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港抗疫未考慮經濟 恐失地區優勢

<轉載自2022210 經濟日報 評論版 撰文:李兆波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中大(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講師>

不少人時常比較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經濟數據,兩地處理疫情上又有甚麼差異呢?

截至昨日(9日),新加坡有超過84%人口接種了兩劑疫苗,香港只有73%;感染人數方面,新加坡約418,640宗,有877人死亡,香港則有17,808宗,215人死亡。由個案數字來看,香港的表現暫時較佳,但如果再看一看經濟數字,便可知道方向的不同。

GDP增長方面,新加坡在2020年及2021年分別為-5.4%7.2%,香港則分別為-6.5%6.4%;至於失業率方面,新加坡在2020年及2021年分別為3%2.6%,香港則分別為5.8%及約4%,似乎新加坡在經濟數字上佔優。

星補助得宜 疫下經濟勝港

新加坡在經濟上的數字較亮麗,多少與其經濟支援有關。在其「COVID-19 Recovery Grant」下,任何因為疫情而失去工作、要放3個月以上無薪假、連續3個月薪金少了50%的人士,便可以領取每月最多500700坡元(約2,9004,000港元),為期3個月;另一項補助是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低收入家庭,如有家庭成員染疫或需要隔離,每個家庭最多可以獲發1,000坡元(約5,800港元)。

至於補助企業,新加坡的「Jobs Support Scheme」(JSS)在2020年已把企業分成數類,補助的百分比不同,受疫情影響較深的如旅遊業,最高得60%,而這個百分比也並非不變,會隨疫情改善而減少至10%,補助的時間則由20202月到202112月;相反,香港的「保就業」計劃為期半年,由20206月至11月,是不論行業「一刀切」補助50%,最多每月9,000元,於是出現疫下受惠的超市被補助之現象。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一直反對失業援助金,說怕被濫用,但觀乎新加坡在很多國際排名上優於香港,其做法自然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如果兩次的「保就業」計劃如新加坡般於不同的行業用上不同百分比,相信會有最少100200億元可以用於短期的失業援助金。

港府的防疫政策表面上是以通關為首,但付出了相當大代價仍然不到位,通關條件、日子到現在仍然未明。抗疫應該是以恢復經濟為先,而不只是着眼於通關,而對於任何人或企業來說,兩年沒有收入根本難以生存。

排隊強檢 反增染疫風險

內地有龐大的市場支持消費,我有不少在內地的朋友也到處走、回鄉度歲;當然,在內地只要一聲令下便進行檢測,這點香港做不到,核心問題是,究竟本港防疫政疫、防疫路是怎樣?要鼓勵市民打疫苗,那為甚麼要關掉一些疫苗中心?另一方面,無論是早前在屯門,或是現時大埔、元朗、沙田一帶,大量居民要進行強制檢測,在10多度寒冷天氣下輪候數小時,部分更要大清早便去排隊,這點又和減少人群聚集背道而馳,反增市民染疫風險。相比起Omicron變種病毒,很多市民更怕花數小時排隊進行檢測,因為明明是可以不用浪費這些排隊時間,也怕被捉去竹篙灣檢疫23星期。

抗疫不可能不考慮對經濟的影響,香港在這方面可謂毫無章法,沒有一個適合香港的方案。現時通不了關、清不了零、要回港的人回不了,再看鄰近地區如東京、首爾、台北、新加坡等,可以連繫很多大城市,作為政府常常說的「連接全球的超級聯繫人」,聯繫了甚麼呢?現時不倫不類的安排,恐怕令香港多年建立的網絡,被新加坡、東京等鄰近地區搶佔,要奪回恐怕要相當時間,甚至將永久失去部分優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