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華航貨機新機身塗裝曝光 「C」字中暗藏台灣島剪影

 <轉載自20201215 明報 加東 中國版>

台灣的立法院早前通過讓中華航空改名,以免被誤認為大陸飛機。網上其後流出一架全新波音777F貨機的塗裝,公司英文名稱被縮小並搬至靠近機尾。華航周一(14)對內公布該貨機塗裝,設計當中暗藏了象徵台灣的元素。

華航將於周三(16)慶祝成立61周年,周一下午透過內聯網公布貨機家族新成員的機身塗裝。據了解,該貨機編號B18771,是採用2004年退役的747F貨機編號,象徵世代交接。機身沿用英文「CARGO」為主體設計,特別之處是「C」當中顯示出一個台灣島形的剪影。

報道指,該貨機已完成整備及驗證,日後主要服務亞洲、北美等貨機航點。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推疫苗外交 中國「正兌現對世界承諾」

 <轉載自20201210 明報 加東版 國版>

新冠疫苗研發競賽近日陸續傳出捷報,除歐美研製的疫苗已開始注射外,中國疫苗也在阿聯酋註冊上市,而在此前幾天,中國100萬劑新冠疫苗運抵巴西聖保羅州,另120萬劑則運抵印尼雅加達,央視昨稱,「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正在兌現」。

疫爆各方詰難 研疫苗挽形象

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面對各方詰難,包括被指是「新冠源頭」、瞞報道致疫情廣泛擴散等。疫苗研製和推出供應全球,則似乎成為中國力挽形象的重要一環。早在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宣布,中國疫苗要作為全球的公共財產。

此後,習近平又在多個國際場合表達了同一立場。上月的G20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積極支持並參與新冠疫苗的國際合作,已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我們將履行承諾,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努力讓疫苗成為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產品」。

連美國《財富》雜誌5日亦刊文指出,中國新冠疫苗可能會填補全球疫苗供應的空缺。

中國未公開三期數據 內媒:較低調

不過,新華社旗下「財經國家周刊」近期指出,中國到目前為止仍未公開疫苗第三期試驗臨牀數據,相較於國外疫苗爭相披露臨牀數據,中國研發機構顯得低調。但昨日阿聯酋公布的覆核報告,則似乎成為中國疫苗臨牀試驗數據的背書。雖說中國目前仍未公布疫苗上市的時間,但上周有專家稱年底中國將有6億劑疫苗獲批上市,顯示推出疫苗的時間已愈來愈近了。

富國搶訂逾半疫苗 窮國九成人難求 「人民疫苗聯盟」批不平等 加拿大訂量超人口5倍

 <轉載自20201210 明報 加東 >

由多個國際人權和慈善組織組成的「人民疫苗聯盟」周三(9)發表聲明,指富國搶訂疫苗的行為造成全球疫苗不平等,如加拿大所訂購的疫苗數量已超過其國家總人口的5倍,疫苗正式上市後,近70個低收入國家中,至少九成人無法在明年接種疫苗,造成窮國出現「一針難求」的情况。組織呼籲有關藥廠分享疫苗技術,確保能有更多疫苗供應。

樂施會國際特赦等組人民疫苗聯盟

由樂施會、國際特赦組織、Global Justice Now等國際人權和慈善團體組成的「人民疫苗聯盟」(People's Vaccine Alliance)周三表示,只佔全球人口14%的富有國家和地區,截至上月已購買最可能上市疫苗的53%貨量,當中包括香港和澳門。目前,莫德納(Moderna,美國)和輝瑞(Pfizer,美國)/BioNTech(德國)生產的疫苗,幾乎都被富有國家訂購了。雖然英國藥廠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表明,它們合作研發的疫苗將有64%提供給開發中國家,惟最多只能供應約18%的全球人口。

「人民疫苗聯盟」利用分析公司Airfinity收集的數據,分析了各國家地區與8個候選疫苗公司的交易協議,除了輝瑞和阿斯利康外,還包括俄羅斯研發的「衛星V」及中國科興生物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樂施會表示,歐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瑞士、澳洲、香港、澳門、新西蘭、以色列以及科威特已經採購料可能上市疫苗的53%數量,而單是加拿大購買的疫苗數量,已超過其總人口的5倍。國際特赦組織經濟與社會正義部門主管科克本(Steve Cockburn)表示,富國買光了絕大部分的全球疫苗生產量,違背他們對保護人權的責任。

