曾是李登輝《兩國論》主要推手的她,或會將台灣帶向台獨。惟蔡英文經歷2012年總統大選落敗,深知高調主張台獨難贏關鍵的中間選民支持,故在今次選戰中,她不斷強調會維持現狀,相信就算她上任後,台獨色彩動作亦未必明顯。
故蔡英文一旦上場,兩岸經貿關係雖難再以較快速度前進,惟既有的兩岸經貿政策料將穩定延續,而一些新的兩岸經貿合作項目,尤其是對台灣明顯有利的,蔡英文亦很可能照樣袋袋平安。
兩岸的最大變數,實是政治關係。此因蔡英文以至其背後團隊,在美國有深厚人脈;且蔡英文的家族在台灣日治時期起家,與日本政商界淵源深厚。此或預視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勢滲入更濃厚的美、日色彩,更樂於成美、日牽制中國大陸的棋子,如透過美國對台軍售,以至加入由美、日牽頭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藉各種政經以至軍事動作,令兩岸政治關係增添暗湧。

國民黨的宮闈內鬥固受外界關注,惟選後的台海政局勢面臨大變,北京將如何處理這個頭痛問題,才是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真正關鍵。

藍綠不再 只剩統獨

<轉載自201510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撰文:孫嘉業>

國民黨「換柱」大局已定,下一步就是國民黨的分裂,只要沒有如當年陳水扁「兩顆子彈」的突發事變,明年1月的總統大選,已經變成蔡英文一人的獨角戲。民進黨執政已早成定局,北京定有預案準備,但國民黨的崩潰戲碼卻一日三變,令北京猝不及防。

洪「終極統一」違主流民意

洪秀柱被撤換,不僅標誌著國民黨的分裂,也標誌藍營的解體。雖然過去國民黨分裂出新黨、親民黨,但大樹主幹仍在,今次分裂,則是從樹幹中心開裂,朱、洪分立,南部本土派可能另樹一幟,因此,國民黨很可能不止一分為二,而會一分為三。今後台灣可能再無分藍、綠,僅剩統獨之爭。

國民黨今次「換柱」的深層次原因不是洪民調低企,因為即使換上朱立倫,國民黨也不見得好多少,而是洪秀柱的兩岸政策宣示,如一中同表,如終極統一等,都已超出了國民黨的底線,即所謂違背台灣「主流民意」。經過太陽花學運和六都選舉,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成績單」,竟變成了「傾共」「賣台」的「原罪」。這一點看在北京眼中,尤為刻骨銘心。

近年台灣各種民調均顯示,雖贊成維持現狀的仍佔多數,但支持獨立與支持統一的比例差距愈拉愈大,而所謂現狀,就是台灣事實獨立,只欠國號,若不考慮大陸武力威脅,可以說支持獨立已成台灣主流民意。而藍營龍頭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被指「獨台」也不為過,當民進黨也願意戴上中華民國這一「頭盔」後藍綠的統獨意識可謂無分軒輊,這點北京不會看不到。

北京將高調紀念光復台灣

民進黨上台後,中共對台政策不可能一成不變,但如何「地動山搖」還有待觀察。從今次中央派政治局委員兼統戰部長孫春蘭來港出席的授勳活動名稱,除「抗戰勝利」外,還特地加上「台灣光復」,可謂別有深意。有消息稱,本月25日,北京也將高調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台灣光復節」原本是國府為紀念駐台日軍受降日所定的節日,但近年「光復節」在台灣已被人淡忘,且看北京如何接力「光復」。

