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研究生輟學覓職 天大惡行?

<轉載自201171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新香港人 撰文:葉宇堃>

每隔一陣子,在報章上總會讀到這樣的新聞:大學資助委員會公布近年資助的研究院學位數目,以及畢業生人數及其出路,然後有議員或學者指出研究生的輟學(drop-out)比例偏高,於是建議政府加強對研究生的支持,確保他們可以順利畢業,並加強就業配套,免得浪費學額虛耗社會資源。

認清方向 勝「磨爛蓆」

讀畢總不禁莞爾,似乎政府撥款支持研究,是為了讓研究生畢業,拿取學位然後以搵工為最終目的,而研究生中途輟學卻是天大的惡行。

但令筆者疑惑的是,究竟讓研究生順利畢業能帶給社會的益處有幾多?碩士博士文憑對工作又有甚麼關係?如果研究生自覺不適合念研究院,讓他們早日輟學投身社會,是否一個更合乎效益的方法?為甚麼硬要讓他們「磨爛蓆」地做研究寫論文,以換得一紙文憑?以輟學比例去理解研究院的成就,實是古怪。

數年前筆者在美國進入研究院,第一天新同學全坐在講堂裏,教授叫我們認着坐在左右的新朋友,因為跟據歷史數據,兩年後,這批新臉孔裏,超過一半將會因着種種理由而離開。教授們甚至跟我們計數,指出若為他朝高薪而進研究院,是個千錯萬錯的決定:博士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和日後增幅之差距,絕對彌補不了幾年在研究院少賺的錢。建議我們如果只為了人工,不如早早打工去。

倘為高薪 不如早投職場

事實上,在一般的大學,要取得博士學位其實不難。以筆者的觀察,畢業與否,跟智慧高低關係不大,如果肯待上一段長時間,研究生總能畢業。問題是機會成本超高:閣下是否願意犧牲而已。

平均而言,修畢博士學位,要花上五六七年時間,每周工作超過五、六十小時,然而酬勞僅能餬口,重要的,更是研究經驗對求職未必有幫助,心理壓力更來自同年紀在社會工作年年升職加薪的朋友。若非本身對研究充滿熱誠,認為做研究帶來的喜悅,遠超所失的機會成本,念研究院絕不划算。

跟筆者同年進研究院的朋友,很多早已認清方向,投身職場,他們離開時,我們總會為他們高興。教授的開場白要新生們早日認清方向,無謂「磨爛蓆」換一紙文憑,虛耗青春,浪費學系資源。輟學比例高低,跟研究院的成就,實在毫無關係。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地產「毒癮」深 推十年建屋計劃

<轉載自201177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房策透視 撰文 :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自王光亞主任比較港澳兩地的房屋問題後,政府高層「忽然居屋」。現在政府面對嚴重的劏房及僭建問題,這涉及市民的利益與安全。

有人說政府過度依賴由土地及其供應鏈而來的收入,就像吸毒一樣,要改變並不容易。這條供應鏈涉及代理、法律、銷售、物業發展與管理、建築及測量的業務,任何改變都會牽一髮動全身,而且填海、賣地這模式既簡單又能有效地為庫房帶來收入。

適量重建 居屋可暫止痛

當澳門正在由賭業轉化為休閒與旅遊的城市時,香港仍然是依賴房地產這老本。人們在戒除「毒癮」,畢竟賭博不是太正面及長久的業務,但香港則毒癮愈來愈深。向來警察打擊大毒梟時一定遇到頑強的反抗。香港直接依賴房地產發財的人數以十萬計,連他們的家人一定超過百萬。要戒毒,非有高超的技巧不可。

居屋本身不是房地產市場的毒藥,只是在數量上不宜令較樓價貴的私人房地產市場受到很大的衝擊。居屋好比止痛藥,當私人物業市場過於火熱時,可以令一些沒有能力買私樓的市民有一個較好的居住環境,社會上也和諧點。當然數量過多一定會衝擊私人市場,情況如食了過多的止痛藥,一天吃8粒可以止痛,但一天30粒便會傷害身體。

被指毀樓市元兇 邏輯錯誤

回歸後的香港年報1997,在房屋一章內的描述為「政府的目標是要幫助所有家庭,使他們能夠有合適和負擔得來的住屋,並鼓勵市民自置居所」,「創造合適的環境,使私營機構可以在滿足房屋需求方面,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也監察私人物業市場的情況,於有需要時採取措施遏止物業炒賣活動」及「推行資助房屋計劃,協助指定入息範圍內的市民自置居所」。此政策在2002年起了重大變化,香港年報2002內有「政府的資助房屋政策,應以幫助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為重點。」