聲明提到,全球有67個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大部分國民卻面臨落後的風險,包括不丹、埃塞俄比亞及海地等。隨着富國搶訂疫苗,低收入國家的人要等候更長時間才能接種疫苗。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的研究發現,多種因素增加了低收入國家接種疫苗的障礙,不僅是疫苗售價問題,窮國也因缺乏運輸、儲存和分發疫苗的基礎設施,較難展開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阿斯利康疫苗的價格為全球最低,低收入國家有能力購買該款疫苗,仍要考慮國家的運輸系統和道路網絡能否配合。此外,像輝瑞/BioNTech疫苗必須在-70℃的低溫下存放,在運輸疫苗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乾冰,窮國一般缺乏大型冷藏倉庫,難以符合輝瑞疫苗的運送和儲存要求。

聯盟顧問:不應是國與國鬥爭

「人民疫苗聯盟」顧問卡邁勒-揚尼(Mohga Kamal-Yanni)對湯森路透基金會表示:「這不應該是一場國與國之間取得足夠疫苗的鬥爭。」她認為在這個史無前例的全球疫情時刻,相比藥廠利潤,民眾的生命才是最重要。聲明提出,研發新冠疫苗的藥廠應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分享疫苗技術與知識產權,才能確保生產更多疫苗。加拿大當局昨日批准使用輝瑞疫/BioNTech疫苗。

中國疫苗獲油國認可 多元選擇抗富國包攬

<轉載自20201210 明報 社評>

中國國藥集團研發的一款新冠疫苗,獲阿聯酋批准註冊上市,當地衛生部門覆核臨牀測試數據,確認國藥疫苗有效率為86%。阿聯酋抗疫表現在中東相對理想,病毒檢測率更位居全球最前列,國藥在當地的第三期臨牀測試,超過3萬人參與,今次是首度有關於中國新冠疫苗有效率的分析結果,詳細數據有待阿聯酋和國藥進一步交代,惟以阿聯酋抗疫之積極,沒理由假設當地衛生部門審視兒戲,阿聯酋對國藥疫苗投下信心一票,有利中國新冠疫苗爭取更多國家認可。「疫苗政治」明年將主導全球,勾心鬥角和抹黑操作勢將此起彼落。歐美對非西方疫苗有很多質疑,與此同時,西方富國又大量包攬自家疫苗,窮國無從問津,唯有確保疫苗供應多元,始有機會打破這種不公平局面。

新冠疫苗研發各師各法,美國兩款核酸疫苗分別公布有效率超過九成,至於英國牛津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有效率則有爭議。中國方面,內地藥廠多款新冠疫苗早前已展開緊急接種,至於正規的第三期臨牀測試亦接近尾聲,預料短期內將陸續公布結果。

內地疫情受控,感染個案太少,中國5款主力新冠疫苗的第三期臨牀測試,全都要在外國進行,例如國藥集團旗下的兩款傳統滅活疫苗,便是在阿聯酋、阿根廷等國測試。今年9月,阿聯酋已緊急授權有限使用國藥疫苗,保護當地前線醫護。及至昨天,阿聯酋政府公布,當地衛生部門已覆核過國藥疫苗提交的3期臨牀測試數據,確認有效率為86%,能夠百分之百預防中度和重度的新冠病毒病例,相關研究未發現有嚴重安全隱患,當局批准國藥新冠疫苗註冊上市,總理等10多名高官已率先接種。

國藥疫苗阿聯酋背書 港府應索取資料參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新冠疫苗有效率若達到50%,已可收貨,最好是可以超過70%,單看數字,86%的有效率,其實已相當理想。由於阿聯酋政府昨天只是公布分析結果,解釋批准註冊和上市的決定,有關國藥疫苗臨牀測試的細節仍待公布,西方輿論紛紛針對這一點,投以懷疑目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阿聯酋對國藥新冠疫苗很有信心。當地阿布扎比政府同日宣布,將於兩周內恢復所有經濟和旅遊活動,反映當局對控疫前景相當樂觀。