國民黨失格救選舉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轉載自2015108 明報 社評>
明年1月台灣大選之後,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勝選,台灣再度出現政黨輪替的局面,在島內島外幾乎沒有什麼懸念。然而,在距離投票尚有約100日之際,國民黨突然要撤換原來代表競逐總統大位的洪秀柱,由黨主席朱立倫頂上。這次陣前易將,對國民黨選情帶來多大提振作用,尚待觀察;不過,事態反映國民黨進退失據,以舉黨之力迫退一名「小女子」,失格之處,或許要付出代價。另外,今次事態會否促使國民黨進一步分裂,改變台灣的政治板塊和生態,特別值得注意。
洪秀柱歪打正着 國民黨大佬現形
過去7年,國民黨主政台灣,民衆支持急速流失,這在去年底七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顯露出來。民進黨氣勢如虹,對於明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內重量級人馬對參選都推來推去,洪秀柱表態參選,聲言「拋磚引玉」,迫使黨內頭面人物現身。只是,洪秀柱走完整個黨內初選程序,符合參選資格,所謂黨內大佬仍然神隱,無論洪秀柱有意栽花抑或無心插柳,總之今年719日,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同意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這些法定程序,都是在朱立倫主持下完成。昨日的國民黨中常會啟動「換柱」操作,通過召開臨時全國黨代會,預期月內會完成更換總統提名人,改由朱立倫出選總統。
當日包括朱立倫在內的國民黨重量級人馬,在勝選機會甚微面前,從個人令譽考量,不肯為黨的利益作出承擔;洪秀柱歪打正着成為總統提名人,競選工程進行了近3個月之後,現在突然要將她迫退。對此,不僅洪秀柱表明堅持參選到底,島內不少人對國民黨罔顧程序公義,「欺壓」洪秀柱,都不以為然。國民黨今次做法,被認為偏離了同理心,而且黨內一大堆「大男人」與洪秀柱這位「小女子」的對比,放在台灣社會的民風、民情審視,或許有更多人認同洪秀柱。國民黨在此事上,失去了作為堂堂大黨、百年老店的應有格調,民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出爾反爾的反彈,會否在投票時表露出來,值得注意。
洪秀柱的民調支持度,與蔡英文比較差距懸殊,與親民黨的宋楚瑜比較,也只是叮噹馬頭,有「難兄難妹」之嘆。即使洪與宋加起來的支持度,與蔡英文仍有大段距離。據熟悉選情人士研判,國民黨今次甘冒駡名之險,製造「柱下倫上」局面,志不在總統大位,只是看到連帶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受到洪秀柱民望低迷的影響;若不改變,恐有慘敗之虞。今次陣前易將,目的為挽救立委選情。另外,據透露迫使國民黨中央撤換洪秀柱的壓力,主要來自地方。
宋楚瑜屢敗屢戰,今次同樣在毫無勝選機會下再參選總統,分析認為他志不在當選,只是希望藉着母雞帶小雞,推高親民黨的立委選情,期望爭取多一些議席,以免親民黨進一步蒸發。國民黨立委選情告急,這是島內政治生態氣候使然,洪秀柱自顧不暇,遑論藉光環為同黨立委參選人加持。國民黨換朱立倫上陣,尋求打破立委選舉困局,或許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只是違諾在先,迫退於後,加上國民黨隱然有分崩離析之勢,這張「主席牌」的效用,只能說等着瞧。
本土派發難逼宮 埋選後分裂危機
國民黨歷經演變,爭權奪利已經掩蓋理想使命,特別是國民黨本土派早萌異心。今次「換柱」事件,中南部最積極,地方領袖甚至宣稱要組織「台灣國民黨聯盟」,迫使國民黨及早撤換洪秀柱,否則會有進一步行動,云云。由此看來,為了洪秀柱的問題,國民黨埋下了大分裂的種子。現在已經啟動「換柱」,國民黨分裂危機暫時可免爆發,不過一般認為國民黨進一步裂解,或許會在選舉之後。
目前情勢,只要民進黨不再犯大錯,不再有類如陳水扁治下的貪污腐敗,則起碼未來8年,國民黨將難有翻身之日。隨着時日愈推移,國民黨若不調整,與島內民情更脫節,往後看不到在政治上有更大發展機會。政客只看現實利益,若國民黨未能滿足利益渴求,則「台灣國民黨」會否由虛擬而成為實體,就成為愈趨迫切的懸念。這是關乎台灣政治板塊重組,為兩岸現狀帶來改變的潛在因素。洪秀柱的統一言論,國民黨視為「換柱」理據之一,現在她宣稱誓不退選,折射出來島內對兩岸定位的爭議,反映今次選舉牽動兩岸現狀的一面。其實,「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國民黨」的消長,也從「換柱」事件折射出來。
現在國民黨的亂局,最高興的肯定是民進黨。國民黨分崩離析、各自盤算,對照民進黨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優劣立見,勝負只待完成程序而已。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再度執政,在美國、日本加強圍堵中國的亞太形勢下,台灣與大陸將出現什麼狀態的互動,備受關注。這是國民黨掉失台灣政權之後,北京要面對和處理的新局面。