政府在回歸後的房屋政策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加上愈來愈依賴土地收入,因此才取消一系列資助自置居所計劃,包括居屋、夾屋、出售公屋、自置居所、首次置業等計劃。與此同時,政府又曾停止賣地,及後長時間以勾地代替定期賣地,再加上內地的投資熱錢及金融海嘯後,更多市民把資金投放在更穩固的房地產,令想置業的年輕人望門興歎。

若只因為以往曾經推出的數量不妥,現在卻把居屋背上摧毀樓市的罪名顯然是邏輯錯誤,事實上當使用適當時,居屋的果效才可以彰顯。居屋未必是幫助現時一些想置業,但沒有能力的人的最好方法,但在回歸後政府在政績及民望都一無是處時,居屋肯定是令人憧憬的方法。

參考十年建屋計劃 速上馬

有魄力的話,政府應以當年應對石硤尾大火及前港港督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為參考,推行新十年建屋計劃,一次過解決這個一方面是國際金融中心,而另一方面卻劏房僭建滿布的城市房屋問題。

有人問地從何來?香港的面積比澳門及新加坡都大,但他們的房屋面積卻比我們的大。面前是要有一個更宏觀的收入及土地運用模式。否則又是荒廢了的十年,又是在補地價,庫房損失了多少收入等微觀問題上浪費時間。房屋不只是居住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制定政策時仍然只考慮NPVNet Present Value,淨現值)與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內部回報率)是本末倒置。

機場及其他九大基建由宣布到落成只用了九年,美國的甘迺迪總統也只用了約九年便把人類送上月球,為甚麼建居屋這些「小型」工程要用上七年時間?期望中央政府在委任特首及重要官員時,要考量一下其演繹如何解決房地產及政府收入單一化的能力,否則只會蹉跎多另一個五年。市民不希望再看見在魄力及遠境上都力不從心的內閣。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中國漁政船重返釣魚島 與日外相訪華同日 學者﹕展示中方態度

<轉載自201174 明報 中國版>

中國漁政船昨日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行,但遭日方警告,漁政船在航行4小時後離開。這是日本311大地震後近4個月內,首次有中國漁政船在釣島附近出現。有中國學者認為,漁政船這次接近釣島的日期巧逢日本外相松本剛明訪華,此舉是展示中方的態度,也顯示中國對釣島海域的巡邏將恢復「常態化」。

「中國管轄海域 依法執行公務」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那霸總部昨日清晨540分左右,在釣島西北約31公里的「毗連區」內,發現中國「漁政201」船隻正在航行。日方隨即透過無線電警告漁政船不要進入日本領海,但漁政船答覆稱「這裏是中國的管轄海域,正在依法執行公務」。「漁政201」於上午1040分駛離該海域。而另一方面,沖繩縣石垣市八重山漁業協會約10艘漁船昨日上午前往釣島海域潛水捕魚,以顯示日本主權。

311大地震後 漁政船首巡釣島

去年9月在釣島附近海域發生撞船事件後,中日就釣魚島的主權爭議升級,兩國船隻頻頻在附近海域對峙,僅在今年3月,雙方船艦就在釣島海域對峙4次,最近一次是中國漁政船「漁政202」於311日上午在此航行,但遭到日方巡邏船攔截。而在311大地震後,中方暫停了在該海域巡邏,昨日是近4個月內首次有中國漁政船在該海域巡邏。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學者、中華日本學會理事周永生對本報表示,這次漁政船巡邏顯示,中國將恢復釣島海域巡視「常態化」,而且時機掌握剛好。他說,前一陣子日本爆發地震和核災難,巡視釣魚島會造成不良後果。目前日本已經基本度過地震和核危機,昨日恰逢松本剛明訪華,兩國必然會談東海問題,同日中國派出漁政船巡視釣魚島海域,也表明了中國的基本態度。

「表明大陸保護包括台灣漁船」

周永生認為,中方昨日的漁政船的巡視,也是中方對數天前台灣保釣船在釣魚島附近受日方警告的一種「變相呼應」,「表明大陸保護包括台灣漁船在內的、在這片中國海域活動的一切中國船隻。」台灣一艘保釣船629日駛到釣魚島以西約33公里,被日本海上保安廳3艘巡邏艇阻截。雙方對峙3小時後,保釣船駛返台灣。

日本外相松本剛明昨日開始2日的訪華行程,這也是3月上任以來首次訪華,將與中國外長楊潔篪會談。兩人將會討論東海油氣田開發等問題。外界認為,松本剛明此行將肩負起進一步修補日中關係的重任。

自費學生﹕讀完無加人工


<轉載自201174 明報 港聞版>

一般自資碩士課程全期學費約8萬至10萬元,但畢業生薪酬未必因學歷提升而獲益。2005年學士畢業的蔡小姐指出,當年她入職一間跨國企業,月薪只有1.3萬元,她一心以為攻讀碩士後可升職加薪及晉身管理層,故不惜用三分之一收入交學費,在2006年花10萬半攻讀管理學碩士,結果畢業後公司無因她學歷提升而加薪升職,令她大失所望。