阿聯酋人口約1000萬,累計約有18萬人確診,在中東已屬偏低。阿聯酋病毒檢測很落力,迄今做了近1800萬次,若不計算人口只得數十萬的迷你國家,當地病毒檢測比例之高冠絕全球。阿聯酋作為中東產油國,既與中國友好,跟西方關係亦不差,跟任何一方採購疫苗,財力都不成問題,如果國藥疫苗不濟,看不到阿聯酋有何原因一定要為它說好話,遑論用它來保護國民;以阿聯酋的抗疫表現,外界亦無理由隨便質疑當地政府的決定,攙雜了無關科學的考慮。美國兩款核酸疫苗均需低溫冷藏,物流和儲存有很多限制,本港防疫專家亦明言,輝瑞疫苗難在港應用,相比之下,國藥疫苗屬傳統滅活疫苗,生產、保存和運輸方便得多。國藥疫苗率先得到阿聯酋背書,對於爭取其他地方認可採用內地新冠疫苗,有積極作用。港府應向阿聯酋和國藥方面索取疫苗資料,深入了解。

疫苗保障須多元 富國包攬不健康

西方國家對中國新冠疫苗多有懷疑,面對透明度不足等批評,最有力的回應方法,當然是開誠布公,適時公布數據。與此同時,疫苗國際政治山雨欲來,輿論公關戰勢必風起雲湧,暗箭亦不能不防。疫苗民族主義有兩層次,一是包攬囤積疫苗,二是唱好自家疫苗踩低別人,不排除個別國家會設法打擊別國疫苗公信力,務求令世人認為「可靠疫苗」只此一家、捨我其誰。當然,各國疫苗商可以提供數據,尋求世衛認證,可是這個過程至少要大半年,疫苗國際政治已足以掀起驚天動地變化。

平情而論,各國的新冠疫苗研發,全都壓縮了慣常程序,很多關鍵問題,諸如疫苗效力有多久、對不同人種或群組的保護效力會否參差等,全都未有明確答案;臨牀測試未見重大副作用,也不代表廣泛接種一定不會出問題。舉例說,美英當局甫確認輝瑞疫苗安全有效,即有消息傳出,有參與臨牀測試者在注射第二劑後有「強烈徵狀反應」,莫德納疫苗亦有類似情况,英國當局警告,有「嚴重過敏反應」病歷者不應接種輝瑞疫苗。

疫情肆虐全球,需要各國放下成見和私利,同心協力,多管齊下應對,然而當前富國包攬疫苗的情况,卻相當令人擔心。由多個國際民間團體組成的人民疫苗聯盟批評,富國包攬疫苗情况嚴重,已預購的新冠疫苗(以兩劑為一單位),平均是全國人口的3倍,加拿大更達到5倍。富國佔全球人口僅14%,卻已預購了過半數熱門疫苗。最近美國麻省大學一項人工智能演算研究指出,有迹象顯示,輝瑞、莫德納等疫苗,對亞裔和黑人的保護可能不及白人。凡此種種皆說明,新冠疫苗的種類和供應必須多元,否則全球很多民眾將無法得到妥善保護,甚至沒有機會接種,中國疫苗可以爭取填補這一空白。

More vaccine choice against rich country monopoly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s guidelines, a COVID-19 vaccine is deemed acceptable if it has an efficacy rate of 50%, and it is preferable if it is over 70%. Judging by the figures merely, an efficacy rate of 86% is in fact very respectable.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ly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yesterday (December 9) and explained its decision to approve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vaccine and its release onto the market, and the details of the clinical trials of Sinopharm's vaccine have yet to be announced. Because of that, there is much scepticism from Western observers. But what is certain is that the UAE has great confidence in Sinopharm's vaccine. On the same day, the government of Abu Dhabi announced that all economic and tourist activities would resume within two weeks, reflecting its optimism about the prospects of controlling the pandemic.

The UAE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10 million, with a total of about 180,000 confirmed cases.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Middle East, this is a relatively low percentage. The UAE has put in a lot of effort in conducting virus testing. So far nearly 18 million vira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This i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virus tests in the world if petty states with a population of a few hundred thousand are excluded. As an oil produce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UAE is friendly with China and has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nd it has n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purchasing vaccines from either side. If Sinopharm's coronavirus vaccine does not work, there is no reason why the UAE should speak up for it, let alone using it to protect its citizens. Given the UAE's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pandemic, there is no reason for outsiders to arbitrarily question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with considerations irrelevant to scientific evidence.