On KMT's frantic efforts to salvage its presidential campaign
TO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outsiders alike, the outcome of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January, is a foregone conclusion. It will conclude with the victory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leader Tsai Ing-wen, and she will usher in the rule of a new political party. However, just around 100 days before the polling day, the Kuomintang (KMT) leadership has suddenly decided to remove Hung Hsiu-chu, the party'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from the race and nominate Chu Li-luan, the incumbent KMT chairman, instead. While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this change will improve the KMT's chances, the incident shows that the KMT leadership has been caught off guard by what is happening. Furthermore, by trying to kick out a female candidate with all their might, which is such an indecent thing to do, the KMT leadership might have a price to pay. It is also worth our attention whether the incident will further divide the party and change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of Taiwan.
The past seven years have seen the rapid loss of the ruling KMT's popularity. This has been shown by last year's "7-in-1" district elections, in which the DPP scored an overwhelming victory over the KMT. The DPP's irresistible momentum rendered the big guns of KMT unwilling to join the presidential race. It was then Hung announced her candidacy, saying that she wanted to stimulate competition and compel other KMT heavyweights to make an appearance. Hung went through the entire nomination process. She took part in the primary and won the nomination, while the big guns continued to stay out of the public eye. Hung might not have predicted that things would turn out this way. The KMT National Congress, nevertheless, confirmed on 19 July that Hung was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f the KMT. The entirety of such legal procedures was completed with Chu in charge of the party. Yesterday, however, the KMT Central Standing Committee initiated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Hung from the race. A motion to hold an extempore party congress was adopted,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everything will be confirmed by the end of this month, the result being Chu's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Several months back, it was KMT heavyweights like Chu who refused to act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ir party. They cared only about their own reputations, refusing to rise to the challenge when the chance of winning was too low. With a bit of luck, Hung was nominated as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it has been almost three months since her campaign began. Now the KMT leadership wants her out of the way. While Hung has declared that she would not withdraw from the race, many Taiwanese people have expressed disapproval of the KMT's disregard for procedural justice, as well as its "bullying" of Hung. To their eyes, the KMT leadership has displayed a lack of empathy. The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the KMT heavyweights, who are a band of male politicians, and Hung, a female candidate, might arouse sympathy for Hung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the public opinion at the moment. What the KMT leadership has done is the antithesis of the prestige expected from KMT, a major, century-old party. It is worth our attention whether the Taiwanese people's sympathy towards Hung and their displeasure at the KMT's U-turn will affect the election result.
No one is happier than DPP members when the KMT is in disarray. The division of the KMT and the selfishness of its members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DPP's solidarity. The difference in quality between being so wide, the election result is almost certain - it just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the procedures. The DPP has a pro-independence party stance.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stepping up efforts to contain China, it is worth our attention w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will happen when the DPP is in government again. After the KMT is voted out,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will have to deal with a new situation.
國民黨失格救選舉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明年1月台灣大選之後,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勝選,台灣再度出現政黨輪替的局面,在島內島外幾乎沒有什麼懸念。然而,在距離投票尚有約100日之際,國民黨突然要撤換原來代表競逐總統大位的洪秀柱,由黨主席朱立倫頂上。這次陣前易將,對國民黨選情帶來多大提振作用,尚待觀察;不過,事態反映國民黨進退失據,以舉黨之力迫退一名「小女子」,失格之處,或許要付出代價。另外,今次事態會否促使國民黨進一步分裂,改變台灣的政治板塊和生態,特別值得注意。
過去7年,國民黨主政台灣,民衆支持急速流失,這在去年底七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顯露出來。民進黨氣勢如虹,對於明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內重量級人馬對參選都推來推去,洪秀柱表態參選,聲言「拋磚引玉」,迫使黨內頭面人物現身。只是,洪秀柱走完整個黨內初選程序,符合參選資格,所謂黨內大佬仍然神隱,無論洪秀柱有意栽花抑或無心插柳,總之今年719日,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同意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這些法定程序,都是在朱立倫主持下完成。昨日的國民黨中常會啟動「換柱」操作,通過召開臨時全國黨代會,預期月內會完成更換總統提名人,改由朱立倫出選總統。
當日包括朱立倫在內的國民黨重量級人馬,在勝選機會甚微面前,從個人令譽考量,不肯為黨的利益作出承擔;洪秀柱歪打正着成為總統提名人,競選工程進行了近3個月之後,現在突然要將她迫退。對此,不僅洪秀柱表明堅持參選到底,島內不少人對國民黨罔顧程序公義,「欺壓」洪秀柱,都不以為然。國民黨今次做法,被認為偏離了同理心,而且黨內一大堆「大男人」與洪秀柱這位「小女子」的對比,放在台灣社會的民風、民情審視,或許有更多人認同洪秀柱。國民黨在此事上,失去了作為堂堂大黨、百年老店的應有格調,民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出爾反爾的反彈,會否在投票時表露出來,值得注意。