「教授依書直說 和自修沒分別」

蔡小姐說,攻讀碩士期間,同班共有約50名同學,「但許多教授都只是依書直說,和自修沒有分別,而且臨考試前會大派貼士」。她又指出,結果完成課程後仍無法藉此升職加薪,認為白白浪費她2年時間和10萬元學費。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指出,目前自資碩士課程種類繁多而且質素參差,僱主通常會按大學和課程聲譽、求職者的學歷背景等,決定是否承認求職者碩士學歷。她提醒有意進修的市民,事前宜了解課程的認受性才作決定。

教授質疑收入非助教學

<轉載自201174 明報 港聞版>

八大自資課程不斷膨脹,有大學教授質疑為「不務正業」。有大學教授批評,部門會要求教授以低價接兼職,但課程所得的新增資源,因不受教資會規管,未必直接用於學生,如可裝修辦公室或添置不必要的器材等,而非用於教學,浪費學生繳交的學費。

有大學教授透露,現時教席由教資會資助聘請,教授政府資助課程的時薪相當約5000多元。但若學系自行以外判兼職形式,聘請教授負責其他自資課程,時薪會減至逾1000多元,直言「同類課程較內地大學時薪達2000多元人民幣還要低」,因此不少教授不願當「廉價勞工」,甚至索性北上教學挖金。

低薪外聘導師

該教授指出,教導自資課程令工作量增加不少,無法專心從事研究和日常教學工作,「若部門沒有合適教授執教,主管便會以同樣時薪千元向外聘請導師,影響教學質素」。另有教授稱,目前自資課程的收入由部門支配,年收入動輒數百萬元計,擔心部門會胡亂揮霍,如購買只有個別教授才懂得使用的器材,令該器材成為教授「私產」,或不必要的更換辦公室設備,消耗資源。

八大自資碩士學費破10萬 收入2年激增25%

<轉載自201174 明報 港聞版>

近年八大院校的自負盈虧修課式碩士和博士課程極速膨脹,學費加價更遠超通脹。本報翻查八大年報,發現各大學的自資課程收入,短短2年間激增25%,由2008年的28.92億元,急增至去年35.8億元,同期學生每年學費由8.3萬元增至突破10萬大關。教協會長馮偉華指自資課程帳目極不透明,盈餘毋須向政府交代,形成八大巨額「私人荷包」。

八大回應,指有嚴謹制度確保自資課程的帳目分明,不會以公帑補貼自資課程。教資會表示,已向八大發出《程序便覽》,確保八大沒有以公帑補貼自資活動,而質保局亦會監管自資碩士及博士課程。

八大:沒用公帑補貼

教資會去年曾發現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指出,已率先炮轟這類高階學歷課程的帳目問題。教資會數字顯示,03年八大共有130個課程,至去年課程急增4倍,有多達510個,入學人數亦由03年只有9700人,增加至去年1.76萬人,增幅多達八成。報告認為,自資課程涉及公帑補貼的問題比社區學院更嚴重,批評八大公私營課程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

不過,教資會並無監管碩士課程學費水平,令課程不斷加價。綜合八大年報資料,不計算社區學院收入,八大自資課程總收入由2008年的28.92億元,增至去年35.8億元,2年間收入增加7億元,增幅高達25%。以每年3.5萬學生推算,每名學生每年繳交的學費由088.3萬元,急增至10.23萬元。

城大進帳最多達8

除直接加學費外,教院教育碩士課程,在今年9月起,由去年要求學生完成30個學分,削減至24個學分,全期學費則維持在8萬元,變相加學費20%

另外,八大中以城大自資碩士課程學費收入最多,未扣除成本,該校去年獲8.11億元進帳,比該校的政府資助課程學費收入多57%,佔該校整體收入約兩成。

不過,由於八大毋須向外公布自資課程的成本分析,因此外界無法知道大學實得利潤。有大學教授向本報指出,以某一自資碩士課程舉例,該課程全期學費12萬元,若取錄40名學生,扣除行政成本和教師薪酬後差不多可自負盈虧,餘下純利約1.6萬元,佔收入為0.3%

但課程的邊際利潤隨收生增加,假設課程取錄逾70人,課程純利將增至逾93.9萬元,因此吸引大學增辦自資碩士課程及不斷收生。

教協促增透明度

教協會長馮偉華指出,大學有需要開辦自資碩士課程回應社會需求,但批評八大學費沒有顧及學生負擔,反而不斷製造需求助長學歷膨脹。
他同時質疑,大學傾向先使用公帑,之後才動用「私人荷包」的資源,難以確保自資課程完全沒有公帑補貼,要求八大增加自資課程財政透明度。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台海探戈 蔡英文總統戰關鍵