In all fairness, the development of COVID-19 vaccin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s all involved compressed routine procedures. Many critical questions, such as for how long the vaccine will remain effective and whether the protection will vary according to ethnicity or community, have not been answered definitely. Even if severe side effects were not reported during clinical trials, it does not mean that mass vaccination will definitely be safe. For example, as soon as the US and UK authorities confirmed that the Pfizer vaccine was safe and effective, word got out that some participants in clinical trials had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he second dose, which was also the case with the Moderna vaccine. The UK authorities have warned that people with a history of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s'' should not receive the Pfizer vaccine.

The People's Vaccine Alliance, which consists of international civil organisations, criticised the high level of vaccine monopoly in rich countries. On average, these nations have ordered three times as many vaccines (two doses per unit) as their populations. Canada has even ordered five times as many. Rich countries, which account for only 14%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ve pre-order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most popular vaccines. A recent study by MIT, conducted with the hel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indicates that vaccines such as Pfizer's and Moderna's may not protect Asians and blacks as effectively as they do whites. All this means that there must be a diversity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supplies, or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not be properly protected or even have access to vaccines. Chinese vaccines can strive to fill this gap.

中國疫苗獲油國認可 多元選擇抗富國包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新冠疫苗有效率若達到50%,已可收貨,最好是可以超過70%,單看數字,86%的有效率,其實已相當理想。由於阿聯酋政府昨天只是公布分析結果,解釋批准註冊和上市的決定,有關國藥疫苗臨牀測試的細節仍待公布,西方輿論紛紛針對這一點,投以懷疑目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阿聯酋對國藥新冠疫苗很有信心。當地阿布扎比政府同日宣布,將於兩周內恢復所有經濟和旅遊活動,反映當局對控疫前景相當樂觀。

阿聯酋人口約1000萬,累計約有18萬人確診,在中東已屬偏低。阿聯酋病毒檢測很落力,迄今做了近1800萬次,若不計算人口只得數十萬的迷你國家,當地病毒檢測比例之高冠絕全球。阿聯酋作為中東產油國,既與中國友好,跟西方關係亦不差,跟任何一方採購疫苗,財力都不成問題,如果國藥疫苗不濟,看不到阿聯酋有何原因一定要為它說好話,遑論用它來保護國民;以阿聯酋的抗疫表現,外界亦無理由隨便質疑當地政府的決定,攙雜了無關科學的考慮。

平情而論,各國的新冠疫苗研發,全都壓縮了慣常程序,很多關鍵問題,諸如疫苗效力有多久、對不同人種或群組的保護效力會否參差等,全都未有明確答案;臨牀測試未見重大副作用,也不代表廣泛接種一定不會出問題。舉例說,美英當局甫確認輝瑞疫苗安全有效,即有消息傳出,有參與臨牀測試者在注射第二劑後有「強烈徵狀反應」,莫德納疫苗亦有類似情况,英國當局警告,有「嚴重過敏反應」病歷者不應接種輝瑞疫苗。

由多個國際民間團體組成的人民疫苗聯盟批評,富國包攬疫苗情况嚴重,已預購的新冠疫苗(以兩劑為一單位),平均是全國人口的3倍,加拿大更達到5倍。富國佔全球人口僅14%,卻已預購了過半數熱門疫苗。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項人工智能演算研究指出,有迹象顯示,輝瑞、莫德納等疫苗,對亞裔和黑人的保護可能不及白人。凡此種種皆說明,新冠疫苗的種類和供應必須多元,否則全球很多民眾將無法得到妥善保護,甚至沒有機會接種,中國疫苗可以爭取填補這一空白。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被制裁的副委員長

 <轉載自2020129 明報 加東版 國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中國政壇雖是副國家級領導人,但從來不是引人注目的角色,今次承蒙美國抬舉,因DQ香港4議員受到制裁,令他們集體登上國際傳媒的版面,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恐怕還是首次享受這一待遇。

最多時曾有30名副委員長

中國的人大號稱立法機構,相當於國會,副委員長就相當於副議長,但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國的議會有14名副議長。不過,在人大歷史上,副委員長最多時的1978年至1983年的第五屆人大,副委員長有30名之多,如果那時美國要制裁他們,名單就要長一倍多。

