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看情勢、看數據,台北還要繼續走「外交抗衡」的戲碼?

<轉載自2019920日下午4:56 台灣 Yahoo論壇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日舉行記者會上宣布,我國自即日起與吉里巴斯斷交,實際上該國在台北宣佈斷交之前,已先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這是繼索羅門群島在16日深夜與台北絕交之後,吉里巴斯是90小時之內第二個斷交的國家。一周內發生兩起斷交事件。吳釗燮表示,外界好像感覺是骨牌效應。

我政府最高當局對此事件的回應,仍在舊調重提。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的看法是「在台灣即將舉辦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前夕,中國日趨強化其外交打壓手段,意圖干預台灣民主選舉進行的目的昭然若揭」。而且他再重複蔡英文在17日已經說過的話,「中國策動我友邦與台斷交的目標,在於脅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看得出來,政府是沒有任何危機回應的準備。

平心而言,作者是很同情執政當局在面臨那麼短的時間裡,接連失掉兩個邦交國後,只剩下我國有史以來只剩下15個最少邦友國數字的窘境。因此,本文並不準備作任何執政當局在外交上曾經有過錯失措施的檢討,只想把當前我國可能會面臨外交拓展的一些困境逐一提出,給政府作為參考,也希望給關心台灣外交處境的民眾有更多的了解。

但是,台北要去思考的,再這樣延伸下去的兩岸相互抗衡或相互挖角的局面,它應該還有多少籌碼?或說它到底還有多少空間?

譬如說,在聯合國裡剩下的唯一會員國,目前與兩岸均無外交關係,是位在尼泊爾之旁的不丹王國,不過它在1977年曾在外交上承認中共,但雙方並沒有建立邦交。對台北與北京來說,當在聯合國內部爭取邦交對象,而不是挖對方牆角的國家,竟然只有不丹而已,外交開拓空間之有限由此可見。

再譬如說,探討在「非聯合國會員國」的空間開拓,看起來情況也好不到那裡。這些沒有在聯合國會員名單之內的國家,包括教廷、巴勒斯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馬爾他騎士團(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等六國或實體。目前北京已與巴勒斯坦建交,而台北也與教廷維持外交關係,剩下的四個可稱為「國家」的非聯合國會員國,嚴格來說它們只是宗教或慈善事業的政治實體,雖與世界上部分國家雖建立邦交,但與兩岸的往來並不密切,因此,要爭取這些國家的邦交,恐怕也非易事。

從上述數據統計來看,說明了兩岸在外交上的角逐,能發展與開拓的空間根本就是有限。若在這種情況下台北仍去奢談外交的突破,顯然只有對北京的邦交國進行挖取。但是這樣策略是否奏效,只要看下面一段的分析與數據說明就可有更清楚的輪廓。

根據作者參考兩岸相關文件所做統計來看,若將台北在1988年總計有22個邦交國為基礎說起,那麼到了2008年止,台北能在北京歷年來在國際社會裡予以杯葛與打壓下,竟然還有23個國家維持外交關係的數字,這樣的一個「數字對比」乍看之下,好像是看到了台北有奮鬥的痕跡。

但是在這20年的過程裡,台北共計爭取20個國家次與它建立外交關係(因內有多個國家與台北在建交後又斷交,接著又再復交以及斷交),這20個國家次,除帛琉外,其餘19個國家次均是從中共的邦交國中挖掘而來。但是相對來說,台北在這段期間也有19個邦交國被北京搶走(其中包括了南韓與沙烏地阿拉伯等重要國家)。這樣一來一往的戲碼裡,平心而論,實在看不出台北所謂的「外交突破」有多突出,當然同樣的也未感受到北京的「外交封鎖」有多犀利。因為在雙方如此絞盡腦汁來極力設計外交勝局的情況下,結果並沒有絕對勝利的一方。

但是2008年之後,北京先在馬英九時代挖走一國,現在蔡英文執政時又搶走七國,台北沒有新的國家建交。整個情勢變化開始告訴我們,若再採「相互挖角」方式,台北已居「全面落敗局面」。這個時刻,再奢談要求「團結」,希望「突破」,將都是空話。真的要靜下心來思考,是否還要繼續走「外交抗衡」的戲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