<轉載自201172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陳淞山 台灣前考試院保訓會委員>

舉辦多年的兩岸海峽論壇雖然深耕台灣基層,逐漸展現「以鄉村包圍城市、以地方包圍中央」的對台社會動員力量,但卻政治成果有限、經濟效益不彰,充其量只滿足了台灣各界地方基層民眾赴大陸旅遊觀光、政治大拜拜的宣傳效果,並未體現兩岸交流合作的真正價值與作用,反而招致外界「交流之名、統戰之實」的收買台灣基層民心的政治質疑。

多年來,國民黨的基層經營傳統模式,就是以各種旅遊、進香團方式招待各選區民眾來加以綁樁,而海峽論壇只是換個方式以論壇之名對台灣基層民眾進行國外觀光的政治統戰,兩者情形類似,根本難以達到政治認同的效果。

倘統一 「和平紅利」化烏有

或許,從中國當局的角度來看,這是經濟崛起的中國充滿自信的國力展現,藉此交流模式宣揚國威,可以激發台灣基層民眾的民族認同,長久發展之後,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與統一目標的達成。

盡管如此,耗費人力、物力與心力的中國當局,恐怕會得不到其政治預期效果,這些台灣基層的民心向背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們相當清楚,這些「優惠措施」是兩岸無法統一所意外獲得的「和平紅利」,惟有兩岸繼續維持分裂分治的政治狀態,台灣基層民眾才有被政治統戰的價值與需要,兩岸倘若走上統一的發展結果,則這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就一夕間化為烏有!

也正因如此,微妙的兩岸政治關係千絲萬縷般的糾葛,台灣朝野政局的變化也受此波及牽動,國民黨再度執政後雖然接受「九二共識」(見下文)、「一中各表」而開啓兩岸兩會協商大門,簽訂了ECFA等十多項協議,可是卻不敢在中國當局的政治壓力下開啓兩岸政治談判的窗戶,因為他們也清楚了解,一旦踏入此政治紅綫,恐怕就會激發台灣多數民眾害怕統一的反彈情緒,不僅其執政政權難以維繫,恐怕也會背上親中「賣國賊」的政治罪名。

三不主張 馬總統連任保證

同樣地,對於民進黨的政治領導菁英而言,他們更清楚倘若接受「九二共識」,則「一個中國」政治框架便沒有迴旋空間,民進黨就沒有政治存在的價值與作用,根本就難與國民黨相抗衡競爭。因此,民進黨必須在否認有「九二共識」的事實上,希望繼續維持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縱使民進黨再度執政,也會延續前朝政府的政策,不會中止兩岸的交流與合作。

可是,就中國的角度而言,九二共識是兩岸兩會協商的基礎,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則兩岸協商與交流合作便可能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民進黨必須承受兩岸可能中止交流、推翻ECFA等各項協議的政治風險與代價。這也就是馬英九總統一再強調,無論台灣或中國大陸,任何反轉當前兩岸關係的作為,都必須付出極高代價。

馬總統深知,民進黨與共產黨在九二共識的政治歧見下,根本沒有政治解套的空間,而這道政治裂痕的「中綫」就是國民黨的政治價值,是台灣多數民眾可能較能接受的「政治最大公約數」,其「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治主張就是他連任總統的保證書。

政治談判僵局 民進黨須解套

民進黨否認有九二共識,國民黨不願兩岸進入政治談判,而共產黨希望兩岸盡速進展到開啓政治談判階段,這是目前現階段兩岸之間最大的政治僵局中所在,是政治三角關係的戰略平衡,也是台灣民心所聚焦的兩岸政治罩門,究竟會由誰來發動打破此政治僵局與平衡關係?

明年大選前民進黨若沒有解套的政治主張或策略,有可能會贏得大選嗎?民進黨縱使不因兩岸政治罩門的困局而贏得大選,執政後可能端出解套方案嗎?

相當嫻熟兩岸政治問題的蔡英文主席,這是妳選前難以迴避的政治難題,也是妳倘若當選後必須積極面對的政治問題。台灣民眾並不滿意馬政府過度傾中的兩岸政策,但也無法接受民進黨沒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困境,蔡英文主席如何走出僵局迎接新挑戰,大家都在看!

---------------------------------
知識庫︰何謂「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為兩岸在1992年在香港談論「一個中國」問題所形成的「共識」。它只是口頭協商,沒明確地寫成文件,故兩岸的理解與解釋也不同,存在許多爭論。

大陸認為,九二共識的精神是海峽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兩岸都堅持反對台獨,堅持互信,就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台灣則認為,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交流、對話、擱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