看似位高權重 實不然

人大副委員長表面看上去位高權重,但在「黨主立憲」的中國政治體制中,其地位並不高,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官方排名大名單中,人大副委員長排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之後。

明乎此,副委員長的角色也就可想而知了。現任副委員長中,排名第一的王晨,是政治局委員,也是人大日常事務的主持人。另外幾名中共籍副委員長中,曹建明、張春賢、沈躍躍、吉炳軒4人不是退居二線的,就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沈、吉兩人都被視為「團派」代表人物,被提前安排到此位養老。只有前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是獲酬庸任此職,還兼任全國總工會主席。維吾爾族的艾力更·依明巴海和藏族的白瑪赤林,則是少數民族黨員點綴,分別做過新疆人大主任和西藏政府主席。

餘下的6名副委員長都是非中共籍人士,這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人選的潛規則,幾大民主黨派都要有代表。其中萬鄂湘是民革中央主席,陳竺是農工黨主席,丁仲禮是民盟中央主席,郝明金是民建中央主席,蔡達峰是民進中央主席,武維華則是九三學社主席。這些人中,萬鄂湘讀過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植物生物學的武維華是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畢業,還在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作過博士後研究。

列制裁名單 與有榮焉?

這些民主黨派的黨名現在聽上去都很陌生,民進之名常被誤會與台灣民進黨有關,農工黨則被誤會是農民工組織。但這些黨的全稱叫起來都很「高大上」,在歷史上也曾經都有些影響力。如民革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是當年國民黨中反蔣人士李濟深、宋慶齡等成立;農工黨的全稱是中國農工民主黨,也是國民黨左派鄧演達等創立;民盟的全稱是中國民主同盟,民進全稱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民建的全稱則是中國民主建國會。

這些黨員合計不過百萬的小黨,現在純屬「政治花瓶」,很難想像他們能在人大常委會議上阻撓DQ香港4議員,因此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他們除了無奈,恐怕還有幾分與有榮焉。但對美國來說,此次制裁打破了只針對中共及其黨員的神話,而是針對所有協助或服從中共的人,那14億中國人中,又有幾多人是無辜的呢?

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市政府懶政不作為 深圳變成炒樓之都

<轉載自2020127 明報 社評>

深圳市近年房價飈升,炒房風潮熾熱,一個新樓盤攪珠中籤動輒也能賺幾百萬,市政府當然不敢忘記中央有關「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指示,也採取過「辣招」去抑制炒樓風,但這些措施始終沒有奏效,其中有市場推動因素,也有政府懶政不起作用的原因。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上周四專門就房地產長效機制召開會議,指示要「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應該是有所指的。

華潤集團下屬的房地產公司在深圳開發的一個樓盤,分期出售,由於地理位置處於創新科技企業集中的南山區,十分搶手,上一期發售出現中籤後轉手即可賺幾百萬元,新一期的訂購超出預售單位的8倍,參與攪珠的要付350萬元人民幣訂金,凍結資金達到339億元。

攪珠中籤能賺幾百萬 深圳戶籍成奇貨可居

在迹近瘋狂的炒樓熱潮下,上述並非孤例,相當多的熱門樓盤開售也有這樣的情况,只不過這次金額較大,而且開發商是國企,並且是在深圳市政府7月份出台「新八條辣招」之後,顯示炒風屢禁不止。

深圳市樓價近10多年來節節上升,炒樓成風毫不稀奇。全國國民的財富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投資渠道不多,買房作為投資成為常見現象,商賈巨富參與幾乎穩賺的炒樓,也是自然,全國資金過剩的因素並非深圳獨享。而深圳的獨特情况是,人口不斷膨脹,目前實際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上海成為全國之冠,每年還在不斷上升,而且遷入的群體以高薪的科技人才居多,他們對住房有剛性需求,也有購買力承擔,推高樓價也屬正常。而且中央給予深圳極高的期盼和豐厚的優惠待遇,引發全國資金湧入深圳,更是在所必然。