現在國民黨的亂局,最高興的肯定是民進黨。國民黨分崩離析、各自盤算,對照民進黨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優劣立見,勝負只待完成程序而已。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再度執政,在美國、日本加強圍堵中國的形勢下,台灣與大陸將出現什麼狀態的互動,備受關注。這是國民黨掉失台灣政權之後,北京要面對和處理的新局面。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台獨、現狀、與台灣關係法

<轉載自201510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台南市長賴清德,2015930日在議會公開宣稱「我主張台灣獨立」,而且一連說了3次「我主張台灣獨立」,也說明這個理念已深植在他心中。
再對照蔡英文說過,她兩岸政策的重點是「維持現狀」,並說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來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的穩定發展,將是民進黨執政後的重要目標。
「維持現狀」「台灣獨立」沒大區別
表面上看起來,蔡的「維持現狀」論,好像是與賴的「台灣獨立」論,是有所區隔的。其實,蔡的「維持現狀」是指中華民國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共存了過去的66年,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相處;至於賴的「台灣獨立」論,根據103日他自己說法,則是指台灣早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根據憲法,它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
不過,賴清德是比較坦白,明確承認「我主張台灣獨立,我當然主張台灣獨立」。201466日賴清德曾在上海復旦大學座談,當時他有回應說,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獨立」固然是民進黨主張,但民進黨仍然尊重台灣人民決定。這暗示賴只是主張「台灣獨立」,要實踐仍須繫於台灣人民的同意。但無論如何,他那深固在心的「台獨理念」,就是認定現今的台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早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如再引述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的觀點,更能了解蔡的「維持現狀」論,與賴的「台灣獨立」論,其實根本是沒有太大的區別。鄭說:民進黨的立場一直相當清楚,賴清德也是陳述他一貫論述,即「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是黨內一致的共識,賴市長也沒有例外」。
源於美國對台定位
再清楚一點說,賴的「台灣獨立」論,或蔡的「維持現狀」論,應都是源自於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當初立法時對台灣的定位。譬如說,該法第2條就說:美國總統已終止美國和台灣統治當局間的政府關係,但在197911日前美國承認其為中華民國;以及第4條有規範說:美國法律將繼續對台灣適用,就像197911日之前,美國法律對台灣適用的情形一樣。當美國法律中提及外國、外國政府或類似實體、或與之有關之時,這些字樣應包括台灣在內,而且這些法律應對台灣適用。所以,美國對台灣的定位,197911日之前它承認其為中華民國,但之後,在美國法律中提及外國、外國政府或類似實體、或與之有關之時,應包括台灣在內。
從此之後,美國官方雖曾多次重申,它是根據與北京簽訂的3項法案,所宣示的「一個中國政策」,不過由於再三強調台灣關係法的應用,這樣的重申有沒有把台灣包含在「一個中國」的範疇裏,的確引發爭議,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裏,一直沒有看到由美國白宮或國務院明確澄清過。
所以,201563日,蔡英文在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以「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Taiwa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rafting a Model of New Asian Value)為題發表演說。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羅曼(Walter Lohman)聽完蔡英文的演講後曾強調,這場演說重點是「維持現狀」,也許大家認知上有些微落差,但大家可以普遍性明白「維持現狀」的定義是什麼。他認為,「維持現狀」已涵蓋一切且更為重要,而「九二共識」或其他說辭就並非重點。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陸客創新高 趁百貨周年慶瘋買