深圳市政府7月份出台的辣招,包括提高購買第二套房的首付款比例、轉賣徵收增值稅的年限由兩年延長到5年,這些用以提高炒樓資金成本的措施,對於資金過剩的市場,可以預期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不是深圳市可以獨立承擔的;至於對購房者資格限制,比如必須獲得戶籍3年以上,以及離婚人士在一定時間內其中一方持有的物業不能多於離婚前等等,可以減少合資格購房者人數,但反過來說,只是賦予深圳戶籍人士參與炒房「有利可圖」的資格,變相成為違規操作之途。

過去幾乎所有遏制炒樓的所謂辣招,最後一條必定是:「嚴厲打擊房地產違法違規行為」,而正正是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才是禁而不絕的問題所在。如果說全國資金過剩導致深圳市政府的辣招不奏效情有可原,對於無力對付違法違規行為,深圳市政府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政府口說打擊違規作業 中央媒體批評只說不做

新樓盤開售攪珠中籤可以穩賺幾百萬,參與攪珠的訂金,銀行已經動手去查,看資金是否購房者長時間持有還是臨時東湊西拼,但緣何出現領低保(香港稱綜援)的也有能力購買1000多萬元的房子,這個政府查過嗎?最大的問題是,參與訂房的符合戶籍等等條件,中籤者將購房資格馬上轉手,賣給不符合戶籍等要求的投資者圖利,地產商睜一眼閉一眼是因為不承擔社會責任,對於下屬暗中違規操作,簡直就是兩眼皆閉,問題是政府為何沒有介入或者督促地產商提交報告呢?這些違法違規操作行為成行成市,中介經紀可以擬定合同,保證訂房和購買中籤資格雙方的利益符合法律保障,緣何政府官員會充耳不聞呢?

內地獨特的財稅制度,是各個城市房價飈升的根源,因為所有稅收都要部分向中央上繳,唯獨賣地收益可以全數留在地方政府,而且各大城市的財政收入過度依賴賣地收益的程度愈加嚴重,所以地方政府對於執行中央指示,最不積極的範疇就是打擊炒樓風氣,因為市政府才是最大的持份者。深圳市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376億元,雖有疫情影響,仍然比去年同期上升近四成,在7月份所謂辣招出台後,8幅地賣了340億元,財政收入的誘因極大,瞞上欺下能夠過關,誰也不會捅破天去打擊樓市。

深圳市炒樓風氣熾熱,最後是由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點名痛批深圳市政府沒有拿出「硬核」來打擊炒風,才終於引起深圳市政府的重視。住房和建設局長張學凡上月30日回應中央媒體批評時表示,「一旦發現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云云。深圳市政府的所謂高度重視,顯然沒有令到中央政府滿意,副總理韓正在本月3日專門到住房建設部召開座談會,一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中央指示,看來深圳市再也不敢敷衍塞責了。

深圳的樓市,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無論中央還是深圳市政府,都不可能去打擊樓市,讓市場回歸理性是現實的目標,關鍵是打擊違規違法行為。對違法者放任自流,實質上是對政府威信的自毁長城,這個責任也是任何政府負擔不起的。

Shenzhen has become the capital of property speculation

The surge in property prices in Shenzhen in recent years has led to a craze for property speculation. One can make a profit of millions of RMB if one successfully bids for a new property at auction. Of cours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does not dare forget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struction that "flats are for living, not for speculation," and has adopted "drastic measures" to curb property speculation, but these measure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 While market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henomenon, the government's laziness and lack of effort are also reasons.

Shenzhen's property prices have been rising steadil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property speculation has become popular. The nation's wealth has risen to varying degrees, but there are few investment channels. Buying property as an investmen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wealthy businessmen are involved in property speculation, as profit is almost guaranteed. The overabundance of funds is not exclusive to Shenzhen. Shenzhen's unique situation is that it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with an actual resident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20 million and an employed population that has surpassed Shanghai to become the nation's largest. And it keeps rising each year. Waves of newcomers are mostly highly pai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alents who have strong demand for housing. They are also able to afford expensive housing, so it is natural that property prices have been pushed higher and high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also had high expectations of Shenzhen and accorded generous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city, triggering an inevitable influx of national capital into the city.

In the past, the last line of nearly all the so-called drastic measures to curb property speculation was always "crack down on real estate illegalities," and it is precisely these illegalities that are the endless problem. Perhaps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can be forgiven for the failure of its drastic measures due to the overflow of capital in the country, but it mus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its inability to deal with illegalities.