<轉載自201510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相較於陸客赴香港旅遊偏冷,赴台旅遊則持續發燒。移民署統計,去年十一長假赴台陸客約8萬人,今年可望達9萬人,再創新高。陸客在台消費也持續增加,尤其是最近適逢百貨業者周年慶,觀光客消費平均達當地人4倍,陸客更是主力。

據旺報報道,移民署統計,今年十一黃金周連假來台觀光的陸客,在頭一天的本月1日自由行入人數就有16171人,較去年多出約2000人。陸客團客8587人,較去年多800餘人。

「自由行旅客多於陸客團將是未來陸客赴台旅的新趨勢。」旅遊業者李昆玉說,自由行增加的消費點從各級旅館到餐廳,甚至從高鐵台鐵到捷運和公車;尤其是在下鄉後,只要是台灣人會去的點,自由行旅客也「有樣學樣」,因為不少陸客愈來愈喜歡「體會旅遊」,就是「台灣人怎麼玩,我們就怎麼玩」。

正逢台灣百貨業10月的周年慶,各大百貨公司都出現消費者搶買熱潮,陸客也跟瘋狂,搶買化妝品和3C產品等,動輒上萬元台幣掏出來,平均消費額比當地人還高。

陸客以外,港客今年遊台也比往年更熱門。交通部觀光局香港辦事處主任巫宗霖表示,今年18月,赴台觀光的港客都成長,光是8月就有16萬多人次赴台,較去年同期成長8.74%,到8月底止,港澳人士已經有接近100萬人次赴台(999,492),較去年同期成長6.3%,預期今年港澳來客會創歷史新高。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馬英九:兩岸談統一 未是時候

<轉載自201510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表示,兩岸要談統一的問題,「時機並沒有成熟」,因此應該「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

馬英九解釋說,台灣與大陸隔海分治66年,雙方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不一樣。過去30年,大陸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變,使得雙方差距確實在減少,但是一些核心的問題雙方還是有些距離,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討論這些還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現在談也是白談

馬英九還補充說,讓兩岸有更多交流,減少雙方差距、拉近雙方距離,到那時候,如果雙方有意願談,就比較有可能解決,否則現在談也是白談,不會有結果。

兩岸關係7年來有很大改善

馬英九在專訪中指出,兩岸關係這7年來,相對於之前充滿了對立、衝突與緊張,確實有很大的改善,但這並不是說兩岸間沒有問題,而是碰到問題時,第一,都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第二,雙方能找到互信的基礎來處理問題。

當被問到大陸方面希望與台灣方面商談政治問題時,馬英九回答說,這要看看哪一類政治問題,並反問,台灣現在也正在與大陸協商兩岸互設機構的問題,這算不算政治問題?

他說,其實,現在(兩岸)討論的一些問題就有(觸及)政治問題,並表示,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了,那還要怎麼往前走呢?

在專訪中,記者還提到外界批評台灣過度依賴大陸的經濟發展。對此,馬英九認為,最近這段時間台灣遭到的經濟困境,不完全是因為與大陸的經貿關係,而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現象,世界各國出口減少,經濟發展遲緩,大陸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台灣GDP的成長有70%仰賴出口,因此受的影響也比較大。

馬英九還辯護說,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成長最快的階段是在他上任前8年,當時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佔總出口的比例,從24%增加到40%,他上任之後,反而把比例降至39%,沒有再成長。

台灣跟大陸的關係很重要

馬英九也強調說,無論怎麼發展,跟大陸的關係還是很重要,因為基於歷史、文化及種族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因為大陸和台灣有某些不同看法,就不和他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