Mainland China's uniqu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surge in housing prices in various cities. While all taxes are partially paid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ceeds from land sales alone remain in the hands of local governments. Moreover, the financial revenues of major c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land sales. That is why local governments, when implement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directives, make the least effort to counter property speculation, sinc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is the largest stakeholder. Shenzhen's land sales revenue amounted to 37.6 billion RMB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Despite 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 the figure was nearly 40% higher tha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In Ju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called drastic measures, there were eight land sales that amounted to 34 billion RMB. The financial incentive is so great that no one will hurt the housing market if they can get away with it.

Shenzhen's property market has reached a point where it is "too big to fail". It is impossible for eith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the Shenzhen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crack down on the property market. The realistic goal is to bring the market back to rationality, but the key is to crack down on illegalities. To let lawbreakers go unchecked is in essence to undermine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no government can afford.

市政府懶政不作為 深圳變成炒樓之都

深圳市近年房價飈升,炒房風潮熾熱,一個新樓盤攪珠中籤動輒也能賺幾百萬,市政府當然不敢忘記中央有關「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指示,也採取過「辣招」去抑制炒樓風,但這些措施始終沒有奏效,其中有市場推動因素,也有政府懶政不起作用的原因。

深圳市樓價近10多年來節節上升,炒樓成風毫不稀奇。全國國民的財富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投資渠道不多,買房作為投資成為常見現象,商賈巨富參與幾乎穩賺的炒樓,也是自然,全國資金過剩的因素並非深圳獨享。而深圳的獨特情况是,人口不斷膨脹,目前實際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上海成為全國之冠,每年還在不斷上升,而且遷入的群體以高薪的科技人才居多,他們對住房有剛性需求,也有購買力承擔,推高樓價也屬正常。而且中央給予深圳極高的期盼和豐厚的優惠待遇,引發全國資金湧入深圳,更是在所必然。

過去幾乎所有遏制炒樓的所謂辣招,最後一條必定是:「嚴厲打擊房地產違法違規行為」,而正正是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才是禁而不絕的問題所在。如果說全國資金過剩導致深圳市政府的辣招不奏效情有可原,對於無力對付違法違規行為,深圳市政府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內地獨特的財稅制度,是各個城市房價飈升的根源,因為所有稅收都要部分向中央上繳,唯獨賣地收益可以全數留在地方政府,而且各大城市的財政收入過度依賴賣地收益的程度愈加嚴重,所以地方政府對於執行中央指示,最不積極的範疇就是打擊炒樓風氣,因為市政府才是最大的持份者。深圳市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376億元,雖有疫情影響,仍然比去年同期上升近四成,在7月份所謂辣招出台後,8幅地賣了340億元,財政收入的誘因極大,瞞上欺下能夠過關,誰也不會捅破天去打擊樓市。

深圳的樓市,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無論中央還是深圳市政府,都不可能去打擊樓市,讓市場回歸理性是現實的目標,關鍵是打擊違規違法行為。對違法者放任自流,實質上是對政府威信的自毁長城,這個責任也是任何政府負擔不起的。

國台辦原副主任: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愈來愈小

 <轉載自20201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上周六(5)在《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上表示,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愈來愈小。

環球網引述王在希稱,目前台海局勢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美台勾結、互相利用」,稱美國明顯企圖在台海誘發戰爭,使兩岸中國人互相殘殺,坐收漁翁之利,民進黨甘心充當美國棋子;認為兩岸關係處於70年來最嚴峻時刻。王認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愈來愈小,原因有三:一是台灣的政治體制幾十年來已發生深刻變化;第二是和平談判對象已經改變;第三是台灣的社會生態環境亦已改變。

「在40年前只要蔣經國下決心和大陸談統一,國民黨內部不會有人反對。」王在希說,當年兩岸有可能透過國共談判實現和平統一,但現在蔡英文連「一個中國」都不承認;又稱如果任何台灣政黨與大陸談和平統一,台獨勢力會鬧翻天,民進黨當局亦會將之扣上「中共代理人」帽子。

通過視像參會的台灣前立委邱毅亦同意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愈來愈小,他認為兩岸「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已無可能,但「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仍有可能。邱毅並未解釋何為「壓力」,但他說,如果把「以武逼和」視為另一形式的和平統一,統一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